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431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古代史专题二 第7讲Word文件下载.docx

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

①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

②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

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

①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②名镇有:

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轻巧识记] 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

[概念辨析]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图示总结]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概况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③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④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4)影响

①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②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沿革

①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注重“朝贡”贸易体制。

②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

③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仍然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3)影响: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出现:

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其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

(2)表现:

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征:

雇佣关系的存在,地区性、不平衡性突出。

(4)缓慢原因

①政府采取控制和掠夺的手段压制工商业。

②“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图示解史] “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之间的关系

2.“海禁”政策

[精微点拨] “海禁”≠“闭关锁国”

(1)“海禁”政策不是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如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主题一 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史料一 唐前期规定①“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史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②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③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解读 首先,应注意史料出处,判定时空。

如史料二中的宋《东京梦华录》,可知是宋朝的东京;

史料三中的“明”,则反映的是明朝商业状况。

其次,应从宏观上理清史料层次,三则史料分别体现了唐代城市、宋代城市和明代商帮的发展情况。

再次,注意解读关键信息:

史料二“鬼市子”“夜游吃茶”反映了宋代东京商业不受时空限制。

史料三反映了明代江南江北两大商帮在经营范围、消费理念方面的不同。

划线①处表明唐朝政府对市的设置有明确规定。

划线②处表明宋朝的市已突破时空限制。

划线③处表明明代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即商帮,如史料中出现的新安派指徽商,山右派指晋商。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史料三分析,明朝的商业呈现出什么特点?

答案 

(1)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出现了地域性商人团体——商帮,以经营日用品为主,利润丰厚。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变化规律

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

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北宋还出现纸币。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⑤经营领域的变化: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影响

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主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史料一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①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②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

商贾史》

解读 史料一主要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解读史料时注意按句号划分层次。

①处“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转向科举”说明商人投资方向为买田置地和供应下一代读书。

②处“引发人们……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说明了阻碍商业发展的原因。

史料二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解读 史料二反映了“海禁”政策产生的危害。

注意省略号在研读史料中的作用:

省略号前内容→“海禁”政策限制了开拓海外市场。

省略号后内容→“海禁”政策导致了沿海居民贫困化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1)概括指出史料一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2)史料二中反映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答案 

(1)现象:

商人积累的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

供应子女读书。

因素:

重农抑商政策。

(2)不仅给沿海人民带来了困苦,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

1.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2.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时间

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

目的

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

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作用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

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

相同点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

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

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2012年

T26,明代后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2013年

(卷Ⅱ)T26,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卷Ⅰ)T40,我国自古对海洋利用的史实和相关政策

2014年

(卷Ⅱ)T26,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

(卷Ⅰ)T27,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

2015年

(卷Ⅱ)T27,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6年

(卷乙)T40,清代中期人口膨胀

1.(2015·

课标全国卷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在后世影响不断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

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A项错误;

古代社会女性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

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2.(2015·

课标全国卷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 B

解析 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的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

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

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使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

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2014·

课标全国卷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2014·

课标全国卷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B项。

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朝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

5.(2016·

江苏高考,21)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答案 

(1)做法:

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

商业(经济)快速发展;

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

巩固小农经济;

维护封建统治。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

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

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

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

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

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

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做法”依据材料一中“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回答;

“成效”依据“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以补助生活”归纳;

第二小问,结合重农抑商的目的以及影响,从“经济角度”回答。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用贫求富”“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信息归纳。

第(3)问,依据所学围绕“抑商和惠商属于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从正反两个角度阐述作答。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

“(西)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由此可见西汉初期(  )

A.并不采取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B.在政治上采取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C.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我国对外贸易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政治上歧视商人,故B项错误;

“(西)汉兴,海内为一”说明国家的统一,又从材料后面的言语可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国内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2.(2016·

昆明三模)明万历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

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

材料说明(  )

A.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

B.明朝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C.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

D.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中期以后江南农村工商业市镇增多,说明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联系紧密,故C项正确。

3.(2017·

武汉调研)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

解析 明清时期耕作方式依然是战国沿袭而来的铁犁牛耕,土地利用率虽因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而有所提高,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徽州村落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走向鼎盛,故B项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徽州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C项错误;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是在南宋,徽州未成为交通枢纽,故D项错误。

4.唐代郑熊《番禺杂记》载,“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

人与交易,多得异物”。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又载,“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鬼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B.官府逐步放松对“市”的管制

C.唐代的“市”已有了突破性发展

D.明代的坊市界限开始消失

解析 材料“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

人与交易,多得异物”和“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表明时间是在夜里,地点在海边和坊西门,说明鬼市是自然形成的,人们之间互通有无的民间集市,故A项正确。

5.(2017·

安阳模拟)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

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

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人们的义利观发生了变化,与重商意识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中郑板桥个人事例反映不出整个社会存在着逐利风气,故C项错误;

材料的中心思想不是讲文化产业兴盛,而是传统观念的变化,故D项错误。

6.(2016·

安徽百校论坛第三次联考)晋商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王现曾经说过:

“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洁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恪守其业,天之鉴也。

”这反映出(  )

A.儒家义利观制约晋商发展

B.商品经济催生出新的义利观

C.淡泊名利成就了晋商事业

D.儒家思想影响晋商经营理念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在晋商积累发展的过程中,既重视利益的获取,同时又重视儒家思想强调的名节,突出对二者的结合,故D项正确。

7.(2016·

安徽皖北协作区一模)《礼记·

礼运》中有“城者,所有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

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D.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

解析 根据材料“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所涉及的城市的职能是政治与军事,故C项正确。

8.《吕氏春秋》中写道: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  )

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

解析 据材料“则边境安,主位尊”可知从根本上是为了统治安定,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农业发展,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风气只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

“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是从便于统治的角度讲农民安土重迁的好处,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9.(2016·

安徽江南十校一模)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

”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解析 材料中“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说明倭寇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

材料中说明的是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故B项错误;

“海禁”不是禁止一切海外贸易,是有条件的限制,故C项错误;

明朝商品经济是繁荣的,故D项错误。

10.

右图为《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

图中省略的部分文字云:

“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

”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  )

A.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

解析 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倭寇侵扰,与材料中“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说明并非只有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故B项错误;

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治罪”表明是限制中国商人,而不是限制外国商人,故C项错误;

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一并……治罪”表明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故D项正确。

11.下图所示为清朝道光年间的一份官方文件(部分),由此可见当时(  )

A.思想封闭,观念落后

B.列强入侵,走私猖獗

C.五口通商,主权受损

D.取消“海禁”,鼓励贸易

解析 依据清朝道光年间的“官方文件”可知,在当时的中外贸易中出现了为外商服务的“买办”或“经纪人”之类的职业,是正常、合理的事情,但是材料却将这些人斥之为“洋奸”“慕膻逐臭之徒”,可见当时实行“海禁”政策,人们思想封闭,观念落后,故A项正确;

从材料“十三行”信息可知,该“官方文件”的背景应该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前,故B、C、D项错误。

12.(2016·

三明二模)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  )

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C.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D.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了挑战

解析 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壮大,国内资本主义萌芽也已经有所发展,清朝的这种做法阻断了中国商品经济与世界先进经济因素的交流,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6·

济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1654~1722)时“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

这些商人从江南地区收买棉布、丝绸、食盐、粮食、竹木、茶叶、颜料、棉花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等,贩往各地,加强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他们一般自称某省某府人,讲着家乡的方言……这些人背井离乡,常年奔波于道途之中,需要成群结队,以相互照应;

尤其是因为商业的竞争,而必须形成团队的力量,所以一般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又以同乡关系为背景,结成团体,俗称“客帮”。

这种客帮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