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9206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1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docx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

《8.1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节内容。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课堂练习,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对这节课的认识与理解。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最简单的多元(未知数的个数不止一个)方程组,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了解的多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的基本思路。

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是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

本节课是在七年级上册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方程(组),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同时提高学生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

重点、难点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意义。

使学生认识到一对数必须同时满足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才是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掌握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书写格式。

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教法和学法教法,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

学法,“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

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

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提出问题1、我们在初一时学习了一元一次的有关概念及其解法,谁能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并指出它的解是多少?

2、为什么它叫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中“元”是指什么?

“次”是什么含义。

二、引导学生讨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等概念问题:

(投影)

一个农民有若干只鸡和兔子,他们共有50个头和140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

教师提: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识的问题,它曾在好几个世纪里引起过人们的兴趣,我想这个问题也有一定会使在坐的每一个个同学感兴趣。

那么,现在我们怎样来解答这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一下,然后做出解答,教师巡视。

最后,在学生动手动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给出各种解答)解法一,在分析时,可提出如下问:

1、50只动物都是鸡,对吗?

2、50只动物都是兔子,对吗?

3、一半是鸡,一半是兔子,对吗?

4、若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子对吗?

(在学生思考后很容易得出,第一种脚数少了,第二种脚数多了,第三种脚数也多了一点点,第四种是当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子时动物的总数不变脚数比原来少了两只接着提出第五个问题)现在是否知道有几只鸡几只兔子经过同学生计算,思考,容易得出30只鸡20只兔子同时我提出这个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50140比较小,简单。

若相当大时问题就复杂了,提出是否还有其它的解法

有的学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也能解答解法二、设鸡为x只则有(50-x)只兔子,根据提议得出2x+(50-x)=140解出答案再次追问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可以解决?

并引导学生能否设两个未知数例方程求解?

让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列方程然后请一名学生黑板演解所列的方程解法三、设有x只鸡,y只兔子依题意得

x+y=502x+4y=140针对学生列出的这两种方程,提出如下问题:

1、结合前面的复习提问,这两两个方程应该叫几元几次方程呢?

2、为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

3、什么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的含义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会板书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具未知项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X+y=50和2x+4y=140是一对数xy必须同时满足的两个方程我们结合在一起写成

x+y并称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2x+4y=140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强调二元一次方程租的解成立的条件提出学了上面的三种解法,你有那些想法呢?

四、课堂练习

1、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掌握程度)

2、填表,使上、下没对x,y的值满足方程3x+y=5(投影)3、给出几对x,y的值,判断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五、师生小结我会提出如下问题1、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

2、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

3、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

4、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六、教学反思生命在活动中丰富,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础,是活动教学的终极价值追求;课堂在活动中精彩,强调通过师生之间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唤醒”沉睡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教师在活动中成长。

由于我能力有限,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二节的第四课时,它是在学习了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能够灵活熟练地掌握加减消元法,在解方程组时会更简便准确,也是为以后学习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关系式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在联系实际,应用方程组解决问题方面,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了解加减消元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解较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利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消元法的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初一

(2)班学生基础比较好,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能力,也初步养成了合作交流的习惯。

大多数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性格比较活泼,他们希望有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但是对于七年级的乡镇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很多时候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适时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借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说教法:

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

说学法:

合作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消元)2、前面我们学过了哪些消元方法?

(“单身”代入法、“朋友”加减法)

下列两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解?

(2)

(1)

2x+3y=16①X-y=3②3学生:

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然后口述解题方法。

教师:

肯定、鼓励、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了相关的旧知识,同时也为本节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1、情境导入

师:

我们用代入法来解题第一步是找“单身”,用加减法来解题第一步是找“朋友”,再用同减异加的法则进行解答,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道题目:

问:

这题能否用“单身”代入法或“朋友”加减法来求解?

为什么?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2、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主动探索出解法,教师巡视指导并肯定和鼓励他们。

)总结解题方法:

如果一个方程组中x或y的系数不相同时,也就是说它们不是“朋友”时,先要想办法把“陌生人”变成“朋友”。

方法一:

将方程①变形后消去x。

方法二:

将方程②变形后消去y。

让学生尝试着写出解题过程,请两位同学上台展示结果,集体订正。

请做对的同学举手,全班同学都为自己鼓鼓掌,做对的表示给自己一次祝贺,暂时还没做对的表示给自己一次鼓励。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探索这道过渡性的题目,是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为学习下面这道例题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变“陌生人”为“朋友”这一设想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

{

3、例题探索例5、解方程组:

3x-4y=10①

5x+6y=42②师:

这道题的x与y的系数有何特点?

如何变成“朋友”?

(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板书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探讨,逐步发现可以用加减消元法去解较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也让他们再次体会了消元化归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探讨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学生有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后,会产生一种想表现自己的欲望。

]4、试一试学生完成课本第30页的试一试,让学生用本节课的加减消元法和前面例2的代入消元法进行比较,看一看哪种方法更简便?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写出解答过程,并请一些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展示两种解题方法让学生们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两种方法,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发现本节课的方法比例2的方法更简便时,学生会产生一种用本节课的知识去解题的冲动。

]

{

(三)反馈矫正

(2)

解方程组: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以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此时可轻声播放一首钢琴曲,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两个同学上台解题,教师巡视,并每一个组选两名代表检查本组同学的完成情况和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待全班同学完成后,让台上这两位同学试着当一下小老师,为全班同学讲解自己所做的题目,教师为评委,进行点评并总结,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

[设计意图: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兼顾每个学生,所以让学生自做自讲,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选代表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这样就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请同学们谈谈对这节课的体会。

[设计意图:

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

课本第31页的练习。

选做题:

(2)

[设计意图: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空间,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现在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板书设计: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四)找“朋友”——变“陌生人”为“朋友”——同减异加例题分析习题分析

[设计意图: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让学生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五章第二节平行线的判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法和练习设计这五个部分来讲。

本课是平行线的后续部分,是研究后面平移以及几何推理等内容基础,也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分析在本节课前要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和学习条件,这节课之前,刚学过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辨别能力,作图能力,简单推理能力。

本科导入通过回顾平行的由来以及平行线的画法来引出本节课新内容,在上课前,应通知学生准备好尺子,我呢,则准备好教具。

三、教学目标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有这样几点。

1.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能运用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力计算。

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推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问题的思考和推理过程四、教学内容及教法1.回顾平行线的由来及其做法。

2、平行线判定第一条。

3判定2和3.基于七年级学生基本掌握初步推理能力,本节课我见带领学生先回忆刚接触平行线时使用教具的情景,并再次演示,以期达到通过探索三个状态下角度的关系来得到同位角相等,俩直线平行这一判定结果,然后通过复习平行线的画法来观察出同位角与平行之间的关系。

第一条判定的得出为下面的判定做了铺垫,利用已经得出的结论得出内错角相等,俩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俩直线平行。

其中第二条判定有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得出,第二条判定有学生自己尝试探索得出,从而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目的。

课堂尾声一些习题的练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师反映学生的一些问题让教师对其进行及时补充,还要做一些变式练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设计理念】【教材分析】:

本节课浙教版初二数学上第一章第三节内容,本此内容安排了两个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是在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之后,对以后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以及一些证明题有很大的帮助。

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第二课时解决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只相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学情分析】:

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例如: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关于这个命题的逆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否成立,同学们对此还是不清楚。

同时也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学习带来方便。

【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学法分析】:

乐学学会会学【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4

1、请学生画任意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用量角器量出任一对同位角的度数,看同位角有何关系?

2学生同桌讨论,分享各自所得发现。

3、请学生回答所得发现。

【回答预设】任一对同位角的度数相等。

4、教师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任一对同位角度数。

5学生小结,教师总结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善于思考的能力。

对比公理,加深认识

公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条件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结论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平行线判定方法和平行线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练练例一,得出总结10如图所示,梯子的各条横档互相平行,

的度数。

学生思考解题思路,体验解题过程。

教师总结解此类题目的方法

综合法:

由已知出发思考问题,由因导果

分析法:

由所求出发思考问题,执果索因

设计意图:

得出解此类题目的一般思考思路及方法。

讲解例二,梳理思路13

如图所示,已知

,若直线

,直线

请说明理由。

教师提问:

1.要说明

,只需要说明什么?

2.要说明

,只需要说明什么?

3.已知

,得出结论。

请学生再次回顾解题方法。

教师点名综合法和分析法在解题过程称重时交替进行的。

设计意图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

教学小结,布置作业5

教学小结: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

2、思考题: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是否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是否互补?

【板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思】

【说课稿】平面直角坐标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XX学校XX人名说教材背景本节课的内容包含了1.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相关的X轴(横轴)与Y轴(纵轴)、坐标原点、四个象限等概念;2.直角坐标系的点的坐标及其特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作为初一学过的“数轴”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实现了认识上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跨越,构成更广泛范围的数形结合、数形互相转化的理论基础。

它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三角函数及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必要知识。

所以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沟通几何与代数的桥梁。

教材编写把“平面直角坐标系”单独作一章并放在八年级上册的“一次函数”前面,这减轻了初三知识的压力,又使学生尽早认识直角坐标系这种优势的数学工具,从而更快更好的感受数形结合的先进数学思想。

说学生情况学生学习过数轴的概念后,已经有了初步的数形结合意识,知道了数轴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在前一节学了“位置的确定”,对平面上的点用一个“有序数对”表示,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学习这一节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是,对于现代时期的我们这个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初中生,学习这一先进数学思想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里的一些概念既多和琐碎又较为深奥,如“有序数对”、“一一对应”以及“四个象限”的符号特点等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何况本人所教的是普通班的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都不高,要教好这一节课,除了加强学生多练多探索来认识有关的知识外,还必须在“激趣”上下功夫,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理解平面内点的意义,会由点求得坐标。

2.通过训练和讲解,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相关概念,能由点写出它的坐标及其位置特征。

难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与数形结合意识的培养。

五.说教法与学法教法:

1.自主探索法。

用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自主探索新知识;2.讨论归纳法。

用讨论新知、形成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坐标系的建立;3.指导阅读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记住坐标系相关概念;4.讲练讨论法。

教师讲练引导学生从坐标系概念获得由点求坐标。

5.游戏激趣法。

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巩固提高获得的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法:

按新课标理念,倡导学生自主主动探索、学习知识,尽可能把“钥匙”交给学生自启知识之门,大胆把课堂交给学生;用讨论探索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课程结构: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探索新知、形成概念—→操作演练、形成技能—→组织游戏、拓展应用—→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情景1.指派两位同学协作板练:

请在数轴上表示2与-3。

情景2.学校组织同学观看电影,发给你一张电影票,你是怎样找到座位的?

情景3.观察“我校周边单位和景点示意图”(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探索确定平面的点的位置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1.教师从情景创设引入,提出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点在平面内的位置问题;

2.师生共同板演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引导学生注意“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义的几个。

重要词:

垂直、公共原点、两条数轴3.指出相关概念:

X轴(横轴),Y轴(纵轴),坐标原点以及两条数轴把平面划分成的4个“区域”,命名“四个象限”。

4.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四个象限”下面的两个“*”号规定。

5.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平面内点的坐标的方法。

形式:

P(a,b)举例A(2,3),B(-1,2),C(-3,1)D(-3,1),

引导归纳记忆:

先横后纵,逗号隔开,加上括号。

(三).操作演、形成技能1.基础训练。

写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在多媒体)各点的坐标A(2,3),B(-1,2),C(3,-1)D(-3,1),E(0,-4)2.指导看课本例1再次强调点的坐标的规范写法。

并组织讨论探索各象限与数轴的点的的坐标的特征(完成课本“想一想”):

3.学生练习课本P153的“做一做”,写出方格图上的平行四边形ABCD各顶点的坐标,然后引导学生注意各点横、纵坐标的不同符号,讨论归纳各象限与数轴的点的符号特征4.学生随堂练习:

解决“情景3”的问题

5.学生再练习:

写出方格图上的“房子”各顶点的坐标,并组织讨论:

其中那些点横、纵坐标的异同点及其规律;

(四)、组织游戏、拓展应用

叫坐在教室“中间”横纵排的学生站起来

分别作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横、纵轴,每位学生

依次代表一个自然数,并指令一个作原点,教

师提出的坐标的位置学生举手以及提示一些问

题进行游戏,

如:

横坐标是3的举手,纵坐标是-2的举

手,在第二象限的请举手,并要求回答有什么

特征。

等等。

以娱乐巩固提高知识激励兴趣。

(五)、归纳总结、反思知识。

1.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本节课我学会了……;②本节课我还弄懂的……;③本节课最让我感兴趣的是……2.最后教师总结讲话。

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着重强调直角坐标系的画法注意;由点写出坐标及由坐标画出点;简略说数形结合思想:

坐标(有序数对)与点(图形)的结合。

(六).作业布置

1.常规作业:

①课本P154,“知识技能”1题.②P155,“问题解决”3题.2.家庭作业:

①复习课本知识;②研究P155的2题。

3.课外思考:

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等腰梯形ABCD。

等腰梯形上面有一等边三角形ADM(如图),等腰梯形上底为4,下底为10,腰长为5,求出各顶点的坐标。

七.说板书设计2.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义:

两条、垂直、公共原点、数轴概念:

X轴(横轴),Y轴(纵轴)、

坐标原点、四个象限二、点的坐标:

P(a,b)先横后纵,逗号隔开,加上括号。

三、点的坐标特征(初探)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者楼中学黄光蓉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板》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探究问题,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贴进我们生活的身边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活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数学教学适当结合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了解市场的运作,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探究本节课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定性考虑(估算)到定量考虑(计算)的过程,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同时学习这节课,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熟练掌握思维方法可为我们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本节的重点是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体验选超市购物,买茶壶和茶杯等感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关系可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

由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不等式可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二、说学法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三、说教法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总而言之,本章教科书是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线索展开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顺序进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必要的练习途径来掌握,练习要着重在基础内容上,要加强针对性,强调使学生打好必需的基础,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究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拓广探索”栏目下的习题等)。

4、《相交线》说课稿

阳新县龙港镇彭杨中学陈青霞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

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