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676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docx

思想道德建设现状

◆第二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综合的工程,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

由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总体上还是比较积极进步的。

但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方方面面问题。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在当今的中小学教育中,智育的力度是社会有目共睹的,但往往有时候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

杀害生母的徐力、残害动物的刘海洋、残害同学的马加爵、……都是如山铁证。

是什么使受完中小学教育己步入象牙塔的大学生道德滑坡呢?

那么,是不是现有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真的如某些报刊和杂志中所夸大的那样呢?

其实不然!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

其现状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

许多成人都认为: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可能被消解了。

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

中小学生都普遍认为“作为一个人,当然要爱自己的祖国”,他们认为“周围大多数青少年非常爱国和比较爱国”,这说明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

他们大多数都愿以实际行动努力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

2、赞同集体主义精神。

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被突出和强化,但在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多数学生仍肯定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突出个人利益应不损害集体利益为前提。

在学校和集体的活动中,都愿意为所在集体的荣誉付出自己的辛勤和汗水。

调查还发现,中小学生能够在个人价值选择中,先国家后个人,使得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3、崇尚民主、平等、自由。

在与中小学生座谈中,我们发现,中小学生对民主、自由、平等表现出较大的热情。

他们希望社会能够给予他们人格的足够尊重,希望父母给予较大的思想自由空间,希望学校给予所有学生以平等尊重的教育态度。

这都充分反映了不少中小学生向往人的全面发展,向往普遍民主和充分自由平等的愿望。

但同时,他们对民主、平等、自由的理解也不太统一,如,有的理解为追求自由自在的浪漫主义,有的理解为追求时尚,有的则理解为充分的自我实现等。

4、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呈多元化。

在人生观上,多数中小学生还是肯定人生的价值就是奉献大于索取,当然,仍存少数人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的观点表示一定赞同。

在人生追求,甚至在选择朋友时,认为健康、知识、理想、人品是最应该追求的东西。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生己注意到金钱财产和权力地位的影响和作用,在价值取向上,仍伴随着对现实世界中金钱地位的迷茫和个人价值取向的务实,这使得中小学生中独善其身的色彩渐趋浓厚。

5、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以及科研技术人员社会物质地位迅速提高的种种社会现状,使中小学生大都愿意做一个顺应时代潮流、努力探求新知识的年轻人。

任何知识、任何领域只要是喜欢的,他们都愿意去了解。

而且,求知欲特别强烈。

在他们看来,求知是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阶梯。

●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现存问题

在充分肯定中小学生思想道德主流的同时,也要正视在消极因素影响下出现的种种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远大志向。

特别是部分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富裕的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缺乏、艰苦奋斗意识消退,进取精神弱化。

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追求,没有忧患意识,认为有个好父母就什么都有了。

其次,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一些中小学生贪图安逸,热衷享受,喜欢“追星”。

没有形成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的生活方式。

不少中小学生喜欢的业余爱好都是一些消磨意志、不求上进的活动。

对网络的迷恋到达了空前痴迷的程度。

再次,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

一些中小学生缺乏关爱意识、公共意识和规则意识。

对学校班级、少先队组织、团组织的各种关爱集体、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各种活动,采取无所谓、默不关心的态度。

别人认为无所谓,别人不去做,我也没有必要去做。

常常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交往中强调个人的得失,过多地关心个人的价值实现。

最后,心理承受能力差。

一些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经受不住生活的磨练,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

遇到小挫折就心灰意懒、感觉生活没意义,前途渺茫,从而,出现不愿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严重偏差行为,有的甚至采取自杀和伤害他人的身体及财产的行为。

近几年在这方面的中小学生犯罪率在全国都处于上升趋势。

二、原因分析

近期,有新闻媒体在报道青少年犯罪时提出了“十五六岁现象”,报道中引用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另外,还有媒体称,据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

在全国犯罪总量里有一个“17岁现象”,就是说17岁左右的犯罪特别多。

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

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实行综合治理,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多,并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局部地区已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比率上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不当的因素,也有学校和社会教育没到位的因素。

以上问题的出现,绝非偶然。

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及网络等四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家庭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

父母是一个人所预见的第一位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

父母的行为不检点,或者采取溺爱、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

如果父母感情不好或离异,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孤癖、内向、不好交往、憎恨男性或女性等不正常心态。

1、过份溺爱孩子,导致养成不良习惯。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三口之家,而孩子又往往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成为家庭的中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事事顺从,样样包办。

家长过分溺爱,一味娇惯,使子女的欲望不断升级。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少,应该让孩子过得幸福一些,特别是那些过去经历过苦日子的人不愿让孩子再“吃苦”。

因此,对子女总是百依百顺,要啥给啥,让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小皇帝”。

在家庭无来源或不充足时,那些被娇惯的孩子便以非法手段在外“捞”钱,以满足自己的心理上的“不平衡”。

造成部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盲目依赖心理,以至养成自私、任性、娇惯、懒惰等不良习气。

心理承受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差。

(事例:

有个十来岁的孩子,一次与同学在外面吃饭,当他吃到鸡蛋时,却说这里的鸡蛋不好吃,和家里的不一样。

问其原因,他说太硬了,家里的鸡蛋是白皮的,很软,拿着就能吃。

原来,他的父母一直把鸡蛋剥了壳才给他吃。

放眼看去,生活中的人与事还真不少!

也许这个事例只是个特别,像这位十来岁的孩子,之所以连蛋壳都没剥就往嘴里塞,是因为他的父母太过溺爱他,使他不懂得吃蛋的方法。

2、教育方法不当,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严而无方,片面强调学习成绩,盲目选购学习资料,不惜重金花钱请家教,只看重考试分数,忽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思想品德、艺术修养无暇顾及,既不利于孩子个性特长的发挥,也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

父母管教方法粗暴,动辄打骂训斥,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这些父母认定“棍棒底下出好人”的歪理,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对待子女的态度简单粗暴,看到子女哪一方面不顺眼就拳脚相加。

年仅20岁的王晓宇之所以杀害女大学生王晓菊,就是因为父母希望孩子出息太急,王晓宇不理解父母的心情,他常常夜不归宿,小偷小摸,成为当地派出所挂上号的“人物”。

父母在别无办法的情况下选择了“不打不成才”的“教子经”,然而在父母的棍棒下,王晓宇不仅没有知错悔过之心,相反却以杀害女大学生的罪恶被司法机关枪决。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

但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

(曾有这样一件事:

一位初二的女生在校园里捡到一支钢笔后就占为己有,被失主发现后要求归还,不肯。

此事闹到班主任那里,该女生还振振有词:

我妈妈说的“捡到的就是自己的”。

班主任把其父母请来,谈及其事时,他们不以为然,认为小孩子这种行为长大后自然会改,但说到近来数学成绩有点下降时却暴跳如雷……。

这种反差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

家庭的某些意识,最后潜移默化给了未成年人。

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只会读书,不会做事,更加不会做人;只知道书本上的死知识,不知道运用,甚至不知道生活常识;以我为绝对的中心,不懂得理解和关心他人……

3、错误的人才观,误导孩子盲目脱离实际(客观)。

人才是多样分层次的,即人才既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的,为国家建设在科研机构作出重大贡献的或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发挥才能做出成绩的都是人才,他们与天才、奇才、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层次上的区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

但是大多数父母不这样认为,他们偏见地只有科学家、歌唱家、知识分子是人才。

认为只有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大学才是通向成才之路。

从观念上、情感上不承认各行各业人才,尤其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普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忽视了人才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许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只要求功课好,功课成为他们衡量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唯一尺度。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课外时间做出严格的规定,规定在课外时间不准参加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许多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仍旧被补习班和培优班所占据。

4、恶劣的家庭环境,迫使孩子误入歧途

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学习的影响乃至成人成才至关重要。

当今社会,诸多方面因素构成恶劣的家庭环境也比比皆是:

由于社会的飞速变化,使单亲家庭的数量呈递增趋势,有的父母离异,子女失去母爱缺乏家庭温暖;而孩子成为不完整家庭的受害者。

家庭的不完整、教育的不全面、社会的偏见也极易造成某些中小学生对社会的仇视、对人类的怀疑。

(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在父母离婚后,1/3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的抱负。

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

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就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部分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有的父母为了生存外出打工或经商,子女生活无人照料,学习无人督促,孩子的管教无人问津;有的父母染有不良嗜好:

赌博、酗酒、涉足红灯区;有的实施家庭暴力──“棍棒交加法”、“皮鞭教育学”。

这种环境的子女何以成才,这是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

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家风。

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家庭教育,家长更多的时候,只在乎自己的工作或事业,很少关心自己的子女,缺乏情感教育和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也缺乏彼此沟通。

(二)、学校对未成年人教育的误区

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四重四轻:

1、重智轻德现象普遍。

主要表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现象普遍存在,只注意智力培养和分数的高低,而放松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和法制教育,虽然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课程,但有些只流于形式,而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学生的德、智、体、美、能等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

现在,学校德育工作仍然面临着多重压力的考验,即学校顶不住上级部门升学指挥棒的压力,校长顶不住家长对学生升学要求的压力,教师顶不住升学率评估考核的压力。

这样,使学校德育在学校整个教育活动中只能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的局面。

涉及学生品德教育的各项活动大多都被教学活动所挤占,或者是“刮阵风”、“走过场”而已,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就显得更难了。

学校德育工作的弱化,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得不到坚持和加强,学校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发挥。

近几年来,农村中学由于机制问题,教师新生力量无法补充;由于条件问题,教师充电提高受到限制;由于评估问题,教师德育观念难于转变。

这样,使对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理想前途、道德品质、情感价值、心理健康、艺术特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另外,只强调学生在校的表现而忽视校外的所作所为。

有的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或者姑息迁就,或者以罚代教。

对一些“双差”生采取严重不负责任的态度,甚至将他们“请”出学校,使他们过早的流入社会,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伤害,可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甚至自暴自弃,滑向犯罪的深渊。

2003年刚满17岁的孟某在学校可算是“双差”生了,5门功课成绩加起来也不超过100分,老师的横眉,同学们的冷落常常使他在学校抬不起头,对学习毫无兴趣,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对此,老师建议学校将其父母请到学校把他领了回去,回去之后他成天无所事事,便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混到一起,沉迷于吃喝玩乐当中,看到一块的人个个花钱大手大脚,与他们相比自己却显得可怜巴巴,于是他决定想方设法弄钱,打起了自己姑姑的主意。

2002年7月15日晚,他窜至其姑姑家行窃时,被姑姑发觉,孟某置亲情于不顾,拿起事先携带的刀向姑姑捅去,一旁的妹妹看到妈妈被哥哥捅的浑身是血,吓得哭了起来,孟某担心自己的罪行败露,又持刀将年仅8岁的妹妹捅死。

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指向,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而应试教育的后果是越来越严重地脱离经济社会和生活实际,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只顾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忽视了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多数人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在智力培养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例:

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大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也许大家至今还没有淡忘。

虽然根据法律、法规做出了相应的处理。

但在视动物为人类的朋友,视大学生为国家栋梁的当今。

一个公认的智商很高的大学生,竟做出于情感所不容,“看黑熊对硫酸的嗅觉如何”的残忍实验。

无独有偶,成都某大学生又将一个三月龄的幼犬放进微波炉中进行烹制。

微波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

可活生生的幼犬在微波的作用下会怎样,其结果可想而知。

更可悲的是,用“硫酸泼熊”者的同学还为其辩护道:

“他所做的是科学实验”,“是一个看黑熊对硫酸有什么反应的实验”。

随意地伤害动物能算是科学实验吗?

我们暂且不论科学的概念如何,但其最重要的内涵在于“人性化”。

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二战”中的希特勒和“黑太阳七三一”;想起了人的“活体解剖”、“细菌实验”、“冷冻实验”。

想起了有多少在大学深造过的科学家投入到战争武器的研制,卷入到战争中去……。

可以说:

他们所做的也是实验,是没有人性的试验。

科学的目的是什么?

是人、是爱、是整个世界的文明、是人类和生物体之间的和谐,科学绝不是使人类变得更加残忍。

一个“硫酸烧熊”,一个“微波烹狗”。

何等的残忍?

多么的不可思议?

而更可悲的是这两个事件却发生在我们大力提倡社会精神文明的当今的高等学府的大学生身上。

他们接受的是人类良好的教育,他们学习掌握了很多的科学知识,他们充分地享受着我们当今的社会物质文明。

但为什么知识和教育没有使他们的精神文明起来?

他们作为人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侧隐之心”和人性到什么地方去了?

孟子说: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人们尽管可以对孟子的说法指出其种种局限、偏颇之处。

但以常情论之,同情也好,人道也罢,还是应提倡的。

如果一个人受了十几年教育,却丢失了“人皆有之”的“同情心”,那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教育的悲哀。

试想:

一个缺乏、丧失了同情心的人,能够“乐于助人”吗?

少小时期缺乏了同情心便会流于冷漠、自私、不安分者,便会去搞恶作剧,那么,出现“硫酸泼熊”、“微波烹狗”的事,便不足为奇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缺失了以“爱心”、“同情”为基础的情感,什么乐于助人,什么急公好义,就都没有了指望。

这种人大多会成为“暴君”与“奴才”的混合物;在弱者面前,他是“暴君”;在有权、有势者面前,他是奴才。

这样的人一多,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便都成了空话。

这样的人,如果智商高,就更值得让人忧虑了。

2、重课堂轻实践。

学校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都是各自“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寻找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提高升学率。

虽然近段时间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学校限于这“一亩三分地”的区域和“高考或中考”这一金箍咒,大多学校教育仅仅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原始阶段。

大多数学校重视课堂教学,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德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往往被削弱,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现象严重。

另外,“好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

北京市某监狱中关着个女孩,名叫燕子,18岁,参与抢劫5次,被判有期徒刑4年;燕子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学习成绩排在全年级第3名;是学校公认的学习尖子,然而,触犯刑律的偏偏就是这个“好学生”。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张庭长说:

“近年来,平日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和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触犯刑律的现象日益增多,已占到了一定比例。

它说明了仅以学习成绩(主要是考试成绩)来判断是否是‘好学生’的标准已经过时,也是对应试教育的一大讽刺。

3、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中小学教育目前的现状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特别是对学生智力、发明创造开发得不到应有重视。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会考试,但综合素质差。

现今中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越来越多,我们的学校教育仍大多停留在黑板、粉笔、讲台的“老三样”上,既便不少学校配备了比较先进的教学设备,但也大多成为一种装饰物品。

4、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发展。

所谓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

它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及自我意识,其中最关键的成分是性格,即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家庭(除了那种父母教唆子女犯罪的家庭外)并不直接导致犯罪,而是通过不良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一系列不良个性。

这些不良个性往往成为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基础。

如今大多数学校用一种教育模式,千人一面,万人一孔。

忽视了个性差异,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个人潜能得不到展示,许多学生被培养成为扭曲型人才。

(三)、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土壤,社会环境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但现在的社会环境存在一些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因素:

拜金主义泛滥、急功近利盛行、恶性炒作肆虐、价值观念颠倒、美丑是非混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判断能力,致使其对正规的学校教育产生怀疑。

尤其是现有社会文化舆论环境中的糟糠之作,正毒害着更多的青少年。

实践证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音乐歌曲、一部好的戏曲影视,都可以鼓舞学生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而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把学生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是非混淆的陷阱。

而社会文化也理应附有传播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功能。

令人忧虑的是,文化市场出现了审美错位。

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为了追逐市场的卖点牟取暴利,置社会责任于不顾,在为未成年人提供的精神食粮中,掺入了很多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品,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尤其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以调侃弄高尚,以粗俗取代文明,将无视道德规范美化为个性解放,将玩世不恭称颂为活得潇洒,这样的情景已是司空见惯。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错误的思想以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又是寓于求知求美的阅读和观赏之中,对人生观审美观尚未形成、辨别能力比较弱的中小学生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是网络、短信的监管乏力

我国1995年,全国上网的计算机不过400台,上网人数仅有7000人。

到2003年底,上网计算机达2083万台,上网人数近8000万,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上网人数的17.6%,达1400万。

到2005年底,上网人数达12300万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上网人数的17.6%,达2165万。

如今,未成年人上网人数日益增多,并向低龄化发展,网上冲浪,已成为未成年人追逐的新潮,许多中小学生更是以当“小网虫”为荣,把不常上网看做为落伍。

“网络是一个‘天使’与‘恶魔’同在,鲜花与陷阱并存的世界”。

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柄双刃剑。

它既是一个新的信息源,有利于现代素质的培养;又是一个新的伤害源,使用不当又会危及身心的健康。

因此,在鼓励、支持未成年人掌握和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同时,又要密切关注它可能造成的伤害。

从近年来的许多调查中可以看到,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伤害主要有三:

1、网上暴力信息。

未成年人从网上获取的暴力信息,以及在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暴力游戏的强刺激中,逐渐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形成以行使暴力为乐,以致人伤亡为快的思想和行为,是如今校园暴力增多的一大诱因,更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网络教唆。

最近震惊社会的连杀四名同学的案犯马加爵,作案前就是从网上浏览了大量的暴力信息,并从中选择施暴手段、潜逃方式和路线。

2、网上色情信息。

性描述和性画面,在如今的网上已不罕见。

大量的色情信息,对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未成年人,已经造成许多令人忧虑的心理刺激和不良仿效,危及身心健康。

3、沉溺网上游戏。

据民盟北京市委2003年公布的一项调查,北京市中学生玩网络游戏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88%。

其中,经常玩和每天都玩的人数占玩游戏人数的26%;玩一次持续的时间,小于5小时的占72.9%,6-10小时的占13.3%,10-20小时的占6%,21-30小时的占3.7%,大于30小时的占3.3%,后两项数据表明,20小时以上昼夜连续玩的竟有7%。

上海明略市场策划有限公司在上海11所中学344名初、高中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中学生普遍热衷上网,其中7成男生玩游戏,5成女生爱聊天。

一位接受调查的中学生说,网上游戏,他和同学都是再玩也不感觉到疲惫,每次都玩得天昏地暗,尽显“英雄本色”,才肯罢休。

网络游戏有其娱乐、益智的一面,但过多地沉溺其中泡吧成瘾,又会给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带来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课、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等危害。

上述网络三害,其滋生地以网吧和电子游戏厅最为强烈。

一些只求谋利的网吧和电子游戏厅,网上暴力和网上色情充斥其间,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路上可怕的“网络陷阱”。

虽然政府已有明令限制,虽然对不健康的网吧和电子游戏厅不断的整顿,但在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今牺牲的常常是社会利益。

继网络之后,近几年在未成年人中又出现一个新宠——手机短信。

我国于1998年开通的手机短信,到2002年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1.46亿人,平均月发短信达到500万条。

由于其功能从纯文本形式向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短信的进化,在乐于追逐新潮的未成年人中迅速出现了“手机一族”和“短信文化”。

手机短信,是通讯领域的科技创新,为人们相互交流信息、传递情感提供了快捷而简便的现代手段。

然而,人们在享受自由交流的同时,私欲放纵和道德失范等人性的弱点也由此显露。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黄色信息满天飞,以往多在成年人中流传的“色情笑话”,通过手机短信蔓延到了未成年人中间。

还有更不堪入目的短信,在未成年人中毫无阻挡地传来传去。

眼看着众多稚嫩的心灵受此污染,却又都苦于缺乏有力的对策。

可见,网络的错误引导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成长中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

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

网上的暴力信息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