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4892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十三五”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1.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创新战略,不断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加大创新基础设施

建设投入,世界进入依靠创新繁荣实体经济的深度调整期。

创新全球化加速了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国际流动,为各国提升创新能力带来了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要在全球经济大调整、大变革中掌握主动权,必须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

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实现重大科技突破的重要举措。

当前,能源资源、信息通信、人口健康、现代农业和先进材料等关系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领域正孕育革命性突破,将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发以绿色、健康和智能为特征的新产业革命,推动产业结构重大调整。

要避免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必须实现创新能力质的飞跃。

3.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当前经济、产业的竞争已前移到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竞争,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迅速推进,劳动力、原材料和环境保护等成本持续上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压力进一步加大,迫切需要依靠创新实现转型发展。

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主要产业面临由大转强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破解社会发展难题的客观需要。

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和公共安全等重要社会服务领域创新能力建设,构筑惠及全民的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的差距,满足国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创新能力建设缺乏系统前瞻布局,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创新资源配置重复分散、使用效率不高、共享不足;

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技术创新的

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投入不足与结构不合理并存,持续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环境有待完善。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着力加强薄弱环节,以更大力度推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二、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国家全局性和长远性发展需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统筹创新能力建设布局,加强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增强创新主体动力和全社会创新活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十三五”末,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目标是:

——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布局更加合理。

投入运行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量接近50个,形成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中心。

重点建设和完善100家国家工程中心,新建若干家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认定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点工程设计的支撑条件更加完善。

——重点领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农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和综合交通运输等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和公共安全等社会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创新主体实力明显增强。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1.5%,一批创新型企业进入世界

500强。

建成若干一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和研究成果进入世界同类科研机构前列;

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批优势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关键核心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明显提升。

——区域创新能力布局不断优化。

初步形成东中西部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多层次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得到加强。

——创新环境更加完善。

创新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涌现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服务人才,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达到43人年。

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切实加强。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专利质量和专利技术实施率明显提高。

(三)总体部署。

“十三五”时期,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总体部署是:

加强政府统筹规划指导,更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创新主体积极参与,重点推进科学研究实验设施和各类创新基地建设,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和高效利用,健全国家标准、计量、检测和认证技术体系,支撑科技跨越发展;

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工程化能力建设,提升重点社会领域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加强创新主体能力、人才队伍和制度等创新环境建设,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

三、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

(一)科学研究实验设施。

1.规划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科学、空间和天文科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7个领域为

重点,统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十三五”时期,综合考虑科学目标、技术基础、科研需求和工程队伍等因素,优先安排海底科学观测网、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按照明确定位、完善布局、规范管理、共建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围绕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学工程、重大科学方向探索开展国家实验室建设。

加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研究骨干基地。

在明确定位标准、系统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建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积极推进港澳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

围绕部门、地方优势和特色,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

3.提高科研装备水平。

加强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改善科研装备条件,进一步提高现有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继续推进重大科研装备自主研制,探索科研装备自主开发有效模式。

强化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增强科研条件资源的自主装备能力。

4.稳步推进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建设。

加强农业、气象、生态、环保、交通、水利等领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建设。

加快推进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的信息化,改善观测环境和科研条件,形成一批联网运行和资源共享的综合性、专业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二)科技资源与信息平台。

1.加强自然科技资源库建设。

继续开展自然科技资源的搜集、保藏和安全保护,整合和完善科学植物园、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微生物菌(毒)种和人类遗传资源库、临床样本和疾病信息资源库、实验材料和标准物质资源库、岩矿化石和生物标本资源库。

2.推动重点领域科技资源平台建设。

在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

能源、海洋、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以及新兴、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推动多学科交叉集成、面向社会开放服务的科技资源平台建设。

3.加快科学数据平台建设。

实施科研信息化应用推进工程,强化国家重要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综合应用和服务能力。

加强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建设,构建科技资源从数据获取、存储、处理、挖掘到开放共享的完整信息服务链。

建设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群,形成国家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

抢救濒临丢失的重要科学数据。

继续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报告等科技文献资源的整合和开放。

(三)标准计量检测认证平台。

1.加强标准和认证认可体系建设。

完善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提高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能力。

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准化工作,加强科技资源标准化整理工作,提高数字化表达水平。

完善信息安全产品国家认证制度,突破食品安全、碳排放、新能源、节能环保、交通运输工具、再制造、农业和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认证认可关键技术,提升标准和认证认可技术支撑能力。

2.加强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整合资源,构建以国家级机构为龙头、区域性机构为基础、企业及社会检测资源为补充的检验检测体系。

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和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研制关键检测技术、方法和装备。

在产业集聚地和主要进出口口岸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检验检测平台,增强适应产业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检验检测能力。

3.积极推进计量测试平台建设。

掌握基本物理常数、量子基准关键技术及精确测量先进方法、国际关键比对技术与方法,前瞻布局建设和完善计量基标准和重大精密测量基础设施,构建产业发展急需的计量测试平台;

在新材料、

新能源、智能电网、生物与食品安全、先进制造、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城市矿产、医药安全和国防建设等领域形成满足需求的有效测量和溯源能力,健全高端分析仪器量值溯源体系,构建满足国内需求并与国际接轨的国家计量基标准和量值传递体系。

四、增强重点产业持续创新能力

(一)农业创新能力。

1.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我国粮食安全、种业发展、主要农产品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安全、农林生态保护等,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科学观测实验站、品种改良中心、种质库(圃)等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

依托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围绕动植物良种、生态林业、生态农业、海洋农业、农机装备、新型肥药、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效栽培、绿色种植、健康养殖、节本降耗、节水灌溉、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农村信息化、水文水资源监测、水土流失防控、河口海岸滩涂开发治理和保护等方面重大技术需求,建设和完善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治科技攻关,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结合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种业科技创新工程等,建设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增强良种良法开发和推广应用能力。

2.推进农业创新资源集聚。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

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3.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

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构建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和成果推广应用。

加快重大关键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机农艺融合。

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继续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

继续实施星火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技术服务和推广应用能力。

(二)制造业创新能力。

1.加强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以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必需的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和软件系统为重点,集聚、整合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资源,创新组织模式,搭建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为提升制造业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2.提高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开发能力。

围绕重大成套技术装备设计验证以及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等关键技术开发,完善和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检测检验和系统验证服务等平台,培育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研发机构。

完善相应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体系,提升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配套产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3.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加强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生产装备数字化应用示范,提升集散控制、数字控制等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集成创新能力。

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

根据行业技术发展要求,培育和发展网络制造等现代制造模式,促进“生产型制造”向

“服务型制造”转变。

专栏1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1

装备制造

机械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高端仪器仪表、先进实用农机装备、煤机装备、海洋技术装备等设计、实验及检测,制造信息化、快速制造和再制造。

2

船舶

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传统船型升级换代,船用中低速柴油机、船用电站,高技术船舶、绿色船舶设计制造,数字化船型设计数据库。

3

汽车

高效内燃机、高效传动与驱动、材料与结构轻量化、整车优化、普通混合动力、汽车节能技术等研发试验平台。

4

钢铁

新一代钢铁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高性能、高质量及升级换代关键钢材品种。

5

有色金属

高效、低耗、低污染新型冶炼、共伴生矿高效利用、矿山尾矿综合利用、有色金属短流程低能耗加工等技术与装备。

6

石化

大型特大型石化技术装备。

7

建材

无机非金属材料、非金属矿精深加工及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

8

轻工

新型电池、农用新型塑料、酶制剂、食品加工、节能环保电光源、绿色智能家电。

9

纺织

高新技术纤维和新一代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效节能纺纱、织造和印染以及产业用纺织品。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

1.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和标准化建设。

前瞻部署一批前沿技术研发平台,完善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建设一批工程化验证平台,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前瞻布局,支持以企业为核心的专利战略联盟和技术标准联盟建设,掌握一批主导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和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标准,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制高点。

2.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应用示范。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工程。

依托产业创新资源聚集区,布局建设一批重大成果应用示范基地,支持商业模式创新,探索政府采购支持新方式,发展产业链完善、创新能

力强、特色鲜明的创新集群,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专栏2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节能环保

高效节能、低耗零排、环境安全、资源循环利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无线通信、卫星移动通信、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新型显示技术、半导体照明,信息技术服务。

生物

新药创制、高性能诊疗设备,合成生物与先进生物制造,医药、重要农作物及畜禽、微生物菌

(毒)种等基因资源信息库。

高端装备制造

航空产品、卫星载荷研制,智能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深海运载和探测技术装备、深部矿产资源探测装备。

新能源

新一代核电装备、大型风电机组系统集成及零部件设计试验平台,新型太阳能发电、智能电网、下一代生物燃料、大规模储能。

新材料

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分离膜材料、有机硅材料、纳米材料、共性基础材料。

新能源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车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管理控制系统。

(四)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

1.加强服务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

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贸服务、高技术服务等领域,加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发展服务新产品,推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

围绕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等,建立和完善新兴服务业标准体系,加快形成先进服务业标准创制能力,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2.加快服务业创新基地建设。

依托有比较优势区域,建设主体功能突出、创新基础较好的区域性服务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大力发展新兴业态,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

引导推动国家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试点省(市)和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促进高技术服务业集群发展。

推动有条件城市加快发展各类高技术服务组织和机构,支撑服务业创新发展。

(五)能源产业和综合交通运输创新能力。

1.推进能源产业和综合交通运输绿色发展。

加快形成和提升新型煤化工、油气勘探、农村水电开发等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推广动力煤配制新技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电网资源优化技术等开发与推广能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实施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

加快建设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综合交通运输和绿色交通等领域中带动性强的关键技术研发平台;

建设全国交通数据中心,构建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

2.提高能源生产运行和交通运输安全的技术保障能力。

在能源产业领域,重点围绕煤矿、电站、油气田生产安全和电网、油气管网运行安全等,完善一批研发和工程化设施,提升安全防控技术支撑能力;

在综合交通运输领域,构建覆盖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环节的安全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加强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重大基础设施耐久性评价与安全保障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安全事故主动防控能力。

3.强化能源和交通重大工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集聚整合行业优势创新资源,加强关键技术、装备和工艺创新能力建设,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保障国家煤炭基地、大型水(核)电站、智能电网、近海海域和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型公路桥梁、航道整治、沿海深水港口、干线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工程顺利建设。

专栏3能源产业和综合交通运输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电力

特高压输电、高效清洁燃煤电站、核电站安全。

煤炭

褐煤综合利用、煤制芳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煤炭液化、煤制烯烃。

石油天然气

三次采油、海洋深水工程、石油地球物理、高含硫气藏开采、测井技术、非常规天然气开发。

铁路

高速铁路勘察设计、轨道交通通信信号、重载机车车辆,高速铁路基础设施耐久性评价、高速铁路产品质量检测检验。

公路

公路养护技术装备、新型道路材料、公路长大桥建设、桥梁结构安全、公路隧道建设、陆地交通灾害防治、交通安全应急。

水运

港口水工建筑、疏浚技术装备。

民航

新一代空管系统、技术及装备,适航审定、航空运输信息系统、低空飞行监视、指挥和信息系统。

综合交通枢纽

客运一体化服务系统、货运联程集疏运系统、运营管理信息共享系统、防灾救灾和应急疏散系统。

五、提高重点社会领域创新能力

(一)教育领域。

1.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

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构建和完善网络教学体系。

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进数字化学习中心、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设,促进课堂互动教学、网络互动学习,提升教育教学技术水平。

加快发展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推广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加强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2.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支撑能力。

开发适应多终端共享要求的内容资源、学习工具和资源生成系统,提高教育信息化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数字化教学设施、特殊教育技术手段等技术创新。

建设教育信息技术集成推广、教育技术装

备与系统、教育支撑软件开发等创新平台,提升教学标准评测认证和教育资源质量审定评测能力。

3.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

制定国家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与编码规范,制定学校信息化管理业务标准与规范等教育信息化标准。

搭建安全高效的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数字化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机制。

(二)医疗卫生领域。

1.加强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