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1882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1、使用教材是经教育部2012年审定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

2、七年级109班共有学生人。

二、教学目标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地理教学内容,是新版教材,与老版教材相比,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侧重基

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旨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共五大章内容,其中第二章、第四章是重难点,第三、五章是难点。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期所教学生,均系一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对一系列地理概念都非常陌生,故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兴趣,并在教学中将知识地理与生活地理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以促进地理教学。

五、教学时间安排:

本册教材共17节内容,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

3课时第二章:

6课时第三章:

5课时

第四章:

8课时第五章:

3课时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知识就存在、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明白学习地理的意义。

2、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还存在许许多多未解的地理之谜。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解开地理之谜

1、学生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知道这些问题都属于地理之谜。

只有学习了地理知识,就能解答这些问题。

2、学生思考:

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材料:

“地理”一词的来源。

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等。

㈡、地理和日常生活

1、学生阅读教材第三页的图一和图二,讨论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

滑雪:

在有冰雪的地方才可进行;

冲浪:

在海上才可进行;

2、小结:

可见,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㈢、地理与生产建设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讨论:

①、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②、假如有一片森林,要建一个家具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还是靠近城镇。

原因是什么?

③、学生阅读“荷兰的风车”了解荷兰人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

㈣、地理与风土人情

1、学生阅读教材第五页的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

小结:

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五彩缤纷。

2、学生阅读“阿拉伯人传统服装与地理环境”——服饰的地域性。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识记一些常用的图例。

2、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大小、计算公式

2、在地图上判断分向、常见的图例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2、比例尺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学会使用地图

学生阅读课文第7页的图,教师小结: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都是按一定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现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都具备三要素: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使用地图,首先要学会在地图上辩方向。

1、方向

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提问:

①、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如何确认方向?

应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可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活动题。

2、比例尺

我们怎样学地理(1课时)

【篇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

2)怎样学好地理?

2、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

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

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新课学习阶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

教学地球仪。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

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

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

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1.经线呈什么形状?

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

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引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第二节节地球的运动

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一)、引入新课: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

方向是怎么样的?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

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

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总结:

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

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

(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

【篇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教案(全册)】

与同学们谈谈地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重点】

(1)平易、通俗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今天同学们在初中学习的第一节地理课。

同学们理解地理吗?

地理课上会学习哪些内容吗?

(切入主题):

继续提问:

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2.活动设计:

结合小学社会课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地理”?

生:

畅所欲言。

按你对“地理”的理解例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物和现象。

3.读课本小卡片,补全内容。

4.读书2页4幅图片,请同学们解释每幅片的寓意。

师:

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环璄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特点。

人们长期的生活中适应了不同的环璄,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方式。

所以:

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地理。

【课堂活动】①畅谈地理

②由地理去联想。

【课堂练习】填充图册、地图册、熟悉【板书设计】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导课:

提问、学习地理的好处。

(生答共同总结)

让同学们阅读课文课本2-4页,理解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地理具备的四个基本理念。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综合的分析问题。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堂活动】书中事例。

讨论:

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既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又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来的。

(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课后作业】预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绘一幅校园平面图。

【板书】

学习地理的好处。

四个基本理念。

第一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

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

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

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

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

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

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

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00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

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

为什么?

(总结:

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四、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

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

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

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00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