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6249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docx

温州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由“为报倾城随太守”可知,词人是为了报答太守而随其出城打猎的,侧面表现了太守的仗义和词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C.本词先写出城射猎,继而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写挽弓“射天狼”,一个“狂生”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识。

2.下阕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意思:

那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B“为报倾城随太守”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句的理解。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据此作答。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

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释)①断肠天:

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解析】

【详解】

对比手法1.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

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2.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甲诗中的“________”一句点明标题中的“秋暝”;乙诗中“________”一句交代了“春行”的方式是骑行。

2.下列对两首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B.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写景。

C.两首诗描写了相同色彩的景物。

D.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

【答案】

1.天气晚来秋;浅草才能没马蹄

2.A

【解析】

1.“秋暝”季节是秋天,不难找到句子“天气晚来秋”。

题干中的“骑行”意思是骑着马行走,不难找到句子“浅草才能没马蹄”。

2.B错误,《钱塘湖春行》没有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C错误,两首诗描写的季节不同,因而景物色彩也就不同。

D错误,《山居秋暝》是借景抒情,也就是间接抒情。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①〔宋〕卢炳

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

)又岁除。

萧萧寒雨滴茅庐。

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

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②(乙)。

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③自取疏。

(注释)①瑞鹧鸪:

词牌名。

②桃符:

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

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

【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

【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

【详解】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圆,可自己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

乙处自己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颔联一句表示诗人要跟朋友分手,自己同样在宦海中沉浮。

C.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D.尾联两句诗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2.王勃诗文俱佳,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答案】

1.D

2.与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不同。

本诗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

D: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是全诗的核心。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没有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据此作答。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6.下列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作者人在江南、神驰故乡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颔联描写了在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江面,上扬帆乘船顺风疾行的景象,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的象征意义。

C.颈联描绘出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的景象,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哲理,凸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尾联与首联呼应,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据此,“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的理解是错误的。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律·喜闻捷报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①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注)①度:

通“渡”,过的意思。

1.“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最能表达这层感情的是第______联。

2.这首诗是毛泽东喜闻捷报后诗兴大发而作,诗歌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首联。

【答案】

1.三

2.首联点出时令,铺写近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表现出诗人闻捷报的喜悦之情和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每逢佳节倍思亲”分析,需要找出思念亲人的诗句。

故应该是“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答案是第三联(颈联)。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的意思“暮色苍茫,挟秋带晚的风冉冉从河上吹过,晓来一眼尽收的无边原野渐渐与天地溶为一体。

”分析:

秋风:

点出时令。

度河:

铺写近景;大野入苍穹:

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

从而衬托出领袖的心境和胸怀。

8.阅读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完成后面小题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①万井②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①笳:

一种乐器。

②万井:

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请另写出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以声衬静。

因为深夜院静,才能听到疏落的轻微雨声,也听到了远风吹林的沙沙声。

B.颔联中“上”字用得好。

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写出了秋的凄凉、萧瑟。

C.颈联视觉、听觉结合,先实写眼前之景,后想象远处之声,为尾联抒情蓄势。

D.尾联“江东”用项羽的典故,泛指家乡。

3.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寓情于景的。

【答案】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C

3.诗歌选取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意象(1分,答到一两个意象即可),描绘了一幅雨夜之景,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天涯孤客的思乡(思归)情怀。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

从积累的诗句中选择两句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符合要求即可。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诗句“清笳万井中”并非是完全想象的,而是实际有的声响。

所以“后想象远处之声”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

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通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再通过尾联,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作答时,抓住诗歌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分析作答。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⑵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

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据此理解作答。

(2)《浣溪沙·春日即事》是宋代词人刘辰翁的词作。

此词以首尾四句写景,中间两句写人。

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把从午睡后到傍晚的一段百无聊赖的情思和盘托出。

本篇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

春天到了,几行翠绿的新柳上几只乌鸦在啼叫,想想当初春天离开家,便是天涯相隔。

午睡初醒时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意为“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为“即将与好友分别,难舍之情让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离开好友后我心里孤独茫然”。

C.“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描述了“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的情景。

D.“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为“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

2.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江城子•密州出猎》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C.《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D.两首诗词都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因得不到朝廷重用和信任的悲愤与愁苦。

【答案】

1.B

2.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为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并非选项中的“与朋友分别”。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

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对人生前景充满信心。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

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这两首诗词虽然运用了典故,但都不是表现作者因得不到朝廷重用和信任的悲愤与愁苦之情。

故选D。

1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意为“西北边塞上的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之意”。

B.“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为“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白了鬓发,士兵泪满衣襟”。

C.“枯藤老树昏鸦”意为“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为“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2.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家傲·秋思》表现了戍边将士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建功立业的决心;《天净沙·秋思》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B.《渔家傲·秋思》描绘的是西北边境的军旅生活;《天净沙·秋思》刻画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游子形象。

C.《渔家傲·秋思》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给人以苍凉悲壮之感;《天净沙·秋思》描绘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恬静明丽的意境。

D.“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个“闭”字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古道西风瘦马”,一个“古”字给人以苍凉之感。

【答案】

1.B

2.C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B项不正确。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为:

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

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C项“恬静明丽”不正确。

《天净沙·秋思》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12.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感。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3.“落红”即落花。

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答案】

1.离别的愁绪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奉献精神等

2.浩浩荡荡的离愁就像江水滚滚而来,“我”满怀着这样的惆怅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添了无边的愁思,尽管如此但“我”毅然地举起了马鞭向东一指,义无反顾地走向天涯(故乡)。

3.只看带有“花”字的一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体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意思,“浩荡离愁百日斜”中的“离愁”既指诗人离开京城时的伤感,也指眼见朝廷衰落腐败的伤心之意。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作者以“落红”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描述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写作背景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化。

示例: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3.根据自己的诗歌积累,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即可。

注意书写正确。

如:

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南北朝·佚名《木兰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稻花香里说丰年——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近代·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

②华胥梦:

传说黄帝梦游华管之国,该国繁荣祥和。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你觉得“忽惊春到小桃枝”一句中“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华胥梦”的梦境。

3.本首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忽”字的意思是突然,忽然,表示出乎意料。

既写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到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的惊喜,又表现出节气时序的变迁之快(或答:

和前一句中的“那知”相照应)。

2.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五色祥云在楼顶飞扬。

3.示例一: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人把回忆当年全痤时的欢乐梦境和回到现实的悲凉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

示例二: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是虚写;结尾两句又回到悲怆的现实,是实写。

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

【解析】

1.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语境中去分析。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被贬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记节气时序的变迁,忽然惊喜地发现艳丽的春光全都凝结到小桃枝上。

“忽”一词,意味着作者惊觉到了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

如今身在异地,竟不知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华胥梦”的梦境的刻画。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衫。

“一觉华胥梦”是说词人沉浸入过往的“梦境”之中。

所以在刻画梦境时,要表现出昔日之全盛及梦中之欢乐。

3.考查下阙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情感。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如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

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

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恣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

通过这种表现方法,抒发了国破家亡、繁华如梦的苍凉情怀。

可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