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2833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精品.docx

最新八年级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精品

初二语文《社戏》《诗两首》鄂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社戏》《诗两首》

3.《社戏》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感情。

4.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作者的描写和感情;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反映生活。

2.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语言和行动等方面描写的分析,了解以双喜为主的小伙伴们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淳朴的民风,珍惜纯真的友谊,提高审美情趣。

课题详解:

【关于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1918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18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背景资料】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

“我母亲的母亲在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他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时,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篇作品跟鲁迅早期的其他作品一样,也反映了他的改革社会,必须先清除封建统治阶级加在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改造国民性的观点,充满了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记叙了“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

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作者借看戏寄寓自己特定的感情。

小说的第一部分写的是看京戏,并不高明的表演给“我”的印象极坏,作者借此揭露了旧中国社会的丑恶与腐败,表现出深恶痛绝之情。

第二部分写的是看社戏,是全文的主体。

作者通过回忆,描写了“我”与童年伙伴的友谊,赞美了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的思想品质,表现出无比眷恋之情。

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题目解说】

《社戏》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在小说集《呐喊》里。

作品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了“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

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少年时代看社戏的部分。

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作品里的“我”,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加以艺术提炼而塑造的人物。

教学过程:

一.扫清字词障碍:

1.字的读音:

忌惮dàn竹篙gāo磕头kē

兽脊jǐ潺潺chán撺掇cuānduō

2.多音多义字:

3.形近字:

(1)踊:

yǒng踊跃涌:

yǒng涌现

(2)掇:

duō撺掇缀:

zhuì点缀

(3)摇:

yáo摇摆瑶:

yáo瑶池

(4)棹:

zhào棹船掉:

diào掉头

4.词语积累:

絮叨:

多言,唠叨。

怠慢:

淡漠;不恭敬。

宛转:

同“婉转”,声音婉转动听。

朦胧:

这里指模糊地照着,作动词用。

5.词语辨析:

宽慰劝慰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安慰的意思。

宽慰:

宽解安慰。

劝慰:

劝解安慰。

但“宽慰”主要用于下辈对上辈。

“劝慰”主要用于平辈之间或上辈对下辈。

诚然固然

“诚然”是形容词,一般解释为“确实、实在”。

“诚然”有时也可当“固然”讲。

“固然”是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定乙事实。

但“固然”没有“确实、实在”的意思。

二.课文内容解读:

《社戏》是一篇短篇小说。

作者以深厚的情感和抒情的笔调,通过“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群可亲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天真烂漫、机智勇敢、淳朴无私、助人为乐的本质特征。

小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

从鲁镇的风俗习惯入手,叙述“我”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乡间生活:

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这部分描写了社会环境,揭示了一群农家少年之所以热情好客、机灵能干、天真活泼、淳朴善良的原因:

平桥村“极偏僻”,“住户不满三十家”,所以“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平桥村的人“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远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封建教育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受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污染较少。

第二部分(4~30段):

叙述了“我”和小朋友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4~13段写的是“看戏前”,着重写了“我”的心情变化:

无船时——焦急(“急得要哭”,并且一天“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故作娇态威吓大人);登船时——轻快(“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在船上——陶醉(“有说有笑的,有嚷的”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窒息起来了)。

14~21段写的是“看戏中”,写“我”看戏的感受。

戏并不好看。

远远看见戏台时,虽然“模胡”,但看戏的愿望实现了,所以“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但是,看台上的表演:

“老生却并不翻筋斗”使人遗憾,小旦“咿咿呀呀的唱”令人厌烦,小生“很老”使“我有些疲倦了”,小丑虽使大家“振作精神”,“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不仅“踱来踱去的唱”,还“坐下了”唱,使得大家“都很扫兴”,甚至“破口喃喃的骂”,“终于熬不住了”。

22~30段写的是“看戏后”,写深夜返航及途中偷豆。

虽然戏并不好看,但“我”实现了愿望,小朋友们的帮助有了结果,所以,大家都非常愉快。

于是在返航的船上,“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以致“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归途中,因为“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桂生提议偷豆。

桂生之所以提出“偷豆”,是因为在戏台前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舀水“我”又不喝,因而感到不安与遗憾。

可见提议“偷豆”表现了农家少年诚恳待客的热情。

豆子主要“偷”的是阿发家的,而且是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经过比较,确认“我们的大得多”才偷,表现了他们的纯洁、大方和无私。

为了防止阿发娘骂,他们又偷了六一公公一些,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为了秘密不被人发现,他们吃完豆把器具都洗了,“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留;为了对付八公公又想出对策。

这些都反映了他们的周到细致、天真质朴。

第三部分(31~40段):

写看戏后的余波,抒发了对平桥村和平桥村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第二天”,“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说明八公公根本未计较盐柴被动用;而被偷了豆的六一公公只是嗔怪“踏坏了不少”,笑道请客“是应该的”,对“我”称赞豆子“很好”感到十分高兴,并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厚道。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并慨叹: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其实,那夜的豆只不过水煮盐拌,那夜的戏也并不好看,为什么“我”深味“好”呢?

“好”并不在于戏和豆的本身,而是因为在看戏和吃豆的过程中,深受封建教育束缚的“我”,了解和感受到了劳动农民、农家少年的丰富感情和优良品质。

这篇小说,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写出“我”少儿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现了农村广阔大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少儿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特色详解:

1.围绕中心选材,叙述有详有略:

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得到优待的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

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从而深受感染;略写部分则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如开头部分不仅交代了社会环境,还表现出农村生活浓郁的童趣,篇末写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及送豆行动,表现了劳动农民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

这样选材和剪裁,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重点。

2.景物描写表现人物、抒发感情、表达中心。

如“于是架起两支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表现了“我”看戏的愿望在双喜等十多个小朋友的帮助下即将实现的兴奋和愉快。

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水乡夜色使人心旷神怡,继续表现“我”心情的愉快;“以为船慢”形象地描绘出孩子们盼望早一点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如“月还没有落,……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虽然“我”认为戏并不好看但仍很留恋演出的心情。

如“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一方面表现了孩子们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农家少年的聪明能干、驾船技艺高超。

四.教学难点:

1.小说以“社戏”为题,为什么直接描写看戏的文字很少,而看戏前后的内容却用了很多笔墨?

因为社戏本身不是小说最终的描述对象,仅是贯穿全文情节的外在线索,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描写看戏的过程来反映农村的淳朴民风,赞美农民及农家少年的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品质。

2.既然戏并不中看,作者为什么讲一直到现在,再也没有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在“我”的心目中,“好”并不在于戏和豆的本身,而是因为在看戏和吃豆的过程中,作为深受封建教育束缚的“我”了解和感受到的淳朴的民情民风以及农民、农家少年的丰富感情和优良品质。

3.《社戏》写于1922年10月。

无论是从鲁迅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看,当时旧中国的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的境地,农民生活是充满了悲剧和不幸。

但是,《社戏》中所描写的平桥村的生活却显得平静而且美好,整个作品带有一种牧歌的情调。

如果说《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社戏》呢?

下面的几点供同学们参考:

(1)《社戏》所描写的平桥村是通过一个小孩子(“我”)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当时社会的一些苦难景象退到了孩子的视线外面。

(2)《社戏》所表现的“世外桃源”似的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自由自在的生活是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4.《诗两首》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诗的构思及作者对幸福的深刻理解。

2.明确两首诗的意象,学会透过意象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认识幸福并感受幸福。

3.揣摩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初步掌握朗诵诗歌的技巧,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一.题目解说:

这两首诗都出自于大家之手,都以“幸福”为题,用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诠释了“幸福”这一抽象的话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对青少年的嘱托和期待。

二.熟读课文,解读课文内容:

(一)《幸福》(李瑛)

李瑛的《幸福》以意蕴丰饶的画面和饱含哲理的诗句,蕴含了幸福无处不在地存在于生活之中的思想及幸福与痛苦相伴相生的共同法则,表达了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

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创造幸福。

全诗共6节,其思路清晰,章法严谨,很容易看出行文层次。

第1节写收获之后,劳作者斟满了酒杯。

第2节写静立田间的果树。

第3节写疾飞的归鸟。

第4节写雨中的浆果。

第5节写劳动者家庭的温馨。

这些画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人们的生活(1、5节)和自然世界(2、3、4节)。

这喻示着人类自下而上的状态,其实也是我们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场景。

第1节以“丰收的镰刀”“挂在屋檐下”“喘息”,表明是劳动者在丰收之后;“酒杯斟满”让我们看到农民因丰收而喜,收起农具酌一杯小酒那安逸、自乐的情景。

作者告诉我们幸福就在劳动者的酒杯中,更在他们的心里。

第5节场景人物有三个,“你”、“梦幻般温柔”的母亲、“深情的”父亲。

这是温馨的一家,母亲呼唤着“你”的乳名,父亲凝望着,深情的眸子燃烧着火焰,斟满酒,举过头,温馨的家里弥漫着和谐、关爱,这就是家的幸福。

以上两节,作者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劳动者因丰收而喜悦的形象,描绘了和睦家庭的温馨画面,非常简洁又极具表现力地彰显了作者的思想:

幸福就在这里。

——中间三节分别写自然界的树、鸟和果。

树,是“摘净了果子的树”,就如同刚刚卸完满载粮食的卡车,它如释重负地“轻松”。

为什么感到“轻松”?

是因为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而倍感满足,它将自己积聚营养最终结成的硕果——毕生为之而奋斗的结晶——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了。

它由衷地高兴,并且引以自豪。

“它不肯走开”,是留恋自己植根的这块土地,要在这里等待“来春”作出更大的贡献。

——幸福就在奉献者的期待里。

鸟是黄昏回归的鸟。

这节诗句更简单,但画面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这样想,它为什么黄昏才归去?

它要飞回到哪里?

也许是忙碌了一天,现在要回到属于它的温暖的巢;也许还有它的伙伴在巢边、枝头翘首以待呢!

——有巢的鸟是幸福的,急匆匆归巢似箭的鸟是幸福的。

果,是胀满浆液的果,它就要成熟了。

诗中写道“淅淅沥沥”的“小雨”下着,雨滴“带着幽香滚下花瓣的茸毛”,使“茑萝绿色的卷须轻轻颤动”,就在这恬静、迷人的景致中,红色浆果“望着世界微笑”。

“红色”表明即将成熟、亟待采摘,“微笑”是因为它终于长大了,就要面对和融进它憧憬的这个世界了。

——成熟的果实是幸福的。

以上三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来,自然界的一切也和我们一样是幸福地存在着,就像人类的奉献者、归家的游子和阳光雨露滋润成长着的孩子们。

诗的1~5节描绘了几组幸福的画面,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更让人感受到诗情画意、和谐温馨。

读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句和这首诗的副标题一样似乎在提醒着我们:

“告诉我们的孩子”。

是谁告诉?

告诉孩子们什么?

这两个问题是解读这节诗的关键。

显然,是作者和哪些已经不是孩子的人在告诉,告诉孩子们:

“幸福”和“痛苦”“一样近,一样寂静”。

这幸福指的不是那种别人创造好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如果那也算幸福的话),是“苦涩中长大的幸福”,也就是说是经过艰苦劳动、饱含泪水、品尝到辛酸、经过挫折、磨难而后得到的。

它和痛苦“一样近”,是说幸福与痛苦彼此依存,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生的细节。

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和痛苦同样深刻庄严,因此也“一样寂静”。

它需要我们在静默中思考,老子有言:

“大音希声”,真正给予我们生命的启示的,正是那些沉默而深刻的事物。

这种幸福虽不是巨大震撼,但它是一点一点渐渐地浸润着你的心田;这种幸福来之不易,“会流泪”,但却“永远不衰老”。

青春长在、幸福长存。

最后作者告诫孩子们,无论是什么样的感受——“结晶成盐或结晶成糖,都深深地埋进心头吧!

”这是对孩子们关于幸福的谆谆教诲,是长者对下辈的告诫,是要孩子们牢记,不管经历了什么,从长远看都是一笔财富,都是一种幸福。

是咸的坦然,是甜的淡然。

这是作者人生经验凝结而成的精警之句,颇有启示意义。

(二)《幸福》(罗洛)

罗洛的《幸福》诗是一首直抒胸臆的心曲,也是对幸福的解读。

全诗5小节,大体可分为两层。

1~3节是说奉献就是幸福。

鸟把歌献给林莽、旷野,花把蜜献给鸟雀、蜂蝶,鸟和花都是幸福的。

因为林莽、旷野有了鸟的歌唱会更有生气;鸟雀、蜂蝶有了花的蜜会更快乐。

自然界尚且如此,人就更应当讲求奉献,把生命献给祖国、献给人民。

之所以说这是幸福,是因为这是在为大多数人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因而是崇高而美好的。

4、5节在与“有些人”的贪婪作对比后,进一步表明了作者观点:

幸福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自古以来就有人认为,物质上的享受和金钱上的富有是幸福的,因此,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攫取、掠夺、占有。

这与那些把生命奉献给祖国、人民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向自己心目中的这种幸福伸出贪婪的手,然而,幸福就会像“仙鹤凌空”一般远逝了,因为贪婪就是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奉献还是占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由此,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幸福观。

全诗用高度概括的几节诗,通过鸟和花的形象,对什么是“幸福”作了简洁的诠释,突出幸福就是无私奉献的观念。

(三)诗歌主题:

第一首诗以意蕴丰富的画面和饱含哲理的诗句,传达了幸福无处不在的思想,与痛苦相伴相生的共同法则,表达了对孩子们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幸福的殷切期望。

第二首诗通过鸟和花的形象,对什么是“幸福”作了简洁的诠释,突出了幸福就是奉献的观念。

(四)写作特色:

李瑛的《幸福》

1.抒情性的描写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诗人没有依照哲学本源的思维,解说“幸福是什么”,而是以几组形象的画面回答幸福“在哪里”。

全诗的五个画面具体、形象,将抽象的“幸福”诠释得可见、可知、可感。

无论是自然界的果树、归鸟、浆果,还是生活中的奉归家人和成长着的孩子们,都能让读者感受到抒情主人公的幸福。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比拟融自然界的生灵于人类生活之中,使读者的心境更加开阔,这样的写法不能不说是作者的高明所在。

除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以外,作者对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细节的关注和捕捉的眼光是独到的,描写是深情的。

比如,写挂在屋檐下的镰刀,疾飞的小鸟,雨滴在幽香花瓣上滚动那茸毛、卷须,那湿淋淋灌木丛中微笑的浆果……这些场景无一不是司空见惯的。

但作者从画面中透出的神和情,又无一不敲奏着幸福的旋律,让幸福的感觉自然地一一呈现。

2.将感情化的表达与理性化的思考融为一体,是这首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丰收后的小酌,自然界树、鸟、果实的灵动,温馨之家的相拥相聚,其实都是比喻性的。

描述生动形象,且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感觉和享受。

诗作揭示出幸福与痛苦与生的法则,正是作品哲理意味、理性精神的表现,其实也是作者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3.本诗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点,如镰刀的“喘息”、“红色浆果”的“微笑”等就是例证,词语内涵丰富、灵动、蕴藉、有韵味。

另外,每节诗后都以“我想到幸福”完结,形成联结全诗情感的主旋律。

罗洛的《幸福》将人的幸福与鸟儿、花儿类比,由物及人,表明幸福在于不同的幸福观。

作者把占有与奉献对比,非常明朗,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告诉我们,要矢志不移地追求幸福,也就是要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

作者抒发感情表明观点既有借物咏怀,又有直抒胸臆。

前三节,以比喻、拟人等修辞格,借鸟、花的形象,表达情意;最末一节直接指明不要贪婪,又以仙鹤凌空而去的比喻,极写以贪婪占有为“幸福”的必然结果,感情质朴,诚挚笃实。

课后习题各题课后提示:

第一题:

李瑛的诗是从“幸福在哪里”角度描绘不同画面,告诉我们幸福无处不在。

而且幸福是和“痛苦”相伴相生的。

罗洛的诗从“什么是幸福”的角度,抒发了无私奉献就是幸福的情怀。

前诗通过丰收农夫、家庭温馨和大自然中果树、归鸟、浆果的形象,后诗通过歌唱的鸟、献蜜的花、飞去的仙鹤形象抒发对幸福的感受和理解。

本题意在让学生找到诗中的意象,欣赏意象。

第二题:

这几句话有几层含义:

幸福和痛苦是分不开的,它们共同构成人生,历经痛苦磨难后得到的和幸福一样近;它也和幸福一样浸染着你;它和幸福一样深沉,值得细细品尝、咀嚼。

第三题:

如“当丰收的镰刀挂在屋檐下,喘息”,表明了人物身份,劳动者是农民,时间是丰收的日子。

镰刀的喘息,实际上是指它的主人的辛苦劳作。

拟人化的手法,把镰刀人格化,赋予其生命,酒杯斟满则暗示了劳动之后的满足和宁静。

第四题:

可从诗歌的意境、语言、抒情方式等方面作比较。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40分钟)

3.《社戏》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5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从整体上看,第

(1)段的描写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写________。

这方面的描写角度多变,先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的角度写“豆麦”,“水草”的“清香”和“水气”,再从________觉的角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然后从听觉的角度写到了“歌吹”。

第二方面写到了“我”的心情,从总体看来,包括________、________两种心情。

2.“宛转、悠扬”的横笛声为什么“使”我的心“沉静”、“自失”乃至“弥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与前文中的哪一句相照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写“去年”游玩松柏林的经历,语言极富童趣,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句中加点的两个字传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