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1199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docx

中央银行期末复习docx

第一章

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1、统一发行货币

2、票据交换与清算

3、为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

4、对金融业监管

5、对政府融资

中央银行体制的演变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央银行的初步形成(1694-1919)

1、产生渠道:

1)由商业银行演变而成的中央银行

1656年的瑞典银行,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

2)由政府直接组建的中央银行

2、主要特征:

1)从商业银行逐渐演变而来

2)大部分是私人股份银行或私人与政府合股的银行

3)货币发行权逐步垄断

4)职能逐步形成,但在监管和调控方面不完备

(二)中央银行制度的普遍推行(1920-1944)

主要特征:

1、中央银行的设立普遍采用植入式

2、稳定货币、控制通货膨胀成为中央银行的核心任务

3、金融监管与经济调控逐渐成为中央银行重要任务

(三)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阶段(1945年后)

主要特征:

1、国有化趋势

2、职能逐渐完备

3、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一)性质:

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二)双重属性:

银行性与机关性

中央银行是特殊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性质

国家机关

企业

地位

核心、超然地位,管理者

金融业主体,被管理

业务目标

稳定货币、经济增长

以盈利为目标

业务对象

政府、银行

企业、居民

业务内容

发行货币、金融管理

货币信用业务

(-)发行的银行

一部中央银行史,首先是一部货币发行权逐渐走向集中、垄断和独占的历史。

内涵:

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意义:

垄断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形成的基本标志;稳定币值;职能基础

(二)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

管理者

1、集中存款准备金

2、充当“最后贷款人”

3、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三)政府的银行

1、代理国库

2、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3、为政府融通资金

1)在法律许可限度内,向政府提供短期融资或透支

2)购买政府债券

4、持有和经营管理国家外汇、黄金储备

5、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活动

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7、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8、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及扩展(2003-12-27修订)

1.发布与履行其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2,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3.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4.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5.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

6,监督管理黄金市场;

7,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8,经理国库;

9.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10.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

11.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12.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中央银行的类型、资本构成、内部设置职能、分支机构设置

中央银行的基本类型

(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如英国,日本,印度,中国等)

2、二兀式中央银行制度(美国,德国等)

(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三)跨国中央银行制度(如西非货币联盟区,中非货币联盟区,欧洲中央银行等)

(四)准中央银行制度(如新加坡、香港特区等)

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

(一)全部资本国有(加、英、德、法等)

(二)国有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日、墨西哥、巴基斯坦)

(三)全部股份非国有(美、意、瑞士)

(四)无资本金中央银行(韩)

(五)多国共同所有'

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

分为权力分配结构、内部职能机构、分支机构

(一)权力分配结构

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配置问题

决策和执行机构一体化模式一一其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或理事会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英格兰银行

决策和执行机构相对分离

日本银行,瑞士银行,原德国联邦银行,原法兰西银行

(二)内部机构设置

(三)分支机构设置

1、按经济区划设置的原则,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2、在设置分支机构时,既按经济区划设置也考虑行政区划。

如德国中央银行

3、按行政区划设置

中央银行独立性含义、必要性、类型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的实质:

是关于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一般包括目标的独立性和工具的独立性。

核心是政府与中央银行的关系

内容:

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

1、避免政治性经济波动产生的可能

2、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需要;

3、因为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业务有一定的专业性与技术性;

4、因为中央银行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

5、可以有效防止各级政府及其他政府部门对中央银行职能的干预。

为什么独立性又是相对的?

1、中央银行的政策0标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

2、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3、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监管在国家授权下进行

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类型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体现:

1、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及履行职责时的主动性大小;

2、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

3、中央银行负责人产生的程序、任期长短与权力大小;

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的资金关系;

5、中央银行最高决策机构的组成,政府人员是否参与决策。

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三种类型

1、独立性较强的中央银行。

如德、美、瑞典。

特点是向国会负责,不接受政府的指示。

如原德国联邦银行在行使法律授予的权限时,不接受联邦政府的指示,但是如果联邦政府提出要求,则必须将联邦银行的决议推迟实施,推迟时间以两周为限。

2、独立性居中的中央银行,如英国、日本。

特点:

隶属于政府,名义上独立性较弱,但中央银行实际拥有较大的决策与管理权。

3、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

如意、法。

特点:

中央银行隶属于政府,中央银行在行使职能时比较多地服从政府或财政的指令。

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关系

1.中央银行资本金的所有权大多由财政部门代表国家持有;

2.绝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利润除规定的提成外全部交国家财政,如有亏损,则全部由国家财政弥补;

3.财政部门掌管国家财政收支,而中央银行代理国库;

4.中央银行代理财政债券发行,需要时按法律规定向政府财政融资;

5.许多国家财政部门的负责人参与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有的有决策权,有的只是列席;

6.有的国家中央银行在行政关系上直接隶属于财政部I、J;

7.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需要协调配合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总体独立性较弱,但独立性在不断提高

(一)中国人民银行相对独立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货币发行并未真正独立

(1)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务院,而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

(2)货币发行受商业银行的信贷收支状况的制约;

(3)货币发行受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与制约。

2.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上不独立

(D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权在国务院而不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只有■货币金融政

策的建议权和执行权;

(2)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还受到国有商业银行、财政等部门的制约。

第二章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范围、原则、限制

法定业务限制

不得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和非银行金融业务

不得向任何个人、企业或单位提供担保,不得直接向他们贷款

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

不得从事不动产买卖业务

不得从事商业性证券投资业务

一般不得向财政透支、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它政府债券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

1、非盈利性2、流动性3、主动性4、公开性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容、资产负债之间的关系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构成

资产

负债

国外资产

储备货币

对中央政府债权

定期储蓄和外币储蓄

对地方政府债权

发行债券

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

进口抵押和限制存款

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

对外负债

对非金融政府企业债权

中央政府存款

对特定机构债权

对等基金

对私人部门债权

资本项目

其它项目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的关系

1)简化的资产负债表

2)基础货币(储备货币)的决定

[中央银行资产]—[中央银行非货币性负债]=[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政府债权净额+对外金融资产净额+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净额+其他资产净额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及主要特点

其他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容

第二章

存款准备金业务、货币发行业务两大基本负债业务

准备金存款业务

1)存款准备金的含乂及构成(P80)

存款准备金是存款货币银行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包括

(1)自存准备:

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2)法定准备金

2)"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

金的比率和结构,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整的制度

3)存款准备金的基本内容

规定法定准备金比率

规定可充当准备金的内容(第一准备与第二准备)

确定准备金的计提基础(如何确定计提准备金的存款余额;如何确定缴存准备金的

基期)

按存款的类别规定准备金比率(根据存款的流动性)

按金融机构的种类、规模、经营环境规定不同比率。

(依据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

规定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

中央银行货币发行业务

(一)货币发行的含义、渠道

1、货币发行的含义

1)指货币从中央银行发行库通过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

2)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2、货币发行渠道:

再贴现、贷款、购买证券、购买金银和外汇等

 

人民银行

出库

贴现贷款

购买证券

收购外汇

收回贷款出售证券

商业银行

现金投放

入库

现金回笼

■发放贷款

■工资及对个人其它支出

■行政管理费

■吸收存款

■收回贷款及利息

 

(二)货币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

1、货币的经济发行: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供应,是通过正常的信用渠道投放的,

2、货币的财政发行:

为弥补国家的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强制的力量。

(三)货币发行的原则

1、垄断发行原则

2、要有可靠信用保证的原则

3、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

(四)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1、含义:

中央银行在发行货币时以某种贵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量与这些资产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

2、发展过程:

金银准备阶段、保证准备阶段、管理通货阶段

3、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基本内容

1)发行准备的构成

现金准备:

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现实流动性的资产

证券准备:

包括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等

2)准备金的比率:

指在一国发行准备中,现金与证券准备占货币发行量的比例,以及在发行准备中,现金与证券各自所占的比

4.几种主要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P90)

1)现金准备发行制

2)证券保证发行制

3)现金准备弹性比率制度

4)证券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

5)比例准备制度

其他负债业务内容

政府存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特定机构和私人部门存款、特种存款、外国存款

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的内容、支付清算业务

再贴现业务的概念

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急需资金周转时,将其由贴现而取得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转贴现、贴现”

再贴现业务的一般规定:

1、对象: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2、再贴现业务的申请和审查

3、再贴现金额和利率的确定

4、再贴现票据的规定:

真实的票据、证券

5、再贴现额度的规定

6、再贴现的收回

支付清算服务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含义:

是指央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使金融机构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合理运行,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结算(Settlement):

一般指为实现因商品交易、劳务供应、金融活动、消费行为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而发生的货币收付。

现金结算与非现金结算

清算(Clearing):

银行间的债权债务的清偿及资金的划转需要通过一定的清算组织和支付系统,进行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受、对账与确认、收付数额的统计轧差、全额或净额等一系列程序,即所谓的“清算”。

支付清算系统:

清算机构、支付(清算)系统、支付结算制度、同业间清算安排

(1)清算机构:

清算机构是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中介组织

清算机构有票据交换所、清算中心、清算协会等多种组织形式。

(2)支付系统

是由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金融安排。

(3)支付结算制度

是关于支付结算的规章政策、操作程序、实施范围等的规定与安排。

(4)同业间清算制度与操作

同业间清算(行间清算或联行清算)是金融机构之间为实现客户委办业务和自身需要所进行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划转。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运作

(一)支付清算运作的基本原理

1、中央银行在银行间清算中的地位

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和应收应付款项,通过其在中央银行账户的借、贷记载进行划转清算;

清算资金的来源:

在中央银行储备账户上的存款余额、中央银行信贷、通过货币市场借入的临时性资金、由于支付时隔所产生的在途资金

2、基本原理

①借记与贷记

②.双边代理安排:

两个银行最简单的清算和结算安排是建立双边代理关系,即每个银行均在另一个银行设立账户;

资金转帐的结果使付款人A在A银行的存款余额下降,收款人B在B银行的存款余额增加;③.结算代理人:

银行通过共同设在第三方的账户进行相互结算,大多数情况下,由中央银行承担这一角色。

在这种情况下,A银行在央行账户上的存款余额减少,B银行在央行账户上的存款余额增加。

4全额结算资金的流动

如图表明,支付指令的传送是双向的,在全额结算方式下,每一笔支付都将通过中央银行的结算账户来进行。

5双边净额结算

双边轧差涉及到每对银行间应收应付款的对冲。

系统中,每个银行有3个相互独立的净头寸,头寸或者是净支出,或者是净收入,或者是零。

6多边轧差结算

支付系统的多边轧差结算最终要通过清算所来进行。

清算所是传送支付指令的中心,它负责计算多边净头寸并传送给中央银行,使之最终反映在银行的结算账户上。

(二)行间支付(清算)系统:

资金清算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程序:

(二)行间支付(清算)系统:

资金清算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程序:

付款行

支付指令

支付系统

支付指令

收款行

b.收款行和付款行之间实现资金划转。

1、净额结算:

清算系统将在一定时点(通常为营业日结束时)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帐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帐金额总数,得出净余额,即净结算头寸。

通过中央银行或清算银行进行划转,从而实现清算。

(存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隐患)

2、全额结算:

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每一笔转帐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总的借、贷方差额结算。

分为定时(延时)清算和实时(连续)清算

3、实时全额清算系统(RealTimeGrossSettlement,RTGS)的运行原理

特征

实时一指在营业日清算期间内,非间断、非定期地持续进行;

全额一指每笔业务单独进行、全额清算,而非在指定时点进行借、贷方总轧差处理。

四、支付(清算)系统的种类

五、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组织票据交换

(二)提供异地跨行清算服务

(三)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净额清算服务

(四)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

六、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重要性

・保障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转

・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与金融稳定具有密切相关性

中央银行其他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再贴现业务和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国际储备业务及其他一些资产业务

第四章

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宏观经济和金融运行分析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

分析对象:

一系列与经济的总体运行相关的变量:

产出、就业、价格水平、利率水平、货币供应量、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和政府支出与税收等。

分析重点:

这些变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分析框架:

对四大账户的分析

一、国民帐户

1.国民账户的基本内容

国民账户一一国民收入与产品账户。

2、统计方法:

生产法(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

3、几种重要的概念

1)经济中的居民与非居民

2)国内总量与国民总量

3)流量与存量

4)名义值与实际值

5)总值与净值

4.分析框架

主要指标:

GDP,GNP,GDI(国民可支配收入)

GDP=C+I+(X-M)

GNP=GDP+YF=C+I+(X-M+YF)

GDI=GNP+TR=C+I+(X-M+YF+TR)

S=GDI-C

S-kX-M+YF+TR(四部门模型的均衡条件)

YF:

要素净收入

TR:

净转移

二、国际收支状况帐户

1、国际收支帐户的基本内容

反映经常帐户、资本帐户、官方储备帐户余额

CA+F-AR=O

CA:

经常项目

F:

资本和金融项目

AR:

官方净储备

2.国际收支帐户的分析框架

分析的目的:

判断经济是否存在对外失衡问题,由此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政策来纠正这种失衡。

判断依据:

自主性交易与补偿性交易

衡量方法:

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基本差额、总差额

三、财政帐户

1.分析的原因:

财政收支平衡状况及其融资方式将对总供求平衡状况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2.分析的内容

财政收入分析:

经常性收入与资本性收入

财政支出分析:

经常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财政融资分析

3、分析框架

核心:

财政收支是否平衡

总差额(P175)

经常性收支账户差额:

反映政府储蓄水平

四、货币帐户

1.货币账户的基本内容

资金流量分析

流量:

金融流量一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流量。

非金融流量一商品、劳务和单方面转移的流量。

统计期间内发生的经济交易,它全面地反映了主要宏观经济账户间的相互关系。

资金的流量分析:

运用复式记账原理,对社会各经济部门的资金来源与资金用途分类记录,从而对全社会资金运动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的一种方法。

①.分析原理

1)国民收入与产品账户记录了有关一国的增值、收入和支出的非金融交易;

如果把国民收入与产品账户按部门分解,则每个部门的非金融交易差额(即部门的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可以被认为是各部门的融资,原则上应等于其对国内其它部门和国外部门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变化;

把每个部门的金融交易加总,即得到资金流量账户。

2)财政账户说明有关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非金融交易和有关总盈余和赤字融资的金融交易;

3)国际收支账户既表明非金融交易,又表明金融交易,前者出现在经常项目中,后者出现在资本及储备项目中。

4)货币账户不表明非金融交易,仅表示银行体系的资产与负债。

②.资金流量账户的编制

1)将这个经济体划分为若干部门,主要有私人部门、政府部门、银行部门、对外部门等;

2)分别为每一部门编制“资金来源与用途表”(用流量表示的资产负债表)

3)将编制完成的这些不同部门的资金来源与用途表,以矩阵形式汇总为整个经济体的资金流量账户。

资金流量分析充分体现了4大账户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由动态的角度对宏观经济账户的综合分析。

第五章

货币政策基本内容、与经济的联系

货币政策的内涵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

广义:

泛指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及其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

狭义: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效果

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通常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分歧主要存在于两个方商:

——货币政策能否调控货币供应量

一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能否影响实体经济

1.货币政策对产步、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碗。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通过AD-AS(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进行分析。

如图9-2所示:

从AD-AS模型中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动推动总需求曲线移动,使经济的均衡点从原有的均衡点向新的均衡点移动来实现的。

2.货币政策对姿济波动的影响。

>适当的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剧烈波动。

>由于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影响和货币政策使用时机、力度等掌握难度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不当也可能加剧经济的剧烈波动。

五大政策目标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一)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

(二)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两者具有统一性,表现为:

(D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只有物价稳定才能促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

(2)经济增长促进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品增加和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两者也存在矛盾

稳定物价需要抑制总需求,而促进经济增长需要扩大总需求;

要加快经济增长,就必须配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有可能引发物价上涨;

要稳定物价,必须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这种政策又可能损害经济增长速度;最坏的情况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

“滞胀”。

(三)充分就业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

根据“奥肯定律”,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四)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间的关系存在多种可能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这会导致外汇储备减少,造成国际收支逆差。

为了消除国际收支逆差,需减少进口,扩大出口,减少国内商品供给,这又可能给国内市场造成压力,导致价格上涨。

(五)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导致进口增加,资金外流,国际储备减少,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相反,则会引起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国内平衡与国际收支平衡往往逆向运动。

(六)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一般,物价稳定有利于金融稳定。

但出于金融稳定的目的有时会影响物价稳定,如中央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