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4963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

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

(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

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

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

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

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

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例如,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

{1,3,5,7,…}

(2)a与{a}不同:

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

有一个元素

2、描述法: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

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

{x∈A|P(x)}

含义:

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x)的x的集合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可以表示为:

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

{直角三角形};

{大于10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

{实数集};

{全体实数}

3、文氏图:

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4、何时用列举法?

何时用描述法?

⑴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如:

集合

⑵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

集合;

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例集合与集合是同一个集合吗?

答:

不是因为集合是抛物线上所有的点构成的集合,集合=是函数的所有函数值构成的数集

(三)有限集与无限集

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Φ,如:

1.2子集全集补集

内容分析

在研究数的时候,通常都要考虑数与数之间的相等与不相等(大于或小于)关系,而对于集合而言,类似的关系就是“包含”与“相等”关系

本节讲子集,先介绍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并引出子集的概念,然后,对比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得出真子集的概念以及子集与真子集的有关性质 

本节课讲重点是子集的概念,难点是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1)回答概念:

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

(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1,1,2}

②数字和为5的两位数}{14,23,32,41,50}

(3)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5)用列举法和描述法分别表示:

“与2相差3的所有整数所组成的

集合”{-1,5}

问题:

观察下列两组集合,说出集合A与集合B的关系(共性)

(1)A={1,2,3},B={1,2,3,4,5}

(2)A=N,B=Q

(3)A={-2,4},

(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

(一)子集

1定义:

(1)子集: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

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

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

,AB或BA

读作:

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

作AB或BA

有两种可能

(1)A是B的一部分,;

(2)A与B是同一集合

(2)集合相等: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3)真子集:

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并且,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AB或BA,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4)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ΦA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ΦA若A≠Φ,则ΦA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6)易混符号

①“”与“”:

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

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ΦR,{1}{1,2,3}

②{0}与Φ:

{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Φ{0}不能写成Φ={0},Φ∈{0}

全集与补集

1补集:

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

S

A

的补集(或余集),记作,即

CSA=

2、性质:

CS(CSA)=A,CSS=,CS=S

3、全集:

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U表示

1.3交集、交集

这小节研究集合的运算,即集合的交与并,本节课的重点是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难点是弄清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说出的意义

2.填空:

若全集U={x|0≤x<6,X∈Z},A={1,3,5},B={1,4},那么

{0,2,4}{0,2,3,5}

3.已知6的正约数的集合为A={1,2,3,6},10的正约数为B={1,2,5,10},那么6与10的正公约数的集合为C=.(答:

C={1,2})

4.观察下面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同集合A、集合B有什么关系?

如上图,集合A和B的公共部分叫做集合A和集合B的交(图1的阴影部分),集合A和B合并在一起得到的集合叫做集合A和集合B的并(图2的阴影部分).

观察问题3中A、B、C三个集合的元素关系易知,集合C={1,2}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即集合C的元素是集合A、B的公共元素,此时,我们就把集合C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

1.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

即AB={x|xA,且xB}.

{1,2,3,6}{1,2,5,10}={1,2}.

又如:

A={a,b,c,d,e},B={c,d,e,f}.则AB={c,d,e}.

2.并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

记作:

AB(读作‘A并B’),

即AB={x|xA,或xB}).

{1,2,3,6}{1,2,5,10}={1,2,3,5,6,10}.

3、交集、并集的性质

用文图表示

(1)若AB,则AB=B,AB=B

(2)若AB则AB=AAB=A

(3)若A=B,则AA=AAA=A

(4)若A,B相交,有公共元素,但不包含

则ABA,ABB

ABA,ABB

(5))若A,B无公共元素,则AB=Φ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

从图中你能看出那些结论?

):

从图中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完全归纳以下性质,并用集合语言证明:

1.交集的性质

(1)AA=AAΦ=Φ,AB=BA

(2)ABA,ABB.

2.并集的性质

(1)AA=A

(2)AΦ=A(3)AB=BA(4)ABA,ABB

联系交集的性质有结论:

ΦABAAB.

3.德摩根律:

(CuA)(CuB)=Cu(AB),

(CuA)(CuB)=Cu(AB)(可以用韦恩图来理解).

结合补集,还有①A(CuA)=U,②A(CuA)=Φ.

容斥原理

一般地把有限集A的元素个数记作card(A).对于两个有限集A,B,有

card(A∪B)=card(A)+card(B)-card(A∩B).

三、讲解范例:

例1设A={x|x>

-2},B={x|x<

3},求AB.

解:

AB={x|x>

-2}{x|x<

3}={x|-2<

x<

3}.

例2设A={x|x是等腰三角形},B={x|x是直角三角形},求AB.

AB={x|x是等腰三角形}{x|x是直角三角形}

={x|x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3A={4,5,6,8},B={3,5,7,8},求AB.

AB={3,4,5,6,7,8}.

例4设A={x|x是锐角三角形},B={x|x是钝角三角形},求AB.

AB={x|x是锐角三角形}{x|x是钝角三角形}

={x|x是斜三角形}.

例5设A={x|-1<

2},B={x|1<

3},求A∪B.

AB={x|-1<

2}{x|1<

3}={x|-1<

说明:

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时,往往先将集合化简,两个数集的交集、并集,可通过数轴直观显示;

利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有助于解题

例6(课本第12页)设A={(x,y)|y=-4x+6},B={(x,y)|y=5x-3},求AB.

AB={(x,y)|y=-4x+6}{(x,y)|y=5x-3}

={(x,y)|}={(1,2)}

本题中,(x,y)可以看作是直线上的的坐标,也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形如2n(nZ)的整数叫做偶数,形如2n+1(nZ)的数叫做奇数,全体奇数的集合叫做奇数集全体偶数的集合叫做偶数集.

交集与并集性质例题

例1(课本第12页)设U={1,2,3,4,5,6,7,8},A={3,4,5},B={4,7,8},求CuA,CuB,(CuA)(CuB),(CuA)(CuB),Cu(AB),Cu(AB).

CuA={1,2,6,7,8}CuB={1,2,3,5,6}

  (CuA)(CuB)=Cu(AB)={1,2,6}

  (CuA)(CuB)=Cu(AB)={1,2,3,5,6,7,8}

例2已知集合A={y|y=x2-4x+5},B={x|y=}求A∩B,A∪B.

A∩B={x|1≤x≤5},A∪B=R.

例3已知A={x|x2≤4},B={x|x>

a},若A∩B=Ф,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a≧2

例4集合M={(x,y)|∣xy∣=1,x>0},N={(x,y)|xy=-1},求M∪N.

M∪N={(x,y)|xy=-1,或xy=1(x>0)}.

例5已知全集U={x|x2-3x+2≥0},A={x||x-2|>

1},B=,

求CUA,CUB,A∩B,A∩(CUB),(CUA)∩B

∵U={x|x2-3x+2≥0}={x|x1或x2},

A={x||x-2|>

1}={x|x<

1或x>

3},

B=={x|x1或x>

2}

∴CUA=

CUB=

A∩B=A={x|x<

3},={x|x<

A∩(CUB)=

(CUA)∩B=

1.4逻辑联结词

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包括原命题与逆命题)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推理方法(包括对反证法的了解).由此,这一大节首先给出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意义,介绍了判断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真假的方法.接下来,讲述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然后,通过若干实例,讲述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

这一大节的重点是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这一大节的难点是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初中阶段,学生只是对简单的推理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且,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几何课的学习获得的,初中代数侧重的是运算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像对代数命题的证明,学生还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

一、复习引入:

命题的概念: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

例如:

①11>

5②3是15的约数③0.7是整数

①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

反例:

④3是15的约数吗?

⑤x>

8

都不是命题,不涉及真假(问题)无法判断真假

“这是一棵大树”;

“x<2”.都不能叫命题.由于“大树”没有界定,就不能判断“这是一棵大树”的真假.由于x是未知数,也不能判断“x<2”是否成立.

注意:

①初中教材中命题的定义是: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这里的定义是: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说法不同,实质是一样的

②判断命题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判断其真假,即能不能判断其是否成立;

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就不是命题.

③与命题相关的概念是开语句例如,x<

2,x-5=3,(x+y)(x-y)=0.这些语句中含有变量x或y,在没有给定这些变量的值之前,是无法确定语句真假的.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有的逻辑书也称之为条件命题).

在教学时,不要在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上下功夫,因为这个工作过于复杂,要求学生能够从正面的例子了解命题的概念就可以了.

二、讲解新课:

1.逻辑连接词

例⑥10可以被2或5整除;

(10可以被2整除或10可以被5整除)

⑦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⑧0.5非整数.(非“0.5是整数”)

逻辑联结词: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

2.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简单命题:

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

复合命题:

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

其实,有些概念前面已遇到过

或:

不等式-x-6>

0的解集{x|x<

-2或x>

3}

且:

不等式-x-6<

0的解集{x|-2<

x<

3}即{x|x>

-2且x<

3.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

如果用p,q,r,s……表示命题,则复合命题的形式接触过的有以下三种:

即:

p或q记作pÚ

qp且q记作pÙ

q

非p(命题的否定)记作Ø

p

释义:

“p或q”是指p,q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例如,“xA或xB”,是指x可能属于A但不属于B(这里的“但”等价于“且”),x也可能不属于A但属于B,x还可能既属于A又属于B(即xA3B);

又如在“p真或q真”中,可能只有p真,也可能只有q真,还可能p,q都为真.

“p且q”是指p,q中的两者.例如,“xA且xB”,是指x属于A,同时x也属于B(即xAB).

“非p”是指p的否定,即不是p.例如,p是“xA”,则“非p”表示x不是集合A的元素(即x).

开语句:

语句中含有变量x或y,在没有给定这些变量的值之前,是无法确定语句真假的.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有的逻辑书也称之为条件命题).也可以把简单的开语句用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连结起来,构成复合的开语句(有的逻辑书也称之为复合条件命题),这里的“或”、“且”、“非”与复合命题中的“或”、“且”、“非”符号与意义相同.在进行命题教学时,要注意命题与开语句的区别,特别在举有关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例子时,容易把两者混淆.

例1(课本第26页例1)分别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们的简单命题:

⑴24既是8的倍数,也是6的被数;

⑵李强是篮球运动员或跳高运动员;

⑶平行线不相交.

⑴这个命题是p且q的形式,其中p:

24是8的倍数,q:

24是6的倍数.

⑵这个命题是p或q的形式,其中p:

李强是篮球运动员,q:

李强是跳高运动员.

⑶这个命题是非p的形式,其中p:

平行线相交.

例2命题“方程|x|=1的解是x=±

1”中,使用逻辑联结词的情况是()

A:

使用了逻辑联结词“或”B:

使用了逻辑联结词“且”

C:

使用了逻辑联结词“非”D:

没有使用逻辑联结词

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

1.“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

例1

(1)如果p表示“2是10的约数”,试判断非p的真假.

(2))如果p表示“3≤2”,那么非p表示什么?

并判断其真假.

(1)中p表示的复合命题为真,而非p“2不是10的约数”为假.

(2)中p表示的命题“3≤2”为假,非p表示的命题为“3>

2”,其显然为真.

小结:

非p复合命题判断真假的方法

当p为真时,非p为假;

当p为假时,非p为真,即“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与p的真假相反,可用下表表示

非p

2.“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

例2.如果p表示“5是10的约数”,q表示“5是15的约数”,r表示“5是8的约数”,试写出p且q,p且r的复合命题,并判断其真假,然后归纳出其规律.

p且q即“5是10的约数且是15的约数”为真(p、q为真);

p且r即“5是10的约数且是8的约数”为假(r为假)

“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判断

当p、q为真时,p且q为真;

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时,p且q为假可用下表表示

p且q

3.“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

例3.如果p表示“5是12的约数”q表示“5是15的约数”,r表示“5是8的约数”,写出,p或r,q或s,p或q的复合命题,并判断其真假,归纳其规律.

p或q即“5是12的约数或是15的约数”为真(p为假、q为真);

p或r即“5是12的约数或是8的约数”为假(p、r为假)

“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判断

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p或q”为真;

当p,q都为假时,“p或q”为假.即“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时为真.可用下表表示.

p或q

像上面三个表用来表示命题的真假的表叫做真值表.

在真值表中,是根据简单命题的真假,判断由这些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的真假,而不涉及简单命题的具体内容.

例4(课本第28页例2)分别指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①p:

2+2=5,q:

3>

2;

②p:

9是质数,q:

8是12的约数;

③p:

1∈{1,2},q:

{1}{1,2};

④p:

φ{0},q:

φ={0}.

①p或q:

2+2=5或3>

2;

p且q:

2+2=5且3>

非p:

2+25.

∵p假q真,∴“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真.

②p或q:

9是质数或8是12的约数;

9是质数且8是12的约数;

9不是质数.

∵p假q假,∴“p或q”为假,“p且q”为假,“非p”为真.

③p或q:

1∈{1,2}或{1}{1,2};

1∈{1,2}且{1}{1,2};

1{1,2}.

∵p真q真,∴“p或q”为真,“p且q”为真,“非p”为假.

④p或q:

φ{0}或φ={0};

φ{0}且φ={0};

φ{0}.

∵p真q假,∴“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假.

4.逻辑符号

“或”的符号是“∨”,“且”的符号是“∧”,“非”的符号是“┐”.

例如,“p或q”可记作“p∨q”;

“p且q”可记作“p∧q”;

“非p”可记作“┐p”.

数学中的“或”与日常生活用语中的“或”的区别

“或”这个逻辑联结词的用法,一般有两种解释:

一是“不可兼有”,即“a或b”是指a,b中的某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