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9499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docx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

2019年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③。

(注释)①《晋书·罗含传》:

“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

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③白玉堂:

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1.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联:

色美(花色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

颔联:

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品高(将菊花的色香同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2.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诗歌的前两联“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的意思是: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突出其色美;颔联用陶令、罗含之典,突出了菊的味香,烘托菊花高贵品格。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

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诗歌的前两联突出“菊”的美好品质,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

尾联则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

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的意思是: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所以,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花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入朝的思想。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⑵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

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据此理解作答。

(2)《浣溪沙·春日即事》是宋代词人刘辰翁的词作。

此词以首尾四句写景,中间两句写人。

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把从午睡后到傍晚的一段百无聊赖的情思和盘托出。

本篇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

春天到了,几行翠绿的新柳上几只乌鸦在啼叫,想想当初春天离开家,便是天涯相隔。

午睡初醒时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3.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徽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阅读这首词,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出猎场景的。

2.词中两次写到“射”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弓,《说文解字》的释义为“兵也,所以发矢”,后引申出“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之意。

在古诗词中,经由诗人的描绘,弓又具有了表现英雄气概的内涵。

下列诗句中,与“会换雕弓如满月”中“弓”含义相近的一项是

(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乙)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韦庄《关河道中》)

(丙)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答案】

1.示例:

运用动作、肖像描写,写出了左牵黄色猎犬、右驾捕猎苍鹰的出猎者的雄姿,写出了头戴锦帽、身着貂皮猎装的跟随者千骑竞逐的浩大声势和壮观场面。

2.示例:

“亲射虎”,指亲自射杀猛虎,“射天狼”把射杀的目标对准入侵者,表达了作者的英勇豪迈之情,抒发了其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甲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本题作答可依据“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所运用的动作、肖像描写方法和交代跟随者来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词句“亲射虎”是指亲自要射杀猛虎;“射天狼”中的“天狼”暗指当时的西夏,作者把射杀的目标对准入侵者。

通过这两个“射”,既展现了作者的英勇豪迈之情,又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

“会换雕弓如满月”中“弓”含义是“射箭的器具,弓箭”。

【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意思是“就是骑马追赶敌人的骑兵,一路上大雪都把将士的刀和弓箭都覆盖了”,这里的“弓”含义是“射箭的器具,弓箭”。

【乙】“岂知天道曲如弓”的“弓”含义是“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

【丙】“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弓”含义是“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

故答案为甲。

4.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眉峰聚:

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眼盈盈处:

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

美好的样子。

(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详解】

(1)此题是词语注释题。

是近年来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时需要牢记重点字词释义。

需注意该题要求选择一个回答。

山是眉峰聚: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眉眼盈盈处:

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

美好的样子。

(2)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句子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为:

用准确通顺的语言描绘诗句+作者思想感情把握。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

暮春。

为“又送君归去”铺垫。

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

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

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据此理解作答。

5.课外古诗词阅读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1.这首诗采用了比喻、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请你任选一点简要分析。

2.面对“几清明”的人生,作者惆怅的是什么?

【答案】

1.

(1)比喻:

以雪喻梨花(具体指出写法),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和繁盛的特点;

(2)对比:

将梨花的“淡白”与“柳条”的“深青”对比,言春已去,夏将至,时光易逝;(3)衬托:

以柳青衬托梨白,更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表达对梨花的赞美、留恋之情。

2.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鉴赏。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

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2.考查对诗歌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由“柳深青”、“柳絮飞”、“梨花开”等景物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对人生几何的无限感叹,首先作者惆怅是因为此时是在清明节,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

6.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词人中秋节的述怀之作,题目中的“京华”指现在的北京。

B.“为篱下黄花开遍”中的“为篱下”化用陶潜“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C.“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对比手法,反映词人对冲破家庭牢笼的渴望。

D.“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展现了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C

2.示例: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表达了词人向往革命(或参加革命、想革命)却不被世俗所了解的孤独、悲伤之情。

【解析】

1.四面歌残终破楚:

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

C项理解“对比手法”有误。

2.本题考查理解词的情感。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

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

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据此理解作答。

7.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

社肉:

社日祭神之牲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句中“伴”字用的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意思是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

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

可以看出这里的“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红蜻蜓与绿螳螂,不仅在色彩上很艳丽,在二者之间加一“伴”字,把红蜻蜓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更突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使全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

其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

一句反问,突出郊外气氛,充满山野情趣。

这成为千古名句。

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色,以及朴素热闹的农家风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据此作答。

译文:

一道斜阳西照,篱笆边孩子们在欢快地玩耍;农家正烹煮着豆荚姜芽社肉,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浓香。

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

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

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解析】

1.试题分析:

词句“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的意思是: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

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应该怎么办呢?

故B项中所说的“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B。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作者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表达了词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功业难成的愤懑心情。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直接而强烈地表现了词人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9.阅读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

[注释]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题目中“恬”字的妙处。

(2)简要分析尾联(7、8两句)运用的写作手法。

【答案】

(1)一个“恬”字既概括出了恬亭环境清幽、静谧的特点,又流露出了诗人此时的清静安闲的心情。

(2)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期待的情景;借景抒情:

清幽的环境里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答出1点即可)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

题目中的“恬”是诗眼,全诗围绕着这个“字”来展开。

诗的前四句的意思是:

恬亭的栏杆面临小溪绿树围绕,小溪的岸上高高低低的在翠微之中。

太阳落了人在断桥上单独地站立,水中幽静的大树上栖息着飞鸟。

描绘出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突出了景物的“恬淡”之美。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的意思是:

清雅游赏才感到心中没有牵累,静谧的地方谁知世界的玄机?

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然恬静、自然的生活情境。

所以说“恬”字,既概括出了恬亭环境清幽、静谧的特点,又揭示了诗人恬静、安闲的心境。

(2)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诗歌的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是虚写,这样叙写更突出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也是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描绘“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㶚上①秋居

马戴

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致此身:

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境。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

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

请简要概述。

【答案】

1.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示例一:

重读“空”字,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二:

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三:

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作答要抓住“落叶”“寒灯”“夜”等意象,描绘秋夜寂静、凄凉的氛围,叙写人面对此景时寂寞孤独的心情。

2.试题分析:

考查诗歌的朗读。

重音也是朗读的基本技巧之一。

朗读过程中,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文章的重点。

重音一般包括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即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将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或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

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

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可分为谓语重读、定语重读、状语重读等。

逻辑重音(感情重音或语意重音)。

即是为了表示特殊的思想感情或句意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羁旅漂泊的孤独、思亲之情,还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的心情。

据此,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这一句时,可重读“空”字,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试题分析:

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此诗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据此概括作答。

11.阅读宋代陆游的《诉衷情》,完成简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一个“旧”字暗指作者的什么往事?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为建功立业而戍守边关的往事。

(2)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解析】

【详解】

(1)题考查对诗词中关键字的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作答。

首先,在词中找出“旧”的位置------“尘暗旧貂裘”,位于该词上片的最后一句,这句词应该是对上片内容的总结,所以要想知道“旧”字暗指何事,我们只需找出上片所述之事,也就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将这句话用白话文表述出来即可。

(2)题考查对诗词情感的理解。

对于这类题型,应该从诗词写作背景以及诗词总体内容出发。

词的首句运用“觅封侯”这一典故,以班超自喻,抒发出自己渴望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但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作者年老体衰,没有能力再去上阵杀敌,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作者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在身与心的矛盾中煎熬,“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一句完美地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祖国,但又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校书:

官名,即校书郎。

叔云:

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_______)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_______)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________)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________)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________)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

1.①A②A③A④B⑤B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

理解错误。

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

所以⑤句中的“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显然不准确。

④⑤两项是错误的,其它三项正确。

按要求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叙写了李白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伸抑郁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据此理解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