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7911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34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整理新溉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编制说明

在认真学习合同文件、吃透设计意图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踏勘所了解的情况,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分析本标段工程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并制订了有关工期、质量、安全、交通组织、管线保护、文明施工等相应措施,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对管理人员、施工队伍、施工机械等主要生产要素进行了合理配置,完全能够满足合同文件对工期、安全、质量及文明施工的要求。

1.1编制依据

重庆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本公司鉴订的合同文件及有关资料;

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资料;

国家、行业和重庆市颁发的有关现行规范、标准、验标及规定: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给排水制图标准》(GB/T50106-2004)

《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3)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

《公路沥青马蹄脂碎石路面技术指南》SHCF40-01-2002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01、J120-2001)

《埋地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22:

2001)

《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0)

《市政道路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90)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

我单位的综合施工能力、机械设备实力及多年施工所积累的经验均是我们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

1.2编制范围

本次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范围是:

K1+360~K3+945段路面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及路基处理工程。

1.3编制原则

严格遵守合同文件规定的内容和设计的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经现场仔细考察,在认真研究合同文件、设计图纸和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了本工程的施工特点,认清本工程组织施工的难度。

我单位将根据多年来工程施工积累的经验,认真作好施工组织方案,做到布局合理,科学安排工程项目的施工,使各工序既要紧密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又要保证施工连续均衡地进行。

我们将严格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和项目法施工要求,进行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安全、质量、环保及文明施工等保证措施,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为本工程施工的顺利、高效、高质创造良好条件。

在施工组织机构上建立专业化,选配最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最有技术专长的技术人员组成强有力的施工组织机构,形成施工组织管理的核心层,全面负责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并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等,直接对业主、监理工程师负责,对工程负责。

在机械设备及检测仪器配置方面立足高效的机械化作业及现代化的检测手段,为该工程的质量、工期提供强有力的设备和检测保证。

在工期安排上,充分考虑各分项工程及单位工程的施工工期,依据图纸及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量,立足于合理化,仔细分析、精心安排各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绝对避免不合理的安排造成干扰施工及窝工现象。

在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技术的实施方面立足规范化标准化,优先选用科学、先进的施工方法、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工期。

在安全保证措施方面以预防为主,立足全面性、可靠性及可操作性,建立安全岗位责任制,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保优质、创信誉,向业主交一项质量优良、用户满意的工程。

2、工程概况

2.1工程概述

新溉路位于重庆北部城区,是渝北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分界线。

整条道路为东西走向,西起新牌坊立交,东至窦家花园上跨五童路,全长3.95公里,规划红线宽度54.0m。

其中K0+000~K1+360段已由渝北区建成通车。

本次实施K1+360至终点K3+945段,长2.585公里。

新溉路为穿越重庆市北部城区的东西主干道石溉路中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新溉路的修建,可全面启动北部城区(特别是龙头寺片区)开发,完善重庆市北区路网,加快重庆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新溉路工程已列入峰会重点项目。

我公司将依据雄厚的技术力量,一流的管理水平,合理的设备配置,为施工方案进一步细化,编写各项工程的分部、分项施工方案,科学组织,精心施工,为市民奉献一项优美的风景工程。

质量目标:

创优质工程,夺“巴渝杯”。

工期目标:

工期确定为2005年6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开工若超过2005年6月1日,竣工时间顺延,绝对工期122天。

安全目标:

无重伤以上的安全事故,无交通责任事故,无损坏地下管线事故,无三级以上火灾事故。

文明施工目标:

争创“安全文明施工工地”。

2.2工程设计简介

2.2.1道路路面工程

(1)主要技术标准

道路等级:

新溉路城市主干道Ⅰ级

计算行车速度:

新溉路主线60km/h;新溉路辅道30km/h;

最大纵坡:

主线5.9%;辅道:

6.0%

桥梁净高:

5m

计算荷载:

汽车—城A级

人群:

4.0KN/m2

地震设防标准:

Ⅶ度

(2)横断面设计

红唐路以西路段实施路幅为37m,具体路幅分配为:

5.0m(人行道)+10.0m(车行道)+3.0m(中央分隔带)+10.0m(车行道)+5.0m(人行道)=37m;

红唐路以东路段实施路幅为42m,具体路幅分配为:

5.0m(人行道)+10.0m(车行道)+3.0m(中央分隔带)+10.0m(车行道)+5.0m(绿化带)+5.0m(人行道)=42m;

(3)路面结构

路面面层采用三层组合的沥青砼:

上面层为沥青马蹄脂SMA—13(4cm厚);中面层为改性沥青混凝土AC—16(5cm厚);下面层为沥青混凝土AC—25(6cm厚);改性沥青稀浆封层(0.8cm厚)。

基层为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20cm厚);

底基层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25cm厚)。

2.2.2排水管网工程

雨水管布置:

K1+360~K2+420段道路双侧车行道上均布雨水管,距路缘石边1.5m。

K2+420~K3+940段在北侧车行道及南侧人行道下布置雨水管,距路缘石边1.5m。

全线雨水排水出口共两个:

K1+360~K2+360段雨水向北排入M区A路雨水管道系统。

K2+450~K3+940段雨水在K2+990处汇合后排入石河堰水库。

雨水涵洞:

设计在K3+360里程处设1#过街管涵,断面为d1200,采用八字式进出口,出口用急流槽将雨水引至填方坡脚。

在K2+960处设2#过街管涵,断面为d1500,管涵出口处采用八字式出水口,将水排入下游石河堰水库。

雨水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基本一致,最小坡度0.003,最大坡度0.05,能确保雨水管道流速大于0.6m/s并小于5m/s。

雨水管道起点覆土深度不小于1.5m。

管材:

管径小于等于d500的雨水管采用双壁波纹管,大于d500的道路雨水管采用Ⅱ级钢筋砼排水管,管涵采用Ⅲ级钢筋砼排水管。

基础:

管顶覆土深度在0.7~3.5m的钢筋砼管道采用120°砼基础。

覆土在3.5~6.0m的钢筋砼排水管采用180°砼基础;覆土大于6.0m或小于7.0m的钢筋砼排水管道采用360°满包砼加固。

砼标号为C15。

管顶覆土深度在0.7~3.5m的双壁波纹管采用120°砂石垫层基础;覆土在3.5~6.0m的双壁波纹管采用180°砂石垫层基础。

接口:

钢筋砼雨水管道接口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在高填方路段和不同地质条件的连接处采用橡胶圈柔性接口。

双壁波纹管可根据产品技术要求采用橡胶圈承插接口或承插粘结。

检查井:

井深不大于5.1m时,流槽以上的井筒采用M10水泥砂浆和C30素砼砌块砌筑,流槽及流槽顶部以下的井筒采用M10水泥砂浆MU30清条石砌筑。

井深大于5.1m的雨水检查井采用钢筋砼检查井。

跌水井:

跌水高度大于1米时采用跌水井,跌水高度为1.0—3.2米且井深不大于5.1米时采用浆砌混凝土砌块跌水井;跌水高度大于3.2米或井深大于5.1米时采用钢筋混凝土跌水井。

雨水口:

采用浆砌条石雨水口,钢纤维钢筋砼双篦,雨水口连接管为Ⅰ级钢筋砼排水管d300,以不小于0.01坡度流向雨水检查井。

2.2.3电照工程

综合考虑低压供电半径的影响,本工程在全线范围内设置两处箱变,箱变由就近供电部门10KV线路引入一路高压电源,经箱变转换为380V低压后,再引出自末端的照明用电负荷。

本工程道路照明负荷为65.3KW,同时预留75KW的景观照明负荷,因此本工程总用电负荷为140.5KW,根据上述参数选择变压器,变压器的容量为200KVA(在K2+160的人行道外侧设置一台100KVA箱变,在K3+440的人行道外侧设置一台100KVA)。

道路主线照明灯均采用双排对称布置在两侧人行道上,间距控制在30m左右,灯具高度为12m,选用1×400W高压钠灯,仰角10°。

道路照明每支路均埋Φ110双壁波纹管顺人行道沿线附设,每一灯具处设检查井。

照明管线在人行道,绿化带内埋深0.5m,在车行道下埋深0.7m。

道路照明灯检查井用PVC50排水管按I=0.5%坡度接入排水系统。

2.4地质环境条件

2.4.1地形、地貌

拟建公路沿线为低山丘陵、斜坡沟谷地貌。

地形高低不平,在金紫山段和鸭子梁杠到唐家大房子段地形陡峭,全线最高点高程为351.0m,最低点为K2+960高程为220m。

2.4.2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

测区内地表水主要为水塘和沟谷中溪水,勘察期间仅在K2+960处沟谷中有地表溪水,其他沟谷仅在雨天才有地表水流。

沿线水塘少,且规模小,对施工无明显影响。

地下水:

据实地调查和环境地质条件分析,测区内地下水不发育,仅局部沟心土层较厚处有少量孔隙性潜水,水量小,明显受气候影响。

对本工程无明显影响,也不具侵蚀性。

2.4.3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钻探揭露和地质调查,拟建道路场区岩土层段分布有全新统人工填土(Q4m1)和残坡积粉质粘土(Q1e1-d1);中侏罗统沙溪庙组(J2S)泥岩和砂岩。

拟建公路沿线位于川东褶皱带的龙王洞背斜南倾末端附近,公路基本垂直褶皱轴线分布,褶皱轴线位于K3+200m附近,轴线以东岩层产状为倾向120°左右,倾角5°左右;轴线以西倾向300°左右,倾角4°左右。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和区域地质资料,场区内无断层构造,在K1+500~K2+200段发育有一裂缝,产状:

230°-240°<25°-35°。

在K3+680~K3+945段,岩体破碎。

其余地段岩层的构造裂隙不发育。

岩体多呈块状结构,属较完整岩体。

场地位处南温泉背斜东翼倾没端,岩层产状187°<7°,场地地面未发现土滑,崩塌,塌陷等地质灾害。

2.4.4地震

据地质调查表明,拟建工程区及近邻未发生滑坡、断层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

但在K1+500~K2+220段,道路施工后会出现人工填土高切坡稳定问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拟建工程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根据重庆市一般经验,拟建场区岩土类型如下:

人工填土平均剪切波速Vs=138m/s,属软性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平均剪切波速Vs=189m/s,属中软~软性土;强风化泥岩平均剪切波速<Vs=397.83m/s,属中硬土;弱风化泥岩平均剪切波速Vs=698m/s。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场地土类型、覆盖层厚度,拟建工程场地类别为Ⅲ类,为抗震不利地段,特征周期值取0.3s。

其余地段覆盖层厚度一般<5m,为Ⅰ类场地,属抗震有利地段。

特征周期值取0.2s。

2.4.5场地整体稳定性评价

经地质调查,场地范围内未发现滑坡、泥石流、断层等不良地质作用存在。

除局部地段外,岩体中裂隙不发育,属较完整-完整岩体。

场地岩体稳定。

在边坡边缘局部地段有填土因自重变形开裂的现象。

3、施工平面布置图及说明

根据合同文件及所提供的设计平面图及现场施工调查所了解的情况,确定本项目的施工现场布置。

3.1施工便道

本工程施工用机械设备材料等从现有的新溉路(K0+000—K1+360)以及五童路进入施工现场,在现场内修建临时施工便道,结构形式为30cm厚的手摆片石+10cm厚的泥结碎石,在道路的出口处浇注30m长、5米宽、24cm厚的C30砼路面,下层为30cm厚的手摆片石,供车辆冲洗,防止带泥上路。

施工时加强对既有道路的维护、洒水和设置交通疏导员疏导交通。

3.2施工用电

本工程施工用电从业主指定点接入。

现场设专用配电室,集中管理。

线路均采用三相五线制,并拉电缆至各施工用电点。

整个施工现场的夜间照明采用钢管搭设灯架,分区分段设置投光灯。

另外,自备2台50KW发电机,在突然停电时,保证工程施工连续进行。

3.3施工用水

本工程施工用水从业主指定水源接口接入。

供水干管采用φ75mm镀锌管,支管铺设采用φ48mm的水管输送至各施工用水点。

3.4办公室及生活区

现场办公管理用房、施工管理人员在现场K2+560北侧附近搭设。

3.5临时设施

临时设施布置在K1+600及K3+200北侧。

本工程设1个钢筋加工场,材料仓库布置在加工场旁,布设在K3+200北侧;本工程采用商品砼,现场内不设大型混凝土搅拌站;稳定土拌和设备2套,设在场外,用车辆运输至施工现场摊铺。

现场钢筋及木工加工场地拟用C15砼硬化5~8cm,并设置排水沟。

3.6施工平面布置图

施工平面布置图附后。

4、施工准备

4.1施工准备原则

施工准备安排的原则是:

进场快、安家快、开工快;边准备、边安家、边施工;突出重点,永久与临时相结合,合理布置,优化施工方案,为工程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4.2施工准备内容

4.2.1施工资源的准备

针对本工程的特点,我们将组建管理精干和具有同类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的项目管理班子,以满足本工程各施工管理点的需要。

结合单项工程的施工顺序和总体施工部署,提前安排精良的机械设备进场,并进行保养和调试。

由于工程内容较多,工期要求紧,因此,我们拟将物资准备工作要求作得尽量充分,常规物资如搭建临设的用料、办公用具、测量定位仪器等均提前进场,派专人看守;施工用建筑材料如条石、河砂、水泥、钢材等根据进度安排预先编制采购计划,所有进场物资预先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设定场地分类堆放,并做好标识。

4.2.2完善各种手续和临时设施搭建

组织人员按施工平面布置图规划施工场地,及早办理和落实工程开工前的有关环境保护、环卫管理、文明施工、爆破施工、施工车辆通行等一切与施工有关的手续,同时抓紧各种临时生活生产设施的修建、安装,接通施工用水、用电管线。

4.2.3技术准备

组织项目部全体干管人员做好施工图纸和技术文件的自审及技术资料的准备工作,全面熟悉核对设计文件,充分了解设计意图,核对地形及地质资料,认真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报送公司、监理部审核。

组织技术人员搞好控制桩的交接和复测工作,根据施工需要,增设水准基点桩、导线控制桩、加密中心桩。

组建工地试验室,配备数量、精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的测试仪器和检测设备。

组织试验人员做好材料的进场抽检工作,把住进料质量关。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和设计要求,做好施工队伍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进行工前的技术、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城市交通安全规则再教育,提高职工安全、质量、文明施工和环保意识。

5、施工部署

5.1施工管理机构

5.1.1施工组织机构设置

本工程是“峰会项目”重点工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将按照项目法施工管理要求,以对政府、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组织精干、高效,运作规范,指挥果断的工程项目经理部,确保施工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地圆满完成。

工程项目经理部由工程部、材设部、计划财务部、质量安全部和办公室组成,如下页图所示。

5.1.2项目部的管理职责

项目经理部是代表企业履行工程承包合同的主体,负责对具体的施工项目在施工进度、技术、质量、安全文明施工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项目经理职责:

项目经理是该工程项目的领导和组织者,贯彻执行国

 

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行业标准、规范,代表企业对该项目实施合同;保证该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目标的全面实现;负责企业管理层、项目劳务作业层、各协作单位、监理、业主等各方关系的协调;组织工程交工和结算及工程保修服务。

项目技术负责人职责:

在项目经理领导下,抓好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的各项技术质量措施,实现合同中承诺的工程质量目标,对工程质量负技术责任。

负责过程施工的技术交底、质量检查、检验、试验等级评定的组织或具体工作,保证过程施工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5.1.3施工队伍设置和任务划分

施工作业队负责在建设方总体工期部署和项目部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安排下,对分项工程的施工时间、人员、设备、材料进行安排,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文明措施进行落实。

根据本工程特点及具体施工内容,项目作业层主要分为3个作业队:

项目一队:

负责K1+360—K2+360段的道路基层、排水及电照管网及人行道施工;

项目二队:

负责K2+360—K3+945段的道路基层、排水及电照管网施工及人行道施工;

项目三队:

负责路面沥青砼的施工。

5.1.4管理人员配备

序号

姓名

拟任职务

学历

职称

备注

1

陈永庆

项目经理

中专

工程师

持一级项目经理证

2

谭雪峰

项目副经理

大学

工程师

3

舒劲波

技术负责人

大学

助理工程师

4

陈恩平

安全负责人

大专

工程师

5

庞才林

质量负责人

中专

工程师

6

蒋启伟

测量工程师

本科

工程师

7

陈德刚

道路工程师

本科

工程师

8

宋强

计划合同管理

本科

助理工程师

9

胡建

主办工长

中专

助理工程师

10

刘忠远

工长

中专

助理工程师

11

蔡洁

资料员

中专

助理工程师

5.2施工总体安排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工期要求,经认真研究,总体安排如下:

全线分为两个施工段:

K1+360~K2+360为第一施工段,K2+360~K3+945为第二施工段;两段同时平行组织施工,以确保工期。

进场后,首先完成路基平场土石方施工(包括强夯处理),然后施工路面。

由于大部分管网都埋在路基中(K2+820—K3+300中央分隔带的雨水除外),且埋置不深,为了方便路基压实和保证管网施工质量,在施工安排上,按照先管网施工,特别是K2+820—K3+300中央分隔带的雨水管道,其埋设深度较深,约11米,后进行路面施工的原则进行组织施工。

水稳层和沥青面层分别采取分层、分幅的方法施工。

6、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方法

6.1工程测量

6.1.1施工测量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测量控制网和水准成果表

本工程施工设计图

6.1.2测量工作流程

6.1.2.1测量准备工作

测量队伍的组建→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仪器校核→业主提供资料的检测→技术设计→加密控制网的建立

6.1.2.2施工测量

设计图(施工详图)读审→测量放样资料准备→测量放样的实施→施工过程中的监测

6.1.2.3竣工测量

平面竣工测量→竣工高程测量→测量技术总结→测量资料的归档

6.1.3测量仪器及人员组成

6.1.3.1测量仪器配置

莱卡全站仪1台;苏光J2经纬仪2台;S3水准仪3台;钢卷尺5把;对讲机3对;计算机(器)辅助测量资料及成果程序。

6.1.3.2测量人员组成

测量工程师1名;测量助理工程师1名;测量员2名。

6.1.4施工放样和施工过程的测量要求

6.1.4.1控制测量

(1)导线测量

组织精测组对设计图纸上的测量数据进行复核,采用全站仪、J2经纬仪、水准仪等仪器并对设计方所交导线点进行全面复测,然后制定控制点的布设及施测方案,按城市二级导线精度施测,使方位角闭合差控制在±16√n(n为测站数)、全长相对误差在1/10000的范围内。

(2)高程测量

对合同段内的水准基点进行复测,闭合差控制在±6√nmm(n为测站数)范围内以同等精度引测施工水准点。

6.1.4.2道路测量

(1)中线恢复测量

分别计算出各点坐标,用经纬仪和测距仪测定桩位,对相邻曲线间直线过长,其通视条件较好时,增设方向桩,对各类中线桩详细设置附桩。

(2)横断面测量

按设计横断面里程,每隔20米做一个断面,用经纬仪测得线路法线方向,抄平确定设计边长桩,标明施工线界,绘制出横断面图。

(3)临时水准点的选择稳固,不受施工干扰处设置临时水准基点,经往返测量精度达到要求时方可使用。

6.2路基强夯处理

本工程由于K1+580—K1+680段和K1+840—K2+240段现为弃渣场(主要为建筑弃渣)。

场地土极不均匀,抛填厚度达30—50m且回填时间不长,自重固结还未完成,不适宜作路基持力层,因此,设计要求对其强夯处理。

本工程强夯面积共18700m2,其中K1+580—K1+680段为2500m2,K1+840—K2+240段为16200m2。

6.2.1强夯法加固地基原理

强夯法就是利用起重机械将一定重量的重锤吊至一定高度(具体由现场试验确定),使其自由下落,利用重锤下落的巨大冲击能使地基土的强度提高,降低土的压缩性。

其具有施工简单、加固效果好,使用经济等优点。

6.2.2填料要求

原地面以上的填土填料应采用风化岩,并要求泥岩和砂岩混合回填,其中岩质填料的最大粒径宜控制在60cm以下,最大粒径含量不宜超过10%。

回填时要求做适当的推平碾压。

回填层中,不得将较大粒径的风化岩集中堆填,并不得出现架空现象,应将大小粒径的填料搭配铺填,并应有较好的级配。

6.2.3强夯设计参数

(1)单击夯击能采用2000KN.m;强夯3遍,低能量满夯一遍;单遍夯击次数为10次;相邻两遍间隔时间不小于1周;夯击点间距为4m。

(2)强夯影响深度:

根据现场试夯确定。

本设计强夯影响深度按6-7m考虑。

(3)以上参数在施工期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6.2.4强夯施工

(1)强夯采用信息法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测数据修正设计提供的部分参数。

(2)按照设计要求,先确定一段试夯段,以取得相关数据指导全段施工,试验路段初步拟定为K2+000—K2+040左幅路基,夯击面积约为1082m2(试验路段可根据现场情况经设计同意后进行调整)。

(3)试夯区域的有效几古加固深度均确定为7米,每一次的单击夯击能采用2000KN.m,夯击间距4×4m布置,夯击三遍,每一遍每一夯点夯十次。

第三遍的第十次检验贯入度是否与第九次贯入度之差小于5cm,且土体隆起高度≤10cm,若超过控制值则增加强夯遍数,直到贯入度及隆起高度满足要求。

检验质量以密实度控制,0-80cm深度范围内不小于95%;80cm-7m深度范围内不小于93%。

对于所有强夯区域,第一遍夯完后,用新土将夯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最后一遍连续夯击的能量为500kN.m,采用满夯,锤印彼此搭接。

其余强夯区域按试验强夯段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强夯。

(4)强夯最佳含水量根据击实试验报告取值。

(5)每一遍强夯的间隔时间不小于一周至两周的时间。

(6)每一夯点夯击次数按照现场试夯次数及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应符合土体竖向位移最大而侧向位移最小的原则。

(7)含水率较大的地段应在夯点附近设置50×50cm块片石盲沟,以利于空隙水的排除和土体的固结。

(8)夯锤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