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2939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docx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

一、学会看课本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把知识吃透,整理好后交给学生,学生坐着“吃现成”的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学知识,而读书是最基本的获取知识的方法。

当然,要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就一定要掌握读书的方法。

下面我们先谈谈怎样阅读课本。

  1、学会预习,浏览课本内容。

古语说的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听课之前,学生要先把课文内容浏览一遍,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

全章(节)内容是由哪几个有机部分组成的?

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每一小部分是由哪些知识点构成的?

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区别怎样?

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浏览时要充分利用课本,在课本上作各种记号,画杠杠、圈重点、写批注、列提纲、重点知识要作重点符号。

例如:

①有的内容课本叙述文字很长,看课本时要把大段文字分出层次来记忆,象《辛丑条约》的内容可以用小题号标出来。

②有的话很重要应作着重符号,重点记忆。

如必修1第14页“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

③对易混淆的知识作着重符号加以区别如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这两个词就可圈记。

  2、学会理书。

  所谓理书,就是理清教材的内容,结构层次。

理书的方法有多种,具体可以说有以下几种:

  

(1)四题法。

所谓四题法:

就是专题、课题、标题、问题去边读边理书。

  

(2)事件中心法。

所谓事件中心法:

就是围绕历史事件把背景(原因、条件、)过程(标志、开始、发展、高潮、转折、)结果(意义、作用、影响)梳理清晰。

  (3)时间轴法。

所谓时间轴法就是以时间为轴,把同一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以数轴的形式呈现,并概括阶段特征。

  (4)因果链法。

所谓因果链法就是以因果关系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讲解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史时,一战引起革命,革命引起外国干涉,干涉带来困难,困难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危机,克服危机实施新经济政策。

  4、学会压书。

所谓压书,就把课本知识归纳成很少一部分内容,甚至归纳为几句话或几个关键词或字,这样有利于记忆。

这种归纳必须建立在系统掌握课本知识,领会其精神实质,深知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压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开始指导学生压书时,可对一段或一节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或一两个字概括。

随着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节或一课书内容乃至一个单元的归纳概括。

另外在复习阶段时,超专题压书更是一种联系的学习方法。

比如复习苏联发展史可以从标志性人和事来压书。

人物可以从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入手。

事可以从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建立—列宁去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二战—美苏争霸—苏联改革—苏联解体。

也可以从名称的变化来了解。

沙俄—俄国—苏俄——苏联—俄罗斯。

  3、学会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一个个的问题,自己对所提出问题试着解答,“提问”阅读使得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主动的、时时注意的过程,这对于集中注意力,增强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加强记忆都是大有好处的。

如学习“从禅让到王位世袭”时,可提出下列问题: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建立于何时?

谁建立?

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夏商确立的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4、学会带着问题深入阅读,。

要充分利用课本后面习题、课内思考、学思之窗以及配套的学辅资料里的题目,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阅读,调动各种感官积极活动,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对于重点、难点、关键内容要正确理解,有的要动手做题、练习,有的需要记忆,还应当经常翻回到前面已学过的章节,以便“温故知新”。

  5、学会课后读书整理。

所谓课后读书整理就是根据上课后的笔记提纲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前言的知识要点,以及每课的课题、节题、框题、内容按一定要求重新整理的方法。

具体做法有:

(一)系统化整理法。

网络法、图示法、列表法、文字要点法把重点知识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所谓网络法就是以母体知识牵头,顺藤摸瓜,引出子体知识、孙体知识,形成一张无所不包的知识大网,让我们能系统理解、记忆知识的一种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以标题作为母体知识,教材内容各知识点作为子体知识、孙体知识用知识体系网把它们有机的整理出来。

例如:

  文字要点法就是把课本知识点简明、条理、系统地整理出来。

  二、学会听课做笔记

  1.充分运用观察的方法听课。

  最好是听新课前,自己先预习老师下堂课所讲内容。

看看自己在无人从旁指点的情况下,到底能理解哪些知识点,同时实在钻不懂、弄不明白的有些什么。

这样在听课时,你的注意力就会比较容易集中在那些“症结”上,会全身心动用你的耳、眼等感觉器官。

  2.古语云:

学而不思则惘。

这在听课时应表现在,认真听老师讲解,勤奋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边听边思考,让大脑充分运转。

  历史课需注意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与影响,以及那些必记的年代。

  以上这一切必须是在边听边思索的统一过程中进行。

如哪个地方有些费解,马上在本上简单写两三个字,如:

“注意”、“未懂”,以便课下找老师或同学弥补。

如老师讲得透彻精彩,也可简单记一下:

“精彩”、“有说服力”,以作为日后自己阐述问题的借鉴。

  3.老师的讲课风格存在差异,作为学生不要过多受此影响。

  有的老师讲课风趣,有的逻辑性强,还有的讲课信息容量大。

你要善于边听边分析边归纳。

打个比方,老师这节课讲了一百句话,你就要分清楚哪些是结论性语言,哪些是说明性语言,哪些是过渡性语言,这些语言彼此关系如何,重点要记住哪几句。

  听课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1)敝开心扉,以一颗平静真诚的心聆听和思考,永远尊重老师为课程所付出的努力。

  

(2)听课过程中,思考远比抄幻灯片重要的多。

  (3)听课中,不要随便分心,特别是不要因老师谈到了某个自己熟悉的问题,而忍不住与周围同学交谈。

  (4)把精力放在思考上,让老师的讲解成为诱发你深入思考的刺激物。

或让老师的授课成为点燃你思考的火种。

历史秘闻

1、古人的帽子很重要:

不戴帽子意味着自绝于社会

导读:

要是一个人下定决心在任何场合都不戴帽子,那就意味着他要自绝于社会了。

东汉的袁闳,见朝政昏暗,就“散发绝世,欲投迹山林”,唐朝的李白发牢骚,也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电视剧《薛仁贵传奇》里,唐太宗上朝,下面一片大臣,帽子那个乱呀,最可气的是,徐茂公竟然不戴帽子!

  不戴帽子有什么可气的呢?

我们现在,再正式的场面,除了军人等一些特殊群体,一般人也不戴帽子嘛。

但这是现在,古代可不是这样,兹事体大啊。

有个笑话,兔子在街上遇到狼,第一天没戴帽子挨了打,第二天戴了帽子但也挨了打。

兔子就和老虎告状,老虎就告诉狼,打兔子不是不行,但要找到正当的理由嘛。

之后,狼总是刁难兔子,但兔子总是很聪明地解决了问题,狼找不到打兔子的理由,于是很生气。

终于在某一天狼再次发现兔子没戴帽子。

于是“啪”一耳光:

“让你不戴帽子!

  你看,丛林世界里,戴不戴帽子就是件重要的事情,而在我们人类世界,帽子问题,那更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说句性命攸关也是可以的。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男人在二十岁的时候,会举行冠礼,既然名为冠礼,这仪式主要内容就是父亲或是族中长辈给他戴上一顶帽子。

举行冠礼,意味着这个人已经成人了,可以负起家庭、宗族和国家责任了。

要是一个人下定决心在任何场合都不戴帽子,那就意味着他要自绝于社会了。

东汉的袁闳,见朝政昏暗,就“散发绝世,欲投迹山林”,唐朝的李白发牢骚,也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而且,这帽子也不是随便戴戴就行,庶民有庶民的戴法(平民戴不起帽子,以黑巾裹头,所以庶民就叫“黔首”),官员有官员的戴法,在什么场合什么人戴什么帽子,被国家以近乎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一旦违背,后果难以预计,轻则受顿训斥,重点罢官免职,再重点要是被扣上藐视朝廷的罪名,那就更恐怖了。

  大略来说,唐朝官员的衣服分为常服、公服、朝服和祭服,在不同的场合穿着。

每种服色也有相应的帽子。

闲居所穿常服,帽子为平巾帻,日常办公或是一般觐见皇帝所穿公服,帽子为弁冠,也就是俗称的乌纱帽;重要典礼所穿为朝服,帽子为进贤冠(王爷为远游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为法冠,近臣为高山冠);重大祭祀场合所穿为祭服,帽子为冕冠(具体而言要比这细得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新、旧《唐书》的《车服志》看看)。

  电视剧中场面,是唐太宗为找应梦贤臣而让大臣出主意,不是重大典礼的场景,按理应穿着公服。

另外,贞观年间,徐茂公为英国公,是三品官,应该戴七琪之弁冠。

可是你看他居然不戴帽子,而身后那两位大臣,一位戴着弁冠,一位戴着通天冠,所以也不知道是什么场合了。

当然,也不能从衣服判断,那更是乱七八糟一堆,吐槽都不知道从哪儿吐起……

2、古人计时:

一夜分五更夜晚时间称“更”或“鼓”

导读:

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这一点,我们从现在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

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除夕夜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

  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为“鼓”,所谓的“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

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

  《红楼梦》在大观园里过元宵节那一章中说:

“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三更时,贾母听罢女先生的《凤求鸾》;四更时,凤姐儿的笑话也讲完了,元宵节终于‘聋子放炮仗——散了’。

”这就是“更”“鼓”用得最为明显的例子。

  古人的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

三更为子时,正

是半夜时分,也是夜间最为寒冷的时候,所以贾母这时说“怪道寒浸浸的起来”。

贾府的元宵节闹到“四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凌晨三点左右,可见贾府的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

3、古人为什么不“待见”蛇?

蛇年灾害多荒年多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人早在远古时期是非常“崇蛇”的,并将蛇当作民族图腾。

但从秦汉以后,蛇却渐渐变成了不太招人“待见”的动物。

但凡与蛇有关的谚语、成语、歇后语等大多都含有贬义,甚至认为蛇年是凶年、属蛇的人“命”不好,在12生肖中属蛇的人被称为属小龙……

  中国古人何时起不再崇拜蛇?

  1958年,在距今约5500年的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上出土了一件彩陶瓶,瓶的腹部有一条用墨彩绘出的人首蛇身神怪。

此后,在甘肃武山、定西、临洮等多个地方,都陆续发现带有这种人首蛇身图像的文物。

  这些文物的出土,说明上古时期的中国人对蛇是相当崇拜的,中华女性人文始祖女娲被设计成蛇身人面,当是当年崇蛇风俗的直接反映,如果那时中国人讨厌蛇的话,是不可能将老祖宗设计成这副怪模样的。

  中国人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蛇的?

就考古出土文物中古人对蛇的态度变化信息来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与“龙”的地位被大大提升有关。

在上古三代时期的夏朝,是绝对崇蛇的时代,但是在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中的蛇图形不再是可爱和令人敬畏的单一面貌了,出现了在今人看来对蛇“不尊敬”的现象,特别是战国时期文物中,这种现象更明显。

  1982年发掘的湖北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丝锦绣上有一幅“凤鸟食蛇”图;1987年发掘的太原金胜村晋国赵卿墓中出土的铜器上,出现了“鸟践蛇”;1992年发掘的山西侯马晋国铸铜遗址的中,发现了带有“兽践蛇”图像的陶范。

民国时期还出土过被认为是楚王墓的安徽寿县李三孤堆中的一件“鹰捉蛇”铜器:

是一只张着口的凶猛的老鹰,脚下夹着一只挣扎的蛇。

  这些对蛇不再崇拜的现象,学术界概称为“践蛇”,即用脚踏或糟践蛇的意思。

  “践蛇”,是古代中国人征服对手、战胜邪恶的文化信号,是蛇走下神坛的标志。

“践蛇”现象的出现,应该是中国人“厌蛇”的开始。

  后来,在稍晚些的文物中,还出土了打蛇和啖蛇的图案。

1978年在江苏清江市(今淮安市)城南乡高庄战国墓中出土的铜器中就有一组打蛇动作的图像,打蛇者一手高举,一手提着刚抓到的一条蛇,往蛇身上打;在四川一座东汉墓中,曾出土一件“打蛇石俑”,俑人一手执铲,一手拿蛇。

而在先秦以前,特别是夏商时期,中国古人视蛇为神灵,是绝对不可能打蛇的,更不会吃蛇。

幽默故事

4、作弊奇闻

清代合州有一个士子,本是个纨绔子弟,那年参加县上的初试,他自己根本未到考场,而是出钱雇了个枪手代他答卷,结果高居榜首!

这厮不通文墨,贪玩厌学,在童生中是人人皆知的。

故名次一公布,众人便鼓噪起来。

但鼓噪归鼓噪,在随之而来的由县令亲自点名的考试中,这厮又买通县令的听差,借他之手将考卷传递给场外的枪手。

四场下来,他仍名列第一!

考生们料定其中必定有诈,纷纷要求县令亲自对他面试一场。

县令接受了他们的建议,首先将该生验明正身,又浑身上下搜了个遍,然后关入一间密室。

接着,县令拟好题目,亲自送到他的手中。

出门后,又将密室反锁,把差役随从尽数赶走。

时过半晌,县令独自进屋查验。

只见该生正伏于桌前闭目凝神,双唇微动,作沉思吟哦状;再看试卷,却整洁如初,尚未下一字。

问他,则答道:

“一向习惯了先打腹稿。

现在文章的格局已成竹在胸,只是字句还略欠斟酌,所以没有忙着下笔。

”县令见他神情坦然,一副稳操胜券的样子,便出门等候,但看管得更加严密,禁绝任何人靠近密室,连茶水也不准送进。

又过了半晌,县令再次进房查看,见其早已完卷,正翘首而待。

取卷细阅,觉得洋洋洒洒,辞采飞扬,内容充实,行文畅达,堪称上乘之作。

县令不禁啧啧连声,大加赞赏,于是敲定他为第一,还将他的文章张贴于县衙门墙上供人阅赏。

众考生见状,个个诧异万分,但因不知就里,也奈何不得。

事情过了许久,方才慢慢有风声露出来——这厮仍是借助差役作的弊!

原来,早在县令命题时,差役已将试题漏给了场外的枪手。

到县令第一次进屋审视时,枪手的文章已脱稿交付差役,偷贴在了县令的背上!

等县令转身出门时,这厮便随步上前将答卷揭下。

县令当时不知,还当其是讲客套,起身送自己,故还推辞劝勉道:

“不必过分拘礼,还是抓紧时间完卷吧!

”待县令再次返回探视,他早已将文章誊于试卷之上了。

5、民国时期有趣的“高考”试题

民国时期,考大学也是学子们拼命努力的方向。

本文提到几则民国大学入学考试题目,颇为有趣,也颇引人深思。

  

第一则是1932年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题,题目不难,但其中有一道怪题——“对对子”。

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

据说后来只有3人答对了,他们对的是“胡适之”。

“孙”对“胡”(猢狲),“行”对“适”,“者”对“之”,答案用的是时髦人物胡适的名字,十分有趣,大大出乎出题者的预料。

但后来据一位考生透露,这样答其实也不是十分准确,“胡适之”的“胡”与“孙行者”的“孙”平仄不协(都是平声),最标准的答案应该是“祖冲之”(南北朝数学家)。

  这道怪题的“始作俑者”是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和语言学家,时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

当时人们都认为“孙行者”的标准答案就是“胡适之”,而且还都以为是陈寅恪有意为之,目的就是调侃一下胡适,其实陈寅恪拟定的标准答案是“王引之”(清代学者)和“祖冲之”。

  陈寅恪如此出题肯定有他自己的道理,但社会舆论对于这种考试形式却很不理解,当时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已推行白话文10余年之久,尽管社会上坚持使用文言者还依然不少,但白话文已占据了主流地位,“对对子”在当时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已销声匿迹多年。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陈寅恪此举是有意复古开倒车,后来甚至还有人将这次考试当作笑谈,所以“对对子”这种形式没有再应用,更没有推广。

  第二则是闻一多录取臧克家的故事。

臧克家当年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时,国文考试有两个题目,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是“杂感”,两题任选一道。

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

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

”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后来臧克家在回忆文章中说:

“它是我尝尽了人生的苦味后,从中熔炼出来的哲理,也是我在政治大革命失败之后,极端苦痛而又不甘心落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结晶。

”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从中看到了臧克家的内心世界,于是便判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岛大学。

据说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其他学科成绩平平,也是唯独作文文才并茂而为主考老师所赏识。

这次破格录取臧克家,可能是闻一多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多少有点惺惺相惜之意吧。

  第三则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1946年的联合招生国文试题,这份试题可以说是简单至极,让人看了有不可思议之感。

题目共两道:

一是作文:

学校与社会;二是解释成语的意义:

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息息相关。

  民国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同时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那时的许多学者文人至今仍让我们怀念不已。

之所以如此,这与当时那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不无关系吧。

6、司马光砸缸以后

中国古代有个天才儿童叫司马光,他小小年纪就因为砸缸救人一举成名。

不过呢,天才儿童长大后,没几个有出息的,司马光会不会也这样呢?

  

 穷困潦倒

  按现在的标准,司马光长大以后是个很失败的人。

因为他很穷,而且越过越穷。

到他老婆去世的时候,竟然要变卖家产才有钱办丧事。

  真是不可思议啊!

司马光的老爸当年也是当官的,没少给他留家产,他怎么就全败光了呢?

再说,司马光20岁就中了进士当了官,后来还当过宰相,怎么可能穷到这种地步呢?

  诚实的卖马人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

在古代,就算是当官的,不收点贿赂也富不了。

所以,司马光穷的原因就是他从不贪污受贿,做人还特诚信。

  有一次,他让管家去市场上卖马,还特意交代一定要告诉买主,这匹马有肺病,一到夏天就犯了。

管家哭笑不得,有这么卖马的吗?

说马有病,还卖得出好价钱吗?

  司马光可不管这个,在他看来,一匹马卖多少钱是小事,要是对人不诚信,坏了名声可是大事。

  反对变法的老顽固

  事实证明,司马光虽然因为诚信吃了不少亏,不过从老百姓到宋英宗、宋神宗,没有一个不敬重他的。

  让人想不通的是,被大家敬重的大忠臣司马光竟然和北宋另一个大忠臣王安石是死对头!

王安石当年要变法,想让北宋强大起来,司马光就是不同意。

最后,司马光拗不过一心想要变法图强的宋神宗,只好辞职回家写书去了。

  地下室里写名著

  司马光当官的时候,本来就不富裕,辞职回家以后,就更是坐吃山空,越来越穷了。

后来,他连大房子都住不起,只能窝在简陋的地下室里写书了。

  虽然宋神宗赏过司马光很多金银财宝,可那些钱用来买点古书资料,再给当编辑的书生们发工资,就所剩不多了。

再说了,他的书一写就是15年,那点金银财宝根本不够用啊!

  就这么艰苦奋斗了15年,司马光终于写出了一本史上最著名的史书。

宋神宗看罢非常高兴,专门给书起了个名字,叫《资治通鉴》。

  累死的宰相

  《资治通鉴》写成一年后,司马光的死对头王安石变法失败,倒了。

60多岁的司马光被重新提拔当宰相。

这时候,有人建议司马光狠狠地教训一下落魄的王安石。

  司马光可没闲工夫整人,他知道王安石也是为了国家好,只不过是方法太冒进。

他的当务之急就是收拾变法留下的烂摊子。

于是,司马光没日没夜地操劳,一年半以后就累死了。

  下葬的那天,东京汴梁城里商铺歇业,百姓们都穿上了丧服,哭送他的人成千上万……

  看到这儿,不得不说,“儿时天才长大蠢材”的魔咒在司马光身上彻底被破解了。

7、晋文公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又害得太子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各奔东西。

  重耳逃亡到楚国时,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重耳非常感激。

  

有一天,楚王又设宴招待重耳。

酒过三巡,楚王问重耳:

“日后公子若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如何报答寡人?

  重耳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说:

“楚国富饶,什么都不缺,我实在不知该如何报答。

假如真的有那一天,我希望与楚国永远和睦相处。

  楚王已有几分醉意,说:

“列国争霸,也说不定有一天楚国会与晋国交兵,公子你怎么办?

  重耳老老实实地回答:

“倘若真是不得已交兵,我愿命令部队退让三舍(九十里)。

”意思是说不想与楚国发生战争。

  后来,秦国出兵平定了晋国内乱,杀灭群奸,重耳得以回国做了国君,称晋文公。

他整顿朝纲,发展生产,逐渐使国家变得强盛起来。

  楚王早有称霸中原的野心,第一步想先消灭宋国。

宋襄公便派人向晋国求援。

  晋文公与群臣商量。

狐偃、赵衰等大将主张不要直接与楚军交锋,而去讨伐归附楚国的卫、曹两个小国。

  晋文公于是派先轸为大将,顺利地攻克了卫、曹两国,并俘获了这两国的君主。

  楚国大将成得臣得到消息,只好暂缓攻打宋国,派使者见晋文公,表示愿意不再伐宋,希望晋军能退出卫、曹领地。

  晋文公接受条件,让卫成公和曹共公复国,但要求他们从此臣服晋国。

  成得臣得知消息之后暴跳如雷,决意要与晋文公决一死战。

他指挥大军,向晋国发起进攻。

  晋文公想起当年对楚王的承诺,便命令部队向后撤退。

众将都不解,说:

“主公难道怕成得臣吗?

”晋文公说:

“不,成得臣有勇无谋,我怎么会怕他呢?

只是我当初与楚王有诺:

一旦交兵,我当退避三舍,不可失信。

  于是,晋军一口气退了九十里,在一个名叫城濮的地方驻扎下来。

  楚军中有的将领主张不必追了,此时收兵也算不战而胜,面子挣回来了。

可是成得臣却丝毫听不进去,说:

“他知道不敌我军,于是胆气尽丧,你们都给我追,不要停下!

  楚军追到城濮,与晋军相遇。

一场恶战已不可避免了。

在此之前,晋军大将先轸已巧妙布阵,在许多险要地段设下埋伏,将楚军切为几段,首尾不能相顾,终于大败,损失惨重。

成得臣只得拔剑自刎而死。

晋文公因城濮之战声名大振,终成一代霸主。

8、聪明的大臣

东晋时的晋简文帝,很喜欢和手下大臣开玩笑。

有一个大臣叫魏元孚,长得十分难看,个子矮,脸盘短,还秃顶,其貌不扬。

晋简文帝就问一个近臣:

“魏元孚长得这么难看,怎么能在朝廷里做官呢?

他凭什么做的官?

”近臣回答:

“魏元孚是先帝看中的,听说有一年春天出去打猎,先帝射死了一只鹿,非常高兴,顺口说了几句诗,先帝不知道诗的出处,问身边的人,结果没一个知道,这让先帝很扫兴。

就在这时,当时还是一个卫官的魏元孚站出来回答了诗的出处,得到了先帝奖赏,后来又提拔魏元孚当了近卫侍郎,他就一直在朝廷里服务。

”晋简文帝说:

“就是说魏元孚很聪明了?

”近臣点头。

晋简文帝又说:

“魏元孚应该有点本事,不然他也混不到现在。

你知道魏元孚这个人的缺点是什么?

”近臣想了想说:

“魏元孚最大的缺点是喜欢喝酒,特别贪杯。

”晋简文帝点头道:

“我知道了。

”晋简文帝叫人准备了酒席,请大臣们喝酒,其中也有魏元孚。

他还让太监准备了十几个酒坛子,都是矮粗的那一种,看上去就像魏元孚的脸,还在每个酒坛子上戴了顶帽子,叫人看了忍俊不禁。

晋简文帝叫人把这些酒坛子放到长条案子上,摆放在大殿中。

  

许多大臣都给魏元孚敬酒,想把他灌醉。

魏元孚是个很精明的人,虽然他不知道晋简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感觉苗头不对,于是他当面把酒喝下去,过一会儿假装上厕所,又全都吐了出来,回到酒席上再喝,假装喝醉了。

喝完酒,魏元孚被宣上殿。

魏元孚一上殿来,大臣们哄堂大笑,因为长条案子上放的那些酒坛子实在太像魏元孚了。

晋简文帝也被逗得前仰后合,想看看魏元孚到底怎么办。

魏元孚却是一脸严肃,半点笑容没有,他越是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