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7151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docx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一)古今詞義不同辨析例

 

愛謗幣斃兵池除黨貳訪憤糞羹

購館國恨給憐臉賂勤窮去勸乳

色售樹睡塘涕誣寫臭淫獄逐走

《说文》

[愛]

“愛”字在上古有兩個常用的意義。

一是親愛、疼愛。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其母。

”這是古今一致的。

二是愛惜、吝嗇。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若~重傷,則如勿傷;~其二毛,則如服焉。

這個意義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後的文言文裏。

《宋史·岳飛傳》:

“文臣不~錢,武臣不~死。

在現代漢語裏,“吝嗇”一義已經不用。

《说文》卷五  夊部

愛  ai4  行皃。

从夊㤅聲。

    烏代切。

(《说文》的引用来自:

,下同。

 

[謗]

“謗”字在上古只是指背後議論或批評別人的短處。

《戰國策·齊策》: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謗”是公然的評議,“譏”是委婉的諷刺。

對有過失的人進行議論是批評,對沒有過失的人進行議論就近乎譭謗了。

《楚辭·九章·惜往日》:

“何貞臣之無罪兮,被離(罹,遭受)~而見尤。

《说文》卷三  言部

謗  bang4  毀也。

从言㫄聲。

    補浪切

[幣]

“幣”字在上古並沒有貨幣的意義,而是指禮物。

《說文》“幣,帛也。

從巾,幣聲。

”《周禮·夏官·校人》“飾~馬,執扑而從之”。

到漢代“幣”已有了“貨幣”的意思。

《史記·吳王濞列傳》:

“誘受天下亡命罪人,亂天下~”。

《说文》卷七  巾部

幣  bi4  帛也。

从巾敝聲。

    毗祭切

[斃]

“斃”字在現代是“死”的意思,一般用於貶義;

在上古都是“倒下去”的意思。

《左傳·哀公二年》:

“鄭人擊簡子,中肩,~于車中。

魏晉以後,“斃”無疑已是“死”的意思。

《说文》无此字。

[兵]

“兵”在上古主要指兵器,沒有現代漢語士兵、戰士的意思。

《山海經·大荒北經》:

“蚩尤作~,伐黃帝。

由兵器引申爲武裝力量,軍隊。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必以長安君爲質,~乃出。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用作這一意義時,一般沒有“兵多少”的說法,似乎重在武器;漢以後意義重點可能已轉爲指人員,相當於今天的“軍隊”了。

有時候“兵”字也指軍事、戰爭、戰陣之類。

《孫子兵法·謀攻》:

“故上~伐謀,其次伐交。

《说文》卷三  𠬞部

兵  bing1  械也。

从廾持斤,并力之皃。

    補明切    

古文兵,从人、廾、干。

籒文。

[池]

在上古,“池”字主要用來指護城河。

《左傳·齊桓公伐楚》:

“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

“池”是有水的,於是也用來指“池塘”。

《孟子·梁蕙王上》:

“數罟不入汙~”。

“池塘”的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也還是常用意義。

《说文》未收。

但在注释里有。

[除]

“除”字在古代主要有兩種意義。

一個是宮殿的臺階。

《世說新語·政事》:

“聽事前~,雪後猶濕。

另一個意義是“除去”。

《荀子·勸學》:

“~其害持養之。

但是,古代由“除去”一義引申的一些其他意義現在已不存在了。

如《詩經·小雅·小明》“日月方~”,指新年後不久的初春季節,“除”有除舊生新的意思。

“除”指對官吏的任命,這個意思在古代很常見。

《说文》卷十四  𨸏部

除  chu2  殿陛也。

从𨸏余聲。

    直魚切

[黨]

在古代漢語裏,“黨”有好幾個意義。

最早是指一種居民組織單位。

據《周禮》,一萬二千五百家爲“鄉”,五百家爲“黨”。

《論語·子路》:

“吾~有直躬者。

”(直躬:

坦白直率。

古代“鄉党”常常連用,後來用來泛指鄉里(本鄉本土)。

“党”的另一個意義由利害關係結成的集團,這可能是由第一個意義引申來的。

《楚辭·離騷》:

“惟夫~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古代漢語的“黨”字指集團時,一般只用於貶義。

“黨”還有“偏袒”的意思,顯然是由“朋黨”引申出來的。

《左傳·襄公三年》:

“舉其偏,不爲~。

現在還有成語“~同伐異”。

現在的“黨”一般是政黨的意思。

《说文》卷十  黑部

黨  dang3  不鮮也。

从黑尚聲。

    多朗切

[貳]

“貳”“和”二“在古代就同音,但意義並不相同。

現在“貳”字則只是“二”的大寫形式,音義毫無區別。

“貳”最早是“副”的意思。

《周禮·秋官·大行人》中“~車九乘”,指副車。

先秦時期,“貳”的另一個常用意義是指重復一次。

《論語·雍也》:

“不~過。

同時從屬於兩個君主也叫“貳”。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於己。

貳於己:

在從屬原來君主的同時又從屬自己。

由此進一步引申爲不專一或不一致,成爲“壹”(專一)的反義詞。

《荀子·天論》中“修道而不~,則天不能禍”是不專一的意思。

先秦以後,“貳”的意義逐漸和“二”接近,到現在只作爲“二”的大寫形式保存下來。

《说文》卷六  貝部

貳  er4  副、益也。

从貝弍聲。

弍,古文二。

    而至切

[訪]

“訪”在現代漢語裏,一般是“探望”、“拜訪”的意思,例如“~友”,“來~”。

上古漢語裏“訪”卻不是一般的探望,而是諮詢,即向人徵求意見。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穆公~諸蹇叔。

“訪”的賓語是事,不是人。

“拜訪”是中古才産生的意義。

杜甫《贈衛八處士》:

“~舊半爲鬼,驚呼熱中腸。

引申爲“尋求”,“尋訪”。

至於上古的“諮詢”一義,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存在了。

《说文》卷三  言部

訪  fang3  汎謀曰訪。

从言方聲。

    敷亮切

[憤]

“憤”字在上古是憋悶的意思。

《論語·述而》:

“不~不啓。

上古時期“憤”字不常見,它和“怒”的意義差別很大,“發憤”和“發怒”的意義全不相干。

現代漢語繼承了“發憤”這個詞,也完全不是“發怒”的意思。

從漢代開始,“憤”字才由憋悶引申爲因不滿而感情激動。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北雖貌敬,實則~怒。

中古以後,“憤”和“忿”的意義逐漸接近,兩字有時就可以通用了。

《说文》卷十  心部

憤  fen4  懣也。

从心賁聲。

    房吻切

[糞]

在古代漢語中,“糞”字並不指糞便,而是“掃除”的意思。

《荀子·強國》:

“堂上不~,則郊草不芸。

“糞”字在古代另一個常用意義是給禾苗除草、培土和加肥料。

《禮記·月令》:

“可以~田疇。

古代“糞”也可以作名詞,指被除的穢土(垃圾)。

先秦常常“糞土”連用。

例如《論語·公冶長》:

“~土之牆不可圬也。

後來“糞”指糞便,顯然是由穢土的意義引申來的,這意義在漢以後已經出現。

《说文》未收。

但在注释中出现。

[羹]

羹在上古是一種帶汁的肉食,不同于唐宋以後的羹湯。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公賜之食。

食舍肉。

公問之。

對曰:

‘小人有母,未嘗君之~,請以遺之。

’”

《说文》未收。

但在注释中出现。

[購]

古代“購”字和“買”的意思有很大的差別。

“購”字在古代是懸賞徵求的意思。

購求的物件可以是敵人或罪犯,也可以是要爭取的人。

《史記·項羽本紀》:

“吾聞漢~我頭千金,邑萬戶。

直到宋代,“購”字也只表示重價收買,和一般的“買”還是有差別的。

《说文》卷六  貝部

購  gou4  以財有所求也。

从貝冓聲。

    古𠊱切

[館]

在上古漢語裏,“館”字的基本意義是客舍,相當於現代的招待所或賓館。

《詩經·鄭風·緇衣》:

“適子之~兮。

在上古,“館”字還可用作動詞,是客居、暫住的意思。

漢以後,“館”的詞義有了發展。

它可用來指宏偉華麗的宮殿。

唐宋以後,“館”字又用於教學的地方。

《说文》卷五  食部

館  guan3/guan4  客舍也。

从食官聲。

《周禮》:

五十里有市,市有館,館有積,以待朝聘之客。

    古玩切

[國]

先秦時,“國”字常用來指諸侯的封地。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現代“國”指“國家”就是由古代的“國”的這一意義發展出來的,它的意義範圍擴大了。

“國”字在上古還有首都的意思,這是今義所沒有的。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国之一。

《说文》卷六  囗部

國  guo2  邦也。

从囗从或。

    古惑切

[恨]

“恨”在古代主要是“遺憾”的意思。

先秦一般用“憾”,漢代以後才常用“恨”。

《史記·淮陰侯列傳》:

“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者。

引申爲悔恨。

《史記·晁錯傳》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

‘公言善,吾亦~之。

’”

古代“恨”的程度比“怨”輕,實際是“不滿”的意思;“仇恨”的意思一般只用“怨”。

到了現代則相反,“懷恨在心”,程度都比“怨”重得多。

《说文》卷十  心部

恨  hen4  怨也。

从心艮聲。

    胡艮切

[給]

在上古,“給”的常用意義有二。

一是形容詞,食用豐足的意思。

《孟子·梁惠王下》:

“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

二是動詞,供應。

《左傳·齊桓公伐楚》: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給?

現代的“給”是給予,此外現在“給”還有表示被動的用法,如“錢給花完了”等,这也是古代所沒有的。

《说文》卷十三  糸部

給  ji3/gei3  相足也。

从糸合聲。

    居立切

[憐]

在古代漢語裏,“憐”的常用意義是愛,這和現代的憐憫意義是不同的。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丈夫亦愛~其少子乎?

現代“憐”字的憐憫、哀憐意義大約是漢代以後才有的。

杜甫《月夜》詩:

“遙~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但在唐以後的詩詞中,“憐”和“愛”交互運用的時候,“憐”字往往仍然是喜愛的意思。

在唐宋詩詞裏,“可憐”二字連用,除“可憐憫”、“可喜愛”的意思外,還有“可羨”、“可惜”“可怪”等意義。

白居易《長恨歌》:

“可~光彩生門戶。

《说文》卷十  心部

憐  lian2  哀也。

从心粦聲。

    落賢切 

[臉]

“臉”是後起字,到中古時期它才被廣泛使用。

古人所說的“臉”,仅指颧骨部分,範圍要比現在小得多。

晏殊《破陣子》:

“笑從雙臉生。

古人所說的“面”相當於現在的“臉”,“臉”和“面”的區分在古代是很清楚的。

現在“臉”和“面”變成同義詞了。

《说文》无此字。

[賂]

“賂”字在現代只用於“賄賂”一詞中,指用來賄賂別人的財物,也指用財物賄賂別人。

古代“賂”可以單用,指贈送的財物,也指用財物贈送別人。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數之以王命,取~而還”。

今義“賄賂”正是由贈送這一義而來,但由褒義變成了貶義。

今義“賄賂”在上古叫做“賕”。

《漢書·刑法志》:

“吏坐受賕枉法。

《说文》卷六  貝部

賂  lu4  遺也。

从貝各聲。

  臣鉉等曰:

當从路省乃得聲。

  洛故切。

卷六  貝部

賕  qiu2  以財物枉法相謝也。

从貝求聲。

一曰戴質也。

    巨畱切。

[勤]

在古代,“勤”字的基本意義是辛勞、辛苦。

《論語·子路從而後》:

“四體不~,五穀不分,孰爲夫子?

現代漢語“勤”字的常用意義是努力工作、不偷懶,但在“勤務員”、“勤工儉學”等詞語裏,還保存了古義。

《说文》卷十三  力部

勤  qin2  勞也。

从力𡏳聲。

    巨巾切 

[窮]

“窮”字在古代主要是“極”、“盡”的意思。

《荀子·勸學》:

“梧鼠五技而~。

引申爲尋究。

陶潛《桃花源記》:

“欲~其林。

古代“窮”字另一個常見意義是“生活困難,境遇不好”。

《戰國策·趙策》:

“振困~,補不足。

“窮”和“通”或“達”相對。

《莊子·讓王》:

“古之得道者,~亦樂。

“窮”和“貧”在古代不是同義詞。

缺乏衣食錢財,一般叫“貧”不叫“窮”;生活困難或不得仕進叫“窮”不叫“貧”。

“貧”的對面是“富”,“窮”的對面是“通”或“達”。

這種區別在上古是比較清楚的。

《说文》未收。

但在注释里有。

[去]

現代漢語的“去上海”,是到上海去,古代漢語則是“離開上海”,意思正好相反。

“去”字上古最常用的意義是“離開(某地或某人)”。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齊。

現代管人死去叫“去世”,即離開了人世,正是沿用了古代意義。

“去”在古代也指離開或放棄某一職位,常與“就”相對。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同死生,輕~就。

在上古,“去”還有“距離”的意思。

《孟子·離婁上》:

“地之相~也千有餘里。

《说文》卷五  去部

去  qu4  人相違也。

从大凵聲。

凡去之屬皆从去。

    丘據切

[勸]

古代的“勸”是勸勉、獎勵的意思。

《管子·立政》:

“~勉百姓。

“勸”的反義詞是“懲”、“戒”或“沮”。

《墨子·非命中》:

“明賞罰以~沮。

現代“勸”的勸說義是由勸勉義引申來的。

這在漢代就産生了。

《史記·商君列傳》:

“~秦王顯岩穴之士。

《说文》卷十三  力部

勸  quan4  勉也。

从力雚聲。

    去願切

[乳]

上古時,“乳”本指生殖。

“乳”在古代還常用来形容哺乳期間的動物。

《莊子·盜蹠》:

“案劍嗔目,聲如~虎。

“乳”的“生殖”和“形容哺乳期間的動物”兩項意義,現在已經不用了。

現在常用的“乳房”、“乳汁”等意義,古代也有,這是古今相同的。

《说文》卷十二  𠃉部

乳  ru3  人及鳥生子曰乳,獸曰産。

从孚从𠃉。

𠃉者,玄鳥也。

《明堂月令》:

“玄鳥至之日,祠于高禖,以請子。

”故乳从𠃉。

請子必以𠃉至之日者,𠃉,春分來,秋分去,開生之候鳥,帝少昊司分之官也。

    而主切

[色]

古代的“色”相當於現代的“臉色”。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太后之~稍解。

“色”指臉上的神色。

《楚辭·漁父》:

“顔~憔悴,形容枯槁。

至於指婦女貌美,這是古今一致的。

《孟子·梁惠王下》:

“寡人有疾,寡人好~。

《说文》卷九  色部

色  se4  顔气也。

从人从卪。

凡色之屬皆从色。

  所力切    

古文。

[售]

“售”的古義是“把東西賣出去”。

《廣韻》:

“售,賣物出手”,正是符合古義的解釋。

《詩經·邶風·谷風》:

“賈用不~。

《说文》卷二  口部

新附字售  shou4  賣去手也。

从口,雔省聲。

《詩》曰:

“賈用不售”。

    承臭切

[樹]

“樹”字在上古經常用作動詞,是種植、栽種的意思。

《孟子·梁惠王上》:

“五畝之宅,~之以桑。

“樹木”在現代是聯合式雙音詞,在上古則是動賓結構短語。

《管子·權修》:

“十年之計,莫如~木,終身之計,莫如~人。

動詞“樹”用於抽象的意義就是樹立,建立的意思。

《戰國策·秦策》:

“內自虛,而外~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说文》卷六  木部

樹  shu4  生植之緫名。

从木尌聲。

    常句切    

籒文。

[睡]

“睡”指坐着打盹兒。

《史記·商君列傳》:

“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弗聽。

大概在唐宋以後的口語裏,“睡”的詞義擴大,代替了“眠”,意義才和現代一樣。

蘇軾《海棠》:

“只恐夜深花~去。

《说文》卷四  目部

睡  shui4  坐寐也。

从目、垂。

    是僞切

[塘]

“塘”在上古只有堤防,堤壩的意思。

《莊子·達生》:

“數百步而出,被發行歌而遊於~下。

“塘”指水塘大約起於漢代。

《廣雅·釋地》:

“塘,池也。

《说文》卷十三  土部

新附字塘  tang2  隄也。

从土唐聲。

    徒郎切  

[涕]

“涕”的本義是眼淚。

《詩經·衛風·氓》:

“泣~漣漣。

上古鼻涕叫“泗”。

“淚”字到漢代才産生,從此“涕”字才有了鼻涕的意思。

漢王褒《童約》:

“目淚下落,鼻~長一尺。

”是較早的材料。

《说文》卷十一  水部

涕  ti4  泣也。

从水弟聲。

    他禮切

卷十一  水部

泗  si4  受泲水,東入淮。

从水四聲。

    息利切

[誣]

“誣”就是沒有事實根據的虛言假语。

《韓非子·顯學》:

“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也。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不能行而言之,~也。

誣又有欺騙的意思。

司馬遷《報任安書》:

“因爲~上,卒從吏議。

“誣”的今義是捏造事實構造罪名。

《说文》卷三  言部

誣  wu1  加也。

从言巫聲。

    武扶切

[寫]

“寫”字在上古的常用意義是鑄刻。

《國語·越語》:

“王命金工以良金~范蠡之狀而朝禮之。

摹擬、摹仿也叫“寫”。

《韓非子·十過》:

“因靜坐撫琴而~之。

在漢魏以後又有描寫、描畫的意思。

《史记·秦始皇本紀》:

“秦每破諸侯,~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

“寫”字在漢魏以後又有謄寫,抄錄的意思。

《後漢書·班超傳》:

“爲官~書受直,以养老母。

在上古漢語裏,“寫”字又爲“瀉”字的本字,意思是傾注、傾瀉。

《詩經·邶風·泉水》:

“駕言出遊,以~我憂。

《说文》卷七  宀部

寫  xie3  置物也。

从宀舄聲。

    悉也切

[臭]

在上古漢語裏,“臭”字用作名詞,當氣味講,是上古最常用的用法。

《周易·系詞上》:

“同心之言,其~如蘭。

大約在漢代以後,由名詞變爲形容詞,專指氣味難聞。

劉向《說菀。

尊賢》:

“廚中有~肉。

上古的“臭”用作動詞時,是用鼻子辨別氣味,聞的意思。

《荀子·禮論》:

“三~之,不食也。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嗅”。

《说文》卷十  犬部

臭  xiu4/chou4  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

从犬从自。

  臣鉉等曰:

自,古鼻字。

犬走以鼻知臭,故从自。

  尺救切

[淫]

“淫”在上古較早的意義是“浸潤”。

《周禮·考工記·匠人》:

“善防者水~之。

“淫”在古代常見的意思是“過分,過度”。

《尚書·大禹謨》:

“罔~于樂。

引申爲邪淫。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善人勸焉,~人懼焉是以君子貴之。

特指不正當的男女關係。

《荀子·天論》:

“內外無別,男女~亂,父子相疑。

《说文》卷十一  水部

淫  yin2  侵淫隨理也。

从水㸒聲。

一曰久雨爲淫。

    余箴切

[獄]

“獄”指官司、案件。

《左傳·莊公十年》:

“小大之~,雖不能察,必以情。

“獄”指監牢開始於漢代。

《史記·鄒陽列傳》:

“恐死而負累,乃從~中上書。

《说文》卷十  㹜部

獄  yu4  确也。

从㹜从言。

二犬,所以守也。

    魚欲切

[逐]

“逐”字的本義是追逐,追捕。

《尚書·費誓》:

“臣妾逋逃,無敢越~。

“逐”字用於戰事,則有追擊的意思。

《左傳·莊公十年》:

“遂~齊師。

“逐”字在古代還有驅逐,放逐的意思。

《史記·李斯列傳》:

“非秦者去,爲客者~。

《说文》卷二  辵部

逐  zhu2  追也。

从辵,从豚省。

    徐鍇曰:

“豚走而豕追之,會意。

”直六切

[走]

“走”字的基本意義是跑。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

古代的“走”也常用於逃跑。

《戰國策·齊策》:

“三國疾攻楚,楚必~。

在古代漢語裏,“走”字還可以用作名詞,指被驅使的人。

《左傳·襄公三十年》:

“吏~問諸朝。

又用作自謙之詞。

張衡《東京賦》:

“~雖不敏,庶斯達矣。

《说文》卷二  走部

走  zou3  趨也。

从夭、止。

夭止者,屈也。

凡走之屬皆从走。

    徐鍇曰:

“走则足屈,故从夭。

”子苟切   

本节参考了:

_%D2%EB%B2%CA%A1%EF%B7%D7%B3%CA_#7

又增加了《说文》的一些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