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高思想道德建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4539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高思想道德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综高思想道德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综高思想道德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综高思想道德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综高思想道德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综高思想道德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综高思想道德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综高思想道德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综高思想道德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综高思想道德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高思想道德建设.docx

《综高思想道德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高思想道德建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高思想道德建设.docx

综高思想道德建设

九江县综合高中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举措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使当今青少年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是当前摆在学校乃至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西方社会中流行的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社会上流行的“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学生的头脑中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对人生价值的判断。

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又因为判断力的缺陷和自控能力不强而容易摇摆不定,陷入众多的矛盾和困扰之中。

在学习目的和志向上,既有为未来祖国的建设发奋学习的志向,但又经不起眼前各种即时玩乐现象的诱惑。

在树立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上,既有天真纯洁、乐于帮助别人、同情弱者的良好心理基础,又由于从小受到过多的照料宠爱养成的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习惯的影响而难以自拔。

在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方面,既有一定荣誉感、责任感,又由于当前社会风气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学生过多的心理压力,加之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使他们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甚至犯罪心理倾向明显存在。

在对两性关系的认识上,当代中学生对两性知识的了解明显增加,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产生的对异性的神秘感以及社会上一些性开放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早恋及不恰当的男女生关系在中学生中大量存在。

由于社会环境困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当代青少年特殊的思想心理基础,给德育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应该承认,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

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需要正视的问题。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些青少年享乐意识严重。

有些青少年片面追求个人享乐和金钱物质利益,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有的甚至为谋取个人的私利不惜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错误地把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活中,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淡化;有的受消极思想影响,采取玩世不恭及时享乐的错误人生态度。

二是家庭教育的松弛和误导,妨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有的家庭“经济富有、文化贫乏”,对孩子缺乏基本的文明素养和社会公德教育,不能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有的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认为“棍棒下出孝子”,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及事务,对孩子不闻不问,缺乏情感的交流,致使孩子为寻求感情温暖和精神寄托而拉帮结派,互相传染不良行为;有的家庭残缺或不和睦,孩子从小缺乏家庭温暖,形成冷酷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态。

三是社会不良环境的耳濡目染,玷污了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社会上一些涉及黄、赌、毒的报刊、书籍、影视作品,严重腐蚀年轻一代。

特别是有些不法网吧成为青少年的心魔,网络已成为许多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坎”。

四是盲目的偶象崇拜,使一些青少年丧失了理智。

在现实生活中,疯狂的“追星族”、“发烧友”,大多是情窦初开、不谙世事的中学生,他们对一些歌星、影星崇拜到了疯狂的程度,而对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等则认为“过时”了。

当前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一)对青少年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课堂教学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体验教育。

1.充实完善德育内容。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学生为国家、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强大思想动力,也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学校要大力加强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要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师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

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途径。

中小学德育课程要把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根本任务之一,依照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教育内容和计划;要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贴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

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探索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形式、新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3.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学校开设的其他学科课程都要结合自身特点,有机地将德育渗透其中。

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有机统一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

要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把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大量思想政治及德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

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的原则,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还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他们关心同学,关心他人,树立集体荣誉感。

4.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要从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三个环节入手,采取切实举措,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营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5.学校要充分发挥共青团作用,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利用重要节庆日或纪念日开展好相应的主题活动,认真组织好入队、入团、入党、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等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活动,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

组织中小学生通过开展演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基地、公共文化场所等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参观、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军事训练等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快乐成长。

6.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切实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营造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氛围。

要改变当前教育重智力轻情感的倾向,重视未成年人良好情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干预。

使学生形成快乐的人生理念、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与心智需求,塑造学生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和成才观。

针对目前青少年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一些地区和学校正在采取措施,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生命教育体系

构建融人文关怀与科学方法于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让每个教室成为心理辅导室,每个教师成为心理辅导教师,并建立健全全社会援助系统,编织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工作网络。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着手构建融人文关怀与科学方法于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

该体系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视角出发,着力在生命与性别、生命与生存等方面形成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内容与形式,使学校课程体系和课外活动体系互补整合。

探索“德育导师制”

通过实施“班级德育工作导师制”,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创设了一种个性化、亲情化的德育模式,让每位老师都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具体做法是:

确定导师,在全校范围内选择有一定德育工作经验和能力的10名教师为德育导师;师生结对,由学生与导师通过双向选择,每位导师有针对性地选定5至6名“有特殊状况的学生”作为指导对象;制定《德育导师工作手册》,用于记载学生情况、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效;建立工作制度,包括“档案制度、家访联络制度、谈心与汇报制度、特殊案例会诊制度”等;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对“德育导师”的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考核。

考核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教师本人的绩效奖和职称晋升的班主任年限挂钩。

让“挫折教育”走进校园

老师们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告诉小朋友们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开展“挫折教育”系列活动。

讲故事、障碍游戏等。

在游戏中让孩子体会到失败和不如意,突出意志磨练教育,增强其心理免疫力,全面加强对儿童挫折适应能力的培养。

让“诚信教育”贯穿学生生活始终

“诚信”是一切思想道德的基础和根本。

有了“诚信”的思想观念基础,才能建立德育金字塔。

诚信教育中的“诚”是“本”,是人们一切思想行为的始发点;“信”是“表”,是人们思想行为的以“诚”为本的表现。

对于这一点,有专家如是说:

“诚信”是人们心灵中无时不在的警察,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

这一论述形象表达了诚信对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价值。

诚信,即诚实守信。

“诚”就是诚实,真诚,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欺人,不做作,不掩饰。

“信”就是守信,就是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不论对自己和他人,凡是自己承诺的便一定要兑现。

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社会,什么阶层的人,诚信的人都是社会所称赞的,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具有及其重要的分量。

古人云:

“言而有信,君子也”。

“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倡导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

子曰“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然诺,守信义的道德传统,留下了不少“千金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

(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贴近实际。

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起到教育学生、熏陶学生的作用。

让德育贴近学生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贴近生活。

学生对这类活动易于接受,因而就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有的学校曾在学生中开展了“给父母洗一次脚”的活动,活动本身要求不高,但由于这项活动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加深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二是贴近时代,使教育活动融入时代的气息。

这样的活动往往具有鲜活的内容,学生参与的兴趣就会高。

如针对当前学生喜欢上网的实际,适时组织“网络与成才”的讲座、辩论和演讲等活动,以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教育的效果肯定不错。

三是贴近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开展的活动只有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活动能力接近,才易被学生认可,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才高。

因此,要把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组织活动。

四是贴近社会发展。

受学生年龄与个性特点的影响,学生喜欢那些开放性的活动和教育形式,德育活动也应体现出这种开放性,不能局限于校园,更不能局限于课堂,要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2.形式新颖。

学生是处在成长中的个体,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认识上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活动本身是否有趣的制约,很多时候德育工作的效果多是取决于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学生自身的兴趣。

因此,德育活动必须新颖有趣、寓教于乐。

一是设计有兴趣的教育内容,使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如果活动本身有很大的趣味性,学生参与的兴趣也高,活动效果就会好。

二是采取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使活动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是评价学生的方式应新颖有趣。

评价学生的方式不仅影响学生的行为取舍,也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

评价学生时,不要简单以对或错来评判,换一种新颖有趣的评价方式,往往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认可老师的要求。

3.注重体验。

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最终必须转化为学生的自律,内化成学生自己的需求才能发挥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生在认可和接受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有所体验与感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加强体验教育,一是应多开展体验性的活动。

思想品质的养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是一个将社会规则、规范内化的过程,是一个正面认同的过程,不能强制灌输,需要青少年有着正向、愉快的体验,否则难以达到目的。

二是应让学生多渠道地体验。

德育必须注重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但现实中我们不可能事事都组织学生亲身体验,有的也不需要学生亲身体验。

可以通过宣传、引导或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教育活动,使身临相拟的现场,借助于他人的体验来加深自己的体验。

三是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体验。

对于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只有及时给予评价或认可,才能加深学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

开展“体验母亲”主题教育活动感动学生

开展“体验母亲”主题教育活动,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每人将一个鸡蛋用布袋包住绑在腰间呵护一天一夜,以体验母亲孕育自己时的艰辛,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爱母亲、理解母亲、体贴母亲、尊重母亲。

为了保持鸡蛋完好无损,学生们的一切活动都格外小心。

活动带给他们的影响却十分明显,现在他们学习、吃饭、活动时都特别小心,生怕弄脏了衣服,上下楼梯还知道搀扶妈妈。

一名学生在感受文章中写道: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理解妈妈。

以前我总埋怨妈妈每天干的活儿又苦又累,现在我才懂得,妈妈千辛万苦所做的一切是想让我过上好生活。

开展“回报教育”点亮少儿心灵

“以浓浓亲情回报家庭,以无限关爱回报他人,以雷锋精神回报社会。

”以“回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走进课堂,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大亮点。

把“孝心课”列为一门功课,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设置了“孝心篇、爱心篇、爱国篇”,并围绕这三个主题开设演讲会、讨论会、家长课、社会实践课和模范人物讲座。

将教学楼走廊分别布置成“礼仪长廊”、“仁德长廊”和“诚信长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处处感受传统文化和美德的熏陶,增强青少年的国学启蒙知识。

通过问卷调查、亲子交流、特色家长会等形式,让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进行情感互动。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老年公寓、托老病房等实践基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青少年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节推“感恩教育”

在教师节来临前,决定将“感恩”教育正式定为今年的德育教育主题。

“感恩”教育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所有学生在组织的集体生日上,学会将切开的蛋糕第一块留给父母,第二块留给老师,最后一块才留给自己。

经过感恩教育,学生说“感谢”已经不再忸忸怩怩。

三、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有很大不同。

调查表明,父母的教育素质低下而导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良与缺陷,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外部条件。

父母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忽视,是孩子走上邪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使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了致命的漏洞。

在家庭当中,父母应着重从正面对子女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是多方面的。

(1)激励教育。

可选用古往今来的众多英雄人物作为孩子学习的楷模,从小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学习的榜样;从具体的人物入手,让孩子了解并逐渐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优秀品质。

(2)公德教育。

可用讲故事或选用身边发生的事,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见义勇为等,让孩子懂得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懂得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当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否则将会遭到周围及社会的厌恶和谴责。

(3)良好习惯教育。

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如语言习惯、劳动习惯、生活卫生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孩子思想道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

说话要有礼貌,讲究个人卫生,主动做家务等。

以正面教育为主,但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某些反面案例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讲清危害,达到避免孩子模仿的目的。

家庭生活并不是封闭的,社会上各种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家庭中,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家长应对孩子讲清这些行为给社会、给他人、最终给自己带来的危害,让孩子明辨是非,权衡利弊,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重视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重要影响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既为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

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

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网络在为学生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突出的问题:

一是网络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价值观迷惘。

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极易导致信息的膨胀和泛滥,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有价值的信息与垃圾信息、真信息与假信息等混杂在一起,从而产生网络的“信息污染”现象。

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很不完善,道德水平仍处于发展期,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难以保证不会导致其价值观的迷惘。

二是网络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自我的迷失。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搞不清楚“我是谁”的大有人在,这就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自我的迷失,为学校全面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真实思想带来了障碍。

三是长期上网容易伤害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有的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虚拟而多彩的世界里,与家长、同学的思想交流、人际接触越来越少,这样不仅影响了青少年身体的发育,而且严重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不良心理,如孤独症、怪癖症等,严重的甚至诱发犯罪,很多青少年犯罪事实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网络条件下学校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举措

1.建立健全网上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首先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容,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

比如开设“网上论坛”,让学生自由讨论热点问题等。

其次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

具体的上网指导可以从如何掌握网络操作技术、怎样安全上网和如何增强网络道德免疫力等三个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发布、传送、获取网络信息的原理与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安全上网意识,提高学生正确分辨、判断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2.开展青少年网上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网上心理沙龙、开辟网络心理论坛、举办网上心理健康征文等活动直接与青少年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还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通过电子信箱为其提供单独的心理指导和服务帮助,实施个体网络心理教育。

通过形式多样的网上创新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心理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渗透力,引导青少年学生避免因迷恋网络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的人格。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师资建设。

学校要不断优化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吸收精通网络技术、心理咨询等知识的师资充实到网络道德教育队伍中来,培养和建立一支既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又精通网络技术的新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

4.优化网络环境。

首先要正确把握网络的价值导向,通过确立网络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大力弘扬和捍卫民族优秀文化;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氛围,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要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发扬榜样作用,引导青少年学生用好网络。

其次要切实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与监控,从信息源头上下工夫,对进入的信息严格“过滤”和防范,规范网络行为,惩治网络犯罪,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类不健康的信息与青少年接触。

五、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学校要主动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指导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工作,加强与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的联系,推动有关部门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维护治安秩序。

努力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的育人网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的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地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参观学习,使青少年学生在参观学习中感受并体验革命传统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