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8756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docx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八文言文断句含答案

考点八 文言文断句

考点名片

考点内容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为“句读”,是指根据试题要求,用分隔号(/)将文言文语段中需要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的地方断开,类似于给文言文加标点。

考查形式

①从传记文段中划出几个句子来,中间删去标点符号,要求用斜线划出停顿。

②单独给出一个古文段落,要求用斜线划出停顿。

③选择题,3分;或主观题,4~5分。

趋势分析

2018年将会继续保留此考查点,也可能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且要求停顿之处的数目。

题组1独立材料型断句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答案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处可断可不断)

参考译文:

天不因为人憎恶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因为人憎恶辽远就缩小面积,君子不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他正义的行为。

天有一定的规律,地有一定的法则,君子有一定的规范。

君子遵循事物的常规,小人则是盘算眼前的功利。

《诗经》里说:

“自己在礼仪法度上不出差错,何必要考虑别人的议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今夫水非火则无以济非木则无以屯非金则无以节非土则无以比是故夫智不丽乎仁则察而刻不丽乎礼则慧而轻不丽乎义则巧而术不丽乎信则变而谲俱无所丽则浮荡而炫其孤明

(取材于《周易外传·卷一》)

答案 今夫水/非火//则无以济/非木//则无以屯/非金//则无以节/非土//则无以比/是故夫智/不丽乎仁//则察而刻/不丽乎礼//则慧而轻/不丽乎义//则巧而术/不丽乎信//则变而谲/俱无所丽//则浮荡而炫其孤明(“/”处为必断,“//”处可断可不断)

参考译文:

(五行中)水不依靠火(的加热)就无法升华,不依靠木(的生长)就无法聚集,不依靠金属器具(的约束)就无法节制,不依靠土(的沾润)就无法和顺。

因此那(和水相应的)智,不附着于仁就会表现得过于精明而苛刻,不附着于礼就会表现得狡黠而轻佻,不附着于义就会表现得虚伪而俗套,不附着于信就会表现得不正常而又诡诈,不附着于仁礼义信中的任何方面就会让人轻浮放纵而只会矜夸自己孤零零的聪明。

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限画9个)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答案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参考译文:

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诸侯任意横行霸道。

孔仲尼为礼崩乐坏而哀伤,于是追述先贤整理前圣经典学说,以求重建王道之术,匡救混乱之世以返回正道。

(我)阅读过他的著作,(他)要替天下订立礼法制度,留传“六艺”的统绪纲纪重范后世。

(我因此)作了《孔子世家》第十七。

4.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

”对曰:

“有。

人_不_得_则_非_其_上_也_不_得_而_非_其_上_者_非_也_为_民_上_而_不_与_民_同_乐_者_亦_非_也_乐_民_之_乐_者_民_亦_乐_其_乐_忧_民_之_忧_者_民_亦_忧_其_忧_乐_以_天_下_忧_以_天_下_然_而_不_王_者_未_之_有_也。

答案 对曰:

“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参考译文:

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

齐宣王说:

“有道德的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

“有。

如果人们得不到这样的快乐,就会抱怨他的君主。

因得不到而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君主不与百姓一起分享这种快乐,也是不对的。

(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百姓就会以君主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百姓就会以君主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做到这样,还不能统治天下的,是不可能有的。

5.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耻之于人大矣。

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

士_而_不_先_言_耻_则_为_无_本_之_人_非_好_古_而_多_闻_则_为_空_虚_之_学_以_无_本_之_人_而_讲_空_虚_之_学_吾_见_其_日_从_事_于_圣_人_而_去_之_弥_远_也。

(选自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有删改)

答案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参考译文:

我所说的圣人之道是什么呢?

就是“从丰富的文献典籍中学习”,就是“自己认为可耻的事情就不去做”。

羞耻对于人来说,关系重大啊!

(我)不认为穿破旧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是耻,而会以人们没有受到仁德的恩泽为耻,所以说“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具备了,反躬自问能保持真诚”,呜呼!

士人不先知羞耻(而约束自己),那么就是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并非爱好古典文献就会多见识,那是空洞和虚假的学问。

没有做人根本的人,他们讲些空洞和虚假的学问,我看他们虽每天讲着圣人的道理,但做的事情离圣人很远。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

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

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

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选自庄周《庄子·让王》,有删改)

答案 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

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参考译文:

曾子住在卫的时候,衣服破烂没有罩衫,面有病色,手和脚都磨出了很厚的老茧。

曾经三天没有生火做饭,连续十年不曾添置新衣。

整理帽子便拉断了帽带,拉过衣襟就露出了手臂,穿起鞋子就露出了脚跟。

但他拖着烂鞋,口中却高歌《商颂》,声音十分响亮,好像金石乐器奏出来的一样清脆。

天子不能使他做臣子,诸侯不能和他交朋友。

所以说养志的人忘了形骸,养形的人忘了利禄,求道的人忘了心机。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景公饮酒酣,曰:

“今日愿与诸大人为乐饮,请无为礼。

”晏子蹴然改容曰:

“君子言过矣!

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

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则日易主,君将安立矣!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礼不可无也。

”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

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

“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

”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

“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

臣以致无礼之实也。

君若欲无礼,此是已!

”公曰:

“若是,孤之罪也。

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

”觞三行,遂罢酒。

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B.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C.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D.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答案 B

解析 “力多足以胜其长”与“勇多足以弑君”为对称结构,据此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齐景公酒喝得很畅快,(对陪酒的众臣)说:

“今天我想要和各位大夫快活地饮酒,请(大家)不要拘泥于礼。

”晏子(听了)惊讶不安,脸色都变了,说:

“君王的话错了!

群臣本就希望君王不讲礼。

力大的人能够凭力气欺凌长辈,勇猛的人能够凭勇猛刺杀君王,而礼就不便施行了。

禽兽凭借力施行统治,强者欺凌弱者,因而天天都在改换首领,现在君王抛开礼,那么这就和禽兽一样了。

群臣凭借勇力治理政事,强者欺凌弱者,因而会天天更换君主,君王将如何稳固君位!

大凡人比禽兽高贵的原因,是(人)讲究礼,所以《诗经》说:

‘人如果不讲礼,何不快点去死!

’礼不可以没有啊。

”齐景公沉湎于饮酒而不听,过了一会儿,景公出去,晏子不站起来,景公进来,(晏子还是)不站起来;相互举杯晏子比景公先饮。

景公很生气,脸色都变了,手按桌子怒目而视说:

“刚才先生告诉我不可以没有礼,我出去进来你都不起立,相互举杯你却先饮,这合乎礼吗?

”晏子起身离开坐席两次叩首跪拜,恭敬地说:

“我岂敢把和君王说的话忘记呢?

我只是用这种做法来表达没有礼的结果。

您如果想不要礼,这就是了。

”景公说:

“如果这样,这是我的过失。

先生请入座,我听从您的劝告了。

”(君臣)举杯三次后,就(按照规矩)结束了酒宴。

这以后,(景公)整治法度、修明礼仪来治理国家政事,百姓也都恭敬有礼。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退让

贾谊

翟王使使至楚。

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

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

楚王曰:

“翟国亦有此台乎?

”使者曰否翟窭①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②采椽弗刮。

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

翟国恶见此台也!

”楚王愧。

 ①窭(jù):

贫而简陋。

②翦:

同“剪”,修剪。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B.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C.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答案 B

解析 “否”,否定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应单独停顿,即可排除A、C、D三项,再结合句意及“茅茨弗翦”“采椽弗刮”等并列结构,可知答案为B。

参考译文:

翟王派遣使臣到楚国。

楚王打算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所以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

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到了顶上。

楚王说:

“翟国也有这样的高台吗?

”使者说:

“没有。

翟国是个贫穷的国家,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

翟王自己盖的宫室,堂高三尺,土台阶三层,茅草屋顶不剪齐,柞木椽子不削皮。

翟王尚且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

翟国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

”楚王感到惭愧。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贻诸弟砥石命(并铭)

舒元舆

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以此益知人之生于代,苟不病盲聋喑哑,则五常之性全;性全则豺狼燕雀亦云异矣。

而或公然忘弃砺名砥行之道,反用狂言放情为事,蒙蒙外埃,积成垢恶,日不觉寤,以至于戕正性,贼天理,生前为造化剩物,殁复与灰土俱委,此岂不为辜负日月之光景耶!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B.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C.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D.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答案 C

解析 首句“叹”字应做停顿,而不能同“以为金刚”衔接;再者“工人铸为器”不可分割,故答案为C。

参考译文:

我因而感叹,认为金属的坚硬,在金木水火土五材中居首位,等到工人铸造为剑器,又成为器物中最锋利的。

这把剑依仗着质地的坚硬和锋口的锐利,如果一时不磨砺,尚且跟一般的铁没有区别,何况质地柔软锋刃钝涩的其他东西,并且又得不到磨砺,就会化为粪土,又怎能和烂铁相比较呢?

由此更加明白人生于世间,只要没有眼瞎、耳聋、声音哑失等疾病,那么仁义礼智信等五常的本性就都具备;本性完备,那么和豺狼燕雀等走兽飞禽也就不同了。

如果有人公然忘掉和舍弃像在磨刀石上磨刀那样不断提高名节品德的正道,反而用狂妄的语言和放纵情欲的方式做事情,模糊不清的外来的脏物,累积成污垢和丑恶,每天都还不觉悟,以至于残害天性和天理,那么活着的时候是天地间的一个废物,死了又与尘土一起被丢弃,这难道不是白白辜负了日月时光吗?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

尧欲传天下于舜。

鲧谏曰:

“不祥哉!

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

”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

共工又谏曰:

“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

”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

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

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一曰:

“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节选自《韩非子集释》)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B.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C.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D.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答案 A

解析 “曰”字后须停顿,排除B项,“者也”句尾语气词,须停顿,排除B、D。

“尧之知舜之贤”为动宾结构,“夫”发语词置于句首,故答案为A。

参考译文:

唐尧想要将天下传给虞舜。

大臣鲧进谏说:

“不吉祥啊!

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

”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发兵将鲧诛杀在羽山的郊野。

共工再进谏说:

“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

”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又发兵将共工诛杀在幽州的城邑。

因此天下没有谁再敢说不要传天下给虞舜。

孔子听说这件事说:

“唐尧了解虞舜贤明,不见得是很难的事。

到了诛杀进谏(错误意见)的人,也必定要传天下给虞舜的地步,才是真正难的事啊。

”又说:

“尧不因进谏的人提出疑问而败坏自己明察的事情才是困难的啊。

题组2综合材料型断句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

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

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

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

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

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

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

“母老,乃择禄耶?

”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

“此亦可以为政也。

”县有治声。

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①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

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

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②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

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

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

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

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扞贼者,笑曰:

“此得吾粗也。

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

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

遇人无贤愚,皆尽忻欢。

及间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

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有删改)

 ①县君:

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

②德明:

北宋时期,西夏李元昊的父亲,是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被宋朝封为西平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B.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C.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D.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

一是注意分析名词,如本语段中第一个“曼卿”是“引”的宾语,第二个是“固止之”的主语,两者中间应断开;二是注意分析副词,如“遽”和“乃”,其前需断开;三是注意句意。

三管齐下,答案可出。

参考译文:

曼卿,名延年,姓石,他的祖先是幽州人。

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他的祖先自成才率领他的一族人偷偷地向南逃逸,投归北宋。

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奔,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

曼卿的父亲,名叫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功劳的人,看轻世俗的小功名,没有什么能够动摇他的志向。

自认为跟时代不相合,于是整日借酒混世,且喜欢痛饮,大醉,颓废地放纵自己,因此更加与时代不相合。

那些跟他交游的人,都只懂得爱慕曼卿卓异超群的气度,却不懂得他的才华可以为世所用。

时年四十八岁,康定二年二月四日,担任太子中允、秘阁校理时在京城去世。

曼卿年少时便参加进士考试,但没考中。

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三次参加进士考试不中的人,都给予职务。

曼卿开始不肯就职,张文节一向认为他是奇才,对他说:

“你母亲去世了,你才选择官禄吗?

”曼卿惊惧,同意就职了,后调任殿直,许久,改任太常寺太祝、济州金乡县知县,感叹说:

“这也可以施展治理国家的才华啊!

”治县得到好评。

任乾宁军通判,(他)遭逢母亲永安县君李氏丧事,服丧完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

充任馆阁校勘,多次升迁任大理寺丞,(先任)海州通判,后任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上朝处理国政,曼卿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给天子。

后来太后去世,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推荐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那些人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范讽)才作罢。

自从契丹与中原结好,李德明全部占有黄河以南并臣服(北宋),(北宋)就在天下致力于(推行)休兵养息政策,竟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

曼卿上书谈了十件事,皇上没有答复。

不久元昊反叛,(北宋)向西边用兵,(皇上)才想起曼卿的言论,召见了(曼卿)。

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在河北、河东、陕西百姓中征兵,得到乡兵几十万。

曼卿也奉命在河东征兵,回来后,符合(皇帝)旨意,(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

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重用他,他却患病。

不久听说有一位边将想率领乡兵与叛贼决斗,(曼卿)笑着说:

“这只领悟了我的表面意思。

没有经过调教的士兵,勇敢的和胆小的混杂在一起,假如胆小的见到敌人就动摇溃逃,那么勇敢的人也会跟着溃逃。

现在或许没有空闲来调教,不如招募那些敢于行动的人,这样招来的人个个都是强兵。

”他看待世事,轻得像不值得做似的,到听了他设计的方案,即使是深思熟虑,也不能超过他。

他仪表英俊,喜欢饮酒,性格豪爽,表面上看去好像不可用法度来约束他,退一步想想他的一生,做事追求大节,从不违背事理。

遇到的人不管是贤者还是不贤者,他都十分喜欢结交。

等到闲暇议论天下是非善恶,却没有几个人能符合他的心意。

他写文章遒劲刚健,正像他的为人。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

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

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帝嘉纳之。

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

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

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

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

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

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

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

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

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

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

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

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

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

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

未几,上皇还。

也先请遣使往来如初,帝坚意绝之。

濂再疏谏,不听。

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

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

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

濂内惭,抵无有。

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

濂恐事败,乃言:

“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

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

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

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

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

东宫建,复宫保。

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

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

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

在刑部持法稍深。

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

(选自《明史·列传四十八》,有删节)

 明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落在太师也先的率领下进攻明朝。

英宗御驾亲征,战败被俘。

英宗之弟朱祁钰即位(史称明景帝),改元景泰,并尊英宗为太上皇。

景泰元年,英宗被明廷迎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