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6872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018届高三第二次大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

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

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

瞻仰的生活场所。

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

《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

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

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

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

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

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

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

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3分)

A.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B.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建筑打破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因为中国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所以它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而不是每礼拜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

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

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

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

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

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

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

“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

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

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

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

他问道: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

”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

“在。

”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

“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

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

“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

这个乡巴佬!

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

”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

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

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

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

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

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

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

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

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

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

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

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

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

“老滑头,滚开!

”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

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

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

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

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

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

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

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

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

年初,他含冤死去。

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

“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

,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E.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5.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6.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有人说应该改为“老实人的故事”,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熊十力:

乱世为儒

朵渔

熊十力出生于湖北黄冈,是一个乡村穷教师的儿子。

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病亡。

此后游学乡间,读王船山、顾亭林之书,忽有革命之志,遂投奔武昌新军。

1917到1918年间,参与孙中山幕府。

他目睹鼎革以还,世风日下,慨叹“由这样一群无心肝的人革命,到底革到什么地方去呢?

”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慨然弃政向学。

1920年熊十力拜在南京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门下学佛。

熊十力在内学院里是年岁较大的学员,学习极为用功,也是最穷的一个,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因此人送绰号“空空道人”。

熊氏在内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唯识学和因明学基础,接受了哲学思维的严格训练。

1922年熊十力受聘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唯识学。

但自一开始,熊便一步步背弃师说,逐渐离开佛教唯识学,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

好在蔡元培向来提倡兼容并包,亦就相安下去。

然而,熊十力的讲课效果似乎不太妙;而不能得英才教之,更让他觉得气馁。

后来,他干脆向学校提出在家授徒,虽不能得天下英才,能有“二三子”聚而教之,也是惬意,“而不相干之学子,亦不愿其与于斯课”。

学校竟也同意了他的要求。

熊十力师风陡峻,责人以善,不惜詈骂,情急处甚至会饱以老拳。

一次,梁漱溟为学问之事与熊十力发生了争论。

争完了,熊十力趁梁漱溟转身的机会,跑上去朝梁就是三拳头,口里还骂他是“笨蛋”。

梁漱溟了解熊的个性,没加理会就走了。

熊氏也深知自己修养不足,缺少一份儒者的典雅,但“检讨”归“检讨”,他决计不去改正。

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熊十力辗转返回黄冈,后来进入四川,颠沛流离,生活尤为拮据。

但他自甘寂寞,乐以忘忧,仍勉力著述讲学。

他依然坚持每日清晨四点即起床,读书写作,中午亦只闭目坐上片刻。

写起来只需一纸一笔,最穷困时,用秃笔写,以碗为砚,一盛墨汁,一盛朱红。

因长期流离失所,身边并无藏书,他恐怕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

1946年春,蒋介石正欲乘船还都南京,途经武汉,得知熊十力在汉口,便差人去请,熊一听顿时光火:

“要我去看他,他是什么东西!

”蒋又赠资百万以助其办哲学研究所,但熊并不领情。

1946年6月7日,熊致函徐复观,讲明:

当局若真想为国家培育元气,最好让自己自安其素,为所欲为,不必专款资助,只要不横加干涉,便是一种支持。

他并举章太炎之例,说“章太炎一代高名,及受资讲学,而士林唾弃”。

熊十力对学术上的“逐臭”之徒极其反感:

“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

”对那些“徘徊周旋于人心风会迎合之中”的浮华名士也尤为厌恶,熊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1947年春北大复校,熊闻讯便重返北大。

他原以为可以重拾当年初到北大时那种平静的治学生涯,然而内战使北平依然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1948年2月,浙江大学请熊十力前去讲学,熊氏携弟子牟宗三一起前往,并将筑居之所命名为“漆园”,并自号“漆园老人”,自比“漆园吏”庄子,取庄周避世之意。

1949年5月16日,他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武汉,极为兴奋,大书三个字:

解放了!

50年代初,熊十力留在大陆,生活是安定的,然而此时熊十力的内心是孤独的。

他的学说逐渐被边缘化了,著作也几乎到了被人遗忘的地步。

他在暮年哀叹道:

“人生七十,孑然一老,小楼面壁,忽逢十祀。

绝无向学之青年,亦鲜有客至。

”1956年他完成了《原儒》一书的下卷,以“六经注我”的精神,重新阐释了儒学经典和儒学史。

1968年5月23日上午,一代大儒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路程。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节)

【相关链接】

圣贤讲仁,讲性命无道,讲良知,都不是一假定,而是一真实生命的呈现……熊先生是一个真人。

他真之所以为真的地方在哪里呢?

我不用说得太玄远,太严肃,而只从他日常生活上说。

(牟宗三《熊十力先生追念会讲话》)

7.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牟宗三所说“熊先生是一个真人”的一项是(3分)

A.熊十力在南京内学院求学时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因此有人送给他“空空道人”的绰号。

B.熊十力性格峻急,脾气暴躁,缺少儒者的典雅,与他人争论学术问题,一言不合竟至于老拳相加,粗话詈骂。

C.熊十力对蒋介石差人邀请自己见面十分恼火,蒋介石欲赠资百万他也断然拒绝,他说他不需要专款资助,只要不受干涉,自安其素。

D.熊十力定居浙江时将住所命名为“漆园”,自号“漆园老人”,把自己比作曾做过“漆园吏”的先哲庄子。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动荡的时代极大地影响了熊十力的人生选择和政治立场,无论是早期弃政向学,还是后来的避世研道、留在大陆,都与相应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B.熊十力十分用功,有真学问,但对学生极其严厉,讲课效果也欠佳。

带着“不能得英才教之”的遗憾,他干脆在家授徒,聚集数人传讲学问,也乐在

其中。

C.熊十力治学勤勉、严谨,学术上既能够分辨前人著述的优缺点,择取精华,又有“六经注我”的精神,能够打通各家学说,形成并坚守自己的独特见解。

D.熊十力不喜追逐风气,不善迎合他人,对受资讲学的章太炎之流极为厌恶、反感,称其为学术上的“逐臭”之徒。

9.熊十力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这在熊十力本人身上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德用字元辅。

至道二年,分五路出兵击李继迁,德用年十七,为先锋,将万人战铁门关,斩首十三级,俘掠畜产以数万计。

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德用曰:

“归师迫险必乱。

”乃领兵距夏州五十里,绝其归路,下令曰:

“乱行者斩!

”一军肃然,超亦为之按辔。

继迁蹑其后,左右望见队伍甚严整,莫敢近。

超抚其背曰:

“王氏有子矣。

盗张洪霸相聚界上,吏不能捕。

德用以毡车载勇士,诈为妇人饰,过邯郸。

贼果来邀,勇士奋出,悉禽之。

徙督捕陕西东路,盗贼相戒曰:

“此禽张洪霸者。

”皆相率逃去。

仁宗阅太后阁中,得德用前奏军吏事,奇之,以为可大用,拜检校太保、签书枢密院事。

……

德用状貌雄毅,面黑,颈以下白晰,人皆异之。

言者论德用貌类艺祖,御史中丞孔道辅继言之,且谓德用得士心,不宜久典机密,遂罢为武宁军节度使。

有言德用市马于府州者,上其券,乃市于商人者。

言者犹不已,降右千牛卫上将军、知随州,州置判官,家人皆惶恐,德用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

徙知曹州,或谓德用曰:

“孔中丞害公,今死矣。

”德用曰:

“中丞言官,岂害我者?

朝廷亡一忠臣,可惜也。

陕西用兵久无功,契丹遣刘六符来求复关南地,以兵压境。

德用见帝,流涕言:

“臣前被罪,陛下赦而不诛,今不足辱命。

”帝慰劳,曰:

“河北方警,藉卿镇抚之。

”拜保静军节度使。

岁大熟,六符见德用拜曰:

“此公仁政所及也。

契丹使谍者来觇,或请捕杀之,德用曰:

“第舍之,彼得实以告,是服人之兵以不战也。

”明日大阅,援桴鼓之士皆踊跃,进退坐作,终日不戮一人。

乃下令:

“具糗粮,听吾鼓声,视吾旗帜所向。

”觇者归告契丹,谓汉兵将大入。

(节选自《宋史·王德用传》

【注】①超:

王超,王德用的父亲。

②艺祖,宋朝人对宋太祖赵匡胤的称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B.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C.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D.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券:

契据。

古代的券由竹、木刻成,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

后世多用纸为券。

B.言官:

是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一个较重要的构成部分。

他们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

文中的御史中丞就是言官。

C.辱,本义指耻辱,用作谦敬词时,表示自己是低下的,别人对我所作的行为有辱于对方,这里敬称皇帝的任命为“辱命”。

D.卿是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等;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德用十七岁时担任先锋,带兵出击李继迁,颇有战功。

军队撤退时,看到队伍混乱,主动站出来整肃军纪,终于使跟随其后的敌人不敢接近。

B.王德用把装有勇士的毡车装扮成妇人的车饰,经过邯郸,引诱张洪霸前来拦截,从而一举抓获了这个让官吏头痛的强盗,并震慑了陕西的强盗。

C.有人议论王德用向官府买卖马匹,虽然证实是跟商人做的买卖,但仍被降职,家人为此很害怕,而他除了不接待宾客外,言谈举止神色不改。

D.王德用大规模地检阅军队,士兵击鼓跳跃,进退站坐很有章法,演习一天也没有惩治一个人。

间谍看后回去告诉契丹说宋兵将要大举进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言者论德用貌类艺祖,御史中丞孔道辅继言之,且谓德用得士心,不宜久典机密,遂罢为武宁军节度使。

(2)契丹使谍者来觇,或请捕杀之,德用曰:

“第舍之,彼得实以告,是服人之兵以不战也。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致酒行①

李 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②。

主父③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④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⑤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元和初年,李贺因其父名曰“晋肃”的避讳而被剥夺了科举考试资格,诗人在离开长安的回乡途中创作了这首诗歌。

②客长寿:

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

③主父:

《汉书》载:

“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

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

”④马周:

据《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时被旅店主人轻视对待,仍悠然独酌,后至长安当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马周代常何条陈二十余事,皆合太宗心意,后被授监察御史。

⑤迷魂:

宋玉曾作《招魂》招屈原之魂,此处指执迷不悟。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构思别致,主客对答,情节性强,先总起写劝酒场面,接着两句是客人表白心怀,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最后再作回应。

B.“主父”句使用了贤士主父偃入关后不得任用,资财匮乏,屡遭白眼的典故。

客人以之自比,“困不归”一语中寓无限愤怒之意。

C.“马周”句使用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投宿新丰的典故,马周当时处境比主父偃更狼狈,这从“天荒地老无人识”的夸张表达中可推知。

D.“空将”句引用了马周后来代写条陈,令太宗大悦而被破格提拔的典故,但事实上马周并未“直犯龙颜”,主人如此表述大有言外之意。

E.“雄鸡一声天下白”写出了主人开导所产生的效果,这开导激起了客人的反驳,“幽寒坐呜呃”五字形象刻画出客人此刻的悲愤之情。

15.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庄子《逍遥游》中,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2)在《离骚》里,表现诗人忠贞不移,纵粉身碎骨也不改志向的句子是“”。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经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八十回。

②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址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即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③在对待利比亚局势的态度

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④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⑤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

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⑥读古代典籍,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否定古代的一些人士,其实我们没有资格对古人嗤之以鼻,因为我们现在自以为是的观念意识又有多少不属于发昏之列呢?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不仅让公民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还提供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来实现资源共享。

B.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打击侵权和制售

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C.苹果酸甜可口,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D.这部由新锐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主人公拒绝平庸、追寻梦想的励志故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9.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

①中国古典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