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8505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 第26讲.docx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八第26讲

第26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和地主阶级沉重剥削人民,阶级矛盾尖锐。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2.过程

爆发

1851年初,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定都

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全盛

北伐、西征、天京突围的战斗,进入军事全盛时期

转折

1856年,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失败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

(1)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①内容:

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②评价: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2)后期:

《资政新篇》(1859年)。

①目的:

振兴太平天国。

②内容:

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③评价: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4.评价

(1)作用: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2)教训:

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易错提醒]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

[归纳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经济主张的区别

[精微点拨]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征

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二、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1)条件

①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②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

③1905年,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④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⑤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⑥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爆发: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

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成立

(1)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

(2)成立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

涉及国家主权、国民的自由与权利,以及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等方面。

②性质: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意义: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历史功绩

(1)结局: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

(2)性质: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

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概念阐释] 民国纪年法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民国1年。

国民党撤退至台湾后,至今仍用民国纪年法。

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公式是,用历史事件发生的公元时间减去1911年,所得的差即是民国多少年。

[易错提醒] 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

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教材断点补遗] 预备立宪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将来实行立宪之准备”。

1906年,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说因为“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所以只能作立宪的准备工作。

开始改变中央官制,设度支部、法部、邮传部、民政部、农工商部等,同时削减地方督抚的权力,把他们的军权收归中央。

1907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下令在中央设咨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各省设咨议局。

1910年,清政府宣布,将原定九年预备立宪期缩短为五年,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在国会召开前两年成立新内阁。

1911年5月,撤销军机处,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责任内阁。

在13名阁员中,满族占9人,其中皇族7人,全部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室,被称为“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的骗局完全暴露,立宪派大失所望,许多人转而投身革命,清政府更加孤立。

主题一 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一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悌)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太平天国初期到后期指导思想的转变,揭示了从初期的“毁儒”到后期的“尊儒”的变化。

连接词“而”前后内容体现了这一变化。

划线部分信息说明了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运作。

史料二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解读 史料二在论述太平天国在起到社会革命的同时也揭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

“然而”一词将史料分成两层意思——肯定与否定。

划线部分信息说明太平天国具有鲜明的阶级局限性。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

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答案 

(1)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

(2)说明: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

原因:

小农经济的存在。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

③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

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

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③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主题二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史料一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

史料二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

“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

”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

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解读

史料主旨

解读技巧

解读信息

史料一:

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抓住史料中“经过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来理解

“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政权转移,实现了权力的和平转移

史料二:

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

根据史料中的句号划分层次,进而确立其变化的内容

“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以共和国为宗旨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回答,为什么辛亥革命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

(2)根据史料二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答案 

(1)原因:

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

价值:

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2)变化:

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

作用:

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多元史观下的辛亥革命

革命史观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现代化史观

政治上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走向现代化的重大突破;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经济上

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思想上

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演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史观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文明史观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整体史观

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2012年

——

2013年

(卷Ⅰ)T29,晚清现代化的趋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1.(2013·课标全国卷Ⅰ,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 B

解析 由题眼即可判断符合题意的只有A、B两项,排除了C、D两项。

另外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主要表现是民主化和法制化。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端,辛亥革命则是近代中国民主化的高潮。

辛亥革命中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是中国迈向法制化的重要标志。

由此论证符合题意的选项是B项。

至于清末新政,其目的是阻止革命爆发,维护专制统治,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16·北京高考,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图一和图二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

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

图一       图二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C

解析 图一反映的是一般意义的药物广告,图二则反映了商家借用当时政治局势的发展潮流:

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宣传“人造自来血”,③④项符合题意。

图二的刊登时间是1911年11月,而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0月10日,可排除①项,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②项中的“民国成立后”明显与题干时间不符。

3.(2015·江苏高考)某学者说:

“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答案 D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故D项正确。

A项太平军攻下南京后应全力北上,不给清政府以喘息时间,定都天京恰恰给了清政府战略上的缓冲时间,属于太平天国战略上的失误,但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B、C两项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4.(2015·北京高考)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 B

解析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的目的是因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这具有号召推翻清朝统治的作用;其次是分析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也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选B项。

A、C项与太平天国运动不相符;D项与辛亥革命不相符,均排除。

5.(2015·海南高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5·湛江二模)从下图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B.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

D.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

答案 A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与阶级矛盾有关,但是此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此材料与自然灾害无关,故C项错误;此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故D项错误。

2.(2016·安康二模)有历史学家曾对中国近代某历史事件作了如下评价:

“他的激进主义使温和主义者、传统主义者和担心失去财产者——当然不仅是富人,对它敬而远之;领导人无法信守他们自己制定的教义标准;领导内部很快分裂,而且愈演愈烈。

”其评价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D.义和团运动

答案 B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代表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追求绝对平均主义,其指导思想是拜上帝教,天京变乱暴露了领导集团的争权夺利,故B项正确。

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妇女允许在军政机构中任职,设‘女馆’……采取措施帮助病残孤寡人;禁止吸食鸦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

”太平天国时期的这些举措(  )

A.表达了农民阶级的诉求

B.蕴含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C.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

D.践行了“师夷长技”主张

答案 C

解析 材料“妇女允许在军政机构中任职,设‘女馆’……采取措施帮助病残孤寡人;禁止吸食鸦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体现的是平等观念,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故C项正确。

4.(2016·大庆一模)太平军曾经“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

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

太平军的这种行为(  )

A.对传统文化过于简单粗暴

B.有利于发动贫困群众

C.奠定太平天国文化基础

D.冲击了世人对科举的态度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太平军对大量藏书采取很多措施进行毁灭,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贫困群众,故B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的简单粗暴恰恰摧毁了太平天国的文化基础,故C项错误;藏书并未指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故D项错误。

5.19世纪中期,英国人看穿了天国,认为其虚弱无力、不堪扶持,所以《泰晤士报》严正表示,“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摘取金苹果的龙,最终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

此处“选边”的含义是(  )

A.没有太大作用了,干脆淘汰

B.保持中立,静观其发展

C.没有利用价值了,让其靠边站

D.放弃中立,参与镇压“叛军”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表明参与镇压,故D项正确。

6.(2016·湖南十三校一模)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

A.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

个)

B.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

家)

C.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

千万两)

D.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

千万两)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数据,两个高峰分别集中在1896~1899年和1903~1910年,根据所学知识,两个时间段正好对应着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

7.据《申报》载:

“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

夫春间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

”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北伐战争进展迅速

D.南昌起义的成功

答案 B

解析 1911年5月,四川发生保路风潮,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

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起义,各省纷纷响应,与材料中“川乱未已,鄂乱又起”相符,故B项正确。

8.下列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中,最有可能在1913~1915年被北京政府废止的一项是(  )

A.保护工商业发展

B.小学禁止读经科

C.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

D.小学男女可同校

答案 B

解析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下令各地学校恢复尊孔读经,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故B项正确。

9.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

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可知作者认为纪年改革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

10.(2017·佛山调研)1913年7月,袁世凯以国民党人参与“构乱”为由,下令解散国民党,国民党籍的国会议员也被一律取消议员资格。

1915年12月袁世凯背叛自己当初的誓言,改称“洪宪皇帝”。

这说明(  )

A.袁世凯的皇帝梦由来已久

B.思想革命成为必要

C.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自我膨胀

D.当时缺乏推行民主的条件

答案 C

解析 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其权力逐步处于失去监督的状态,最终逐步导致了他洪宪称帝,故C项正确。

11.列宁说: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以此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功绩,正确的是(  )

A.把中国人由皇帝的臣民变为国家的主人

B.推倒了封建帝制,根除了中国的封建势力

C.建立了独立自主、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民族进步

答案 D

解析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把中国人变为国家的主人,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除中国的封建势力,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建立了独立自主、民主共和的新社会,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民族进步,故D项正确。

12.(2016·安徽江南十校一模)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

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材料表明梁启超(  )

A.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

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

C.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

D.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对辛亥革命的否定信息,故A项错误;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不是材料中反映主要信息,故B项错误;1921年的反思主要是从思想反思,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是对辛亥革命肯定,1921年是对辛亥革命反思,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偶然与必然

材料一 平均主义是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农民革命的巨大推动力……“等贵贱,均贫富”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卷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狂飙。

——漆侠《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

材料二 张鸣认为,起义前一个月,革命党人在汉口试验炸弹不慎爆炸,暴露了据点。

清政府拿到了他们丢下的革命党人名册、武器,湖广总督瑞澂抓了20多个人。

之后就有传言说瑞澂要按图索骥把所有革命党都抓了,当时新军军营里有不少革命党,包括一些跟革命党有过交往的人,大家都人心惶惶……其实瑞澂未必打算追查,但谣言四起,形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

武昌起义其实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

金冲及则认为历史的发展决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总由当时的客观大趋势所决定,这就是必然性。

问题二 成功与影响

材料三 列宁说:

“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

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它所应做的一切,即加强资本主义发展。

(1)请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关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结合列宁的观点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答案 

(1)史实:

《天朝田亩制度》的提出大大鼓舞了农民阶级参加反清起义。

关联: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阶级矛盾激化,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2)答案一:

学生将辛亥革命爆发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思考。

观点:

是偶然的。

理由:

革命党人试爆炸弹不慎爆炸,清廷大搜捕的谣言盛行,人人自危。

答案二:

学生能将辛亥革命爆发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

是必然的。

理由:

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具体要点: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政党成立;清政府卖国的反动本质进一步暴露;保路运动等收回利权斗争兴起等。

答案三:

学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

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

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