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3044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docx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docx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安排,我于5月下旬到6月初先后到xx县蒿坪镇双星村、XX镇裴坝村、向阳镇营梁村实地进行调研,深入这些镇机关、村“两委会”,先后多次与县、镇、村干部群众座谈,了解了党和国家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耳闻目睹了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认识。

  一、xx县农村危房改造的基本情况

  总的感到,这些镇、村干部群众对中央和省上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实现贫困农民住有所居的民生政策十分拥护,总体满意。

他们一致表示,对于我国而言,农民自己建房“天经地义”,通过政府补助进行农村危房改造是党和国家为老百姓办的大好事。

  xx县位于安康市西南部,地处秦巴山区,全县辖21个镇,210个行政村,20个社区居委会。

截止XX年底,全县总人口约35万人,其中有农业人口7.2万户28万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966元,全县生产总值46.7亿元,年财政收入18409万元,财政支出155396万元,属国家级贫困县。

境内山大沟深,经济基础薄弱,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农户住房80%为土木结构房屋,根据XX年初的调查摸底统计,全县共有农村危房30243户,其中D级危房18146户、C级危房12097户。

危房大多建于60年代左右,受外界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农户居住的土木结构房屋地基下沉、墙体裂缝,威胁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年前未实施改造前的村庄院落破旧不堪,环境脏乱、农村群众生活居住条件十分落后,并且安全隐患时刻存在。

  二、总体感受

  通过这些调研,使我深切的感到这些镇村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村困难群众居住和生活条件,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贫困农民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xx县蒿坪镇双星村,通过近几年不断实施危房改造工程,让该村50户身居危房中居民户的住房条件得到切实的改善,过去破乱不堪的土坯房,通过拆除重建或维修加固,变成了安全可靠的新房。

xx县XX镇裴坝村,四年前曾是危房最集中的一个村,全村230户、村民700余人,其中221户、680人都是居住在土坯房和茅草屋内,通过四年来的危房改造项目实施,现在98%的村民都住进了改造后的新房。

从全省的情况来看,已完成改造任务的贫困农户房屋建筑结构全部由改造前的砖木、实木、土木、土坯、土窑改变为砖木、砖混结构,成为最基本的安全、经济、适用、卫生的农房;外观形象由过去破旧、残缺、年久失修、人畜混居的危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了5.75平方米,达到30.78平方米。

  2、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xx县XX镇裴坝村在改造危房的同时还配套了改厨、改水、改圈、改厕等基础工程,居住的环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向阳镇营梁村通过捆绑山地移民项目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新建了安置小区,安置小区选址安全稳当、交通便利,房屋质量安全可靠,小区配套基础完善,让身居危房中的居民不出村就可以实现城市生活的愿望。

全省其他各地市,在为农村贫困户搞好危房改造同时,因地制宜,用足用活政策,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硬化村庄道路,改善饮水条件,修建沼气设施,整治村庄环境,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危房,也使他们与其他村民一起享受到了“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的生产生活条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3、抗震抗灾能力得到提高。

xx县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山高、坡陡、土薄是该县土地的三大基本特征。

该县立地条件极差,山体稳定性脆弱,极易形成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导致部分困难群众原先居住的房屋结构脆弱、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

XX年7月16日至18日,xx县全境持续降雨,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灾害。

21个镇普遍受灾。

据统计,全县倒塌房屋12583间,损坏41565间,致使一万余户灾民面临无房或住房困难,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3亿元。

经过几年来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灾后房屋重建200余户、原址修缮900余户,大部分受灾群众搬进危房改造避灾集中安置点,大大增强了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贫困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

从全省情况看,还有很多地区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经常受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的侵袭,部分困难群众原先居住的房屋结构脆弱、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

危房改造后,增强了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贫困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

  4、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XX镇裴坝村农民李绣顶家中三口人,妻子长期患病,本人65岁,居住在危房中,由于经济困难、住房破旧,儿子32岁尚未娶妻,去年为农村危房改造户,在村干部的协助和亲朋的帮助下盖起了新房,10月份全家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房,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变,也振奋了一家人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今年儿子在打工,自己在家种田、养猪,还清了亲朋的借款,儿子也娶到了媳妇。

“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啊,我这辈子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

”向阳镇营梁村66岁的五保老人李增齐望着新建的两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激动万分。

李大爷无依无靠,一个人在不足35平方米的两间土坯房中居住了大半辈子,前不久,老人在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资助下,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新居。

农民朴实的话语是他们喜悦心情的真实写照。

XX镇裴坝村的贫困农户最想说的就是:

“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有效解决了困难农户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更多地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据调查,全省农村群众对危房改造工程支持率达94%,工程模式总体满意度达93.97%,工程质量进度总体满意率达89.51%,综合满意度达89.07分。

我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业已成为一项深得民心的惠民工程。

  调研中看到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感到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有些虽是在这些镇村发现的,但在全省可能也是普遍性的:

  1、危房量大面广,改造任务任重道远。

根据XX年初xx县的调查摸底统计,全县共有农村危房30243户,经过四年的改造,解决了12097户,还有18519户急需改造,占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的61.23%。

  据全省XX年农村危房改造管理信息系统普查统计,全省农村符合国家补助条件的危房67.52万户,占总户数的11.57%。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陕南、陕北地区所占比例较大,占到全省总数的68.01%,其中汉中、安康两市无论是危房总数还是所占比例都在20%以上。

并且每年都会有一定规模新的危房产生。

经过四年的改造,解决了40.3万户,还有27.22万户急需改造,占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的40.31%。

从近几年中央财政支持、省和农户配套情况来看,每年能够完成的危房改造任务规模相对于我省危房数量而言相当有限,危房改造工作任重道远。

  2、最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面临较大压力。

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农村新建一栋房子需要4-6万元左右,加固整修需要2-2.5万元左右,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导致农村危房改造启动难。

四年来的农村危房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但仍然存在大规模最困难群众没有建房资金,也无能力建房。

在目前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和补助标准下,即使获得政府补助,这部分群众也无法通过自身能力建起基本安全住房。

此类最困难群众在各地都普遍存在,而且具有一定规模,这些最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是农村危房改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3、危房户的界定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调研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安康市xx县在危房改造户的界定上存在模糊现象。

首先,危房的出现具有动态性,一次性排查,分年度实施存在不科学性,必然有部分危房没有列入改造计划;其次,危房改造的对象是困难群众,要求低保户、五保户、残疾户、优抚对象优先改造,并且所占比例也有要求。

由于部分干部群众对危房改造对象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将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当成是一般的农房改造,对特困对象的危房没引起高度重视,导致个别特别困难群众的危房还没有改造;再次,部分乡镇的失地农民户口整建制转为城市户,部分危房户享受城市低保,他们具有双重身份,这部分贫困群体的危房是否按农村危房进行改造难以界定,导致这部分困难群众的危房没有列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

  4、危房改造面积和标准的控制还需进一步加强。

按照国家三部委的文件精神要求,改造后每户村民的农房面积标准是40-60㎡,但实际上,普遍存在超面积改造现象,部分农户追求宽大,不切实际地改造,存在建筑面积“求大”倾向,大大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

危房户本身经济基础差,自筹资金难度大,这样,大部分建房资金找亲戚朋友借,甚至有的借了高利贷,导致还款困难,再一次加剧了贫因现象的普遍存在。

  三、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建议

  进一步提高对危房改造的认识,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提升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高度去认识。

农村危房改造是我省农村最困难群众长期期盼党和政府帮助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民生所在、党心所系、政之所行。

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高度去认识。

四年来农村危房改造的成功实践,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启示。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增强责任意识,从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使农村困难群众尽早安居乐业,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

其次,遵循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的思路。

有效整合各项工作和资源,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要与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小城镇建设和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协调推进。

再次,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也要充分发挥困难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切实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加强分类补助、信息、质量等管理工作。

严格实行分类救助,按照无自建能力、自建能力差和有自建能力等档次,分别给予不同等次款额的补贴。

对于五保户,大力推广集中建房、统一供养模式,节约建设成本。

对于低保户,采取多给补助资金,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

对于一般贫困户的危房,实施技术指导,采取修缮加固、翻建等措施,确保住房安全。

将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纳入城市廉租房、经适房规划建设中,逐步形成城乡统筹的困难群众住房保障体系。

及时拨付国家补助资金。

各县按要求制定分类补助标准,按照规定管理和使用补助资金,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

  建立健全及时准确的纸质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录入制度。

实行一户一档,确保批准一户、建档一户。

危房改造农户纸质档案必须包括档案表、农户申请、公示、审批、协议等相关资料;同步建立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档案信息化录入。

通过按户登记、动态录入的危房改造农户数据,实现对危房改造农户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汇总数据的实时生成和有关统计指标的动态分析,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有效监督政策执行情况,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

  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危房改造质量。

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督促检查,建立严格督查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强化技术培训,多渠道集聚劳动力。

解决农村危房改造劳动力和技术缺乏,要政府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积极对农村建筑技术进行补充和劳动力转移。

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转移培训时要有效引导;城乡建设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工匠培训,安监部门要加强施工检查,确保施工无安全隐患;监理部门要跟踪施工到位,确保把农村危房改造建成人民满意工程和质量放心工程。

  加大资金投入,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建议中央继续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改造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财政投入对农村危房改造的支持,加大直接财政补助的资金规模;另一方面,创新工作机制,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贫困农户农村危房改造的贷款。

研究和完善金融信贷支持农民危房改造建设的政策措施。

统筹使用民政五保户集中供养、地质灾害治理点搬迁、残疾人住房解困等各类困难农户住房救助、帮扶资金,加大对最困难群众改造住房的支持强度。

统筹整合使用卫生、交通、水利、扶贫、农业等各方面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积极探索捆绑各方资金解决危房改造问题的新路子。

按照“渠道不乱、投向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思路,采取“以农民自筹为主、中央和地方政府补助为辅、银行信贷和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的方式,通过整合部门资源,协调金融机构,发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捐款捐物,号召社会积极参与,鼓励农民通过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责任考核。

进一步夯实省、市、县、镇四级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责任,坚持把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列入对各级党委、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为保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建议省、市、县、镇四级要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省级负总体责任、市级负管理责任、县级负主要责任、乡级负直接责任,村级负具体责任”的组织领导体系和责任体系。

各地各有关部门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各级按照工作总体进度安排,明确完成工作时限、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时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