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9356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docx

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35讲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docdoc

2019-2020学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35讲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前,俄国有三个阶级分别提出解决农奴问题的方案。

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

主张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所有权,并且提议减少农民的份地,坚决主张农民使用份地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

主张解放农民并让农民得到他耕种的全部土地,但农民应付给地主赎金,否则就是破坏私有权,因而要求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级的妥协。

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

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

(1)1861年改革体现了上述哪个草案的内容?

并分析此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个草案未被采纳的主要原因。

解析:

回答第

(1)问,需回忆俄国1861年改革内容,可以得出1861年改革不仅给了农奴人身自由,而且还有属于他们的份地。

因此可以判断是体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草案。

所谓近代化主要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

1861年改革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都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特别是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市场、劳动力、资本等一系列条件。

回答第

(2)问,主要联系1861年改革的背景,可以知道1861年改革实施的必要性。

答案:

(1)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内容。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俄国的工业革命;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

不能满足农民利益,不利于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危及沙皇的统治。

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

超越了俄国社会现实。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掌握政治、经济力量的主要是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期)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依附于主人的农奴。

与1848年前东欧中部的情况相比,俄国的农奴身份更加具有法律义务。

它类似美洲的奴隶制,因为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

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另一些可能会被他们的主人弄到工厂或矿上做工,或是为了诸如此类的目的租与他人。

再有就是比较独立、像手艺人或技工那样工作的人,他们流动于城市之间或是在城里居住,但是他们必须从进项中提交一定费用给地主,或者在地主要求时回去。

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贵族们在村子里还成立一种个人的地方政府。

和美国南方一样,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因而农奴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取决于主人的个人品格和经济状况。

1861年,俄国颁布了《解放法令》。

之后,一位热心的官员说:

“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前农奴、地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上述官员谈话内容的理解。

解析:

(1)从材料中“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等信息分析地主与农奴的基本关系;从“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分析国家与农奴、地主的基本关系。

(2)材料信息有夸大之处。

联系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变化等知识回答。

答案:

(1)地主“

占有”并可以买卖、出租农奴,同时也对农奴负有家长式的“保护”责任;农奴要无偿地为地主劳作或“提交一定的费用”等;国家基本不干预地主与农奴之间的事务。

(2)理解:

上述谈话不完全符合史实,可能只是部分人对农奴解放的一种期望。

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

但因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并受到了村社的束缚。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

……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

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为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

位?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

解析:

(1)问,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俄国与欧洲主要国家的差距;结合所学知识,俄国为缩小差距,维护统治,进行了农奴制改革。

(2)问注意从政治角度来分析,“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

答案:

(1)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

1861年改革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或:

使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的法制化。

(答具体措施也可)着眼点:

国家结构的变化。

(答生产力也可)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

“我不愿农民过的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

我认为,我们把农民连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

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然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们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被称为暂时义务农。

——俄《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

……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

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

为什么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解析】可从亚历山大二世的身份、所处的时代,结合材料回答第

(1)问;第

(2)问,应从各自拥有的权利来分析;第(3)问,要根据农民是否真正获得自由;可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及材料一、四回答第(4)问。

【答案】

(1)给农民土地,但不能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专制统治。

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

(2)完全自由的农民则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

(3)不符合实际。

这部分农民受制于控制村社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

(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条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

材料二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

……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

……一方面用法令形式废除了井田制,就是所谓“坏井田,开阡陌”;另一方面是重新设置了新的阡陌封疆,用法令形式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云梦秦简《法律问答》有一条律文:

“盗徒封,赎耐”,就是把私自移动田界看作“盗”的行为,要判处耐罪(剃去鬓发),但允许出钱赎罪。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下册)

(1)据材料一,说明俄国《解放农奴法案》体现资本主义的立法精神。

(2)材料一、二中,秦国与俄国实行的土地政策有何共同之处。

【解析】第

(1)问中的立法精神也就是法制精神,把握材料一四条条文内容即可。

(2)问秦国与俄国土地政策的共同之处可从土地所有制(私有)以及土地所有权确立的过程(立法)等方面分析。

【答案】

(1)以法律形式取消人身依附关系,农民获得自由;规定了法律上人人平等;确立产权交易原则。

(2)共同:

以立法形式保护土地所有权;确立土地私有制。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前,俄国有三个阶级分别提出解决农奴问题的方案。

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

主张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所有权,并且提议减少农民的份地,坚决主张农民使用份地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

主张解放农民并让农民得到他耕种的全部土地,但农民应付给地主赎金,否则就是破坏私有权,因而要求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级的妥协。

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

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

(1)1861年改革体现了上述哪个草案的内容?

并分析此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个草案未被采纳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

(1)问需回忆俄国1861年改革内容,可以得出1861年改革不仅给了农奴人身自由,而且还有属于他们的份地。

因此可以判断

是体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草案。

所谓近代化主要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

1861年改革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都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特别是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市场、劳动力、资本等一系列条件。

(2)问主要联系1861年改革的背景,由此分析1861年改革实施的必要性。

【答案】

(1)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内容。

影响: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俄国的工业革命;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

不能满足农民利益,不利于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危及沙皇的统治。

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

超越了俄国社会现实。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掌握政治、经济力量的主要是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

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

——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

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

——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

材料三 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

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

——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和地税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

解析:

(1)问提取材料信息,“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农民斗争”等回答“背景”。

(2)问从材料二中“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入手回答“作用”,联系教材知识回答“内容”。

(3)问从农业改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局限性等角度辩证分析回答。

答案:

(1)背景:

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斗争的推动。

(2)作用:

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

内容:

土地:

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地税:

按地价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3)评价:

保留浓厚封建色彩;给农民带来灾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任答2点即可)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

“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

他们每天凌晨起床,由宫内唯一的太师授课。

第一堂课是中国文学,当这些皇室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要从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学生们的“大请”,他也回敬一个礼并坐下。

中国文学课要上两个小时,然后是用满族的通古斯语和蒙古语作文。

教师的级别比太师低一些,称“师傅”,他须在门口恭迎学生,并要先鞠躬,然后才开始上课,接下来的课程是在“谙达”(满语,教习皇子皇孙弓马、国语的人)辅导下进行马、步、箭等竞技运动。

击剑、摔跤,年轻王子们一整天都用来进行脑力与体力的训练,他们睡得比较早。

每天饮食也是定时定量,决不允许赌博。

“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

“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

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1)根据材料,比较清朝“皇堂”与“西堂”的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学堂教师三方面概括特点,然后进行横向比较。

(2)问根据材料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此类教师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从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两方面概括背景。

答案:

(1)特点:

从教学内容看,皇堂重传统国学教育,西堂偏重西学教育;从培养目标看,皇堂旨在培养满清贵族子弟以保证其统治需要,西堂重在培养实用人才;从学堂教师看,皇堂是国子监传统儒家学者,西堂是有出国留学经历

的近代人才。

(2)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频繁;面对民族危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进行教育改革以自救。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指出:

“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

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

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

材料二 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

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

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

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

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

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颁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

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对清末改革措施的分析理解能力。

(1)问,可以从官僚体制和官员素质两个角度归纳弊端。

(2)问,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清政府的改革措施。

答案:

(1)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员冗繁;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官员的素质低。

(2)进步之处:

使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国家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分权的原则,是国家体制近代化的体现。

局限性:

外务部的设立是为满足外国列强的需要;改革步伐缓慢且呈现出被动性;未能触动最根本的皇权专制问题,导致人心丧失,加速了清朝灭亡。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认为阿里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1)依据所学回答阿里为什么被认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出怎样的启示?

解析:

(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问第一小问从政治、思想主张回答。

第二小问从改革对历史发展推动作用角度回答。

答案:

(1)确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结束长期混乱局面;促进近代工商业发展,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

(2)依据:

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是政治民主化的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

启示: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

11.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对近代日本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1)结合日本历史,说明福泽谕吉为什么提出“汲取欧洲文明”的主张,明治维新中有哪些“汲取欧洲文明”的做法?

试举两例。

(2)材料认为“汲取欧洲文明”的理想途径是什么?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解析:

(1)问实际考查明治维新的原因,需结合当时日本面临外来侵略问题和西方文明的特点回答,做法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任举两例即可;第

(2)问先概括理想途径是什么,“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学文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然后明确观点,阐述理由是要史论结合,语言规范。

答案:

(1)原因:

欧洲文明是工业文明,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日本门户被美国打开,出现民族危机;日本长期闭关锁国,国力落后,需要壮大自身实力;中国深受列强欺凌的现实引起日本有识之士的警觉。

体现: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答出建工厂、办学校、穿西装、练军队等具体措施亦可。

(2)途径:

先学文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

态度:

赞同;福泽谕吉学习西方必须思想、制度、经济多管齐下的主张很有见地,遵循先难后易的原则,有利于减少阻力,对明治维新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或不赞同:

所列出的文化—制度—经济的学习顺序具有理想化和机械主义的弊端,在实践中很难操作。

12.明治维新为日本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动了日本帝国的列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秩禄公债

(废除封建特权身份的补偿金)分配状况表

金额(日圆)

利率

武士(1874~1876年)

16,565,000

8%

大名(1877年)

31,412,405

5%

大名和武士(1877年)

108,242,785

7%

神主(1877年)

334,050

8%

材料二 采用上下分权的政体,设立公会,以施公明正大的政治时,民皆怀其仁德,视朝廷如父母,万民相亲如兄弟,人和悉齐无疑。

至此时,武备方面精神万备,故枪炮船舰方始成为真物,操练教阅也方始成为实用。

因此即使有外患内贼也决不足患,国家永久太平,王室永久安全绝对无疑。

——加藤弘之《邻草》

材料三 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

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

——汤重南等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对日本封建贵族的影响,并指出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变法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对于日本社会的构想以及“国家永久太平”的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

解析:

第一问主要从封建贵族的封建特权的限制,依据明治维新的措施分析;第二问有效信息“用上下分权的政体,设立公会,”可以判断;因为日本的传统决定了日本永久太平不可能;第三问告别旧日本是指对日本的改革,新日本是指建立近代的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

(1)影响:

经济上获得补偿;但丧失对土地和人民的管辖权;失去封建特权地位。

措施:

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2)构想:

建立君主立宪制。

原因:

对外扩张,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3)告别旧日本:

建立君主立宪制;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文明;建立新式军队;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尚未到达新日本:

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势力;人民不能完全获得自由和权利。

13.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

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

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解析:

(1)题第一小问“心态”依据材料“臣累上书”“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即可看出当时维新人士那种要求迅速变革,全面变革的心态。

“背景”结合所学即可回答;“原因”可依据材料二“同志太孤”做思维的突破口。

(2)题理解“同志太孤”意思是变法遭到顽固派破坏,原因是使其既得利益遭到损害。

结合所学回答出损害顽固派既得利益的措施即可。

“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和设问,从应该汲取的教训入手回答,如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

答案:

(1)迅速变革;全面变革。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守旧势力十分强大。

(2)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