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1505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题的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中华

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文字的作用、意义,史学典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见证,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分析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课外探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

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

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

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

如何探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四、学情分析

在实践过程中,部分班级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不够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充分利用视频、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教学方法

1.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2.自学引导法。

课前布置相关问题,

让学生自学。

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3.探究性学习法。

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

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

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4.理论联系实际法。

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六、课前准备

1、集体备课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课堂探究:

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

的感想。

课堂探究: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

“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扫证吗?

探究提示: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神舟”五号我人飞船成功发射。

在环绕球14圈后,于16日6时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成人航天术的国家。

人航天技术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巨型航天工程,我国航天事业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它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都是由我国创造的。

“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的成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得以实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创造力和自强不息的风貌,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能创造辉煌过去,也一定能创造辉煌未来。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

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辉煌历程

2、薪尽火传、一脉相承

文字

史书典籍

3、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图示教学法、诱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在讲授过程中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教师通过诱导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班级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不够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充分利用视频、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导学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汉字;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史书典籍。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求同存异和

兼收并蓄。

二、预习内容

1.古代辉煌的历程

(1)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和“”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3)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汉代,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人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

(5)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面临西方的冲击。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____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作为其特征的见证,和是很有说服力。

(2)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人文明时代。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性,即和。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随着中国的日渐没落和西方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的奋斗密切相关。

实践证明,只有在的领导和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篇章。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汉字;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史书典籍。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二、学习过程、

1、古代辉煌的历程。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

流长是中华文

化的基本特征。

(2)汉字和史学典

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包容性。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续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

课堂教学:

1、完成课文各项活动设计,体会课文概要。

2、是非辨别: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应归功于汉字的发明史和史学典籍存流。

3、核心讨论:

中华文化具有其独具的特色,但它与西方文化不相容。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关于文字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巨大作用②仅有汉族使用汉字

③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④汉字是中华文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

大生命力的原因是()

①中华文化没像其他文明一样,被外族入侵而中断、淹没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

③史书典籍的传承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

3、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深入开发,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

如不,就会被别国开发利用反过来向我国出口。

例如:

前几年美国根据我国民间故事花木兰制作的动画片在我国热播就说明这一点。

所以我们要()

A积极保护民族文化,反对他国开发利用

B拒绝外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C充分开发我国文化资源,提升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D发展文化贸易,积极引进先进文化产品

4、关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是()

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它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方面

③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和睦交流

④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排斥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D②③④

5、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

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中华世纪坛序》: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为什么?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殷周时期是中华文化最初的形成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得到大发展 ③秦朝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④宋朝时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⑤隋唐中华文化达到全盛时期 ⑥元朝时中国文化开始走向衰落

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⑥

2.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的是()

A.文字B.史书典籍C.音乐D.绘画

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源远流长B.博大精深C.创造性D.包容性

4.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对“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①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②包容性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 ④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5.2006年11月7日由泰国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题

为“以儒学乐观稳定的思想迈向未来”的儒家思想研讨会在曼谷联合国会议中心举行。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曾说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

A.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B.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各国文化可以交流,但不能相同

6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的现象较为严重。

于是,有人认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失去它的作用。

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参考答案

课内探究学案

集体观念等对于市场经济发展仍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