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3824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docx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大全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过关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成分

1.糖类是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细胞内常用的能源物质。

可溶性还原性糖: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构成DNA和RNA的五碳糖分别是脱氧核糖和核糖。

2.脂质中的脂肪(油脂)是储能物质,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参与构成细胞膜。

性激素属于固醇类。

3.蛋白质主要由C.H.O.N等元素组成,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大约有20种,结构通式:

蛋白质的多样性体现在: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目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酶有催化作用,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有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有运输载体的作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载体等;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4.核酸的种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的核糖体、叶绿体和线粒体,细胞核中也有分布。

 

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真正细胞核,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等,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

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还有少量胆固醇,构成了流动镶嵌模型。

主要的功能是控制物质进出(选择透过性)信息交流(糖蛋白)。

3.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核糖体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翻译)的场所,内质网是与细胞内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有关,也是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分裂有关。

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4.细胞核由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被膜、核仁(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和核孔(大分子如mRNA出入细胞的通道)组成,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三、细胞增殖

1.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方式是有丝分裂(体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和无丝分裂(如蛙的红细胞)。

细菌是原核生物,分裂方式是二分裂。

2.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包括分裂间期(G1期→S期→G2期)和分裂期(M期),分裂间期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3.分裂期包括前期(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中期(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染色体着丝点排在中央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平均移向两极)和末期(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现)。

4.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加倍在后期,DNA加倍在间期。

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有丝分裂的意义在生物的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5.有丝分裂装片制作:

解离(15%盐酸和95%酒精)→漂洗→染色(碱性龙胆紫)→制片

四、细胞代谢

(一)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自由扩散(O2和CO2,小分子脂类物质);

易化扩散(又称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转运(主动运输),其中主动转运可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各种离子、葡萄糖和氨基酸等。

胞吞(内吞)和胞吐(外排):

大分子(如胰岛素、抗体等)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不需要载体,但是需要能量,原理是膜的流动性。

2.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也有少数是RNA。

酶的特性是高效性和专一性,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高温、PH过低过高,酶失去活性。

3.ATP是腺苷三磷酸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

A-P~P~P,其中:

A代表腺苷(腺嘌呤和核糖),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

ATP的来源是动物的呼吸作用、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需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2.厌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酵母菌、苹果、根、种子)

或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乳酸菌、人体、马铃薯块茎等)

3.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细胞溶胶)、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物质变化依次分别是第一阶段: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C3H4O3)和[H]

丙酮酸和水生成二氧化碳和[H];第三阶段是[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

4.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或者说基粒、光合膜),碳反应(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的物质变化是水的光解产生O2和[H]和ATP的生成,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和[H](NADPH)。

6.暗反应的物质变化是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能量变化是ATP和[H]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

7.新陈代谢是细胞内一切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都需要酶的催化,分为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二者同时进行。

也可分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8.新陈代谢分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方面。

同化作用是合成自身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分为自养型(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和异养型(动物和微生物)。

异化作用是分解自身组成物质并释放能量,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乳酸菌、体内寄生虫)。

 

必修一复习: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五、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1.细胞的分化

1.1细胞分化:

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的体细胞遗传物质不变,但是mRNA和蛋白质不同。

生物个体的个体发育就是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过程来实现的。

1.2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的全能性:

已经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动物的一般不表现出全能性。

1.3干细胞:

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细胞,能分裂分化产生血细胞和淋巴细胞。

 

2.细胞的衰老

2.1个体衰老的过程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是:

水分减少,代谢减慢;各种酶的活性降低,如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头发变白;色素积累,影响物质和信息交流;呼吸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凋亡

3.1概念:

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又称为编程性死亡。

细胞坏死是在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3.2意义:

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的正常发育,如:

人在胚胎时期尾巴的消失。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4.细胞的癌变

4.1癌细胞的特征:

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糖蛋白减少,细胞间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4.2致癌因子:

物理(如射线、紫外线);化学(砷化物、亚硝胺、黄曲霉素);生物(肉瘤病毒)

4.3细胞癌变的机理:

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过关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研究的是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其实质是F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_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_,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其实质是F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_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_分离__,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人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男性体细胞中除了22对常染色体外,还含有两个异型性染色体(XY),男性精子中染色体组成是22+X或22+Y;女性个体的体细胞中除了22对常染色体外,还含有两个同型性染色体(XX),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X。

4.伴性遗传: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如X染色体上的红绿色盲、血友病,Y染色体上的毛耳等

5.人类遗传病的分为单基因遗传病(白化病:

常隐)、多基因遗传病(家族聚集)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先天愚型:

21-三体综合症、唐氏综合症;猫叫综合征:

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6.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和分子基础

1.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征: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交叉互换、分离(染色体的减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征:

一次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普通有丝分裂,发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短暂加倍

2.DNA(脱氧核糖核酸),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双链组成,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基本骨架,并排列在主链外侧;内侧是碱基对,碱基对之间由氢键连接。

4.DNA的复制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需要的原料脱氧核苷酸,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5.转录是指遗传信息由DNA传递到mRNA上的过程,主要的场所

是细胞核;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多肽(蛋白质)的过程,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

6.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种氨基酸三个相邻碱基,生物体内的密码子总共是64个,其中能决定氨基酸的有61个。

生物体内的氨基酸是20种。

三、遗传变异

1..基因突变主要指基因上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是生物变异

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2.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其上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使其上的基因重新组合。

3.染色体变异是指生物细胞中染色体的结构或者数目发生的变化。

4.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如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繁育而来的)、花药离体培养中的花粉细胞。

5.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6.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分别是集中不同品种优良性状、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7.多倍体育种的主要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该试剂的作用机理是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三倍体西瓜)

8.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方法,经过脱分化再分化过程得到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纯合体。

9.转基因生物:

由于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引起原有遗传物质改变的生物称为转基因生物。

10.转基因生物的优点:

人为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范围,实现了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经济效益明显。

1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可能带来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等潜在危害,尤其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最值得关注。

四、生物的进化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造成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基因频率:

某一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过关

必修三稳态与调节

一、植物激素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简称IAA,其前体是色氨酸,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从而促进生长,但是作用特点是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顶端优势的产生就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而生长受到抑制。

2.向光性: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幼苗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这样尖端以下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细胞生长得快,从而弯向光源生长。

根的向地性是由于重力作用,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到抑制。

3.五大类植物激素中促进生长的是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与植物的衰老成熟等有关的是乙烯、脱落酸。

促进果实发育的激素是生长素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乙烯,促进种子萌发的是赤霉素,抑制种子萌发的是脱落酸。

4.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形成,防止落花落果。

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用作除草剂。

5.大多数情况,植物激素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如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相互作用;种子萌发时赤霉素和脱落酸相互对抗作用。

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内环境、神经调节)

1.内环境:

人体的内环境又称为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不包括消化液、尿液和乳汁等。

2.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pH、渗透压、温度、血糖浓度等。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必须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完成。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具体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如寒冷环境中,低温刺激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血管收缩,汗腺不分泌从而减少散热,同时作用于肾上腺和甲状腺分泌激素,促进物质代谢,增加产热,从而维持产热和散热平衡,使体温相对恒定。

4.兴奋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通过电信号双向传导,静息时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兴奋时外负内正。

在细胞之间是通过突触单向传递。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5.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指大脑,可以控制躯体感觉、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等。

在控制运动时的特点是交叉倒置,皮层面积与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体液调节)

1.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主要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主要促进骨生长和蛋白质合成,幼年缺乏会患侏儒症,幼年过多会患巨人症。

2.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包括神经)、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幼年甲状腺激素不足,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发育,患呆小症。

3.睾丸分泌的是雄性激素,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卵巢分泌的是雌性激素和孕激素。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

4.内分泌的枢纽是下丘脑,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反馈调节。

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并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分泌甲状腺激素。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成都市,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5.有些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共同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共同促进发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有些激素之间的拮抗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平衡。

 

必修三稳态与调节

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免疫调节)

1.免疫是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人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皮肤和粘膜、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和脾)、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物质(抗体淋巴因子)组成。

3.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一部分造血干细胞流进入胸腺并发育成淋巴细胞,称之为T淋巴细胞;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淋巴细胞,称之为B淋巴细胞。

4.抗原:

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与其发生特异性结合,具免疫功能的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5.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B细胞

淋巴因子效应B细胞抗体

6.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进入细胞)(浆细胞)

记忆T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效应细胞毒T细胞)

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一)

1.种群:

占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种群的特征有_.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

3.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是在_资源、空间_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的指数增长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形成是指在资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逻辑斯蒂增长曲线;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

4.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群落的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演替的两种类型是初生演替(如发生在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和次生演替。

6.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7.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_组成成分和_营养结构__。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_生产者_(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__消费者_、_分解者_、_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__。

食物链和食物网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8.生态系统的功能是_物质循环_、_能量流动_和信息传递。

 

必修三稳态与调节

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二)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是以_CO2_形式进行的,碳在生物群落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碳循环离不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保持平衡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工程的主要原理是:

整体、_协调循环再生_。

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信息流动的畅通。

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的效率。

 

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

1.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染色:

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滴水、取材【根尖分生区(龙胆紫或醋酸洋红)、花生子叶切片(苏丹Ⅲ或苏丹Ⅳ)、洋葱表皮细胞(活细胞不染色)】展平或者压碎、加盖玻片。

2.低倍镜转换高倍镜的方法:

在低倍镜下调节清晰后,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用细准焦螺旋微调(必要时调节反光镜,或者平面换凹面,增大通光孔使视野明亮)观察放大的物像。

二、生物体内物质的分离、鉴定技术

1.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的原理是叶绿体中色素溶解于丙酮(乙醇等有机溶剂)中;分离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扩散快。

提取时加入二氧化硅使研磨充分,碳酸钙可以防止研磨时色素被破坏,从上向下4条色带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

2.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可溶性还原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用斐林试剂即新制的Cu(OH)2水浴后为砖红色(Cu2O)。

花生子叶切片后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橘红色或者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先加Na(OH)2再滴加(Cu2O),不需水浴加热呈现紫色。

3.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DNA和蛋白质等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选择适当的浓度就能使DNA充分溶解,而使杂质沉淀,从而分离出DNA。

另外DNA不溶于酒精,蛋白质等溶解于酒精,从而使DNA和蛋白质进一步分离。

在沸水浴条件下,DNA与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从而可鉴定DNA。

三、微生物培养与利用

1.微生物培养基的营养包括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和无机盐。

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大肠杆菌的分离)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尿素分解菌)。

2.统计活菌数目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观察菌落(30-300)进行计算,或者用显微镜直接观察计数(血球计数板)。

3.无氮培养基可以筛选固氮微生物;无有机碳源的培养基可以筛选自养微生物(硝化细菌)。

含抗生素的培养基可以筛选酵母菌和霉菌,杀死细菌和放线菌。

3.酿酒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最适温度18-25℃;

醋酸菌是异养需氧型最适温度30-35℃;制作腐乳用的是霉菌,泡菜的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4.亚硝酸盐可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形成紫色化合物,可与标准液比色,或者光电比色法定量。

四、调查:

1.在群体中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在患病家族中分析遗传方式

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

一、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原理:

让人们感兴趣的基因(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和高效地表达。

(基因拼接技术、DNA重组技术、转基因技术)。

2.基因的操作工具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形成磷酸二脂键)和运载体(质粒、病毒)。

质粒存在于细菌、酵母菌小型环状DNA,其特点是①能自我复制保存,对宿主细胞的生存无影响②多个限制酶切点③标记基因。

3.基因操作步骤是:

提取目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4.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生物体外复制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PCR一般要经历三十多个循环,每个循环包括变性、复性和延伸三步。

变性:

当温度上升到900C以上时,双链DNA解链为单链;复性:

温度下降到500C左右,引物(小分子的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单链DNA结合。

延伸是指温度上升到720C左右,四种脱氧核苷酸在耐高温聚合酶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