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2537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docx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

第二单元

6理想

作者简介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

1931年生于成都。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长期搁笔。

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诗情勃发,创作走向成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品出版20种。

背景资料

流沙河自小喜爱文学,读高中时喜欢上新文学,17岁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逐步成为诗坛的一颗“新星”。

1956年出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进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

正当他准备为文学理想大展宏图时,1957年却被错划为“右派”,残酷的打击并没有让他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之余,还坚持研读诸子百家。

1966年,更大的打击来临,诗人被遣送回家乡,在金堂县城厢镇一家木器社当“解匠”,就是拉大锯把圆木锯成木板。

这段经历,在他的《中秋》一诗中有所描述:

“纸窗亮/负儿去工场/赤脚裸身锯大木……”他还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

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

“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

《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饱经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语言积累

☆正音辨形

忙碌(lù)弧度(hú)鬓发(bìn)抱怨(yuàn)

船舶(bó)点缀(zhuì)倔强(juéjiàng)洗濯(zhuó)

寂寥(jìliáo)玷污(diàn)扒窃(pá)庸俗(yōng)

蜕变(tuì)功勋(xūn)诅咒(zǔzhòu)榆树(yú)

☆词语释义

离乱:

用“乱离”,因遭战乱而流离失所。

缀连:

用针线等连起来。

可望不可即:

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倔强:

(性情)刚强不屈。

洗濯:

洗。

濯,洗。

寂寥:

寂静,空旷。

寥,静寂,空虚。

绝处逢生:

指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遇到再生的希望。

形容事情有新的转机。

浪子回头:

比喻游荡不务正业的青年人重新做人。

玷污:

弄脏(多用于比喻)。

玷,使有污点。

蜕作:

(人或事物)性质变质。

蜕,蛇、蝉等脱皮。

碌碌终生:

指一生平庸,没有作为。

碌碌,平庸,没有特殊能力。

诅咒:

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思路结构

总写理想的意义

总写理想的意义

第2~3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推动,脊梁)

第4~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力量、欢笑)

第8~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伟大、新生)

第1节第2~11节第12节

(前进的方向)(鼓舞、奋斗)

文章主旨

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写作分析

1、多方比喻,蕴涵丰富

本诗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诗歌多的是“是字句”,这是比喻中的暗喻,一连串的“理想是……”的比喻句,形象揭示了理想的意义。

如第3节诗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诗人从多角度赞美理想,用一连串形象的比喻,使诗歌蕴涵丰富的意义。

2、结构整齐,朗朗上口

全诗12节,每节4行,每两行之间又存在着或承接、或展开、或对比、或解释的关系,这样使诗歌在朗读时既朗朗上口,同时又充满了一种哲理的思辨。

3、逐层深入,脉络分明

这首诗开头一节总起赞扬了理想的意义;然后承接上文,第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4~7节写“理想的人格意义”,第8~11节写“理想的人生意义”,这三层意义的赞扬,是逐层递进的;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全诗脉络分明。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评点]:

这里说的是:

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2、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评点]:

这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3、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评点]: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

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佳段欣赏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评点]: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

这(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比作历史的脊梁骨。

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

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问题探究

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解答]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

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

“黎明”指理想境界。

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联系实际,就很好懂。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

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2.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解答]先要理解每一句诗。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

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

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

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3.第6节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解答]不错。

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

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4.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怎么有欢笑?

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解答]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

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

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

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

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

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解答]“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

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习题指津

一[思维展示]有的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有的要联系语境去理解。

学生有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为理想而勤奋学习,做功课的时间就不能看电视,可以说牺牲了看电视的愉快。

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句就容易理解了。

[参考答案]

1.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

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本题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拘一格。

3.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

“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二、三大题从略。

体验对话

师问:

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意深刻。

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

同学们能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吗?

甲生: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乙方: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丙生: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思维点拨]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以“理想”为话题仿写句子。

要求与课文句式相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即可。

7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之《行道树》

作家作品

张晓风,1941年生于浙江金华,1949年抵台北,毕业于东吴大学中文系。

她是台湾著名散文家之一。

著有戏剧、小说、杂文等。

她的创作贯穿着基督教信仰的精神,散文充满自我的真情至性,剧作蕴涵着中国故土意识。

相关知识

关于象征手法

象征是写作的一种技法。

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抽象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由象征体(某种感情形象)和象征义(某种抽象事物)构成。

象征义隐藏在象征体中,曲折隐约地表现出来。

象征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方式,化抽象为具体,以所见知所不见。

因此,象征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运用象征一般有两种情况:

状眼前之物,托深远之义;不宜直言之理,借以象征暗示。

语言积累

☆正音辨形

贪婪(lán)堕(duò)落冉冉(rǎnrǎn)行(xíng)道树

☆词语释义

贪婪:

诗中指不知满足。

“贪”与“贫穷”的“贫”字形有别。

堕落:

(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点缀: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美好。

自豪:

因为自己或集体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了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

“豪”与“毫”有别。

冉冉:

慢慢地。

苦熬:

忍受着痛苦度日子。

繁弦急管:

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灯红酒绿:

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思路结构

(1)《行道树》

 

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以行道树象征那些无私奉献者,借行道树的自白“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扬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写作分析

1、运用对比,突出主旨

此文运用了两个明显的对比。

一个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表现行道树舍弃清新的大森林之家,来到飞尘满天的城市,所处的环境恶劣,突出了奉献精神。

第二个是行道树与沉浸在夜生活中的市民相比,表现行道树黑夜里的孤独、寂寞、痛苦,从另一方面表现其忍受痛苦甘愿奉献的胸怀。

2、运用象征手法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用行道树来歌颂一切甘愿奉献的精神,使这一歌颂有了具体的内容,不抽象,不空洞。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评点]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为什么神圣呢?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

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

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佳段欣赏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评点]文中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呢?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而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

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段末揭示一个人生哲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也是全文的中心。

它告诉我们: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问题探究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解答]“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

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

查词典,“堕”,落、掉。

“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

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解答]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

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

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短文两篇》之《第一次真好》

作家作品

周素珊,笔名华璞。

原籍广东中山,岭南大学中文系肄业。

到台湾后,曾任大华晚报及征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家庭版主编,公论报副刊主编,妇友月刊总编辑等职,现已退休,专心从事创作。

背景材料

语言积累

☆正音辨形

雏(chú)形丰硕(shuò)累累(léiléi)

剔(tī)透牙龈(yín)姊(zǐ)妹

☆词语释义

雏形:

未定型前的形式。

累累:

连续不断,连接成串。

低回:

文中指留恋。

沉甸甸:

形容沉重。

“甸”与“旬”有别。

眼巴巴:

形容急切地盼望。

具体而微:

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规模比较小而已。

具,具备;体,形体。

多姿多彩:

姿态和色彩多种多样。

不可磨灭:

不会消失。

回味无穷:

吃过东西后余味无穷。

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

穷,尽。

玲珑剔透:

形容器物精巧细致。

玲珑,精细灵巧;剔透,透亮明晰。

思路结构

 

文章主旨

总结自己的感受,得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希望人们大胆尝试有益的第一次,那样会使你的生命多姿多彩。

写作分析

1、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在记叙中运用描写来体现“好”在哪里,并以议论句结束全文,深化主题,启发读者。

多种表达方式同时运用,使行文自然,令人回味。

2、层层渲染,逐步丰富中心

作者以第一次看见硕果累累的柚子树的“喜悦与新奇”开始叙述,然后引出回忆,逐步丰富了“第一次真好”中“好”的内容:

“感觉奇妙”“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认同了作者的观念,行文自然、隽永,余香缭绕。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生命中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评点]这句话告诉人们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要大胆尝试,才能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佳段欣赏

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

“小鸟孵出来了。

”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评点]详细描写了鸟蛋是“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形状,写了“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的情态,还写了孩子们的大叫和“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这些都为写惊喜蓄足了势。

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写出了雏鸟的样子很难看,又夸张到了“竟因此而吃不下饭”,看来这第一次的经验并不愉快。

但当雏鸟渐渐长大,作者的感觉又大不同了,“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总之,这一段详细描写了自己第一次样“十姊妹”的新奇感受。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解答]钻研这类问题,可以查查工具书,词语即使不陌生,查查还是有好处。

“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解答]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

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

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

可见外形很有差别。

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解答]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

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习题指津

一 [思维展示]本题缩小口径,抓住文章关键语句,引导探究,把握课文主旨。

第1题,探究“忧愁什么”,要联系上文内容。

[参考答案]

1.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2.第一次的经验有的愉快有的并不愉快,因为有的叫人难受,有的做起来很困难,有的甚至受惊吓,如此等等。

但是,无论愉快不愉快,感觉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二 [思维展示]本题联系生活体验,加深理解,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参考答案]

1.可以从革命事业、国防事业、科学事业、教育事业等方面去想。

2.讲述时记录一下,打个分数,评起来就准确了。

3.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

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

一试,就毁了自己。

课文讲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

设题目的是防止课文的负面影响。

体验对话

师问:

学了《行道树》后,你想说些什么?

甲生:

《行道树》让我们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

乙生:

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丙生:

我要做一棵行道树,因为每个人都是一棵行道树的话,我们的天会更蓝,我们的社会会更和谐。

[思维点拨]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深层理解文章主旨,紧扣主旨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8人生寓言

 

《人生寓言》之《白兔和月亮》

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背景资料

《白兔和月亮》源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

有感于此,作者写出了本文,以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语言积累

☆正音辨形

皎洁(jiǎo)怡悦(yí)慷慨(kāngkǎi)地窖(jiào)

遮蔽(bì)更迭(dié)慧心未泯(mǐn)

☆词语释义

审美:

欣赏、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

慧心:

原是佛教用语,指领悟真理的心。

今泛指智慧。

嬉戏:

游戏;玩耍。

心旷神怡: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怡,快乐,愉快。

风韵:

优美的姿态神情。

慷慨: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或不吝惜。

本文取后一种意思。

举世无双:

当今世界没有第二个。

举,全。

险象迭生:

危险的现象屡屡发生。

迭,屡次。

得失之患:

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思路结构

心旷神怡赏月

↓宣布决定

白兔紧张不安心痛如割得失之患

↓撤销决定

慧心未泯→讽刺

文章主旨

《白兔和月亮》通过白兔赏月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描写,提示了这样的寓意:

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写作分析

1、用词精当,如慧心、风韵、闲适等词,表现白兔赏月的兴致,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

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的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自从拥有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

乌去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这些语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心理。

2、构思巧妙,结构精致。

巧在借白兔的得失之患表达文章寓意,在得失之间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通过对比,让读者很容易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3、语言优美、精炼。

寓言故事往往以短小见长,因此语言精炼、寓意深远。

如写白兔“独具审美慧心”是“赏月的行家”,写诸神之王是“慷慨的决定”。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评点]:

对称的句式,使语言显现了整齐匀称之美和节奏和谐之美;同时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此时白兔轻松自由、不受功利驱使的心态美;蕴涵着作者所提倡的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2、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抢劫。

[评点]:

以前赏月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