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古生物学.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0438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史古生物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地史古生物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地史古生物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地史古生物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地史古生物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地史古生物学.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地史古生物学.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地史古生物学.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地史古生物学.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地史古生物学.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地史古生物学.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地史古生物学.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地史古生物学.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地史古生物学.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史古生物学.doc

《地史古生物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史古生物学.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史古生物学.doc

古生物地史学

绪论

1.什么是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

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①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

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③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④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

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

①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

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

②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③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

a.硬体部分b.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c.石化作用

化石的保存类型:

a实体化石b模铸化石c遗迹化石

3.石化作用的类型

(1)矿物填充作用

(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

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5.指相化石

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

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

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

(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

(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

(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

(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

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

中石炭纪

六方珊瑚:

泥盆纪

贵州珊瑚:

早石炭纪

弓石燕:

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

震旦角石:

中奥陶世

尖棱菊石:

晚泥盆世

蝙蝠虫:

晚寒武世

王冠虫:

志留纪

叉笔石:

奥陶纪

弓笔石:

中志留纪

第三章古脊椎动物

1.简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史

脊椎动物由无颌纲开始进化到鱼纲,其中盾皮鱼亚纲,为现代鱼的祖先,已经灭绝,硬骨鱼中总鳍鱼发展成为古老的两栖类;接着发展到两栖纲,其中鱼石螈是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两栖动物进化出羊膜卵向陆地发展,进化成爬行纲;爬行纲的一个旁支进化成了鸟类,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晚侏罗世,即始祖鸟;爬行纲的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哺乳纲,其中人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2.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盾皮鱼亚纲:

晚志留纪到泥盆纪,少数延续到二叠纪

鱼石螈:

晚泥盆世

中华龟:

侏罗纪

始祖鸟:

晚侏罗世

大熊猫:

更新世至全新世

三趾马:

上新世至早更新世

叠层石:

广泛分布于前寒武纪,奥陶纪开始衰退,现代的叠层石较少。

第四章古植物

1.叠层石

定义:

具有叠状层的藻类沉积结构物。

叠层石不仅包括在藻本身,还包括其生命活动痕迹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意义:

研究叠层石对恢复古地理环境及划分对比地层(前寒武系)等有很大意义

2.各植物的的生存年代

鳞木:

石炭纪至二叠纪

脉羊齿:

石炭纪至早二叠世

柯达纲:

晚泥盆纪开始出现,至晚二叠世基本灭绝,三叠纪有残存。

第六章遗迹化石

1.遗迹化石

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地史时期生物活动的痕迹并包括他们留下的遗物,不同于遗体化石,也不同于沉积构造。

2.针管形迹相

在海滩和海坪等边缘环境中,各种底栖生物挖掘各种垂直的深浅穴,这些潜穴称为“针管形迹”相

3.克鲁斯迹相

在海滩和海坪等边缘环境中,各种底栖生物挖掘各种垂直的深浅穴,这些潜穴称为“针管形”迹相;在潮下带的浅海环境中,潜穴不仅没有边缘环境那样深,而且一般总是倾斜或接近水平的,以此作为“摄食坑”。

此外,浅海环境的另一些特征是具有各种特殊生物的栖息痕迹,上述两种浅海环境的生物遗迹构造被称为“克鲁斯迹”相。

4.似砂蚕迹相

在极其稳定的深海环境中,生物不再需要保护型的潜穴了,而是移动地摄食,因此产生了弯曲状、网状和螺旋状的爬痕,这类遗迹化石称为“似砂蚕迹”相。

第二篇历史地质学

第一章地层的划分对比及地质年代学

1.地层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

2.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生物地层学方法

生物地层学方法又称古生物学方法,建立在生物进化的基础上。

一般说来,愈古老的的地层中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级;愈新的地层,其生物化石便愈先进,愈高级。

生物进化是不可逆的,任何一种生物在地球的生命发展过程中只出现一次,不会重复出现,这是生物地层学方法能够准确的划分,对比地层时代的理论依据。

生物地层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标准化石法,生物群(生物组合)的总体面貌。

3.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岩石地层学方法

岩石的岩性(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层序和岩相等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依据,这是地层学中十分重要的方法;

它包括岩性法,标志层法,沉积旋廻法。

4.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有哪些

生物地层学方法,岩石地层学方法,构造运动,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古地磁学方法

5.定义

(1)沉积旋廻:

一套岩石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做有规律的重复,是地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表现。

(2)标准化石:

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在该地层之上,下岩层中基本没有,这些化石就叫做标准化石。

标准化石在地层的垂直方向分布短,有广泛的水平分布,最理想的是全球性分布。

(3)标志层:

在地层剖面中,某些成层不厚,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被称为标志层。

(4)地层划分:

把某一地区的岩层划分为各个分层,然后把这些分层合并为较大的组合,以编制区域地层表。

(5)地层对比:

将不同地区所划分的地层单位进行时代对比。

第二章沉积岩相和古地理

1.名词解释

(1)相:

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的特征总和。

相的概念中包含了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个方面。

(2)相变:

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的特征总和叫做相,包含了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个方面。

相在空间上的变化叫做相变。

(3)古地理:

某一地质时代的地层分布及岩相类型

(4)岩相古地理图:

将某一地质时代的地层的分布及岩相类型的研究成果,综合表现在地图上,就形成了古地理图,在古地理景观的基础上,再加上沉积相的类型,就构成了岩相的古地理图。

(5)冰碛层:

由于冰川运移至雪线以下,发生融化,其携带的物质迅速堆积形成了冰川沉积,即冰碛层。

冰碛层没有分选性,细砂、粘土、巨砾混合在一起,也无层理,砾石成棱角状,表面常有冰成擦痕,一般没有生物遗体保存。

(6)浊流沉积:

半深海区大致相当大陆斜坡的地段,斜坡上(特别是上段)常发育有海底沟谷系统。

大量沉积物质受到扰动(如地震)沿海底沟谷向下运移,构成浊流。

大陆斜坡上段遭受浊流的冲刷,供应岩屑;斜坡下段到坡底则接受沉积,形成浊流沉积。

其最主要特征是具有明显的频繁出现的韵律性结构,即典型的复理石建造。

(7)古风化壳:

风化壳主要是地表岩石在气温及大气的影响下,化学风化的产物。

主要变化是硅酸盐类被破坏,可溶的碱金属被淋滤,比较稳定的铁、锰、铝等则形成氧化物及含水氧化物而残留成土状的、胶质与半胶质体。

风化壳一般是在炎热潮湿气候、地形比较平坦的条件下形成的。

地史时期形成的风化壳为古风化壳,其存在说明经过了长期风化剥蚀阶段,以及当时特定的气候、地形标志;同时风化壳本身有很多有用矿产。

2.地史上的三次大冰期

震旦纪,石炭纪,第四纪

3.简述

①湖泊相:

湖泊沉积是大陆沉积中比较广泛的类型,我国中生代有很广泛的湖泊沉积,其中含有煤及石油等有用的矿产。

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

淡水湖:

沉积物以细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为主,粗碎屑岩少且多分布于湖滨地区。

化学成因的石灰岩、泥灰岩和生物成因的介壳灰岩、油页岩也是很常见的,这些沉积物常具极薄的水平层理。

仅靠近湖岸的浅水地带可见交错层理和斜层理。

含有淡水动物化石,在浅水地带还有植物化石。

湖相沉积被认为是良好的生油层,滨湖带的砂岩体,孔隙度高,是重要的储油、储水层。

湖泊沉积的另一特点是具有自边缘至中心的相带:

滨湖带的砂岩、砾岩;浅水带的细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深水带的粘土岩、石灰岩和油页岩等。

咸水湖:

湖水较浅,有时干涸而出现泥裂。

沉积物以粉砂岩、粘土岩为主,也有砂岩和石灰岩。

其特征的沉积物是盐类矿物,有时有白云岩层。

层理以水平层理较为常见。

咸水湖沉积中可含有瓣鳃类、腹足类、介形虫类等化石。

②三角洲相三角洲是是河流和海洋汇合处形成的巨大锥形沉积体,包括陆上和水下连续部分,以陆源碎屑沉积占优势,属海陆过渡型沉积。

三角洲沉积一般分为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三角洲砂体孔隙度高,是很好的储油、储水层;前三角洲和滨外陆棚粘土,富含有机质是重要的生油层,而水上的三角洲粘土是良好的盖层。

③浅海相生油层/盖层/储油层

浅水区粗粒沉积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为良好的储油、储水层;低能带泥质、灰泥质沉积孔隙度低,为主要的隔水层或盖层。

其中深水区(特别是静水盆地)富含有机质,是重要的生油层。

第三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分区

1.地壳运动的类型

地壳运动是引起地壳发展变化的一种内动力作用,是导致地壳结构改变、物质变位的运动。

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类型有二:

即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

升降运动(震荡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垂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隆起和凹陷,在地壳上引起大规律的海进和海退,主要是大型宽缓的褶曲以及一些正断层或高角度的逆断层。

褶皱运动(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的挤压,产生地层的强烈褶皱以及一些巨大的低角度逆掩断层,并常伴随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

会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又称“造山运动”。

2.地槽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地槽是岩层强烈褶皱,厚度巨大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地壳上强烈活动的地区。

主要特征是:

(1)岩性和厚度在横向上变化很大,碎屑沉积一般分选性较差,“复理石”沉积是地槽区的特点;

(2)灰岩一般较少,火山活动强烈,形成海底火山喷发岩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硅铁质沉积是地槽区的另一个特点;(3)形成一些金属和多金属矿床;(4)“磨拉石”沉积,即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以大量的砂、砾岩为主。

地槽分为冒地槽和优地槽两类。

前者紧邻地台区,一般缺少火山岩;后者离地台较远,富含火山岩。

3.地台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地台是岩层褶皱平缓甚至接近于水平、厚度较小的地势平缓、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主要特征:

①地台区有明显的两层结构:

下层为褶皱基底,上层是沉积盖层;②陆源碎屑沉积的分选性、磨圆度较好,纯净的石英砂岩是地台区特有沉积,碳酸盐地层发育且分布广泛。

浅海型铁、铝、锰等沉积矿产比较常见。

③一般位于大陆的内部,并组成大陆的“核心”。

4.名词解释

(1)沉积旋廻:

一套岩石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做有规律的重复。

(2)构造旋廻:

地槽由下降接受沉积至上升为遭受剥蚀的褶皱山系之间的一段时间被称为褶皱旋廻或构造旋廻。

(3)岩浆活动旋廻:

由峰谷到峰尖再到峰谷,表示岩浆活动由微弱到广泛再到微弱构成一个大规模的岩浆旋廻。

5.为什么太平洋正在缩小,封闭,大西洋和印度洋正在扩大?

太平洋边缘处于不同板块互相结合的构造活动带。

洋壳沿大洋中脊增生,沿深海沟向下俯冲而消减。

构成环太平洋岛屿和大陆边缘的中、新生代褶皱系,正是这两个太平洋板块和四周大陆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

随着褶皱带的形成,大陆板块因镶边而增大;太平洋板块因不断被两侧大陆板块跨越而缩小。

因此,太平洋是一个古老的正在缩小的,并且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将导致最后封闭的海洋。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边缘没有被构造活动带环绕,并不构成板块的接合带,大洋和大陆地壳块体连结在一起,形成复合板块。

大西洋和印度洋是新产生的正在裂开的海洋,它们产生开始于中生代中后期,也就是魏格纳的泛大陆分裂的时期。

由于大洋中脊洋壳的增生,海底向两侧扩张,大西洋和印度洋不断扩大。

第四章前寒武纪

8亿年之前;阜平、五台、吕梁、晋宁运动;五大板块

1.前寒武纪的划分和对比方法

(1)构造—岩浆旋廻法

(2)同位素年龄测定

(3)沉积建造和变质作用

(4)生物地层法;

2.

(1)埃迪卡拉动物群

最早的后生动物化石见于震旦系上统(冰碛层之上的海相地层),是一些不具硬体部分的无脊椎动物软体的印模化石,即所谓的“裸露动物”,澳大利亚南部发现的最为典型,称为埃迪卡拉动物群,发现于冰碛层之上的庞德石英岩中。

(2)南沱冰碛层

前寒武纪晚期,大致在6.5—7亿年左右发育的冰碛层,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分布,在我国南方称为“南沱冰碛层”。

3.华北地台及扬子地台是怎样形成的?

吕梁运动的结果是,导致一些早元古代褶皱带的形成。

早元古代褶皱带镶嵌在太古界陆核之间或边缘,在中国的北方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稳定地块——华北地台。

晋宁运动导致了川滇地槽带和雪峰—九岭地槽带转化为元古代褶皱带。

它们和川中古陆核一起,构成一巨大的稳定地块——扬子地台。

4.

(1)麻粒岩相

厚度巨大的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经历以片、麻岩和麻粒岩为主的深变质作用。

以皋平群、集宁群和乌拉山群、迁西群、泰山群、大别山群、登峰群和鞍山群的下部为代表。

(2)绿片岩相

厚度巨大的沉积—火山岩系,由中低级变质的中基性,基性火山—碎屑沉积岩组成。

层位一般靠上,以五台群、吕梁群、二道洼群、鞍山群的中上部、绛县群为代表。

5.

(1)五台运动

太古界地层和上覆元古界之间普遍为角度不整合关系,标志着太古界末期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或鞍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得太古界地层褶皱、变质,从而形成一些稳定的基底地块----“陆核”。

(2)吕梁运动

早元古代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在华北称为“吕梁运动”,使  沱群及其相当地层发生褶皱、变质,并伴有岩浆活动。

分为两期:

吕梁运动主幕(I);吕梁运动次幕(II)。

结束了早元古代,形成了华北地台。

(3)晋宁运动

元古代时,在桂北,板溪群中尚夹有细碧角斑岩,因此亦为地槽型沉积。

板溪群沉积之后,发生了晋宁运动,使得板溪群褶皱变质,并有花岗岩的侵入,不整合其上的震旦系已属典型的地台型覆盖层。

其结果导致了川滇地槽带和雪峰—九岭地槽带转化为元古代褶皱带。

它们和川中古陆核一起,构成一巨大的稳定地块——扬子地台。

6.中国南方震旦系三种沉积类型

扬子型、江南型、华南型。

7.

(1)鞍山式铁矿

老于19——20亿年地层中的条带状含铁建造,它属于碧玉铁质岩类,分布广泛,在我国称为“鞍山式铁矿”,是太古界和下远古界典型的沉积建造。

(2)宣龙氏铁矿

在河北出现的潮下浅水带的鲕状赤铁矿层。

第五章早古生代

距今6.15亿——4亿年;加里东旋廻(广西运动、祁连运动);四大板块;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1.壳相

在广阔的浅海区,生活着大量的底栖生物,以及漂浮(如笔石)或游泳(如鹦鹉螺)的生物,这些生物死后其遗体大量埋葬于沉积物中,构成地壳中大量底栖生物化石(或游泳和漂浮生物化石),这就是所谓的壳相。

2.笔石相

在静水海湾或较深的深水盆地中,海底水流不畅,造成“闭塞”环境,不适于底栖生物生活,只有漂浮的笔石,死后下沉,保存为化石,形成所谓的笔石(页岩或砂岩)相。

3.竹叶状灰岩

上寒武统的一种同生砾岩,当薄层灰岩沉寂后,海退在极浅海或海滩上被浪力冲破,经磨蚀成扁砾,后又遭海蚀并为新沉积的泥、灰质胶结而成,代表燥热气候下海水动荡不定的滨、浅海沉积。

4.中上寒武世扬子区与华北区的区别

中上寒武世,华北区古地理环境较均一,岩性和厚度都没有显著差异,地形比早寒武世更为平缓,地壳升降运动的强度也有减弱的趋势;扬子区则以较厚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和灰岩为主,除少数地区外,一般化石较少。

5.加里东运动及对我国有何影响?

志留纪后期,华南活动区发生强烈的褶皱运动,地壳上升海水退去(仅钦防一带海水残留至泥盆纪初),并使整个早古生代地层发生褶皱和轻度变质,并有岩浆侵入,与上覆泥盆系形成角度不整合,这次构造运动在国外称为加里东运动,在我国国内称为广西运动、祁连运动。

对我国的影响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下古生界发生褶皱、变质,并上升为褶皱山系,结束了早古生代的地质历史。

6.早古生代华北地区与扬子地区的地史概况

华北地台震旦纪是上升遭受剥蚀的时期,除边缘地区外一般缺失震旦纪沉积。

寒武纪至早奥陶世是地壳缓慢下降接受沉积的时期,普遍发育了陆表——陆缘滨、浅海相碳酸盐为主的地层。

中晚奥陶世至志留纪是普遍上升,缺失沉积物的时期。

因此,从地壳升降运动、海水进退、沉积物的特征上来看,华北地台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三个阶段。

反映了一个巨大的地壳升降和海侵旋廻。

扬子地台有所不同,是长期遭受海侵、接受沉积的地区。

但仍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早震旦世上升时期,以陆相、冰川相地层发育,代表地势高峻、地形起伏条件下以碎屑为主的沉积。

2,晚震旦世至奥陶纪地壳缓慢下降时期,普遍发育了以碳酸盐为主的地层,代表地势低平,海侵广泛下的滨浅海相沉积。

3,志留纪,地壳升降运动有所加强,碎屑沉积又较发育,中晚期逐步上升,缺失沉积或沉积了滨浅海至陆相地层。

7.早古生代的矿产

铁、锰、铝、磷在早古生代分布广泛

“盐类矿产”在古生代也很重要

我国南方下寒武统底部常含有煤层

8.早古生代的生物演化

以“裸露动物”、“小壳动物”和“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后生动物在震旦纪末到寒武纪初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寒武纪地层中三叶虫最多;奥陶纪时,笔石和鹦鹉螺类;志留纪,三叶虫大量减少,志留纪末,笔石动物大量灭绝,珊瑚类大发展,陆生半陆生植物和淡水原始脊椎动物无颚类和盾皮鱼类发展,这是生物征服大陆的开始。

第六章晚古生代

距今4亿——2.5亿年;海西旋廻;泛大陆;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陆生植物平行发展

1.简述晚古生代的生物界与早古生代相比有何不同

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大发展的时期。

“裸露动物”、“小壳动物”和“澄江动物群”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这是动物界发展的初期阶段。

晚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陆生植物平行发展的时代。

在海生无脊椎动物中,晚古生代以珊瑚、腕足类、筳和棱角菊石类等最为繁盛,并在地层上具有重要意义。

筳类是石炭、二叠纪特有的浅海动物,也是重要的造岩生物。

繁盛于早古生代的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在晚古生代已大量减少,完全退居次要地位。

此外,生物界经过早古生代长期演化,至泥盆纪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陆生植物和脊椎动物大发展的时代,晚古生代是孢子植物发展的时代,植物界已脱离初期对水体有相当“依赖性”环境;晚古生代是鱼类和两栖类繁荣昌盛的时期,泥盆纪又称为鱼类的时代,石炭二叠纪则是两栖类的时代,出现了羊膜卵。

2.宁乡式铁、山西式铁矿、G层铝土矿、茶陵式铁矿(时代、层位、相)

宁乡式铁矿:

上泥盆统上部锡矿山组中的鲕状赤铁矿层,浅海相沉积。

茶陵式铁矿:

上泥盆统下部佘田桥组中的鲕状赤铁矿层,浅海相沉积。

山西式铁矿:

中石炭统本溪组下部褐铁矿或赤铁矿层,海陆交互相。

G层铝土矿:

中石炭统本溪组上部具豆状或鲕状结构、层次较为清晰的铝土矿层,海陆交互相。

3.象州型、南丹型

华南海相泥盆系可划分为两种类型:

(1)浅水相(象州型)广泛分布于桂北、桂中等地,以浅海相碳酸盐岩块碎屑岩为主,普遍与前泥盆系呈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含大量底栖生物化石。

代表浅水、富氧、水动力条件较强的路表浅海环境。

(2)深水相(南丹型)分布于滇东南、桂西南等地,以碳酸盐岩、硅质岩及黑色碳质泥岩为主,与前泥盆系一般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生物群以菊石、竹节虫、浮游类三叶虫为特征,代表远岸、较深水比较宁静的陆缘深浅海环境。

4.华北C、P成煤特征

中晚石炭时,地壳慢慢下降,泥沙堆积充填,又迫使海水退去,形成了广阔的海滨低地,气候湿润,植物茂盛,这种极短的海进海退使得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交替出现,称为“海陆交互相”,它是重要的含煤地层。

下部中石炭统以浅海相为主,夹部分陆相地层,不含重要的可采煤层;上部上石炭统是典型的海陆互相沉积,常有重要的可采煤层,形成了许多大煤田。

二叠系,除本区南部部分地区成为重要的含煤沉积外,一般含煤性较差,说明广大地区的气候、地形条件逐渐转入不利于成煤的半干燥内陆盆地状态。

5.为什么晚石炭是华北重要的成煤期之一

中晚石炭时,地壳慢慢下降,泥沙堆积充填,又迫使海水退去,形成了广阔的海滨低地,气候湿润,植物茂盛,这种极短的海进海退使得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交替出现,称为“海陆交互相”,它是重要的含煤地层。

下部中石炭统以浅海相为主,夹部分陆相地层,不含重要的可采煤层;上部上石炭统是典型的海陆互相沉积,常有重要的可采煤层,形成了许多大煤田,成为华北重要成煤时期之一。

6.简述华南、华北石炭系成煤特点

华北地区,在中晚石炭时交替出现极为短暂的海侵、海退,形成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下部中石炭统以浅海相为主,夹部分陆相地层,不含重要的可采煤层;上部上石炭统是典型的海陆互相沉积,常有重要的可采煤层,形成了许多大煤田,成为华北重要成煤时期之一。

华南区下石炭统:

由于海退形成滨海沼泽,发育了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中石炭统远比下石炭统分布广泛,且几乎完全为浅海相碳酸盐相地层,无煤层。

7.东吴运动,峨眉山玄武岩

早二叠世末,华南地区普遍地壳上升,发生海退和沉积间断,致使上下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在东南一带还见到微角度不整合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东吴运动”。

东吴运动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地壳上升和海退,并在西部发生了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即通称的“峨眉山玄武岩”。

8.羊膜卵的地史意义?

这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事件。

爬行动物把卵生在陆地上,而不是像它的祖先两栖类那样世世代代都必须返回到水中产卵,从而完全摆脱了对水体的依赖,成为真正陆地上的主人。

9.简写华北地台区晚古生代的地史特征(从地壳运动、沉积岩性、生物特征、重要矿产及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论述)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地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泥盆纪——早石炭世的大陆剥蚀时期;

(2)中、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的潮湿气候近海平原沼泽成煤期;(3)晚二叠世至三叠纪早期孤立内陆盆地逐步形成,干旱气候下大陆红色岩系发育的时期。

10.简写华南区晚古生代的地史特征(从地壳运动、沉积岩性、生物特征、重要矿产及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论述)

华南区晚古生代基本为一相对稳定的地区,但地史经历远较华北区复杂。

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使东南一带褶皱上升,形成东北——西南向的山系,其它地区也普遍上升为陆,晚古生代初又下降接受沉积,并遭受多次海侵。

泥盆纪至早石炭世,海水由西南方侵入,由于地形起伏较大,海侵范围不广,中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时地势逐渐低平,海侵范围愈来愈广,早二叠世末发生了“东吴运动”,广大区域内表现为地壳上升,海退和沉积间断,西部发生峨嵋山玄武岩的喷发,说明地壳运动已趋活跃。

晚二叠世初期大部分地区为一滨海平原,沉积了陆相、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龙潭煤系,是华南重要的含煤地层。

晚二叠世后期又发生海侵,范围较窄。

11.晚古生代的矿产

(1)晚古生代是地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含煤期。

在石炭二叠纪,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煤田。

我国华北及西北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早二叠世山西组及其相当地层是极重要的含煤层位,华南的造煤期则主要是晚二叠世的龙潭期。

(2)形成很多重要铁矿,如我国华南晚泥盆世的“茶陵式铁矿”,“宁乡式铁矿”。

此外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中的菱铁矿层也很重要。

(3)形成一些重要的铝土矿床。

在侵蚀面上的底部层位中。

(4)构成重要的含盐类矿床层位。

(5)此外,沉积锰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