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865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尹明德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环节,而课堂提问是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

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能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本文拟对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做一些探讨。

 一、目前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⑴识记性的问题多,能力型的问题少。

部分教师在进入新课程之后,有意识地将原先的“满堂灌”的现象纠正过来,开始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

但是,在操作的过程当中,他们提的问题大多数是识记性的,学生可以从课本上找到相关的答案。

这类问题对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价值不大。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热闹通常在课堂上使用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语言,问题缺乏“含金量”,造成课堂上的“虚假繁荣”,这样不但没有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反而加深学生对历史课的错误认识:

枯燥无味,看看书就可以了。

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看到问题就先翻书,书上找不到就大眼瞪小眼。

⑵从“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随意性问题多,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性不足。

部分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研究学情。

在课堂上随意设问,想起什么问什么。

有些问题对于学生又过于浅显;有些又过于深奥,无从下手。

老师对问题没有进行很好的预设,看似问得多,实则什么也没问;各个问题之间缺乏内在联系,问题的整体缺乏布局,没有课堂主线;提问没有一定的深度、难度,价值不大,时间、速度、教师的点拨等控制均处在随意中;而且随意生成一些不太符合课程要求的无效问题。

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一节课45分钟设置了二十几个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质疑,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教师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也会使问题变的模糊。

⑶教师提问过多,学生生成不足。

很多教师一堂课提问的问题太多,一节课提问不断,浮光掠影地提问,使学生应接不暇此类教师设计问题往往太平淡,诸如“……是什么?

”、“什么是……”这类问题,学生只需看书就能找到答案,读答案。

于是学生没有质疑,没有探究,没有体验,没有感悟,没有拓展,没有形成基本的历史思维,更没有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为了更“安全”、更好按预定计划进行,往往把问题答案限制在自己所“预设”的范围之内。

这样的提问多而无用,课堂上更不可能有生成。

⑷能发不能收,提出问题后,放任自流。

有些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发学生兴趣,但是没有及时加以点拨、总结归纳,使学生只停留在激发兴趣层面,而未能深入思考,达不到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二.怎样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⑴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提出的问题要目的明确、难易适中。

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回答时可望而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滋生思维惰性。

对于一时无法理解问题的学生,要循循善诱,进一步追问、释疑,直至获得满意的结果。

⑵注意提问的适时性。

结合现实生活,合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悟历史。

唐太宗说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所以,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人和事,在历史上也可以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

用纵向联系的方法,发掘“身边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

  

尤其在导入新课时的提问,教师可因生、因时、因材,细观察、巧琢磨,创设新颖的情景,设计新奇的问题。

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巧妙、生动、形象、直观、贴近学生实际经验,发人深思,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

案例1:

人民版必修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作者做了如下设计:

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美国写下了《七子之歌》,到今天已经有几位儿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还有哪一位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

台湾在回归的道路上还有存在那些障碍,前景如何?

从而导入新课。

案例2:

“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作如下设问:

1500年,法国巴黎的一家饭馆里,厨师开了如下一张菜单,你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请说明理由。

菜单是:

蕃茄汤、炸牛仔带、煎泽芋(泽芋指土豆)、四季豆子、什锦面包(小麦、玉米、裸麦)、凉拌菠罗蜜、可可、牛奶加糖。

此问题于课前呈现则不适时,更宜放于课后。

⑶提问面要广,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要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认为“差生”素质差。

由于传媒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社会知识和阅历、经验比以往要丰富得多,每个学生都有一座知识宝库,那就要看怎么将他发掘出来了。

所以,要尊重学生,对他们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将课文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掌握。

另外,如果让“差生”体会到答题的成就感,他们以后对历史课的兴趣将会一直维持下去,上课态度认真了,理解力增强了,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

⑷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有人说历史老师就是万金油,什么科目都懂一些。

因为历史学的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包罗万象。

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必然会产生交集。

对于交集部分的知识,设问的时候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这样可以相互借鉴,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复习了其它学科知识,课堂效果会更好。

比如:

在讲必修三《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中,可以用此法设问: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牛顿)“为什么以牛顿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

”(因为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样很容易将学生引入课堂之中。

⑸提问要注意层次性,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启发学生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还是以牛顿为例: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牛顿)“为什么以牛顿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

”(因为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牛顿还有哪些贡献?

”(他还创立了微积分;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奠定基础;还引发了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他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由此看来,牛顿是个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他的成就可谓‘前无古人’。

为什么在牛顿之前就没有这样杰出的科学家?

”(在中世纪,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他们垄断教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伟大的科学家;14世纪以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肯定了人的价值,极大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极大的发挥;17-18世纪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牛顿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⑹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数量,进行“点穴式”设问。

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

课堂上教师提问多少、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

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

学生将这些“穴道”弄通畅了,“气血运行”,教学目标自然而然就达到了。

⑺设问的时候,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对学生来说,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效。

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思维方式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改变以往课堂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

教师只要按上述原则,根据个人特点找准突破口,就能开创出个人特色的课堂模式,展现出个人的教学魅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