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7910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docx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

第1课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学考报告】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必考

加试

秦统一六国

b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b

秦始皇的功过

c

考点一 (加试)秦统一六国(b)

1.条件

(1)经济基础:

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人民渴望:

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都渴望统一。

(3)个人才能:

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拥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

(4)策略得当:

采用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

2.过程: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统一大业。

3.特点:

先弱后强、先近后远、“远交近攻”。

图解历史 秦灭六国的顺序与特点

要点 秦统一六国的条件

史料一 天下之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假长此不获统一,岁岁交糜烂其民而战之,其惨状将伊于胡底。

——梁启超

史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料一的理解。

(2)根据史料二,概括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有利因素。

提示 

(1)理解:

①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故“天下之趋统一,势也”。

②长期战乱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人们渴望统一。

(2)经过商鞅变法,秦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社会风气有较大改进,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

1.秦王嬴政即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这表现在(  )

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②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 ④少数民族南下的步伐放慢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此题考查对秦统一背景的掌握理解。

④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 A

2.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图,能辨认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然后依据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来作答。

秦灭六国的顺序是:

韩、赵、魏、楚、燕、齐,图中②为韩,④为赵,③为魏,①为楚,⑥为燕,⑤为齐,秦灭六国的顺序为②④③①⑥⑤。

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

答案 A

考点二 (加试)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b)

1.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确立皇帝制度:

自称始皇帝,集大权于一身。

(2)中央:

建立三公九卿制

官职

职责

三者关系

丞相

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太尉

武官之长,管军事

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章,负责监督百官

(3)地方:

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设36郡,郡下设县。

巧思妙记 数字法巧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2.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b)

(1)政治上: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建立三公九卿制。

③实行郡县制

(2)军事上:

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3)文化上:

统一文字,以秦小篆为准。

(4)经济方面

①统一度量衡制。

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③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驰道、直道、灵渠)。

要点1 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一

史料二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

制曰: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

思考

史料一、二与哪一制度的确立有关?

除此之外,秦朝在中央和地方还实行了什么制度?

提示 皇帝制度。

中央:

三公九卿制。

地方:

郡县制。

要点2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史料 右图

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

乃诏丞相状、绾,

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思考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史料中空缺的文字。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

有何意义?

提示 

(1)小篆;皇帝。

(2)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1.根据下图反映的现象,说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分设

B.秦律是维护统治的保证

C.皇权至高无上

D.中央机构职责分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秦朝的机构分工明确,最终都对皇帝负责,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 C

2.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

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把秦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观察各选项字体可知,D项为秦小篆。

答案 D

考点三 秦始皇的功过(c)

1.功(千古一帝)

(1)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2.过(一代暴君):

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1)焚书坑儒:

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激化了社会矛盾。

(2)沉重的徭役和赋税:

修长城;大兴土木,建宫殿、骊山陵;北伐匈奴、南征百越。

(3)严刑峻法。

3.总评:

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

深化认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而采取了许多措施,如修筑长城,目的是为了阻止北方匈奴南下。

但在修筑过程中,滥用民力,在一定程度上又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对秦始皇的措施应该一分为二地去评价。

要点 评价秦始皇

史料一 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

当时有人称赞说: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

史料二 某历史情景剧台词

原告:

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

秦始皇。

案情:

被告被控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后,在十五年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奴役百姓,实在是一个暴君。

被告人自辩:

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陪审团:

全体学生。

思考

(1)从秦朝人对秦始皇的称赞中,我们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

提示 

(1)历史信息: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行了郡县制,颁布了秦律,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过,功大于过。

“功”:

①结束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②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础);③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过”:

①推行暴政,压迫人民,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祸根;②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文化发展。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解析 之所以说“秦,虽死犹存”,关键是结合秦朝的历史贡献来看,尤其是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及开创的一系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2.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

“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

民心和民力。

”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A.称皇帝、制《秦律》B.置三公、行郡县

C.焚书坑儒、筑长城D.统一文字、平百越

解析 “焚书坑儒”失去了民心,“筑长城”滥用了民力,这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答案 C

课时演练

一、选择题

1.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K国,天下分而为七。

K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K县。

更K、K分裂,至K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K”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B.秦C.汉D.唐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有效信息。

由材料中“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K县”可知反映的是秦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故B项正确。

答案 B

2.“大地在我脚下……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

”请问这首主题歌所描写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位帝王(  )

A.秦始皇B.唐太宗C.汉武帝D.康熙

解析 结合题干“夷平六国”等关键信息可知诗歌描写的是秦始皇。

答案 A

3.秦王嬴政率“虎狼之师”横扫六合,完成统一大业。

秦能完成统一的历史原因有(  )

①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 ②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③人民渴望统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秦国实现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各地联系逐渐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等。

故选A。

答案 A

4.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永恒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

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

A.秦统一六国

B.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

C.秦朝修筑长城

D.秦朝在“西南夷”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解析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故A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A

5.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  )

A.皇权至高无上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C.秦律严苛细密D.丞相大权独揽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中的“出一”“皆决于上”等字眼,其中“上”指的是皇帝,由此可以看出皇权的至高无上,故选A项。

答案 A

6.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

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任命郡守和县令

C.管理全国军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解析 丞相的权力主要是行政权,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答案 A

7.下图是秦朝中央官制示意图,如果秦朝某官员检举其他官员重大失职行为,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可以找(  )

A.丞相B.御史大夫

C.太尉D.郡守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按秦朝中央官制的职责,应该找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

故选B项。

答案 B

8.

右图是秦始皇统一后所使用的文字,它最有可能的字体是(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小篆

解析 秦始皇统一小篆为通用文字,故选择D项。

答案 D

9.下图为秦始皇统一币制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统一后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 ②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状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④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图中提供的信息是币制改革,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 A

10.“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

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有(  )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推行郡县制 ③修筑长城 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A.①②④B.①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注意题中“首创”。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这些都属于秦始皇的首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郡县和长城。

故选择B。

答案 B

11.《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解析 本题用排除法解答。

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并非是秦始皇开始实行,故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D项所说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故排除。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了一整套政治制度,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并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

答案 B

12.历史学家顾颉刚说: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治;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

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

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

解析 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发布了焚书令,但秦朝迅速灭亡了。

汉武帝采用的是另一种形式“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成功了。

证明这种评论的依据是秦朝的政策、秦亡史实及后世的措施,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材料:

秦统一之初,丞相王绾说:

燕、齐、楚等地距关中遥远,“请立诸子”。

群臣表示赞同。

廷尉李斯提出异议,认为“置诸侯不便”。

他指出,周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但相互诛伐,天子也无力控制。

今海内统一,皆为郡县,便于统治。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宴请群臣。

有人称颂说:

以前,秦地不过千里,依赖陛下平定海内,“以诸侯为郡县”,国泰民安。

又有人进言“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实行郡县制,为“不师古”,“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秦始皇让大家展开讨论。

李斯说: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他指出,分封制是天下大乱的祸根,坚决主张推行郡县制。

请回答:

(1)双方各执己见的理由是什么?

(2)秦始皇为什么会采纳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

答案 

(1)主张分封制的理由:

①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不分封皇子镇守则难以控制。

②只有学习古代(西周)的经验,实行分封制,秦朝统治才能长久。

主张郡县制的理由:

①分封诸侯不利于天子控制,是造成诸侯混战、天下大乱的根源。

②历史是发展的,时代不同了,制度也要改变,郡县制有利于秦王朝的统治。

(2)原因:

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

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明)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

材料二 秦术戾儒,厥民斯酷。

秦儒既坑,厥祀随覆。

天复儒仇,儒祀而家。

秦坑儒耶?

儒坑秦耶?

——(唐)司空图《铭秦坑》

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请回答:

(1)简要分析上述材料对“焚书坑儒”的基本态度和论据。

其中哪些材料的观点基本相同?

(2)材料二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

是否正确?

(3)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第

(1)问,综合三则材料表面信息即可作答。

(2)(3)问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的分析,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

答案 

(1)材料一认为“焚书”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的必然结果,不应过分谴责秦始皇,只是手段过于狠毒;材料二认为“坑儒”是秦始皇残酷迫害儒生的重大暴政;材料三认为“焚书”“坑儒”并未起到维护秦统治的作用,因为灭秦的刘邦、项羽并不是儒生。

材料二、三持否定态度,观点基本相同。

(2)材料二认为秦亡的原因是“坑儒”,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秦亡是由秦朝多种暴政行为共同造成的,并非只是由于“坑儒”。

(3)该政策的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其主要作用却是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