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3791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docx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docx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三篇】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握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比较分析理性说明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思想意识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

(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

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

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

(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

(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

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

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

(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

(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然后讨论回答:

  A.怎样改革政府机构?

为什么没有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等措施?

  B.在开办企业和新式学校方面有什么措施?

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国防军事方面有什么措施?

引起哪些变化?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对顽固派作了重大让步,说明维新派没有实权,显得十分软弱。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顽固派虽然掌握实权,势力强大,但他们毕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得不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管理,不得不同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放松舆论控制,准许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等。

  3、请出几位组学生,依据30页第2段“阅读文字”和32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

(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

哪些人反对?

哪些人无所谓?

造成什么后果?

(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同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宽敞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依据32页“活动与探究”:

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

(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

(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他同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依据31页“动脑筋”:

你同意谁说的意见?

为什么?

(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

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

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

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7、有人说:

“袁世凯出卖维新派仅仅一种偶然现象。

假如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请亮出你的理由。

(让学生讨论,不必统一答案。

假如得不出结论也无妨,可以介绍123页的《附录》给学生查寻相关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

(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

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8页选择题:

应选B(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提醒学生预习第8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基础

  知识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

  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观看想象通过观看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探究思考提取信息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比较联系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

  进取意识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持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

哪些人反对?

哪些人无所谓?

(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同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宽敞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

(因为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有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

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

因为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

(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

(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依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

(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

(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

1905年;地点:

日本东京;领导人:

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

*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

《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

有哪些变化?

(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

  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同盟会纲领*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

  《民报》发刊词*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小结、过渡:

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

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

(可启发学生回答——时间:

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

金兆龙等革命党人;重要地点:

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

  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

(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

  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

  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课本35页孙中山接受卫兵致敬的插图,就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

*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鉴别理解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相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准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

结果如何?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

(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依据38页“动脑筋”: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

(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

(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

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不过然地指向了孔教。

  C.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

“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

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

人们需要寻寻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

(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

(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

它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

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有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依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

(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关心学生理解原文意思。

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

例如:

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

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

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

等等。

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

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

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

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的成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