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3273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

八年级上册地理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地球仪。

4、转椅一把。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

(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

(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3、谈话:

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情况。

(1)谈话:

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2)提问:

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

2、观察实验,探求地球昼夜变化的原因。

(1)谈话: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

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

教师演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

从地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

(3)讨论:

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

(4)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思考:

①坐在转椅上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

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

③坐在转动的转椅上,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6)分组讨论:

①我们知道,在地球上看到太阳、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

(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

(7)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现在人们可以借助火箭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

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

(8)谈话:

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9)分组实验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

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

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

什么时候是黑夜?

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

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10)小结:

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都能认识到地球的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变化,形成地球上的周期性季节变化。

2.初步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周期性的公转。

3.初步知道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照时间长短不同。

教学准备:

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和图片。

活动一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2.能将方格的大小与太阳的照射程度加以关联。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季节的变化?

这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吗?

2.模拟:

在手电筒的玻璃片上画上大小均匀的方格,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不同地方的方格大小。

3.小结:

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指导要点:

*在进行模拟活动前,应让学生知道地球仪上方格变大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斜射,方格大小几乎不变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直射。

*活动中画有方格的手电筒最好由教师预先准备,因为要求方格大小均匀,如果让学生画,难以保证方格的大小,从而影响活动结果。

活动二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活动,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

2.通过比较方格大小,分辨地球仪上同一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

3.进一步提高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一年当中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

2.模拟:

在地球仪上选择一点(如上海)作出记号。

让地球仪沿圆形轨道围绕手电筒转动,模拟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选择4个对应的位置,比较记号处方格的大小,判断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的变化。

3.小结: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受到太阳直射和斜射的情况不同。

4.观看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

5.交流:

地轴的倾斜对季节更替的影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昼夜长短的特点。

教师总结:

因为地轴是倾斜着绕太阳运转的,这样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会使地球表面受到的光热程度发生变化,从而划分了五带、产生了四季,以及南北半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2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

认识世界的海陆分布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

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

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关键点:

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

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

为什么叫地球呢?

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情境:

 

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

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

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

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海洋与陆地的分布

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

做游戏、统计,得出结论:

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

3。

学看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

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

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

 

介绍: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洋:

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

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

 

 

文字与图结合。

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学习七大洲

 

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

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

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

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达成一致意见。

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 

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

 

 

学习四大洋

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

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初步了解四大洋

板书设计

海洋与陆地:

1、地球、水球。

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

七大洲:

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

四大洋:

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情况

 

总结、回答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引入新课:

 

 

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

从亚欧大陆包含亚洲和欧洲两个大洲入手讲解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思考、回答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观察里海和黑海,区分他们的本质差别;(湖、海);观察图2-22

读图分析亚欧分界及土耳其海峡的相对位置、组成。

首先引导学生分清亚洲和欧洲的分界

 

 

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引导学生得出亚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看图分析

 

 

 

通过读图,分析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

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简单介绍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欧洲与非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等,作为较高层次的要求。

 

 

读图、思考、分析

 

 

 

 

主要强调学习地理是掌握重要的学习工具地图,认识地表事物时一定要图、文结合,落实每一地点在地图上的落实。

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亚洲环绕。

大西洋被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所环绕。

印度洋被亚洲、大洋洲、南极洲、非洲所环绕。

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环绕。

可进一步分析各大洲周围有哪些大洋

读图分析,可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绘图、总结、布置作业 :

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

 

指导学生绘制大洲轮廓几何略图;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布置作业 :

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也可以用竞赛形式让学生当堂进行填图练习。

取得较好的效果。

发言总结所掌握的内容;做练习题

 

 

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加深学生的认识

 

板书设计 :

 

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

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

 

第三节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具体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比例。

2.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3.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并能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3.“观察地图、生活发现问题调查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证据”的科学探索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运动是绝对的观点。

2.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3.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

1.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过程指导

新课引入方式:

方案①:

可以通过教材12页探索活动引入。

方案②:

可以通过复习第一节海陆分布引入。

方案③:

可以通过教材14页图D、E设问方式引入。

方案④:

可以手持建筑用鹅卵石设问:

同学们,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种鹅卵石?

引出爱观察生活的同学:

在山上也看到过,为什么会在山上也有呢?

引导同学讨论引入。

【沧海桑田的变化】

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即形象地比喻为“沧海桑田”,也即海陆变迁。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可以由学生阅读教材13页“海陆变迁的原因”后,完成连线题:

(设计此题目的是:

让学生明白探索活动与学习内容是紧密相连的)

通过以上活动:

让学生总结出:

地球表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海陆面积的变化,还有海陆分布也有变化(让学生树立运动是绝对的观点)。

转入

【大陆漂移】

对于教材14页有关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阅读材料,建议用如下三种处理方案之一:

方案①:

由知道这个故事的学生讲(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但要注意调控时间)。

方案②:

教师讲故事。

方案③:

全体学生阅读这则材料。

对于教材15页,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一二自然段课文,然后提问:

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有关大陆漂移学说还有什么证据?

学生回答后,再由学生结合图H进行总结(教师要注意纠正和评价)。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学生在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之后,多数学生也会产生这个问题,要解释这个问题比较困难)我们共同来做一个实验(此实验易做,同时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课也可以“做”,这既可以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来证明这个问题。

从而让学生总结: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

建议用如下六个步骤(步骤顺序可以调整、步骤也可以取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步:

由学生阅读教材16页的阅读材料(从而树立感性认识)。

第二步;引导学生读图I,从而总结出板块构造理论(形成理性认识)

第三步:

由学生阅读教材17至18页正文部分,学生更正自己总结的板块构造理论。

第四步:

教师再做强调、更正、补充。

第五步:

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巩固板块构造理论):

(1)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

主要有哪两条火山地震带?

(2)世界上火山、地震带与六大板块的关系?

(3)若干年后地中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中国是否多火山、地震?

为什么?

(5)日本是否多火山、地震?

为什么?

关注日本是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六步:

挤压和撕拆海绵块演示。

(1)当演示两块海绵挤压时,在两块海绵上放入几个粉笔头,再把它从两边往中间挤压,请同学观察思考会产生什么情况?

活动总结:

两块海绵相互挤压的地方粉笔头滚动脱落,其它地方的粉笔头位置基本不变。

(2)当演示撕拆一块完整的海绵时,同样加入几个粉笔,请同学们思考撕裂海绵时又会产生什么现象?

活动总结:

海绵撕裂处粉笔脱落,其它地方没有任何变化。

第二章世界气候

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具:

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叙述:

问题式学习方法也就是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同学们能够阅读相关资料,逐个击破各个问题,就达到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请大家打开课本23页,阅读图B。

大家看到这幅图上又有一些红色的曲线。

学生读图。

叙述:

这些红色的曲线代表的是等温线,何谓等温线,等温线就是把是将气温相同的地点连结起来的曲线,等温线之间的间隔根据需要而定。

这幅图上等温线之间间隔为?

学生回答:

10

提问:

世界气温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有什么规律?

学生:

思考回答。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总结:

好,这是世界气温分布的第一个规律。

追问:

气温分布呈现这种规律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思考回答。

有的同学能想到是热量分布不均匀。

继续提醒导致热量均匀的原因,学生基本可以想到是太阳辐射。

总结:

地面或的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在各个纬度范围是分布不均的。

太阳直射点范围内得到的能量多,而非太阳直射点,得到的太阳辐射要少。

请大家看如下实验。

演示:

手电筒垂直射到桌面和斜射到桌面上,桌面受光面积有差异。

解释辐射在各个纬度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提问:

读地图册P12,P13页。

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

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

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哪一个比较平直?

为什么?

课件上打出这些问题。

学生读图,思考。

总结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差异。

如果不是很准确,可以给与提示在北半球图上,同一纬度位置,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值相同吗?

总结:

海洋和陆地的不同影响了气温的分布。

夏天,大家度假都喜欢区海边还是内陆?

学生:

海边。

提问:

夏天感觉海边凉快。

请阅读课本24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差异是如何影响气温分布的?

学生:

阅读课本。

海洋和陆地性质差异,主要是组成海洋和陆地的物质的差异影响气温分布。

提问:

读地图册P12,13页同一纬度,非洲南端东海岸与西海岸的气温哪个高?

原因是什么?

学生:

读图思考。

东海岸的气温高于西海岸。

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

提示:

请看大屏幕,补充有关洋流小资料。

播放课件:

洋流小资料。

洋流的概念,及根据冷暖差异对洋流的分类。

提问:

同学们根据上述提示,猜想影响非洲东海与西海岸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暖流和寒流的差异。

暖流流经的地区,温度升高,寒流则相反。

提问:

为什么有如下的景象发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播放课件:

图片和古诗。

学生思考:

解释古诗饱含的含义,并总结影响因素。

总结:

主要指的地形也就是海拔的差异。

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在不断的降低。

看课本26页,大家阅读第一自然段。

试计算:

四川成都峨眉山高峰金顶海拔3099米,请计算金顶与海平面的温差是多少?

本堂课小结:

气温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重点分析了气温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并掌握了如何从气温曲线图获取一地的气温变化规律,从而获得气候变化的规律。

课后总结:

中国地理的气候部分学习,为世界气候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学习多样的世界气候时,可以积极利用前面所学习知识。

如导入环节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是以读图为基础,而影响因素分析是依赖前面所学习一部分地球运动知识基础。

读图分析是这堂课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

一、教与学的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关心天气一般除了关心气温外还关心哪一个要素呢?

如今天气温有多高,降水概率有多大等等。

那么什么是叫降水呢?

降雨与降水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

降水包括降雨、降雪、冰雹等形式。

(讲授新课)叙述:

降水包括了固态和液态水。

降水和气温一样是气候的一个重要要素。

我们沿用学习气温的方法来学习降水。

首先,大家阅读课本27页图L,总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播放课件:

课件对比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降水分布规律由学生总结。

学生:

阅读课本,思考降水分布的规律。

降水也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讲解:

大家总结不错。

下面对照第二气温分布第二个特点,总结降水分布特点。

播放课件:

显示降水分布的第一个特点,气温分布第二个特点,同一纬度,在海洋和陆地上的差异。

提示降水分布规律从沿海和内陆地区来比较。

学生:

阅读课本,思考。

沿海地区的降水大与内陆地区。

叙述:

降水分布基本上是这些特点。

播放课件:

显示降水的第二个特点,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量在递减。

叙述:

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四个。

那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哪些呢?

影响降水的因素与气温的影响因素是否相同,具体是如何影响的?

请同学们就降水的两个分布规律来分析。

学生:

思考分析。

学生基本可以总结出赤道地区海水广布,空气中水汽含量多。

沿海地区水汽比较多,内陆水汽难以到达。

追问:

海洋面积广布,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海水才能转化为水汽?

为什么水汽难以到达内陆?

学生一:

如果温度高水面蒸发会旺盛。

有利于形成降水。

学生二:

水汽在输送过程中可能碰到了障碍物。

追问:

障碍物主要是什么?

学生:

山地

叙述:

好,我们引出影响降水分布的另外一个因素:

地形。

请大家看大屏幕,在山地地区经常有的降水类型。

播发课件:

地形雨课件。

提问:

为什么在迎着风的一侧能形成雨,而在背风的一侧降水少呢?

学生:

思考。

叙述:

迎风坡一侧,气流随着坡而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温度降低,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过多可能凝结,形成降水。

在背风坡一侧,气流在下降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

不容易形成降水。

提问:

看课本27页图L,非洲东西海岸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非洲东西海岸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读图。

思考。

学生总结是洋流。

叙述:

总结了影响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和因素,大家可以结合气温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对比理解。

学生:

比较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过渡:

用来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我们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也就是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请看大屏幕上给出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前后桌四个同学一个小组,每位成员负责一个地区的降水量柱状图。

小组成员做好后可以对比看看彼此之间有什么差异。

我们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降水量,单位是毫米。

小组成员的竖坐标的单位长度差最好限制在20以内。

播放课件:

首先是指做好的降水量柱状图范例,然后是四个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