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9394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docx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HP含参考答案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一、问答题

1.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研究进展。

答:

 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临床上一直沿用皮质类固醇和硫唑嘌呤等传统的免疫抑制剂。

自80年代初开始,环孢素A(CsA)被广泛用于临床以后,移植器官的成活率大幅度提高,以后许多新药相继面世。

如:

普乐可复(FK506)。

雷帕霉素(RAD)是一种目前正进行Ⅲ期临床试验的高效免疫抑制剂。

可防止移植物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另外免疫抑制剂可以两种联合应用,产生更加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作用,还能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简述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机制的近代解说。

答:

⑴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

细菌可产生β-内酰胺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等。

这些酶都可催化相应的药物分解而灭活,失去抗菌作用。

⑵细菌外膜的通透性改变阻止药物进入菌体抵达靶位。

⑶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青霉素结合蛋白是细菌细胞膜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蛋白,其结合量及亲和力降低,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细菌改变靶蛋白的亲和力也产生耐药。

⑷改变药物传递通道:

减少抗菌药物的摄入。

以上各点尚具有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

3.简述临床药理学及其内容。

答: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主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其内容涉及临床用药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动学、新药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4.何谓先导化合物?

答:

在新药研究创新阶段,要确定大量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或分离提纯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在有效的病理模型上进行随机筛选,从而发现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的化合物。

该化合物称之为先导化合物。

发现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是新药研究的基础。

5.何谓新药?

新药研发分为哪三个阶段?

答: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亦属新药范围。

新药研发可分为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上市后药物监测三个阶段。

6.老年痴呆症的药物治疗。

答:

老年痴呆症已成为近年来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随着对老年痴呆症的不断研究和综合治疗,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品种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AD)的药物治疗。

(1)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

他克林、多奈哌齐等。

(2)M1受体激动剂:

SR-46659A。

(3)神经营养因子:

脑活素、血活素(爱维治)。

7.简述黄酮类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答:

1.精神调节作用,包括抗抑郁作用:

抗焦虑作用,治疗精神分裂;2.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3.中枢神经抑制作用;4.镇痛作用,改善记忆作用,对神经内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8.简述氯胺酮的不良反应。

答:

1.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梦幻、谵语、躁动、惊厥;2.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抑制,呼吸暂停、支气管痉挛、哮喘等;3.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胃出血;4.循环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血压上升,心率增快、血压下降;5.其他:

复视、暂时失眠、变态反应、苏醒延迟等。

9.简述中医药在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答:

 病毒感染属于中医学中“疫毒”、“瘟疫”范畴,中医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阻断病毒的繁殖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而直接抑制病毒、促进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在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也表明中医药确有优势,研究和开发新的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中药有着广泛的前景。

目前,国内抗病毒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疱疹病毒等的治疗和预防方面,目前已从中筛选出一批抗病毒中药 。

10.简述阿斯匹林临床新用途。

答:

阿司匹林在临床治疗上的新用途有:

1、用于动脉硬化症、冠心病、脑血管和其它栓塞性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阿司匹林可用作男性避孕药,还可用于治疗痛经。

3、阿司匹林可以减轻肿瘤引起的胃肠道症状,还具有抗肿瘤转移作用。

4、其他如用阿司匹林治疗腹泻、胆道蛔虫、婴儿动脉导管未闭等。

11.简述水杨酸类药物作用机制。

答:

水杨酸类药物作用机制:

1.解热作用机制: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E(PGE)的合成。

2.镇痛和抗炎机制:

(1)外周抑制PGE,借以抑制5-HT等;稳定溶酶体膜,减少炎性介质;

(2)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皮层下感觉神经传递。

12.简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答:

所谓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即药物一方面可改变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有利于治病,称治疗效应。

另一方面可引起生理生化过程紊乱或结构改变等危害机体的不良反应。

危害机体的不良反应包括:

毒性反应、副作用、继发性作用、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11.简述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答: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功能提高称为兴奋,功能降低称为抑制。

13.简述抗氧化剂药物研究进展。

答:

1.抗氧化剂药物的作用方法包括三方面:

阻止活性氧的过度产生;清除过量产生的活性氧;防止或减轻活性氧对机体的损害。

2.主要包括以下一些药物:

⑴维生素及及内源性物质,如VitE、VitC 、VitA、谷胱甘肽等;⑵活性氧防御酶,如SOD、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辅酶Q类等;⑶微量元素,如硒;⑷植物药及其有效成分,如银杏、丹参、云芝等。

14.简述药理效应与什么有关?

答:

药理效应的选择性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及生化机能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首先,药物在作用部位必须达到一定浓度才能产生效应,但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并非完全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其次,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影响药理效应。

15.简述孕激素对骨代谢的间接作用。

答:

孕激素对骨代谢的间接作用有很多途径,主要有:

⑴可在体内转换成雌激素;⑵与降钙素有协同作用,降钙素可以抑制破骨细胞,也可以防止其他细胞转换为破骨细胞,同时,可增加肾脏对钙离子的清除;⑶与糖皮质激素相拮抗;⑷可影响多种细胞因子。

16.简述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答:

1.胃肠道不良反应:

如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出血和溃疡等,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2.皮肤反应:

如皮疹、剥脱性皮炎等;

3.肾脏损害:

包括急性肾衰、尿潴留、急性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等。

4.肝脏损伤:

轻者为转氨酶升高,重者可致肝细胞变性坏死;5.其他:

如心血管、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等。

17.简述雌激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答:

1.体内长期高水平雌激素的刺激可导致某些组织的癌变。

雌二醇及其几种代谢产物均有显著的致癌作用。

2.雌二醇可通过诱导原癌基因活化、抑制抑癌基因功能、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增强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及促进肿瘤组织、周围微血管形成而发挥其促癌效应。

3.代谢产物可通过直接与细胞内蛋白质和DNA结合、或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自由基,间接损伤DNA来发挥其致癌作用。

18.简述天然产物活性成分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理机制。

答:

天然产物中抗艾滋病病毒活性成分的药理机制:

⑴阻止病毒与细胞CD4(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簇中的重要成分,与免疫有关的分子)受体结合;⑵抑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和糖基化;⑶影响抗艾滋病病毒(HIV)的装配和释放。

19.简述异喹啉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答:

异喹啉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约27种植物中,在结构上可分为简单异喹啉类、异喹啉酮类、双/单苄基异喹啉类、原小檗碱等十七类。

现已发现异喹啉类化合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抗肿瘤、镇痛、调节免疫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降压等。

近年来报道动物和人体内也存在内源性异喹啉类化合物,它们作为神经调节剂激活受体或调节酶的活性而发挥重要作用。

20.简述抗肿瘤抗生素的主要研究动向。

答:

1.发现多种杀伤癌细胞作用非常强的烯二炔类抗生素。

2.不仅继续注意寻找癌细胞杀伤剂,也着手筛选癌细胞分化诱导剂、生物反应调节剂以及抗致突变、抗促癌变、抗致癌等癌化学预防药物的研究。

3.利用癌化疗的新靶点,如DNA拓扑异构酶、微管蛋白、钙调节蛋白、蛋白激酶C等,建立筛选模型,探索作用于各该靶点的抗生素。

4.研究开发可用于定向治疗的单克隆抗体-抗生素偶联物等。

21.简述维甲酸类药物的发展概况。

答:

近年来对维甲酸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已合成了三代维甲酸类药物;第一代非芳香维甲酸类,包括维生素A自然代谢产物,在合成时改变了其末端极性基团,如反式维甲酸和顺式维甲酸;第二代单芳香维甲酸类;第三代多芳香维甲酸。

22.简述维甲酸类药物的组成。

答:

维甲酸类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

维生素A复合物中有三个主要成分:

维甲醛或视黄醛;维甲醇或视黄醇;维甲酸三种。

维甲醛是视循环中的主要成分,由维甲醇逆向脱水而形成,还可以再氧化形成不可逆的维甲酸。

维甲醇是从食物中摄取的,在体内转运、储藏等都是这一个成分。

维甲酸在自然界不多,主要由人工合成。

23.简述奥硝唑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

奥硝唑进入易感的微生物细胞后,在无氧或少氧环境和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下,其硝基易被电子传递蛋白还原成具细胞毒作用的氨基,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并使已合成的DNA降解,破坏DNA的双螺旋结构或阻断其转录复制,从而使病原体细胞死亡。

临床应用于:

⑴抗厌氧微生物感染;⑵治疗兰伯氏贾第虫病;⑶治疗阴道炎;⑷治疗阿米巴病;⑸放射增敏等。

24.简述沙坦类降压药临床研究现状。

答:

沙坦类降压药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及依普沙坦等。

沙坦类降压药其作用显著,尤其对心血管疾病的独特疗效和保护作用,已引起临床普遍关注,且长期应用无干咳、停药反跳及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已由WHO列为一线降压药。

25.举例说明中药对一氧化氮的作用。

答:

按药物作用特点,涉及到NO研究的中药可分三类:

⑴减少或抑制NO的生成和释放的药物,如胶股蓝总皂苷、白芍总苷等中药;⑵促进NO生成和释放的药物,如葛根素、人参三七总皂苷等;⑶对NO的双向调节作用,如川芎嗪、茵陈葛汤等。

26.简述奥美拉唑的作用特点和适应证。

答:

本品为壁细胞H+/K+-ATP酶(质子泵)的特异性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对基础胃酸和各种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都具有抑制作用,作用强而维持时间久(持续24h以上),溃疡愈合率略高于H2受体阻断剂。

主要在肝脏代谢,约80%尿中排出。

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难治性溃疡、吻合口溃疡、反流性食道炎、胃泌素瘤及胃出血。

27.简述硝酸甘油临床新用途。

答:

硝酸甘油用于心绞痛治疗已有100多年,其静脉制剂用于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治疗已为人们熟知。

该药在内科临床尚有如下用途:

咳血、急性肺水肿、支气管哮喘、门脉高压症。

28.简述硝酸甘油临床用于治疗咳血的药理机制。

答:

硝酸甘油临床用于治疗咳血的药理机制:

对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引起的咯血以及肺结核所引起的咯血均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其止血机制系该药可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周围血管,减少回收血量,降低心排出量,在减少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的同时,肺循环血量减少,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29.简述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的临床新用途。

硝酸异山梨醇酯又名消心痛,用于心绞痛治疗已100多年,疗效可靠。

后来又用于高血压,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其在内科临床有如下新用途:

顽固性呃逆、脉管炎疼痛、支气管哮喘、咯血、急性肺水肿、门脉高压症。

30.简述氟桂利嗪(西比灵)的临床新用途。

答:

氟桂利嗪(西比灵)是保护脑细胞的选择性钙内流阻滞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偏头痛。

近年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包括:

(1)失眠、耳鸣;

(2)治疗脑血管疾病;(3)辅助治疗癫痫;(4)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31.简述甲氧氯普安(胃复安)的新用途。

答:

 胃复安除具有较强的止吐作用外,在临床上有许多新的用途:

1、十二指肠溃疡。

2、糖尿病性胃轻瘫。

3、幽门梗阻。

4、催乳、急腹症、晕动病、直立性低血压等。

32.简述目前治疗胃溃疡药物按作用方式的分类。

答: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较多见,近年来由于对该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不断深入,使其治疗药物也不断增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类:

(1)抗酸药。

(2)抑制胃酸分泌药。

(3)胃粘膜保护剂。

(4)抗幽门螺杆菌药。

33.简述目前临床应用抗酸药物的现状。

答:

(1)具有中和作用的抗酸剂,临床常用氢氧化铝、硫糖铝等。

(2)H2受体拮抗剂:

目前已应用第三代制剂法莫替丁。

(3)质子泵抑制剂。

(4)前列腺素衍生物米索前列醇。

34.简述茶碱的时辰药理学。

答:

茶碱的药动学参数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

上午给药,F及t1/2均较高,故血药浓度亦较高;下午及晚上给药,F及t1/2均有明显下降;晚上清除率较上午、下午为高。

35.简述可使茶碱血药浓度升高的药物。

答: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为肝微粒体酶抑制剂,可抑制茶碱的代谢和清除。

2.喹诺酮类、异烟肼、西咪替丁、别嘌呤醇、口服避孕药:

为肝药酶抑制剂,可抑制茶碱的代谢和排泄。

3.其他药物:

磺胺甲基异噁唑竞争性与蛋白结合,使茶碱血药浓度明显升高;氯霉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影响茶碱的肝内代谢;沙丁胺醇、大蒜素使茶碱t1/2延长,血药浓度明显升高;美西律可阻止茶碱脱甲基,从而清除降低血药浓度升高。

36.简述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剂型研究概况。

答:

近年来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剂型研究包括眼内、鼻腔、口腔、舌下和直肠给药系统,主要有:

(1)胰岛素眼用液。

⑵胰岛素鼻腔用微球、粉剂、喷雾剂、胶浆。

(2)其他还研究了胰岛素微乳、胰岛素口腔贴、胰岛素直肠用软胶囊、凝胶栓、植入剂、微丸、微囊等新剂型。

37.什么是GCP,实施GCP的目的?

答:

临床试验规范(GCP)是新药研究开发中所推行的一系列标准化规范之一。

GCP是被国际公认的临床试验标准,其目的有:

(1)用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指导医师进行人体生物医学研究,确保受试者(病人)的权益与隐私得到保护,不受损害。

(2)确保新药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数据精确,结果可信。

38.老年人的用药原则是什么?

答:

不少药物在老年人比在青年人更易引起副作用,所以用药一定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根据诊断确定用药; 

2.用药从简,严格地遵循个体化原则,寻求最佳剂量;

3.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

4.加强药物监测; 

5.注意老年人易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

39.简述我国流感疫苗的有关进展情况。

答:

目前我国批准的流感疫苗有3 种:

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到目前为止,接种流感疫苗是防治流感的基本手段,可以预防同型流感病毒的感染,并降低死亡率。

目前广泛应用的灭活流感疫苗在同型免疫情况下,对健康人的保护率可达70 %~

90 % ,但对儿童和老年人的保护率仅40 %~60 %。

由于每年疫苗所含毒株成分因流行优势株不同而变化,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度的流感疫苗。

40.简述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类抗HIV药物的作用机制。

答:

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首先被宿主细胞胸苷酸激酶磷酸化为三磷酸代谢物,与相应的内源性核苷酸三磷酸盐竞争反转录酶,并被插入病毒DNA,导致DNA链合成终止;也可抑制宿主DNA多聚酶而表现细胞毒作用。

41.简述多巴胺及其体内过程的特点。

答:

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前体,存在于外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神经节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为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递质。

其体内过程特点:

口服后易在肠和肝中被破坏而失效。

在体内迅速经MAO和COMT代谢灭活,故作用时间短暂。

因多巴胺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外源性多巴胺对中枢神经系统无作用。

42.简述何谓胆碱受体阻断药。

答:

胆碱受体阻断药亦称抗胆碱药,能与胆碱受体结合而本身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拟胆碱作用,能妨碍胆碱能神经递质或拟胆碱药与受体的结合,从而产生抗胆碱作用,表现为胆碱能神经功能被抑制的种种作用。

43.简述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

答:

1.作用于受体:

许多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可直接与胆碱受体或肾上腺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结合后所产生效应与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效应相似,称为激动药;结合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拟似递质的作用,并可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与递质相反的作用,称为阻断药。

2.影响递质:

影响递质的合成、释放、转运、存储和转化。

44.简述何谓半衰期?

答:

半衰期一般情况下是指消除半衰期,它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状态后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的程度的参数,也反映体内消除药物的能力。

45.简述何谓表观分布容积?

答:

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血药浓度和体内药量的比值是恒定的。

表观分布容积是指所用药物剂量,按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的血药浓度来估计的体液的容积。

由于它并不代表真正的容积,故称表观分布容积。

可用于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的大小。

46.简述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答:

根据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否有可逆性而将其分为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

而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一般是共价键结合,分解极慢或不可逆转,生理功能恢复靠受体新生。

47.简述基因工程药物。

答:

基因工程药物是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药品,这类药物是将目的基因与载体分子组成重组DNA分子后转移到新的宿主细胞系统,并使目的基因在新的宿主细胞系统内进行表达,然后对基因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大规模生产目的基因表达的产物。

48.何谓变态反应?

有何特点?

答:

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

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性拮抗药解救无效。

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与剂量无关。

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也可能是其代谢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

49.简述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和药物的时间-效应关系。

答: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是指一定范围内同一药物剂量增加或减少时药物效应也相应增加或减少;药物的时间-效应关系,从给药开始,到效应出现,效应达高峰,效应消失,直至药物从机体内完全消除,这段时间过程称为时效关系。

50.不同年龄段用药参考剂量是多少?

答:

1.新生儿用药参考剂量为1/16成人用药量; 

2.1个月-6个月的幼儿用药参考剂量为1/10成人用药量; 血脑屏障,大部份以原形由尿排出。

3.抗菌谱广,对G-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在碱性环境中作用增强;抗菌机制相似,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4.主要不良反应为耳毒性、肾毒性和阻滞神经肌肉接头。

5.易产生抗药性,各药之间有完全或单向交叉抗药性。

51.麻醉前为什么要服用或者注射一些有关药物?

答:

1.能促使患者镇静,消除或减低紧张情绪,利于麻醉与兴奋诱导期缩短,减少麻醉药用量。

2.抑制呼吸道的腺体分泌,使呼吸道干燥而畅通,防止麻醉时分泌物过多而阻塞呼吸道和术后吸入性肺炎。

3.预防因迷走神经反射活动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使麻醉过程平稳顺利。

4.其他:

降低基础代谢及刺激反应,有利于麻醉期安全;消除或对抗某些麻醉剂的呼吸抑制作用等。

52.简述抗病毒药的研究进展。

答:

迄今开发的抗疱疹病毒的抗病毒剂中大多数是核苷类似物。

其中一些也有副作用,包括用药物后直接出现或损伤细胞DNA后出现的副作用。

阿昔洛韦较安全,但其生物利用度较低,伐昔洛韦开创了核苷类似物的新篇章。

它是阿昔洛韦的L-缬氨酸酯,在体内能迅速转化成阿昔洛韦。

未来治疗疱疹病毒仍需这类核苷类似物。

目前尚需努力开发具有分子寻靶功能及更具有安全性的新药。

53.目前临床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哪些?

答: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青霉烷砜)和三唑巴坦(他坐巴坦)。

这些药物本身没有或只有很弱的抗菌活性,但与β-内酰胺类合用可增强抗菌作用、扩大抗菌谱。

54.硝酸酯类药物为什么常与普萘洛尔联合应用?

答:

亚硝酸酯类化合物和普萘洛尔配伍,其协同作用是二者均能使心肌耗氧量减少,二者均能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

其拮抗作用是亚硝酸酯类化合物能使心脏容积减小,而普萘洛尔能使心脏容积加大;亚硝酸酯类化合物能使血压下降以及反射性的心率加快,而普萘洛尔能使心率减慢。

55.强心苷中毒引起的重症快速性心率失常可用何种药物针对治疗?

答:

强心苷中毒引起的重症快速性心率失常可用苯妥英钠针对治疗。

这是因为苯妥英钠对强心苷引起的室性早搏、二联律、窦性心动过速等特别有效。

它能针对性地抑制强心苷引起的心室异位自律性上升。

56.简述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一般用药原则。

答:

1.先单独用药,而后联合用药;

2.以最小剂量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3.先考虑降低危险性,再考虑缓解症状;

4.充分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致心律失常作用。

57.简述作用于钾通道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答:

1.分类:

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包括钾通道阻滞药和钾通道开放药,它们通过阻滞或促进细胞内K+外流而产生各种药理作用。

2.钾通道开放药的临床应用为:

⑴抗高血压作用;⑵抗心绞痛及抗心肌梗死作用;⑶心肌保护作用;⑷抗心律失常;⑸充血性心衰;⑹扩张脑血管。

58.为什么静脉麻醉剂硫喷妥钠作用时效短?

答:

静脉麻醉剂硫喷妥钠作用时效短,主要与其在体内的分布有关。

硫喷妥钠脂溶性高,亲脂性强,静脉注射后透入细胞快,可迅速分布到组织中。

硫喷妥钠首先进入血液灌注量较大的脑、肝、肾等组织,并很快转移到肌肉及脂肪组织中,使脑组织中药物浓度很快下降,故作用时效短。

59.麻醉乙醚为什么麻醉诱导期较长?

答:

麻醉乙醚是由肺泡吸入后先使血液饱和再随血流进入脑中神经细胞,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吸收入血的速度与血/气分布系数有关,由于乙醚在血中溶解度大,血中药物分压升高较慢,因此麻醉诱导期较长。

60.简述应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注意事项。

答:

1.常致胀气,多在继续用药中消失;可通过缓慢增加剂量和控制饮食减轻反应程度。

2.与胰岛素或磺脲类合用,可增加低血糖危险。

3.就餐时与最初几口食物一起嚼服最适宜。

4.和胰岛素合用中,如产生低血糖,须服葡萄糖而不是普通食糖来调节血糖。

61.简述氯丙嗪锥体外系反应症状有哪些?

答:

长期大量服用氯丙嗪可出现四种锥体外系反应:

1.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症:

患者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

2.静坐不能:

患者表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

3.急性肌张力障碍:

以面、颈、唇及舌肌痉挛多见,患者可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

4.迟发性多动症,表现为不自主地有节律地刻板式运动。

62.哪些药物可影响华法林的作用?

答:

1.广谱抗菌素抑制肠道细菌,使体内维生素K减少,使华法林作用加强。

2.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可与华法林发生协同作用,

3.保泰松等可置换血浆蛋白。

4.西咪替丁等因抑制肝药酶而使华法林作用加强。

5.巴比妥类因诱导肝药酶而使华法林作用减弱。

63.简述地西泮的药理作用。

答:

1.抗焦虑: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焦虑均有显著疗效。

2.镇静催眠。

3.抗惊厥、抗癫痫。

  

4.中枢性肌肉松弛。

5.其他:

较大剂量时可致记忆缺失呼吸性酸中毒、降低血低、减慢心率。

64.肝素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

1.不良反应:

肝素毒性较低,主要为过量引起的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粘膜出血、关节积血和伤口出血等,所以使用中常以凝血时间为指标,进行严密监测,控制剂量。

2.本品偶见过敏反应,如发热、哮喘、荨麻疹、鼻炎、结膜炎等。

65.简述肾上腺素的临床运用。

答:

1.心脏骤停:

在进行心脏按摩、人工呼吸和纠正酸中毒等措施的同时,可用肾上腺素做心室内注射,具有起搏作用。

2.过敏性休克:

用于输液或青霉素等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3.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及其他速发型变态反应。

4.局部应用:

将肾上腺素加入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等局麻药中,可使注射部位周围血管收缩,延缓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