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3143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大学语文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它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及各种语文应用能力为目的。

目前,普遍存在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目标模糊、特色不鲜明教法单一、实践性不强、师资薄弱、队伍不稳等问题,需要我们提高认识、找准定位、细化目标、突出特色、革新教材和教学模式、加强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与职业相关的语文应用能力两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既“成人”又“成才”。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人文性工具性

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inthecourseofCollegeChinesecourseforthemajorofpreschooleducation

YANGXin-juan,LIYan-fang

(SichuanPreschoolEducatorsCollege,Jiangyou,Sichuan,621709)

Abstract:

CollegeChineseispreschooleducationspecializedcurriculumsystemofapublicfoundationcourse.Thiscourseistotrainstudents'humanitiesqualityandvariouskindsoflanguageapplicationabilityforthepurpose.atpresent,CollegeChinesehasalotofproblems,Insufficientunderstanding,inaccuratepositioning,targetfuzzy,notcharacteristicssingle,practicalteachingisnotstrong,weakteachers,theteacherstroopinstability,etc.Weshouldraiseawareness, determineorientationrefinementofgoal,highlightitsuniquefeatures,theimprovementoftextbooks,teachingmethods,Reinforcingthetrainingofthelanguageapplicationability,strengtheningconstructionofteachersrank.Givefullplaytothecourseinpromotingstudents'culturalliteracy,improvestudents'professionalrelatedtheroleoftwoaspectsofthelanguageapplicationability.Letthestudentshaveanoblemoral,andhavehighskills.

Keywords:

Preschooleducationmajor,UniversityChinese,Humanity,Tool

大学语文是一门融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的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及各种语文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和“综合培养,学有所长”的培养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还要注重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养成和良好品德的培养,让学生既“成人”又“成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可惜的是,这门课程自上世纪80年代重新开设以来,一直不被重视。

近年,包括《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也在呼吁“大学语文不能被‘边缘化’”,但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现象依然严重,由于认识不到位、课程定位不准等原因,大学语文因给其他课程让路而缩减课时、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陈旧等状况仍大量存在。

一、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定位不准。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大学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属于公共必修课,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它不影响专业建设的成绩;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靠它挣点工作量可以,但靠它成为名师、甚至评职称都很难;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它没有专业课那么重要,甚至还赶不上大学英语。

因此,出现管理者不重视、教师上课缺乏动力、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而关于大学语文的定位,目前在学界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定位不准,不同的授课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侧重于语言文字知识和写作技能等方面的训练,着重培养语文应用能力;有的强调大学语文的审美性,侧重于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净化学生心灵;还有的强调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希望通过尽量多的扩展阅读,打通文史哲的界限,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进而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这些做法,尽管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没有全面认识到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没有全面顾及大学语文的课程要求、目前的社会需求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总而言之,就是没有对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进行科学定位。

2.目标模糊,特色不鲜明。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成为一线的幼儿教师,他们既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要求,也需要掌握与幼儿教育相关的语文应用能力,大学语文教学本应该顺应这种要求,在提高学生素养和培养职业能力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制定教学目标。

但由于定位不准,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与其他专业一样,通常较为宽泛,基本采用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开展“素质教育”的表述,没有针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现状进行细化,也没有针对专业特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还没有‘适岗’‘适合专业’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徐中玉编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该教材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艺术、教育等专业学生,分品格与胸怀、为政与爱国等十二个专题,主要存在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过少、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合较多等问题,但最主要的还是选材上过分强调思想性,与学前教育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与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语文能力需求脱节。

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专业或兴趣对教材进行取舍,有的老师将文学常识作为讲授重点,有的老师则把重点放在作品赏析上,甚至出现一些老师直接将大学语文上成了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诗词赏析、影视艺术欣赏、文学写作等课程的情况,既没能体现出学前专业的特点,也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3.教法单一,实践性不强。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授课的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上就是教师照本(或PPT)宣科,整节课几乎就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讲授之中,自己感动自己,没有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也没有学生的讨论、探究和合作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也只讲解文学常识和文学作品赏析的相关知识、方法,几乎不会涉及到语言运用、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等学前教育专业急需的专业技能,没有将学前教育专业“综合+特长”的特点在课堂或课后突出出来。

长期不注重如何去学,不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就难免让学生觉得上大学语文没意思,上了也没有用。

4.师资薄弱,队伍不稳。

建国前,大学语文(建国前称大一国文)是名教授才能讲授的,想当年,清华大学大一国文的任课教师可是杨树达、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余冠英、沈从文等著名文人或名教授,这样的盛况在上世纪80年代重新开设大学语文以来,已不复存在了。

大学语文师资力量的薄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哪位老师要是一辈子教大学语文,不要说成名教授,恐怕连评高一级的职称都成问题,据王步高等《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4年全国大学语文师资中教授和副教授所占比例为10.78%和39.92%,而2006年仅为9.10%和36.99%;2004年博士比例为15.41%,2006年仅为13.01%。

可见高职称和高学位教师数量比例有所下降。

”虽说光以学历和职称来衡量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有失偏颇,但也足以说明大学语文教师的不被重视。

据笔者对四川地区师范院校的调查,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大学语文老师,主要由文学院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兼任,专职的大学教师也通常是被认为在文学领域水平不高的“弱势群体”,甚至有由研究生代课的现象。

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不稳定也就不足为奇了,有水平的老师不安心教学,拼命都要挤去教专业课,刚刚从事教学的又没有太多经验,教师队伍总在不断调整之中。

在这样的师资配备下,还要发挥大学语文的基础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天方夜谭。

二、对策及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削弱了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长期以往,既不利于这门课程的教学,也会严重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综合+专长”型人才的培养。

1.提高认识,找准定位。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

“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汉语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今天,当然更应该重视大学生语文素养、审美观、价值观的培养,也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对大学语文的正确认识。

特别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大学语文,首先,能让学生在形成系统的语文文学知识,扩充相应的文化知识,增强对母语有了解,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质,升华思想境界,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一个有高雅志趣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幼儿教师。

其次,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夯实从业基础,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持续发展能力,为职业发展和转换提供必要的条件。

再次,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学科乃至后续的终身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双轨课程体系”,而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口语、歌曲弹唱、讲幼儿故事、幼儿文学写作、教案写作、说课、幼儿园语言教学等内容都与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息息相关,如果我们真如一些学者所说因为“强调人文性淡化工具性逐渐得到了较多人的认同”,所以要“将大学语文定位于‘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必然会造成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本质的迷失。

因此,较为准确的定位应该是:

注重人文性,加强工具性,既注重提高人文素养,也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一方面,要使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熏陶,尽量多的阅读作品,理解作品中饱含的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语文作为一种工具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揣摩以及必要的训练,培养学生文本解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职业能力,让他们能学以致用,将课堂中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应用到生活中。

2.细化教学目标,突出专业特色。

教学目标的细化可以使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和评价更加有效和客观,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更加具体化。

高教司《大学语文大纲(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是较为笼统的目标,需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进行细化。

我认为可从认知、情感、实践三个领域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一是认知领域:

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线索,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积累相关文学知识,认识文化修养的重要意义,有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人文综合素质。

二是情感领域:

有自主选择高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的愿望,能感受汉语的生命力和汉语言文学的优美意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表现。

三是实践领域:

能用恰当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意境等,具备较强幼儿文学作品解读能力,学会通过具体作品挖掘幼儿文学独具的稚拙美、纯真美和荒诞美,学会恰当使用朗读、讲解、表演等方式指导幼儿进行文学阅读;能独立完成说课稿、教学计划、见习实习总结、听课笔记、教案等与幼儿园教学密切相关的实用文写作,能创作和改编各类幼儿文学体裁作品;掌握针对不同群体(如幼儿园同事、家长、幼儿)时的聆听技巧和相关礼仪,能在具体的不同话语情境中,用正确的方式准确、得体地与他人沟通交流,掌握运用富于人文色彩的口语进行教学的技能,能深刻理解不同的说话方式以及声音的轻重缓急等不同的表达效果。

当然,这样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显得比较粗线条,需要我们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

3.革新教材和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加强能力训练。

要开好大学语文课,改变目前教师不愿专心教、学生不愿认真学的窘境,必须对现有教材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是可借鉴徐中玉、王步高名家等教材编写的经验,编写既突出人文性又重视工具性的、专门面向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上可着重考虑与学生当前或将来可能的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的篇目,同时也要针对教师实际,着重考虑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和职业素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是改变重文学常识、轻应用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品味以及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上,把写作教学、说话教学放到更突出的位置。

三是要采用更加开放、自由、灵活、有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以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讨论的机会。

四是与学生在二、三年级将开设的《幼儿文学》、《幼儿园语言课程教学法》等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优选教学方法。

五是通过开设文学类选修课、组织文学专题讲座、开办学习网站等方式,构建一个融文学、交际口语、幼儿文学及实用文写作于一体、较完善的课外延伸教学体系,以便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使大学语文走向更为广阔的大课堂。

六是将语文应用能力的实践训练与课外语文兴趣活动、学校艺术节、读书月活动、学生文学社团活动以及学生见习、实习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写作、演讲、辩论、墙报、朗诵、讲故事、说课、讲课等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不断加强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训练,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把大学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4.稳定师资,加强队伍建设。

大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乃至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放在重要位置,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后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科研交流,建立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不单以科研论英雄,合理、客观的对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进行评价。

而作为学有专长的大学语文教师,除了要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专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外,也要不断拓展知识领域,让自己成为一个“杂家”,这个“杂”,不是要象一些研究者认为的那样,“业务上要求虽然不是很专,但要求博,语言、文学、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写作等等相关知识都要懂。

”相反,大学语文教师在业务上必须要“专”,而“杂”是指他要熟悉学前教育的规律,了解学前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方向,有较高的幼儿文学理论水平,能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实用文和幼儿文学作品写作,有出色的表达能力、必要的课程开发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因为只有拥有这些“杂”的知识,他才能真正的将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在一起,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学习。

有研究者认为:

“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附带要讲的还有古汉语知识,文艺理论,哲学、艺术以至宗教等等。

”⑦因内容驳杂,非文学(或文化)方面的“杂家”,不能胜任其教学,这种担心,实际是多余的。

如前所述,建国前给清华大学授大一国文的杨树达、沈从文等名家,也并不都是所谓“杂家”,他们可以自己的“专”,“以语言文学研究为中介教学生治学的方法,继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趣味”。

而在授课方式上,可以借鉴北京大学中文系大一的《作品选》课程的方式,他们的《作品选》,往往由钱理群、严家炎、孔庆东等名教授一起上,每名教授讲自己最专长的部分,有时甚至就讲同一个内容,学生可通过各有所长、各有千秋的讲解,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我们需要的是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不见得兼课教师多了就不好(据王步高等《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4年)兼职教师的比例为38.25%,将近2/5的课程是由兼职老师担任的。

”④),由多名教师根据自己所长教授相应内容,恐怕比由一名教师授完全部课程,会更受学生的欢迎,也可以避免出现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把大学语文课上成古代文学课、诗词鉴赏课等情况。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