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之微生物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4986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基础知识之微生物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医学基础知识之微生物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医学基础知识之微生物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医学基础知识之微生物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医学基础知识之微生物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医学基础知识之微生物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医学基础知识之微生物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医学基础知识之微生物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医学基础知识之微生物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基础知识之微生物总结.docx

《医学基础知识之微生物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基础知识之微生物总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基础知识之微生物总结.docx

医学基础知识之微生物总结

第一单元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微生物一个字小而简单。

1.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活的)。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原始)。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真性)。

第二单元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

肽聚糖由聚糖支架与四肽侧链及五肽交联桥共同构成。

功能:

维持菌体固有形态。

革阴有外膜,脂多糖是革阴细菌内毒素主要成分。

溶菌酶:

切断聚糖支架的β-1,4糖苷键,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

切断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之间的连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质粒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须。

细菌染色体是生命所必须的。

(1)F质粒:

编码细菌性菌毛

(2)R质粒:

控制细菌耐药性。

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

抗吞噬。

2.鞭毛:

运动。

3.芽胞:

增强细菌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

是灭菌效果的指征。

4.菌毛:

普通菌毛:

粘附作用。

性菌毛:

遗传物质的传递,由F质粒表达。

初染:

结晶紫染液;媒染:

卢戈氏碘液;脱色:

95%的乙醇;复染:

稀释复红液。

(革阴菌的细胞壁肽聚糖薄而且外面有酒精可以溶解的脂溶性的外膜,革阴成了无色,最后用红色染。

第三单元 细菌的生理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大多数细菌的最适pH为pH7.2~7.6。

结核杆菌pH6.6~6.8,霍乱弧菌pH8.8~9.0。

繁殖方式:

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细菌的分解和合成代谢:

1.热原质:

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

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

革阴脂多耐热,全身裂解无抗原。

细菌的分解代谢试验:

1.糖发酵试验:

乳糖发酵试验常用于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2.大肠杆菌IMViC试验结果为:

++――,产气杆菌为――++。

细菌的人工培养:

菌落:

由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第四单元 消毒与灭菌

消毒保留芽孢。

紫外线:

260~270nm,最佳波长为265~266nm。

杀菌机理:

使同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嘧啶碱基共价结合而形成嘧啶二聚体,干扰细菌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死亡或突变。

  外毒素(exotoxin)内毒素(endotoxin)

  产生细菌G+及少数G-菌只有革兰阴性菌产生

  释放方式生活状态下释放死亡裂解释放

  化学组成蛋白质脂多糖

  抗原性质强,可转变成类毒素弱,不能形成类毒素

  耐热性质不耐热极强

  致病性质选择性作用,毒性强引起全身反应

第五单元 噬菌体

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感染细菌的病毒,DNA或RNA。

1.毒性噬菌体: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组装成熟释放。

2.温和噬菌体:

吸附、穿入、整合、复制。

有双重性可转变成毒性噬菌体。

前噬菌体:

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片段。

溶原性细菌:

染色体上携带整合的前噬菌体基因的细菌。

第六单元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遗传物质:

1.细菌染色体:

环状双股DNA。

2.质粒:

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1)F质粒:

编码细菌性菌毛

(2)R质粒:

控制细菌耐药性(3)col质粒:

编码大肠杆菌素(4)Vi质粒:

决定细菌毒力的大小。

细菌变异的机制:

1.基因突变2.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1.转化:

游离的DNA片段感受态时期直接进入受体菌。

2.转导:

温和噬菌体错把细菌的染色体装起来感染另一个细菌发生染色体整合。

3.接合:

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质粒或细菌的染色体)传递给受体菌。

4.溶原性转换:

温和噬菌体以前噬菌体的形式与宿主菌染色体发生整合。

白喉杆菌:

白喉外毒素;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产气荚膜梭菌:

α毒素。

第七单元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胃内无细菌寄生。

正常菌群:

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有益无害。

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生态失调(1.寄生异位2.菌群失调3.机体的免疫力低下)。

菌群失调:

比例失调,金葡产生伪膜性肠炎(纤维素性炎:

白喉菌痢假膜、风心绒毛心、大叶性肺炎)。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生来就有的;一、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1)屏障结构;

(2)吞噬细胞:

2.不完全吞噬:

病原菌被吞噬但未被杀灭,并由吞噬细胞携带转移到机体的其它部位,引起扩散;(3)非特异性体液因素:

1.补体:

旁路途径活化在抗体形成前即发挥防御作用。

2.溶菌酶:

破坏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

3.防御素:

使细菌细胞膜发生不可逆损伤。

二、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

1.胞外菌感染:

细菌的清除主要依赖机体的体液免疫。

2.胞内菌感染:

清除主要依赖细胞免疫作用。

3.毒血症:

外毒素,清除依赖体液免疫中的抗毒素的中和作用。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持续繁殖败血症,间歇转移脓血症,二者并存脓毒血症,毒只有毒,菌只有菌。

第八单元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血清学诊断:

用已知抗原检测患者有无相应抗体。

抗体效价需动态观察,静态多是感染过。

5.酶免疫吸附试验:

直接:

已知道抗体+患者血清中的抗原+水冲+酶+有颜色的酶作用的底物。

间接:

已知抗原+患者血清抗体+水冲+抗抗体(兔抗人抗体)酶+有颜色的酶作用的底物。

免疫荧光试验:

已知涂片抗原+患者血清抗体+水冲+抗抗体(兔抗人抗体)有免疫荧光的酶。

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主动打抗原(疫苗和类毒素),被动打抗体(抗毒素和丙球)。

隐性感染无表现有免疫;病原携带者无表现排病原;潜伏性感染有病原不排出。

第九单元 球 菌

化脓性球菌。

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奈瑟球菌属。

葡萄球菌属:

革阳,无荚膜、无鞭毛、不形成芽胞。

3.致病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阳性,分解甘露醇。

链球菌属: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α(不完全溶血)。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β(完全溶血)。

丙型链球菌:

血平皿上菌落周围无溶血环。

链球菌溶血素:

链球菌溶血素O,链球菌溶血素S。

三、所致疾病:

(一)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疾病有三大类1.化脓性感染:

扁桃体化脓、淋巴管炎等。

2.中毒性疾病:

猩红热。

3.变态反应性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

(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疾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活动性风湿热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效价显著升高。

肺炎球菌属:

有荚膜,2.血平皿上形成α溶血(甲型溶血)。

5.胆汁溶菌试验及菊糖发酵试验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革阴有荚膜和菌毛。

巧克力色培养基培养。

荚膜:

增强细菌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菌毛:

增强细菌粘附于易感细胞的表面。

内毒素:

引起发热及低血压性休克。

淋病奈瑟菌:

IgA1蛋白酶:

破坏粘膜表面IgA1。

1%硝酸银滴眼可预防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

第十单元 肠道杆菌

革兰阴性杆菌,埃希、志贺和沙门。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

1.有毛,志贺有菌毛无鞭毛(可固定但不能动)2.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

3.不分解乳糖。

埃希菌属:

致病性大肠杆菌,内外毒素。

1.肠产毒性大肠杆菌2.肠侵袭性3.肠致病型4.肠出血型。

饮用水的卫生标准:

每升水的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3个;每1ml饮水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

志贺菌属:

细菌性痢疾1.痢疾志贺菌(A群)2.福氏志贺菌(B群)3.鲍氏志贺菌(C群)4.宋内志贺菌(D群)。

3.内毒素:

毒性强烈,是志贺菌主要致病物质。

1.肠壁:

促进内毒素吸收甚至中毒性休克。

2.肠粘膜:

出现脓血便。

3.肠壁植物神经:

里急后重。

沙门菌属:

伤寒杆菌。

1.Vi抗原:

抗吞噬细胞吞噬作用;2.肠毒素:

外毒素;3.内毒素:

体温升高,白细胞数下降、休克。

1.肠热症标本采集原则:

发病1周内取血液,第1~3周内:

取骨髓,发病2~3周时:

取粪便或尿液。

肥达氏反应。

O凝集相当IgM与H凝集相当IgG。

第十一单元 弧菌属

本属细菌与肠杆菌科的主要不同点是氧化酶试验阳性及位于菌体一端的单根鞭毛。

霍乱弧菌:

革阴,有菌毛,单端单根鞭毛,暗视野显微镜下呈鱼群样穿梭运动。

3.霍乱肠毒素:

毒性强烈的外毒素。

霍乱肠毒素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ATP不断转化为cAMP,导致cAMP浓度增高,肠粘膜细胞分泌增多,出现水样便。

副溶血性弧菌:

嗜盐性细菌,主要引起食物中毒。

第十二单元 厌氧性细菌

厌氧芽胞梭菌属:

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艰难梭菌。

破伤风梭菌:

革阳,“鼓槌状”。

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和溶血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致病机理:

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封闭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骨骼肌强直性收缩,出现破伤风特有的苦笑面容和角弓反张等临床症状。

破伤风的易感条件:

1.窄而深的伤口;2.局部组织供血供氧不足;3.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产气荚膜梭菌:

革阳,“汹涌发酵”。

1.主要致病物质:

肠毒素:

增加肠壁通透性,引起腹泻。

α毒素:

作用类似于卵磷脂酶,溶解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水肿。

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

网球拍状,肉毒毒素:

作用于颅脑神经核、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弛缓性麻痹。

无芽胞厌氧菌:

正常菌群失调。

第十三单元 棒状杆菌属

白喉棒状杆菌:

革阳,无菌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

白喉外毒素。

第十四单元 分枝杆菌属

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又称抗酸杆菌。

有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无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1.抗结核免疫是一种带菌免疫。

红肿硬结直径结果分析

>5mm阳性,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正常,曾感染(或接种)过结核杆菌(疫苗)

>15mm强阳性,可能存在活动性结核病灶

阴性未感染过结核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

革兰染色及抗酸染色均阳性。

瘤型麻风:

主要侵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的皮肤及粘膜,形成麻风结节。

利福平。

第十五单元 放线菌属和奴卡菌属:

放线菌属:

内源性感染,硫磺样颗粒。

奴卡菌属:

不属于人体正常菌群,不引起内源性感染。

第十六单元 动物源性细菌:

人畜共患病。

布鲁菌属:

布氏杆菌;耶尔森菌属:

鼠疫耶氏菌;芽胞杆菌属:

炭疽芽胞杆菌。

布鲁菌属:

革阴,反复发作的菌血症,波浪热。

耶尔森菌属:

鼠疫耶氏菌:

革阴,肺鼠疫:

吸入染菌的尘埃,黑死病。

芽孢杆菌属:

炭疽芽孢杆菌:

革阳,个体最大,有氧形成芽孢抵抗力极强。

炭疽毒素:

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感染性休克及DIC。

第十七单元 其他细菌:

流感嗜血杆菌:

革阴,巧克力色培养基。

百日咳鲍特菌:

革阴,百日咳病程:

(1)卡他期;

(2)痉咳期;(3)恢复期。

幽门螺杆菌:

革阴,尿素酶试验(本菌含有丰富的尿素酶)。

幽门螺杆菌呈弧形,S形或海鸥状,有鞭毛,革兰染色阴性。

微需氧,营养要求高。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丰富,是鉴定的主要依据。

幽门螺杆菌与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嗜肺军团菌:

革阴,胞内寄生菌。

空调。

假单胞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革阴,耐受多种化学消毒剂及抗生素。

第十八单元 支原体

缺少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含胆固醇,可通过滤菌器,以二分裂的方式繁殖,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支原体油煎蛋样菌落。

主要致病型支原体:

1.肺炎支原体:

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2.溶脲脲原体:

除衣原体外,是引起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

第十九单元 立克次体:

1.严格细胞内寄生,含DNA和RNA两种核酸,以二分裂法繁殖。

2.具有细胞壁结构,革阴,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3.培养方法:

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

4.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5.吸血的节肢动物既是立克次体的寄生宿主(储存宿主)同时也是其传播媒介。

6.大多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

Q热柯克斯体:

QQ蜱为传播媒介。

第二十单元 衣原体:

能通过滤菌器,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并具有独特的增殖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

增殖周期中可观察到两种不同的颗粒结构:

(1)原体:

球形,小而致密,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具有高度感染性;

(2)网状体:

大而疏松,由原体在细胞空泡中发育而成,不具有感染性,是衣原体的繁殖体。

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一、沙眼衣原体;二、肺炎衣原体。

第二十一单元 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革阴,着色较难。

常用镀银染色法。

密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苍白螺旋体,镀银染色法。

一期梅毒:

硬性下疳;二期梅毒:

全身皮疹;三期梅毒:

自身损伤。

疏螺旋体:

伯氏疏螺旋体:

镀银染色法染色。

是莱姆病的病原体,传播媒介是蜱。

第二十二单元 真 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器。

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

真菌在三大类微生物中个体最大。

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真菌两大类。

单细胞真菌的特点:

又称为酵母菌,以出芽的方式繁殖。

多细胞真菌的特点:

又称为霉菌,由孢子出芽繁殖形成。

不同种类霉菌的菌丝和孢子形态不同,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一)菌丝:

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体,称为菌丝。

菌丝延伸分枝,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

(蚕豆发芽)

(二)孢子:

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形成多个孢子。

区别要点真菌孢子细菌芽胞

产生数目一条菌丝可产生多个一个细菌只形成一个

抵抗力不强,60~70℃短时死亡强,煮沸短时间内不会死亡

生物功能重要的繁殖方式非繁殖方式

主要致病性真菌:

一、皮肤癣真菌。

二、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粘膜感染以鹅口疮最为多见。

三、新生(型)隐球菌:

鸽粪,肥厚的荚膜。

第二十三单元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增殖。

病毒体是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病毒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蛋白质衣壳=核衣壳+刺突截取宿主细胞膜=病毒的包膜。

3.脂类和糖:

病毒脂类构成包膜的主要成分,因此脂溶剂可破坏病毒包膜,使其失去感染性。

糖类参与构成病毒刺突成分。

病毒的增殖:

包括:

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四个步骤。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由于衣壳是蛋白,所以病毒怕热不怕冷,PH6-8。

脂溶剂乙醚可鉴别有无包膜。

朊粒:

无核酸,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第二十四单元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病毒的传播方式:

巨风垂直传播。

病毒的感染类型:

1.慢性感染2.潜伏感染3.慢发病毒感染:

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为致死性的感染。

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朊粒引起的库鲁病等。

病毒的致病机制:

溶细胞性感染(无包膜)、稳定状态感染(有胞膜)和整合感染(逆转录RNA,肿瘤)。

抗病毒免疫:

干扰素:

刺激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是间接抑制作用。

分类:

人类干扰素分为α、β及γ三型,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淋巴细胞产生。

α、β干扰素属于I型干扰素,γ干扰素属于II型干扰素。

I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强于II型;而II型干扰素的免疫调节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的功能强于I型。

第二十五单元 病毒的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第二十六单元 呼吸道病毒

正粘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

1)核心:

RNA聚合酶;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

2)基质蛋白(M蛋白):

位于病毒包膜与核心之间,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特异性。

3)包膜:

糖蛋白刺突:

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HA和NA抗原性不稳定,易发生变异,是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

副粘病毒:

麻疹病毒,麻疹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7年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腮腺炎病毒:

腮腺肿大可自愈,青春期感染者可引起睾丸炎、卵巢炎等并发症。

其它呼吸道病毒:

风疹病毒:

4个月内垂直传播,先心。

腺病毒:

无包膜的双股DNA病毒,可引起细胞转化和肿瘤形成。

第二十七单元 肠道病毒

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

I、II、III三个血清型,三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

病毒可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迟缓性肢体麻痹,感染多见于儿童,故又称为小儿麻痹。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无菌性脑膜炎、疱疹性咽炎、胸痛、心肌炎、心包炎、手足口病。

轮状病毒:

片段组成的双股RNA,腹泻。

第二十八单元 肝炎病毒

甲乙丙丁戊,一头一尾急性粪口传。

乙型肝炎病毒(HBV):

形态与结构:

Dane颗粒:

具有双层衣壳。

病毒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胞膜。

内衣壳:

包裹HBV的DNA和DNA聚合酶。

病毒基因组为不完整的环状双股DNA,完整的单链为负链,较短的单链为正链。

由于有内外衣壳就有了表面抗原S和核心抗原C。

1.表面抗原(HBsAg):

是Dane颗粒外衣壳的组成成分。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核心抗原(HBcAg):

为内衣壳成分,其外由HBsAg覆盖,故不易在血循环中检测到。

HBcAg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但无保护作用。

抗-HBcIgM抗体阳性常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3.e抗原(HBeAg):

是HBV活动性复制和有传染性的重要指标。

丙型肝炎病毒(HCV):

免疫逃逸而转慢性,输血。

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个缺陷病毒,在乙肝中小球形颗粒:

是HBV合成过剩的外衣壳蛋白。

丁肝捡垃圾的。

戊型肝炎病毒(HEV):

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第二十九单元 虫媒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三带喙库蚊,幼猪是乙脑病毒传播环节中最主要的中间宿主或扩散宿主。

登革病毒:

伊蚊传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通常发生于以往有过登革病毒感染病史的人,再次感染登革病毒的成人或儿童。

第三十单元 出血热病毒

汉坦病毒:

单股负链RNA,包膜上有血凝素刺突,鼠尿。

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

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第三十一单元 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HSV):

单纯疱疹病毒-I型和II型。

病毒经口腔,呼吸道和生殖器粘膜以及破损皮肤侵入人体。

1.原发感染:

6个月后的婴儿,容易发生HSV-1的原发感染。

最常见的是齿口炎,在牙龈、咽颊部粘膜产生成群疱疹。

HSV-2原发感染多发生在性生活后,表现为生殖器疱疹。

2.潜伏与再发:

HSV-1可潜伏于三叉神经节和颈上迷走神经节;HSV-2潜伏于骶神经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VZV只有一个血清型。

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皮肤是病毒的主要靶细胞。

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中年发病为带状疱疹。

巨细胞病毒CMV:

体内感染上皮细胞、白细胞和精子细胞等;体外只能在人成纤维细胞中增殖。

在宫颈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和Kapsi肉瘤等组织中检测出CMV的DNA序列。

EB病毒(EBV):

一种嗜B细胞的人疱疹病毒,主要侵犯B细胞。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肝功能紊乱以及外周血单核细胞显著增多。

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

又称Burkitt淋巴瘤。

EBV与鼻咽癌。

第三十二单元 反转录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gp120:

识别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并与之结合,完成病毒的吸附。

gp41:

促进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之间的融合,介导病毒穿入。

阳性者必须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analysis)法作确证试验。

第三十三单元 其他病毒

狂犬病毒:

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的一种嗜神经病毒。

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浆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图33-2),对狂犬病毒的诊断很有价值。

吞咽或饮水时喉头肌肉发生痉挛,故又称恐水症。

第1,3,7,14,28天各肌肉注射1ml。

人乳头瘤病毒:

HPV病毒感染具有组织特异性,指感染人的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

疣,瘊子,宫颈癌。

狂犬病: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恐水症,固定毒株制备疫苗。

每小时3mm速度作向心性扩展,一般不入血。

病理主要是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临表:

潜伏1-3个月。

1.前驱期:

类似感冒,蚁走异样感觉。

2.兴奋期:

恐水症神清。

3.麻痹期:

全身弛缓性瘫痪。

伤口处理:

1.肥皂水和新洁尔灭冲洗半小时但不能合用。

2.挤出污血碘酊反复涂拭。

3.局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浸润40IU/kg。

接种:

5针30日内,0、3、7、14、30,各2ml。

严重者10针,0~6日个一针,10、14、30、90,再各一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