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8026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docx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

生物必修三作业本答案

【篇一: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课时作业【16】(含答案)】

新人教版必修

3

一、选择题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解析】物质循环是指的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的循环。

【答案】a

a.分解者

c.肉食动物b.植食动物d.绿色植物

【解析】co2进入生物群落可通过光合作用,co2释放到大气中是通过呼吸作用,所以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绿色植物。

【答案】d

a.光合作用

c.水循环b.呼吸作用d.能量流动

【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d

4.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的生理作用和重要环节分别是()

①蒸腾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生产者⑤消费者⑥分解者

a.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b.②③;④⑥d.①③;④⑥

【解析】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

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进入生物群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流入生物群落;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同时将化学能释放出来。

两个主要环节:

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它是能量流动的起点,在物质循环中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是能量流动的终点,在物质循环中将进入生物群落的物质重新归还给无机环境。

【答案】b

c、d组成生物群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d.无机环境中的co2都是细胞呼吸的产物

【解析】a能吸收co2,a为生产者,a、b、c都有箭头指向d,d为分解者,b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

图中箭头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①②③过程表示有机物中的碳沿食物链流动,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无机环境中的co2除了细胞呼吸的产物外,还能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

【答案】d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

【解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则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又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答案】c

a.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等的发展,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b.人口增长、农业发展,土地耕作频繁

c.乱砍乱伐、过度较快导致森林破坏、草场退化

d.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

【解析】“低碳”理念的是减少排放co2,非化石燃料的利用可以减少排放co2。

【答案】d

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解析】本题通过泥浆生物反应器的介绍考查了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故而肯定是菌种进行有氧呼吸而分解有机物,故b正确。

本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a、c、d均错误。

【答案】b

9.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以下相关叙述中,

正确的是()

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3代表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解析】从题图中可解读出如下信息:

在该生态系统中,4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代表生产者,2代表消费者,3代表分解者。

1、2、3包含的所有种群才构成群落。

分解者可以是原核生物,如细菌,也可以是真核生物的真菌或小型的动物(蚯蚓)。

①代表摄食活动,②可以代表呼吸作用。

【答案】d

【解析】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经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重新返回

无机环境。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甲图中的a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指的是________。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

(2)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的是________过程,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等生物的____________过程。

过程②表示________。

(3)现今全世界都倡导的“低碳生活”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________(填数字)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4)乙图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解析】

(1)甲图中a表示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①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为光合作用。

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能固定碳,②表示呼吸作用。

(3)“低碳生活”是为了减缓化石燃料的燃烧。

(4)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土壤中有机物少。

【答案】

(1)分解者有机物

(2)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3)⑤

(4)b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

———————————————————————

1414-1-1

———————————————————

(1)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

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如: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温室效应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co2的吸收主要依靠光合作用实现,其次还有化能合成作用;co2的释放主要依靠呼吸作用实现,其次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

(2)表中a时期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生态系统维持稳定,而b时期碳吸收量小于碳释放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co2排放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中,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其中有机物(葡萄糖)可作为发酵的直接原料。

【答案】

(1)光合呼吸

(2)a碳的释放量等于碳的吸收量(3)碳平衡co2浓度

(4)光反应有机物(葡萄糖)

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具及药品:

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实验步骤:

(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

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另取两只烧杯,编号a和b,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室温(20℃左右)下放置7天,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ml,各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b1、b2。

(4)在a1、b1试管中加入________;在a2、b2试管中加入________,并进行水浴加热。

1414

【篇二:

高中生物必修3寒假作业(含答案)】

1.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④二氧化碳⑤食物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⑦乙酰胆碱⑧尿素⑨维生素a.②③④⑥b.①③⑤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

2.抽取血液进行化验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血液中含有多种血细胞,是人体重要的细胞外液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与蛋白质无关c.若患者出现病理性溶血,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高d.若血浆中检验出hiv抗体,说明该患者曾被h5n1病毒感染3.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4.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战。

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主要是下丘脑b.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骨骼肌c.寒冷刺激引起的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突触上双向传递

d.寒冷刺激引起的兴奋经过突触时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5.据图分析,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

b.在c处给予足够的刺激,钾离子从上往下运输引起膜电位变化c.假设这是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d.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c与水面接触

6.如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7.小刘不经意间手指被针刺了一下,手迅速缩回并感觉疼痛。

在此过程中()a.先感觉疼痛,然后手迅速缩回

b.反应速度快是因为此反射过程只有两种神经元参与c.缩手反射中枢在脊髓,痛觉形成在大脑皮层

d.神经冲动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8.下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b.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

9.如果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可能会导致下列哪种结果()a.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含量上升b.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上升c.雌性个体分泌雌性激素的量上升d.对雌性个体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促进作用增强10.下图表示不同条件下,人体内某些物质含量变化的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11.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激素。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含量很少的①经过分级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加③的分泌b.激素②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c.血中③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d.③几乎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促进其细胞代谢

12.下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

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b.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c.激素②作用的靶细胞可以是多种细胞d.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13.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吞噬细菌时,必须有抗体的参与b.t细胞和b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因而功能也不同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患者,细胞免疫存在缺陷d.初次接触花粉时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14.下图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1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b.细胞2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暴露病原体c.合成a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

d.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细胞3产生大量物质b

15.下图表示机体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但不会增殖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d.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1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17.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难以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

18.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一段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a~b期间,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互助d.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

19.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

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数量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的影响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20.下列有关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21.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

2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篇三:

高二必修三生物作业1】

姓名:

1.下面不能构成人体内环境的是()

a.体液b.细胞内液

c.血浆、淋巴、组织液d.细胞外液

2.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

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载体蛋白、呼吸酶和氨基酸

a.③④b.①③c.①②d.②④

4.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通过几层膜()

a.2层b.3层c.4层d.6层

5.如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

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3和5中都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4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3

c.3和5可以相互渗透

d.2处的o2到达4内参与生理活动至少需要经过5层生物膜

6.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7.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a.③b.④c.②④d.②③

8.下列模型真实反映所示关系的是

9.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b.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c.牛奶被饮入胃中d.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10.写出下列概念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③代表的液体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②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

(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

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层生物膜才

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___阶段。

(4)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

1-2-(5)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12.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

[]________。

(2)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

[]________________,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

(3)②处细胞的生活环境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故a、d项不符合题意;细胞内液不参与构成内环境,b项符合题意;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项不符合题意。

2.a

【解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参与内环境的组成,a项正确;葡萄糖、二氧化碳和氧、氨基酸都是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c、d项错误。

3.b

【解析】人体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①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错误;葡萄糖、co2和胰岛素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载体蛋白分布在细胞膜上,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二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④错误。

因此b项正确,a、c、d项错误。

4.b

【解析】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经过一层细胞膜、两层线粒体膜,所以共需要通过3层膜,b项正确,a、c、d项错误。

5.c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组织细胞,5是组织液;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故a错误;4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5,故b错误;3和5可以相互渗透,故c正确;2处的o2到达4内参与生理活动至少需要依次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的细胞膜、线粒体外膜和内膜共6层生物膜,故d错误。

6.a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相互转换,由此可推知输入的液体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a叙述正确。

若该浓度是兔的等渗溶液,则输入溶液后,细胞内外液扔保持动态平衡,且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时不会平均分配;b叙

+++述错误。

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c、d叙述

错误。

7.c

【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项正确。

8.c

【解析】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要经过内质网初步加工然后高尔基体深加工,故a错误。

二氧化碳和c5固定形成c3,故b错误。

组织液和血浆能进行相互渗透,淋巴可以汇入到血浆,细胞内液可以和组织液相关渗透,故c正确。

生物群落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回归到大气中,故d错误。

9.b

【解析】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肌肉注射胰岛素主要是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b正确胃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细胞内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10.

(1)①组织液②血浆③细胞外液(内环境)④温度⑤酸碱度

【解析】据图示可知,①②和淋巴为细胞外液,据它们之间关系可知,①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为细胞外液组成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包括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值和渗透压等。

11.

(1)血浆组织液

(2)无机盐、蛋白质(只答无机盐也给分,只答蛋白质不给分)

(3)自由扩散6三

(4)②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③一般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

(5)ph

【解析】

(1)分析图示可知:

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

(2)②渗透压即血浆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到达组织细胞①,依次经历的生物膜是:

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即6层生物膜;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其过程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生成水。

(4)③(组织液)、④(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②(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

-2-在hco3、hpo4等物质。

12.

(1)⑥组织液

(2)③红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基因突变)

(3)淋巴和组织液

(4)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1)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组织液。

(2)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红细胞,位于血管中。

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3)②是毛细胞血管壁细胞,所处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