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7793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 外国诗两首.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

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课题

外国诗两首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济慈、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发挥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

3、揣摩诗歌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4、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把握重点字词,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发挥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

2、揣摩诗歌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发挥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法

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美丽的大自然有高山大河,有蓝天白云,还有花鸟虫鱼,如果我们用心去欣赏,会发现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可爱,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外国诗,探究美丽的大自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悟。

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由图片和优美语句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1、了解济慈、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发挥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

3、揣摩诗歌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4、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

还有哪些疑问呢?

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

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

1、作者名片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

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2、文体常识

田园诗,欧洲古代的田园诗是忒俄克里托斯首创的。

他传下的诗有二十九首,这些诗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清新可爱。

古希腊的田园诗对后世欧洲带有贵族倾向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田园诗一般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4、理解词义

栖息: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喧响:

发出喧闹的声音,喧闹声。

沉醉:

沉迷于某样事物。

昏昏欲睡:

精神模糊,想睡觉。

欢嚷:

欢叫。

沉浸:

浸入水中。

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5、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

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

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识记作者介绍、文学常识。

 

识记重点字词的读音、词义。

 

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集体尽量合作解决。

督促学生的课前自学,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识记文学常识。

 

掌握基础知识,为赏析诗意做铺垫。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

一、欣赏《蝈蝈与蛐蛐》

(一)倾听大地诗歌

同学们,蝈蝈和蛐蛐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昆虫,它们可爱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首先倾听这首诗的朗诵,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播放朗诵录音。

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读的像录音中那样有感情呢?

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练习的方法:

(1)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请大家按照这种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有感情。

你能说一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吗?

点拨:

只要大胆说出感受,合情合理即可。

我能感受到蝈蝈和蛐蛐的活泼可爱。

我能感受到蝈蝈和蛐蛐像个音乐家在唱歌。

我能感受到作者细致的观察。

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能感受到蝈蝈和蛐蛐带来人们的美好享受。

……

(二)欣赏大地歌声

同学们,蝈蝈和蛐蛐怎样带来人们美好的享受呢?

请大家仔细品读这首诗歌,然后结合下面的问题,理解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1、结合全诗思考第一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有什么作用?

点拨:

引出下文对蝈蝈的描写,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2、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点拨:

诗中出现的意象:

大地、鸟儿、树林、草地、树篱、蝈蝈、火炉、山上。

这些意象营造出乡村一年四季生机勃勃,充满生机活力的优美意境。

3、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图景?

点拨:

豪华的盛夏,蝈蝈唱出的美妙的乐音。

寂寞的严冬,蛐蛐在炉边弹起美妙的歌儿。

4、作者为什么描写盛夏的树林、草地、树篱等景物?

点拨:

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

5、描写蝈蝈的时候,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写出了蝈蝈怎样的特点?

点拨: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蝈蝈“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6、写蛐蛐的歌儿时,描写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和严霜有什么作用?

点拨:

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7、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蝈蝈和蛐蛐唱歌的时候是怎样的形象?

点拨:

在生机勃勃的夏天,蝈蝈更加高兴了,它有时隐藏在阴凉的树林里引吭高歌,有时候趴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低声吟唱,有时候站在豆棵上边吃边唱。

它越唱越高兴,不知不觉又夜幕降临了,有点口干舌燥没关系,伸头喝几口叶片上的露水,歪头倚在草丛休息一下,不一会草丛里又响起了欢快的歌声。

在寂寞寒冷的冬天,各种昆虫都藏匿起来休息去了,小小的蛐蛐却不甘寂寞,它悄悄地隐藏在火炉边,当火炉燃起,室内逐渐温暖的时候,蛐蛐搬出自己的琴儿,先是轻轻的调试音调,然后弹一个小夜曲,等逐渐进入兴致以后,它开始手舞足蹈起来,什么圆舞曲,什么协奏曲,什么快板,哪个好听,就弹哪一个。

引得人们四下寻找,真怀疑夏天要到了,蝈蝈又来了。

(三)理解大地诗歌

同学们,作者要通过这首优美的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让我们反复朗读诗句,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1、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点拨: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最后作者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有什么作用?

3、《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

点拨: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二、欣赏俄罗斯之《夜》

(一)倾听夜的赞歌

同学们,俄罗斯乡村的夜晚是怎样的呢?

我们首先听诗歌的朗诵录音。

边听边用心感受俄罗斯夜晚的美丽景色。

听朗诵录音。

同学们,请你说一说听了这首诗的感受吧!

点拨:

我感受到俄罗斯乡村的美丽景色。

我感受到俄罗斯乡村的静谧。

我感受到诗人宁静的内心。

我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的热爱。

……

(二)感受夜的美丽

同学们,俄罗斯的乡村夜晚有怎样的特点呢?

请大家大声朗读诗歌,仔细品味语句,自主探究下面问题:

1、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它们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

描写了河水、松林、夜莺、长脚秧鸡、小溪、明月、大河、青草。

悄悄的河水,幽暗的松林,沉寂的夜莺,不再欢嚷的长脚秧鸡,轻轻歌唱的小溪,银波微漾的小溪,撒下光辉的明月,银星万点的大河、浸水的青草。

2、这首诗歌表现了俄罗斯乡村的“夜”什么特点?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点拨:

表现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

下面语句看出来夜非常静谧: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下面语句看出来夜非常美丽: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3、“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这句话运用怎样的手法,表现了什么?

点拨: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俄罗斯夜晚的静谧。

4、体会一下,“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点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晚月色的美丽。

5、请同学们任选一节,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看谁想象的更丰富,更形象。

点拨:

想象合情合理即可。

第一节:

夜幕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河水悄悄停止了流淌,逐渐做起了美丽的好梦,幽暗的松林顿时不再吵闹,仿佛害怕吵醒小河似的。

美丽的夜莺欢唱了一天,也该休息了,它趴在柔软的草丛里,思索着明天要唱的歌谣。

调皮的长脚秧鸡本来想高歌一曲,一看大家都休息了,只好低下头拍拍孩子们的小脑袋,小声说:

“我们明天再唱吧。

……

(三)体会诗人心境

同学们,这首诗描写了这么美丽的乡村夜景,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使用了怎样的手法呢?

请大家合作交流下面问题。

1、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点拨:

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

所以,这首诗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这首诗在描写夜景的时候,运用了写作手法?

点拨: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河水、松林、夜莺、长脚秧鸡、小溪等当做人来写,描写的生动形象。

(2)既有视觉描写又有听觉描写,第一节也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

(3)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第二三四节,运用反复的手法,描写美丽的月色,两次写到“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

三、对比阅读诗歌

同学们,我们原来学过同类题材的诗歌,郭沫若的《静夜》,你还记得吗?

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将这两首诗进行对比,说一说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共同点: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

不同点:

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这首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欣赏朗读录音。

 

复习朗诵技巧,朗读诗歌。

 

谈谈对诗歌的初步感受。

 

思考,交流。

 

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意境。

 

结合语句自主探究问题。

 

发挥想象说话。

 

结合全诗理解题目。

 

小组合作交流两个问题。

 

倾听录音,谈谈感受。

 

结合诗句分析意象。

 

结合语句自主探究。

 

品读诗句,然后向全班展示。

 

发挥想象写一写,全班交流。

 

合作交流诗歌的主旨和写法。

 

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培养学生朗诵能力。

 

初步感知诗歌表达的情感。

 

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

 

让学生学会寻找诗中的意象,分析意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为理解诗歌做铺垫。

 

培养学生理解诗歌和发散思维能力。

 

学会分析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旨。

 

初步感受诗歌,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学会结合分析诗歌的意象。

 

培养学生学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诗歌的语句。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学会对比阅读诗歌,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堂练习

1、给加粗字注音。

树篱()栖息()草茸茸()

喧响()撒下()沉浸()

点拨:

líqīrónɡ

xuānsǎjìn

2、选词填空。

沉浸  沉醉  沉寂

(1)夜莺的歌声(  )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2)(  )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

(3)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  )在梦乡。

点拨:

(1)沉寂 

(2)沉醉 (3)沉浸

3、试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夜》第二节中写“只听见溪水轻轻地歌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

而《蝈蝈与蛐蛐》中运用的是以静衬动的写法。

4、链接中考——2015年山东省东营市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1)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

“贴”:

向往与期待。

“”:

“”:

示例:

“摸索”:

痛苦和仇恨。

“轻抚”:

热爱与幸福。

(2)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涵义的理解。

点拨:

①实指诗人被残害的身体。

②象征民族遭受的伤痛和屈辱(或象征祖国残缺的版图)。

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

(3)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示例:

虚拟:

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想象:

借助“无形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不同的色彩、情景,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情感。

对比:

国土沦陷前后对比,突出表现祖国遭受的苦难及作者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对比,表达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

学生进行抢答赛。

 

思考探究问题。

 

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加深记忆。

 

链接中考试题,加强现代诗歌试题的练习。

 

课堂小结

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人,心中总有唱不完的歌。

即使是极为平常的花鸟虫鱼,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活泼可爱;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静谧美丽,情趣无穷,希望我们热爱自然,热爱乡村,假期多到乡村走一走,看一看,也许会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澄澈、宁静。

认真思考。

梳理课堂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布置作业

背诵或朗诵推荐诗文。

扩展视野,巩固课内所学。

板书设计

外国诗两首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静谧

美丽热爱自然

记录在笔记本上。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知识点,有利于掌握课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