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3576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docx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李芸

分类编号:

单位代码:

10065

密级:

学号:

2003244

 

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学生姓名:

李芸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申请专业名称:

教育硕士

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语文

指导教师姓名:

李志刚专业技术职称:

副教授

提交论文日期:

2005年10月

目录

内容提要………………………………………………………………………………1

Abstract………………………………………………………………………………2

引言……………………………………………………………………………………3

一.语文情感教育的概述……………………………………………………………3

(一)语文情感教育的内涵………………………………………………………3

(二)语文情感教育的现状………………………………………………………6

(三)语文教学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8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可行性…………………………………………10

(一)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情育目标……………………………………………10

(二)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12

(三)语文教师拥有强烈的情感个性……………………………………………14

(四)语文教学追求和谐的情感熏陶……………………………………………16

三.语文情感教育的具体途径………………………………………………………17

(一)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17

(二)写作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23

四.语文情感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语文教师…………………………………………27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27

(二)教育能力的提升……………………………………………………………28

结语…………………………………………………………………………………30

注释…………………………………………………………………………………31

参考文献……………………………………………………………………………33

后记…………………………………………………………………………………34

内容提要

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语文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以达到育人目的的教学活动。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究了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内涵、可行性、策略,以及情感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语文教师。

文章认为:

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是可行的;加强中学生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加强情感教育是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真正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科学地完成中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必然要求。

文章还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有章可循”的,即已有的相关理论以及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策略和方法;同时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才能使语文情感教育更加完善。

【关键词】

语文情感教育可行性策略教师

Abstract

EmotionEducationistheeducationtomakethestudentsbeingpleasureinbothbodyandmind,intheteachingprocess,itpaysattentiontotheattitude,feeling,emotionandfaithofthestudents,therebytopromotethegrowing-upindividuallyofthestudentandexuberancedevelopingofwholesociety.EmotioneducationofChineseclassistheteachingactivityoftheChineseteacherstotrybesttourgethestudentstobewithgoodemotionexperiencesinteachingprocess,thatwillleadtoreachtheaimforhumaneducationandgrowing-up.Inthisarticle,ithasresearchedtheoreticallyandpracticallyontheconnotation,feasibilityandstrategyofmiddle–schoolemotioneducation,andalsoconcerningtheChineseteacherswhoarementionedundertheEmotionEducationconception.Itconsiders:

ItisfeasibletoperformtheEmotionEducationinmiddle-schoolChineseclasses;ItisgoodassistancetoreinforcetheEmotionEducationforformingthestudentswithhealthypersonalityandtotallyrisethediathesisofthestudents;ToreinforcetheEmotionEducationiseffectivewaytoreformthepresentChineseteachingsituationandreallytoincarnatetheunificationoftool-likeandhumanityofChineseclasses,anditisalsothenecessaryrequirementtototallyandscientificallycarryoutandfinishthetaskofmiddle-schoolChineseclassteaching.Inthisarticle,italsoconsiders:

thereistheruleandregulationtobefollowedtoimmergetheEmotionEducationintoChineseclasses,namelytheexistingrelevanttheory,thestrategyandteachingmethodswhichhavebeensummarizedbytheteachersinactualteachingactivities;MeanwhiletheChineseteachersshallreinforcetheirtheorystudy,renewtheirconception,makecontinuosexplorationandresearchsothatwecanmakeEmotionEducationofChineseclassesmoreperfectly.

【Keyword】

EmotioneducationinChineseclasses;Feasibility;Strategy;Teachers

引言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育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忽视了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忽视了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忽略了情感体验,从而压抑学生的个性,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成为情感的荒原。

当前,教育界致力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情智共同发展。

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和学生都迫切呼唤着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给予学生的不能仅仅是语文知识及技能,还应当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更应当为语文教师所重视。

只有将认知与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现实的教育向理想的教育目标靠近。

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缺乏真情实意的语文教学是决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心智健全的学生的,这样的教育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进而使语文教学走向岐途。

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法及措施,以使情感教育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而使语文教学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一.语文情感教育的概述

(一)语文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的内涵在不同的著作有不同的表述。

《情感教学心理学》一书认为:

“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

[1]《教育研究》发表的《情感教育的意识及其特殊机制》一文说: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

重视情感增长率,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地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2]

从上面两个表述可看出:

情感教育内涵的探讨都是以发挥情感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为中心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知识种子成长为智慧的肥沃土壤。

他强调教师必须把情感这个心理因素教育纳入教学、智育、乃至整个施教过程,从而调动整个受教主体的内在积极性。

如果教师能够把情感渗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并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

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三个方面最后都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3]

前几年,英国沃里克大学召开了一个世界性的情感教育学术研讨会,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并通过这种关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从西方学者关于情感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情感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唯理智教育”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唯理智教育倾向”而言的。

唯理智教育倾向的具体表现就是:

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师生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为了达到纯粹的理智训练的目的(如记忆更多的材料,掌握更多的技能等等),或者为了维护教育者本人的权威,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不把学生当成一个有感情的人;缺乏评价学生情感发展的一整套措施或标准,如此等等。

这种唯理智教育造成的后果就是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灵性,造成了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残缺不全。

不纠正教育实践中的这种偏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就会落空,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就得不到真正的体现,也就不能建设积极、健康、催人向上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它不仅和智力教育并行不悖,而且还是对智力教育的补充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把我国的教育方针表述为: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

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尽管它们具体的教育目标有所不同,但是都包含了三个层次;态度层次的目标、知识层次的目标与技能层次的目标。

而态度层次的目标一般而言就涵盖了情绪、情感、意向、信念等子目标。

因此“五育”之中都必不可少地存在着情感教育,有着发展不同领域情感品质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提出很多新的概念,如和谐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挫折教育等。

它们也是针对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来的,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它们的具体目标和策略各有不同,但是比较起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它们都关注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状况,并把尊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挫折教育也是要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积极情感体验)作为实验的基本原则。

可以说,在这些鲜活的教育概念中,己包含着情感教育的思想,只是未加系统完整的表述。

所以,情感教育的概念就非这些概念所能替代,提出情感教育绝非是多此一举。

也可以说,情感教育概念是对这些概念中情感教育思想的理性表述和理论总结。

现代教学论认为:

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所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语文情感教育呢?

语文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当代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综合融汇教学流程各个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以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组织等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

[4]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

语文课程的性质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5]。

对应“工具性”,有了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教学;对应“人文性”,则有了语文情感教学。

语文教学目标通常从认知领域、技能行动领域、情感领域三个方面确定,它蕴含着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任务,体现了学习、理解、运用语言的一致性,获得知识、技能、习惯的一致性,读书、作文、做人的一致性,贯穿着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

对应着三方面的语文教学目标,则分别有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教学和语文情感教学。

语文的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设置,说明情感和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方法、策略等,都是构成语文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语文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语文情感教育应该关注三个层面:

社会生活,人文精神,学生情感。

1、关注社会生活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社会生活是滋养情感的沃土,语文也只有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关注社会生活”就是语文教学要紧扣时代的脉搏,把社会风云引入语文课堂,把语文课堂延伸到社会天地,使语文教学充满时代气息,让学生在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的过程中广泛地吸收语文养料。

因为世界有多丰富,语文就会有多丰富;生活有多精彩,语文就会有多精彩,人生有千姿百态,语文就会有千姿百态。

从哲学意义上说,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语文学习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语文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对社会和学生的人生有重要作用。

如果离开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就成为象牙塔里的咬文嚼字,学生对听说读写会片面地看成是一种纯技术训练,学生会感到语文远离生活,没有实际用处,与己无关,会感到读则味如嚼蜡,写则文思枯竭,以致视语文学习为畏途,发生厌倦情绪,而关注社会生活可以起到引导学生积累社会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的作用。

因此,关注社会生活应该成为语文情感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2、关注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实际上就是语文教育中所渗透的(或者说本来就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

关注人文精神是指在语文教育中关怀学生内在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是一种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

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不是惟一要素),就是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

当今语文教育中许多所谓“训练”是严重脱离学生个体自我精神生命的,如每周一测,每月一考,标准化试题等等,自觉不自觉地使语言学习脱离人的主体精神经验,使之成为一种工具的、载体的纯技能训练。

如果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如此技术化,那么,在它开始的同时就已经消亡了。

虽然我们说的是人文精神“教育”,但这里的“教育”是不能“灌输”也不能“训练”的。

即使我们自认为“应该”让学生具备的“高尚的情操”、“坚强的信念”、“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审美情趣”也不能够通过“灌输”来教育(这里拒绝“灌输”是就总体上的教育理念而言,在某些具体的教育环节上当然也不排除有“灌输”的手段——比如给学生推荐一首古诗或一篇美文),因为这是同尊重学生精神自由相违背的。

严重的后果是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荒芜了学生纯真的情感,不但语言能力很难提高,精神和情感也成为一片荒漠,个性被泯灭。

语文学习不单单是一个纯语言学习的过程,而且也是一种生命行为。

因为我们总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使我们的思想更成熟,使我们的人格更健全。

但不能灌输不能训练,并非意味着就不能实施。

对于人文精神教育而言,其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感染”,语文教学要用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熏陶、感染学生。

法国人米亚拉雷说:

“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也就是每一个民族都特别看重母语学习的根本原因。

反过来说,有了母语,才有了特定的民族文化,子子孙孙才能在母语习得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一个人,如果他从来不知道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何许人,从来没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如果他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一无所知的话,他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因为他无法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生活。

”[6]语文学习中的听和读,绝不只是一个获得信息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感受和体验说话人和作者感情的过程;说和写,也不只是一个信息输出的机械方式,而是言情言理的过程。

金庸认为:

“适宜少年儿童诵读的古诗文应在情与理之间。

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

要继续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

”[7]

3、关心学生的情感生活

如果中学生情感素质中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就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信息网络对学校教育的渗透冲击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学生情感素质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因子:

(1)情感淡漠对学习消极被动应付,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事业缺乏热情,视师长如同路人,沉溺于网络交友而忽略了人际交流,这些情感荒漠化的表现在今天的中学生中已不鲜见。

(2)情感偏激由于中学生对社会认识表面化,缺乏理性的思考,加之社会经验不足,情绪波动大,因而极易产生偏激情感。

在作文和平时交谈中不难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把现实描绘得一团漆黑,看不到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

这也导致部分中学生自我意识浓厚,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品德修养,个别学生有因嫉妒而嘲讽打击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如偷窃毁弃同学的学习和生活资料等。

(3)情感障碍  中学生爱思考,内心世界波动大,对外界反应敏感,但往往难以升华为理性的认识,因而极易产生内心冲突,甚者形成情感障碍,其表现一是情感闭锁,二是感情用事,自以为是,不顾后果。

中学生中的情感确实存在很大的危机。

由于中学生的未成熟性,如果有了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就会极大地影响到自身的成长。

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就会走入歧途。

中学生的情感生活也具有易受暗示的特点,他人的一个眼神、一声嘉许会强烈影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教师鼓励、引导他们接触优秀文学作品,他们的精神氛围都是积极向上的话,这种易受暗示的特点就会为青少年学生的情感生活带来良好的影响。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

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功能。

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着阻碍和抑制作用。

语文的课程性质、教学内容、课堂形式等都有着关注并深入学生情感世界的先天优势,所以语文情感教育必须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语文情感教育的现状

语文课是人文类基础课程,在诸多学科当中,情感的浓厚性尤为突出。

因为语文学科兼具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它是一种情感投入,是一种将艺术性和情感性融为一体的学科。

中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大量的文质兼美、情理具佳的文章的教学,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水准,让广大学生得到思想上的净化、知识上的充实、情感上的陶冶和灵魂上的升华,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所以说,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赋予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感情,它必须肩负起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感的独特使命。

但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

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

不少学生喜欢追求结果,忽视过程;喜欢浅尝辄止,不愿深入思考;喜欢庸俗无聊而不懂得欣赏美、追求美;习惯被人爱,而又不知爱别人。

这固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文教育一个学科,但在语文教育对人进行心灵塑造和情感培养的方面,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目标缺少层次性

我国在学校教育领域对情感教育与情感目标虽有所涉及,但与指导实际教育活动,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与情感的要求相距甚远。

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都多次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等要求,但内容抽象且缺乏具体操作和实施的指导。

没有体现出对不同性格的学生的情感培养应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也没有体现出对不同层次学校(重点校、一般校)的学生的情感培养应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如一般校的学生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爱、给以更多的信任。

语文情感教育目标大而无当导致了语文教学最终只把情感教育作为促进智能发展的手段之一,情感目标只能通过智能训练而实现,沦为了教学过程的副产品,在教育目标中位于从属地位。

[8]

2.语文教学远离社会生活

现在,语文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是从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学生的语文学习窄化成了书本的学习。

生活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语文教育资源无法与语文教材内容融通起来,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十分狭窄;生活中鲜活的语文问题情境也无法即时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时机,学生语文实践的时空十分狭窄。

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本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应试教育使得我们青春勃发的中学生远离了火热的社会生活,“封闭式教育”在一些地区成为一种“约定俗成”。

学校的课程设置等一切都围绕着应考,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也把考试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课堂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情况使语文陷入了学着索然寡味,学完觉得无用的尴尬境地。

学生阅读,不是含英咀华,而是模式化思考;写作,背范文,套模式,无真情实感。

教师成了教参的传声筒,学生成了课本的俘虏。

学生厌学语文之现象,主要是由于语文教师的情感淡漠和语文教学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3.语文教学忽视人文精神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于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曾一度极力追求所谓训练的科学化,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