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3609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4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古生物学部分

一、填空

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和四种方式。

1、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2、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和。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和。

3、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和。

4、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和。

5、趋同、趋异、并行

6、判断几个物种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标志是。

6、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提供物质基础,提供条件,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7、遗传变异、隔离、自然选择8、渐变成种、迅变成种、骤变成种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和。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恐龙的绝灭属于。

9、世系绝灭、集群绝灭10、游泳、浮游、底栖11、温度、盐度、光照、底质、气体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和。

11、影响海洋生物的环境因素有、、、和。

12、有孔虫的分类地位:

12、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13、列式壳、平旋壳、螺旋壳、绕旋壳和混合壳

13、多房室有孔虫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

、、、和

14、“虫筳”的分类地位:

14、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虫筳”亚目15、短轴型、等轴型和长轴型16、C、P

15、依据“虫筳”的轴率可以将其分为:

、和

16、“虫筳”的繁盛时代是:

17、腔肠动物的体形有:

和。

17、水螅型、水母型

18、珊瑚的横向构造包括:

、和。

18、横板、鳞板、泡沫板

19、按照四射珊瑚骨骼的组合类型可以将其分为:

、、和。

19、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20、无颈式、直颈式、弯短颈式和全颈式

20、依据头足纲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体管分为如下类型:

、、和。

21、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包括:

、和。

连接孔、连接管、连接板

22、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和等。

22、虫筳、横板珊瑚、四射珊瑚、三叶虫23、原始层、致密层、疏松层、透明层、蜂巢层

23、虫筳的旋壁的维系壳层包括、、、和。

24、三叶虫头鞍的演化趋势是由到,头鞍沟的演化趋势是由到。

24、前窄后宽前宽后窄,多少25、小尾型、异尾型、等尾型和大尾型,小尾型。

25、根据三叶虫头甲和尾甲的相对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和。

按上述分类莱得利基虫属于。

26、三叶虫生活在环境中,是时期的标准化石。

27、虫筳生活在环境中,是时期的标准化石。

26、浅海,寒武纪、奥陶纪27、温暖的浅海,石炭纪、二叠纪。

28、腕足动物的匙形台按照其支撑方式可分为、、和。

28、单柱型、双柱型、坐落型和悬空型。

29、固着底栖,漂浮

29、树形笔石的生活方式主要为,正笔石的生活方式主要是。

30、树形笔石的胞管可分为、和。

31、根据牙形石的形态可以将其分为、和

30、正胞管、副胞管和茎胞管31、单锥型、复合型和平台型32、裂缝,孔、沟和孔沟

32、孢子的萌发器官为,花粉的萌发器官为、和。

33、古生代介形虫的背缘,腹缘,铰合构造多为;中、新生代介形虫背缘,腹缘中部呈,中、新生代陆相介形虫的铰合构造多为,海相的多

为长、直,外凸,无齿型;短、上拱,波状内凹,无齿型,三、四元型铰合

34、按照腕足动物腕螺螺尖所指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和。

35、笔石的分支方式有和。

36、按照线管是否形成中轴,可以将正笔石分为、和。

37、牙形石随温度的升高依次呈现、、和。

34、石燕贝式、无窗贝式和无洞贝式35、同分支和后分支

36、有轴正笔石、隐轴正笔石和无轴正笔石37、浅黄色、褐色、黑色和白色

二、名词

1、古生物:

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生物

2、地质历史时期:

地球形成到全新世以前

3、古生物学:

研究古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4、化石:

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5、指相化石:

分布广、狭适性、能过明确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的生物化石

6、生长节律:

生物生活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生物的生理和形态的周期变化现象

7、标准化石:

分布广、演化快、特征明显、延续时间短

8、笔石页岩相:

黑色页岩,所含化石几乎都为浮游笔石,为缺氧、海水宁静、含硫量达7%的还原环境

9、混合相:

页岩为主,也有砂岩、灰岩,笔石与腕足类、三叶虫等伴生,为正常海的沉积环境

10、牙形石的自然集群:

不同牙形石自然成对成行地有规律地排列在一起,人们认为这些牙形石是同一动物的骨骼,他们的排列方式能体现其在动物体内的原始状态,因此,人们将这种牙形石的自然集合体称为自然集群

11、孢粉分析:

通过对地层中的孢子花粉的离析、鉴定、统计来研究孢子花粉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和变化,以此来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划分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及植被类型。

12、世代交替:

在有孔虫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

13、双形现象:

由于有孔虫具有世代交替现象,造成了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

14、叠层石:

叠层石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生物作用和无机沉积作用的共同产物。

三、填图

四、判断

1.人们将分布局限、演化快、特征明显、延续时间长、具有较强的地质年代意义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其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

2.具有拟旋脊的“虫筳”出现于晚石炭世。

3.四射珊瑚只有单体珊瑚,没有复体珊瑚。

4.腕足动物的壳体由背壳和腹壳组成,两瓣壳大小相等,形态相似。

5.具有无棱菊石式缝合线的菊石繁盛于泥盆纪。

6.正笔石类的胞管可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三种类型。

7.牙形石出现于寒武纪~三叠纪的海相地层中

8.叠层石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生物作用和无机沉积作用的共同产物

9.双壳类是通过闭壳肌和开壳肌来控制壳子的开合。

10.双壳类、介形虫、腕足类的壳体上都具有生长纹

11、原始动物通过器官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12、处于无性世代的有孔虫:

壳大、房室多、初房小,处于有性世代:

壳小、房室少、初房大

13、由于介形虫为雌雄异体,所以介形虫只能进行有性生殖

14、所有的横板珊瑚都是复体珊瑚,所有的四射珊瑚都是单体珊瑚

15、松形粉的单沟位于远极面上

16、就腹足类的定向而言,塔尖朝上,壳口在指向观察者,若壳口位于观察者的左侧就是左旋壳,反之为右旋壳

17、所有的腕足动物全部是通过肉茎固着生活

18、孢子是蕨类植物的繁殖细胞,花粉是种子植物的繁殖细胞

19、珊瑚身体呈辐射对称,由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组成

20、萌发器官为多孔或多沟的花粉的孔或沟散布在花粉粒的表面上

五、问答

1、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应具备什么样的保存条件?

2、如何区分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的化石?

3、“虫筳”的演化趋势及阶段性?

4、试比较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

5、简述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

6、画出菊石缝合线的类型并表明其繁盛时期?

7、头足类的演化趋势?

8、举例说明性双形现象?

9、介形虫的演化趋势?

10、比较腕足类与双壳类的壳体的形态、结构差异?

11、对比树形笔石与正笔石的形态结构差异

12、简述叠层石的形成环境和条件

13、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

1、生物本身;数量多;具有硬体

外部环境:

迅速埋藏,免受机械破坏;迅速冷冻;还原环境;沉积物的粒度细

2、原地埋藏(autochthonomousburial):

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

异地埋藏(heterochthonousburial):

化石不同程度破碎,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且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3、演化趋势

大小:

小—大

形态:

短轴—等轴—长轴

旋壁:

单层—三层—四层或具蜂巢层—具副隔壁

隔壁:

平直—褶皱

旋脊:

大—小

演化的阶段性

4、

5、类似现代礁相泻湖的珊瑚,最大水深小于50米,温度16~28度,水体清澈、动荡、富氧,阳光充沛、泥质少。

6、

7、壳形:

直-平选;壳饰:

简单-复杂;隔壁颈:

后伸-前伸;缝合线:

鹦鹉螺式-无棱菊石式-棱菊石式-齿菊石式-菊石式

8、由于性别的差异,同一物种不同性别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的现象。

如介形虫雄性个体:

长、矮;雌性个体:

短、高,后部膨大,具有卵囊

9、1、铰合构造从一元型到四元型

2、闭肌痕数目由多到少,其分布由不规则到规则

3、边缘毛管带由窄变宽,边缘毛管由少变多,由简单到分叉

10、

双壳类

腕足动物

壳形

分左、右壳,两壳大小相等,形态相似,每瓣壳前后不对称

分背、腹壳,两壳大小不等,形态不同,但每瓣壳左右对称

铰合构造

发育

发育

壳子开合机制

闭壳肌、韧带

闭壳肌、开壳肌

壳饰

生长纹

放射脊、生长纹、中褶、中槽

11、

12、生长于潮间带

蓝藻藻丛的生长发育

有一定数量的沉积颗粒提供给藻类吸附

水底的底流不太强烈,水底物质的位置相对稳定

生长速度大于剥蚀速度

在生长过程中叠层石能被迅速加固

13、

(1)菌类、藻类阶段:

太古代——志留纪,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具维管束

(2)裸蕨植物阶段:

志留纪末期——中泥盆世,加里东运动使海洋面积缩小,陆地变大,植物开始登陆,开始出现了茎、叶的分化,出现维管束,但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3)蕨类植物阶段:

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4)裸子植物阶段:

晚二叠世——早白垩世,对水的依赖性减弱

(5) 被子植物阶段:

晚白垩世至今,最最高等的植物

二地史学部分

一、填空

1.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和三大方面

1.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2.魏格纳、史密斯群3.组段层组

2.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提出的,化石层序律是英国工程师提出的。

3.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和四级,其中为最基本的单位。

4.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

、、、、、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

5.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和两种类型,前者如,后者如。

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

6.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的含义。

7.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等方面。

6.时间顺序7.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8.华北变质岩

8.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地区,岩性以为主。

9.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群。

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迁西群

10.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时期。

晚震旦世

11.南华纪~震旦纪(800~543Ma)地层在我国宜昌峡东地区发育完整,自下而上依次发育

组、组、组和组。

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

12.张夏组属统,长山组属统。

中寒武统上寒武统

13.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寒武纪

1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的陆表海。

北高南低

15.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和等。

笔石三叶虫鹦鹉螺

16.华北唐山奥陶系剖面自下而上发育有组、组、组

和组的地层。

冶里组亮甲山组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

17.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类型的扬子区,相对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

稳定、活动、

18.地质历史中的南方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和。

18.非洲南美澳大利亚印度南极19.古大西洋劳俄

19.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洋关闭,形成大陆。

20.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洋相隔古秦岭洋

21.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过程。

泥盆纪又被称为时代。

征服大陆鱼类

22.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状态,仅在祁连山南、北坡和塔里木板块边缘发育以为主的沉积。

剥蚀陆相红色建造

23.古生代期间,自时期至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相沉积晚奥陶世、早石炭世、海陆交互

24.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石炭纪

25.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区,以繁盛为代表。

25.热带植物石松、节蕨、科达26.“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

26.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

、、和等多种类型。

28.早、中二叠世末期的地壳运动使基本升起,与华北-塔里木连成一片,致使中国沿一线为界,出现“南海北陆”的对峙局面。

北方海槽昆仑-秦岭

29.海西构造阶段,劳俄大陆与大陆拼接,古乌拉尔洋消失,西伯利亚古陆与

大陆的拼接,古亚洲洋西南段闭合,大陆形成。

西伯利亚古中国劳亚

30.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为界,南北的地理格局。

31.后期至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二叠纪三叠纪

32.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为界的南北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30.秦岭-大别山海陆32.昆仑-秦岭-大别山海陆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

33.侏罗纪被称为的时代、时代、时代。

34.恐龙绝灭于时期白垩纪末期

35.依据构造运动的旋回性,自早古生代以来,可以分为:

、、

、、几个构造阶段

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

3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

和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33.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菊石的时代36.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

二、名词解释

1.地层叠覆律:

地层在未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其形成的地质年代总是下老上新

2.地史学的定义:

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生物界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动力地质学、古生物学、矿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分析和推论地质时期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和地表生物界在时间上的发展和演变历史。

3.沉积相的概念:

沉积相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包括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方面。

4.板块学说: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岩石圈(lithosphere,海洋下约70km厚,大陆下约120~150km厚)被各种类型的构造活动带(洋中脊mid-oceanicridge、海沟oceanictrench、转换断层transformfault、活动褶皱带activefoldbelt)分割成刚性的薄板状块体(即板块,plate),岩石圈板块能够在塑性的软流圈(asthenosphere)上逐渐滑动、漂移。

板块边界(即各种构造活动带)是地球表面构造运动最活跃、最集中的地带。

5.前寒武纪;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

6.小壳动物化石:

小壳动物化石出现于震旦纪末期(灯影组中的圆管螺),繁盛于寒武纪,个体微小(1~2mm),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统称为小壳化石(smallshellyfossils),包括软舌螺、腹足类、腕足类、单板类、海绵及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的物种,出现于最古老的三叶虫之前。

7.海西构造运动:

人们将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即晚古生代)为主的地壳运动发展阶段称为海西构造阶段,海西构造阶段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海西构造运动,海西构造阶段升起的褶皱带称为海西褶皱带。

8.地层学:

研究地层顺序及与邻区地层的对比关系,建立其地层系统和相应的地质年代系统,在此基础上,研究地层的物质特征(物理和化学)、时空分布规律和成因环境等。

9.地层划分:

按照岩石所具有的任一特征、性质或属性,将地球的岩层按其原来的顺序、性质或属性系统地组织、划分为有关的单位。

10.地层对比:

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所强调的现象不同,对比的种类也不同

11.层型:

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线。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线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线的界线层型。

12.岩石地层单位“组”:

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的岩层;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主要岩石为主,夹有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它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

组具有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在该范围内其岩性、岩相应基本稳定。

13.“穿时”:

在持续地海侵海退的情况下,其地质时代因地而异的一个岩石地层体及其界线与地质时间面或化石带斜交的现象或关系,全部侧向可以识别和追索的非火山成因的陆表海沉积的岩石地层单位都必然是穿时的。

14.瓦尔特相变定律:

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在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15.沉积组合:

在一定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16.补偿盆地:

基底下降速度=沉积速度,水体深度不变,地层岩相基本保持稳定

17.蛇绿岩套:

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是判别古板块边界的一个重要标志。

18.加里东构造运动:

广义的加里东构造运动是指:

所有发生在早古生代(寒武纪~志留纪)的褶皱运动,狭义的加里东构造运动是指志留纪后期的褶皱运动;因此人们将早古生代称为加里东构造阶段,将早古生代发生的各次构造运动所造成的褶皱带称为加里东褶皱带。

三、简答题

1.以湖北宜昌剖面为例,简述扬子区奥陶纪地层发育特征及沉积环境

湖北宜昌剖面为扬子板块的奥陶系标准剖面,以正常浅海灰岩为主,闭塞滞留非正常海页岩为辅的灰岩与页岩互层,地层发育特征及沉积环境如下表:

2.简述我国华南地区志留纪的地理面貌及沉积特征

我国华南地区在志留纪地理面貌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各地志留系的岩相和沉积厚度有显著差异,可分为:

上扬子区和下扬子区。

上扬子区:

1.早志留世早期,上扬子陆表海周围被古陆、水下隆起所围绕,形成半闭塞的滞留海盆,盆地主体处于非补偿状态,形成黑色笔石页岩相沉积。

2.早志留世晚期~中志留世早期:

上扬子地区海侵不断扩大,逐渐转为正常滨浅海环境,发育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底栖生物发育,形成壳相和礁相生物组合。

3.中志留世晚期~志留纪末期:

扬子地区整体抬升,只在滇东地区保留有残留海湾。

下扬子区:

1.早志留世早期,属较深水陆棚海,砂质沉积为主,由南向北地层变厚。

2.早志留世晚期~中志留世早期:

砂泥质沉积为主,地层厚度大,由北向南水体加深,至皖西、浙西出现复理石沉积。

3.中志留世晚期~志留纪末期:

海水变浅,该地区变为三角洲环境,砂泥质沉积为主,发育交错层理。

3.以黔中剖面为例,简述华南地区二叠纪地层发育特征及沉积环境变化

华南地区早二叠世末期普遍发生海退,中二叠世初又下降接受沉积,下、中二叠统之间发育平行不整合;中二叠统以浅海灰岩为主,分布广泛;上二叠统普遍发育海陆交互相及陆相含煤地层,上部为海相。

黔中剖面为该地区二叠系的标准剖面,地层特征如下:

4.简述印支构造阶段全球海、陆变迁。

三叠纪为印支运动构造阶段,全球处于联合古陆增生、扩大、鼎盛至古陆逐渐分裂、漂移的过渡时期。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

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三叠纪后期,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分裂,特提斯海向西延伸,形成近东西向、较狭窄的特提斯海西段;

冈瓦纳大陆本身也开始分裂,印度板块、澳洲-南极州板块与南美-非洲板块分离,同时特提斯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发生强大的构造运动(即印支运动)

5.简述陕甘宁盆地侏罗纪的地层发育及沉积特征

6.简述松辽盆地白垩纪的地层发育特征及沉积环境变化

7.简述新生代渤海湾盆地的构造单元组成

渤海湾盆地为我国东部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具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

坳陷包括:

下辽河坳陷、冀中坳陷、黄骅坳陷、渤中坳陷、临清坳陷、济阳坳陷、昌潍坳陷;隆起包括:

沧县隆起、郉衡隆起、埕宁隆起、内黄隆起

8、简述中国第四纪的主要地质特征

1.差异隆升强烈的西北山系盆地区

2.风成作用显著的内蒙古、晋陕高原区

3.整体抬升的青藏高原

4.上隆剥蚀的华南中低山、丘陵区

5.大面积沉降的东部近海平原

9分析造成白垩纪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的可能的原因

白垩纪末期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大规模的生物绝灭事件,

属的灭绝率:

52%,种的灭绝率:

90%,造成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可能包括如下几方面:

地内因素:

海平面下降、气候变冷、海水成分变化、古地磁倒转、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火

地外因素:

行星撞击事件、超新星大爆炸、太阳耀斑等山喷发等

10.三叠纪的生物面貌

三叠纪为海西构造运动后的第一个纪,陆地面积扩大,陆生生物大发展,爬行类大量出现,气候干旱,

植物中裸子植物占优势,动物以爬行类占优势,海洋中菊石占优势。

植物:

松柏、苏铁、银杏及真蕨类繁盛,

以古天山(或古昆仑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南方为以网脉蕨-格脉蕨植物群为特征的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北方为以拟丹尼蕨-贝尔瑙蕨为特征的潮湿温带的内陆环境

爬行类:

•早三叠世出现有水龙兽动物群

•中三叠世出现有犬颌兽和肯氏兽动物群,全球各大州都有分布,表明世界性联合古陆的存在

•晚三叠世爬行动物大发展,出现恐龙类及类似哺乳动物的爬行类及海生的爬行类(鱼龙)及真正的龟、鳖、蜥蜴及鳄类

无脊椎动物以软体类为主:

•菊石:

齿菊石式、菊石式缝合线,壳饰发育

•双壳类繁盛,种类多,多为弱异齿、古异齿型铰合

•六射珊瑚开始出现。

11.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格局及沉积特征

二叠末期,塔里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北方海槽消失;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

中国北部:

昆仑山-秦岭一线以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