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2539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docx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

(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生和死浇铸的雕像叶楠

  烟花三月,在我国江南,已经进入春光旖旎的盛春了,而在北方边陲,则另是一番景象。

在那里,春天似乎还在遥远的地方逡巡……

  有一年,就是在农历三月,我到了大兴安岭北麓。

那里仍然是冰封雪覆,严冬依然盘踞在冻土原上,不肯离去。

空中的太阳,似乎也是冰冷的。

森林中一片死寂,好像万物在严寒狞厉的威势下,连叹息都不敢地蛰伏着。

只是偶尔遇到一只狍子,在林隙里,蹒跚地奔跑;

  或者见到一只羽毛蓬乱的飞龙,在地上,费力地用喙敲击坚硬的积雪,想找到哪怕是发霉的干瘪的越橘或草莓的果实。

它们饿坏了,连鸣叫的力气也没有。

一个清晨,我突然在积雪的林地中,看到一星飘动的蓝色的火苗。

走到它的近旁,才看出这是一朵很小的花儿,蓝色的,像铃铛,口朝着天,由纤细的孱弱的茎挑起,在凛冽的风中颤抖,像一面傲然挺立向严寒挑战的战旗。

我感到震惊。

这么弱小的生命,竟能从坚硬的冻土和积雪中,挣扎出来,在万物都还在沉睡的时候。

这是一株草本植物,名字叫白头翁,是我后来从林学家那里知道的。

  我蹲下来仔细看看这勇敢的生命,这时,我才发现,它蝉翼般的花瓣还抱着一只蜜蜂,那蜜蜂就像婴儿安稳地睡在摇篮里。

再仔细一看,蜜蜂已经僵死了,显然是冻死的,蓝色的花朵哪里是它的摇篮?

实则是它的殓床!

它定是嗅到花儿的气息,不顾彻骨的寒冷,摇摇晃晃飞来,扑向花心,然后死去的。

它是为了迎接春天而死的,它是为生而死去的。

我感到浑身发冷,我感到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

  几天以后的一个夜晚,我被一种巨大的声响——宛如大地在叹息——惊醒了。

随之而来的,是如海浪拍岸的声响。

我飞速地披上棉袄跑出去,就听见像珠玉碰撞发出的响动,叮咚不息。

这是我客居的村庄旁边的一条细小的冷水河开河了,在星光下,河上迸射出晶莹的光辉。

  清晨,就在刚刚解冻的小河边,杜鹃红了,那新艳的红,被残存的冰雪的洁白,映衬得异常娇丽。

它们是一夜之间红的,像是被解冻的冰河的响动所惊醒,漏夜匆匆梳洗、涂上脂粉,展现在寂寞了一个漫长冬天的冻原上,给满目冷色调添了星星点点醒目的暖色。

它们是在还没抽出叶芽,就绽开了花朵,像是没披上衣裙,就急忙显露嫣红的面颊,来迎接冻原上姗姗来迟的春天。

  在杜鹃后面,是越桔、草莓、稠李子、山汀子……数不清的草木,开放出绚丽的花朵,像是结队浓妆艳抹的仕女,联袂拥上大兴安岭广阔的舞台。

刚刚解冻的水泡子里,首先出现的是黄绒绒的雏野鸭和它们的双亲,它们像编队巡航的舰队,在浮冰中悠悠游弋。

你根本不知道老野鸭是什么时候,从温暖的南国飞回来的,也不知道它们在什么地方孵出的雏鸭来。

真是“水暖鸭先知”,它们是候鸟的先导,不几日,无数各式各样的候鸟结伴归来了。

沉睡了一冬天的冬眠的熊,晃着空瘪的肚子,缓缓从洞中走出来,时不时贪婪地“呼哧呼哧”嗅嗅芳香的泥土,时不时抬头仰望有了暖意的太阳,它不得不用它已经瘦弱的掌,搭在额头遮挡着,它纳闷,这阳光为什么偌么刺眼呢?

是阔别太阳太久了。

  花儿姹紫嫣红,鸟儿飞舞鸣啭,连衽成纬,繁弦急管,寂寥的千峰万壑,突然变得喧闹了起来。

春天来了!

以往,我总认为春天是突然来临的,是自自然然来临的。

现在,我知道,春天其实是由万物经过艰苦的甚至于牺牲抗争迎来的。

  已经来临的大兴安岭的春天的美丽,固然令人振奋、沉醉,但撼动我心魄的还是那株白头翁。

它那茎头的蓝色的花朵,花朵上僵死的蜜蜂——宛如黄黑相间的勋标——组成的碑铭似的形象,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像是镌刻在心底。

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这个形象给予我的感受,是激奋,是欣喜,还是苍凉……它让我想到军旅冲锋时吹奏号角的号手,大洋上航船船桅上猎猎的旗,远古留下的摩崖石刻,长城,宇宙飞船,李白的诗篇,司马迁的《史记》,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丹的《思想者》……我自己无法说清这株小花和这只小昆虫,它们的生和死浇铸的那尊雕像,怎么会给予我如此的联想……

14.第二段描写冻土原上的严冬有什么作用?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彩色的荒漠》

  ①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

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

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

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

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

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

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

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②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

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

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③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

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

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

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

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的铺上一片黄沙。

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7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

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④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

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

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

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⑤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

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

塔中油田到了。

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

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

这会不会是幻觉?

  ⑥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

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

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

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

照耀着这一片沙漠。

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

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⑦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

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

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

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

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

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

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⑧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

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我爱水张秀亚

(1)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布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潺湲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

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琤琮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2)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

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3)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

逢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徜徉,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

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

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

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

在柳荫里静听那汩汩的水响。

诗,遗忘了;花,失落了,

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光。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

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

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

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4)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

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5)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美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朦胧水雾,以及潋滟清光里,引人系恋。

(6)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

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

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这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

“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7)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

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

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8)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个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浅了,堤边水位低了,水蓼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

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

渐渐地,水边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

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9)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蜿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

2.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4.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请简要分析。

(8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木车的激情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过迅捷后焦躁和苦恼。

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

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

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

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

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

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

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

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

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

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得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

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

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个阶层诉说她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得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

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贺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大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

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

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却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

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参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

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京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的骄傲。

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

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

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

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

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

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

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

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

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

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

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

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5分)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练习

(2)

1、

花事

潘向黎

(1)三月里,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到花园一看,母亲种的贴梗海棠开了。

白色的,很柔,花瓣圆圆的,很润,是江南娇小女儿态,居然冲寒而来,让人心头一热。

连续两个月反反复复的病好像好了起来。

(2)三月底,樱花开了。

特地去复旦南区看,原先最大的一株,不知道为什么少了很粗的一枝,不知道是台风刮断了,还是砍掉的。

这一来就不成气势了,一瞬间的失望几乎变成气愤。

真是不如不来,不来的话,这里的樱花在记忆中照旧浮一片云霞。

(3)可是若是不来,待到花期过了,肯定以为是人辜负了花。

谁知却是花辜负人。

可是那么美妙,那么短暂,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

(4)四月中旬。

竟不知道自己住的小区里有樱花。

就在后面一个自行车棚前面,有三大棵,是日本晚樱,似乎又叫八重樱的,一棵白色,两棵粉色。

想必是自己也知道是迟了,于是格外盛大地开了,在花下仰了头看,一层花上面还是一层花,竟是花天。

让人薄醉的明媚梦境,难怪“花天”是和“酒地”连在一起。

(5)想起上一次这样仰看樱花,是几年前在扬州的徐园,就在院子门内一侧,牡丹正开,盛大无比,色泽灼人,上面居然一棵樱花,密密盖住了天,这种搭配在别处从未见过,给人的感觉足够奇异,简直有几分妖魅。

人坐在中间的石凳上,眼睛被花光照得晕眩,只好闭上,还觉花气填满了肺腑。

人生到此,还有什么愿望?

大概只有一个:

希望这个梦不要醒来。

(6)但是樱花还是谢了,最初几瓣飘落,就让人担心风雨。

但是风雨该来的时候还是来了,于是樱花雪一阵比一阵密。

一夜风雨之后,出门时倒吸一口气,台阶下,堆了一堆的粉色花瓣。

(7)本来想改后主词一个字,叹一句:

阶前落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8)正好我白发苍苍的母亲走过樱花树,抬头说:

“不要这样嘛。

”我就觉得不必说了。

(9)今年天暖得疯疯癫癫,花期都乱了,还没到谷雨,牡丹都开过了。

好不容易到了植物园,人家告诉我,牡丹都谢了。

心想,只要还有三四朵,让我看看,也算没白来这一趟。

到了一看,十停里谢了七八停,开着的那些也是萎靡。

(10)站在这样的园中,才明白什么叫大势已去。

(11)牡丹是热闹到不避杂乱的花,红的,粉的,紫的,白的,黄的,还有一种接近黑色的紫绛。

花前的小牌子都写了品种名,无心看。

没有花,秃秃地光知道名称做什么用?

若有花时,更不需要了,它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

(12)这有点像爱情,爱着的时候不需要任何概念和定义,不爱了,多少种界定和解释都不能挽救。

(13)那么,地上的花瓣是没有结果的爱情,而那些没有花只剩名称的植株,是无爱的婚姻。

(14)春天是一年中最让人心烦的季节。

伤感细密而粘稠,有时让人觉得自己脆弱到可耻。

(15)春暖花开?

不,春天是花谢的季节。

你不会在别的季节里,看到这么多的花凋谢。

(16)许多花争先恐后地开了,然后谢去,一场场花事是一个个陷阱,等着我们的心情陷进去,防不胜防。

(17)对人,为了躲避散时惆怅,你可以不聚,可是对花,你能怎么样?

那花该开时就开了,你不能不看,不能不爱,那花该谢时就谢了,丢下你狼藉满地的心情。

(18)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

谁不怜?

可是怜又能怎么样呢?

(19)为了想躲过心痛,其实不要花开。

但是春天一到,偏偏花开,偏偏花谢。

(20)五月六日,立夏。

(21)昨天半夜,或者说今天的凌晨,起风了,然后打起了雷,怪不得昨天开始头疼。

雨下下来了,头渐渐不疼了。

起来出门,看到第十宿舍围墙外的地上,一片雪白的细碎落花。

那几棵绣球不落则已,一落就到了这步天地。

走近了看,五瓣五瓣的,依然精细着,像满地的小篆,曲曲折折的心事无人能懂。

比起“立夏”这个抽象的节气,这满地的雪白小篆,更加让人彻悟,春天过去了。

(22)过去也就过去吧。

一千个春天都凋零了,一万场悲喜都凋零了,多少代看花人都成了别人的追忆。

问题:

第(5)段中写观扬州徐园樱花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岳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

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

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

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

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

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

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

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

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

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

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

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课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

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苍桑。

 有人断言:

“性格决定命运”。

暂不说这句话用预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

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

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

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

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

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

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有删节)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3、<山峦>作者:

筱敏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

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

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为废除农奴制,为反抗专制制度,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

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

一位政客说:

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

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人和人有时是不屑于对话的,一种是以渴望自由为高尚的人,另一种以博取豢养为荣耀的人。

     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

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

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俄罗斯妇女的形象,常常使人想起山峦,有傍墨时分的落霞裁成披巾裹住双肩,以整整一生的坚忍,伫立眺望的山峦。

而脚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