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8372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docx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课获奖作品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

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

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

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

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

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

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猜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2、教师谈话导入: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

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课文《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3、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请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呢?

叶圣陶爷爷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会写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

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置换角色,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荐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2、欣赏课件中爬山虎的图片,说一说你的感受,并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

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

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

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

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

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

哪是叶子的柄?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

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

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

(生:

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

叶子、脚

(3)师:

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

(生:

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

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

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

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

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

(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

谁来谈谈:

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

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

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

脚的位置在哪呢?

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

出示图片指着:

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那它的脚长在哪里?

(生指说:

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

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

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

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生: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

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

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

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

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

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生读: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

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

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

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

(8)师总结:

是啊!

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

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

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

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

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

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

(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

(指生说:

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

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

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

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

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

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

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

为什么?

5、教师小结:

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

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

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

(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

大家知道吗?

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

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

(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

)(板书:

变化、萎了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说明了什么?

(4)师:

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

(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

(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敬佩、喜爱……)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

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

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

(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

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

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

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

想知道吗?

那就赶快行动吧。

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

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刚长出来:

嫩红 嫩绿

叶子美

长大了: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爬山虎的脚位置

脚形状

颜色

脚怎么爬:

触着墙(触--→巴--→拉--→贴)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首先我从中感受到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课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

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

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再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

  本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完美结合,我在教学中多次运用多媒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一,再现美景,激发情感。

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爬山虎图片,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第二,再现过程,突破难点。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