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722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高二份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二5月份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急急忙忙把它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的时候,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比如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更广泛些?

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它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还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和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用一句理论的话讲就是要“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

我对经典的看法很简单,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不一定是“经典”,“经典”也不一定是“中国经典”,“中国经典”也不一定是“儒家经典”。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D.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也应该包括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至上”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特别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B.阅读经典时,必须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否则我们就不能了解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

C.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们有的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但是有的一开始产生就是经典。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忠诚之心

抗战时期,陈寅恪一家颠沛流离,生活极不安定。

这一个阶段,他的目疾由轻加重,中间赴英治疗无效,终至失明。

国事方面,强敌侵略轰炸,国无宁日,处此乱世陈寅恪自然感慨万端,烦冤苦楚都出之于吟咏,“只余未死一悲歌”(1939)了。

除了抒发幽忧郁抑之情,时事在诗中的反映也颇多,人们颇为熟悉的“看花愁近最高楼”(1940),“九鼎铭词争颂德”(1942)等等都是这方面的表现,字字句句都浓缩进陈寅恪苦闷与无奈。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占香港,对陈寅恪威逼利诱,他都严厉拒绝,“正气吞狂贼”。

同时,他携带全家匆匆离开了香港,历尽艰辛,到达广西桂林,在国家处于危亡之际,先生回到祖国,与国家共存亡,与人民共甘苦,“故邱归死不夷犹”。

正首丘之义乃华夏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亦即民族气节的最高境界,斯时斯地进行正体现了陈寅恪的高尚民族气节。

作为一位教师,他之所以能如此认真的教书、备课,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是因为他对祖国的热爱。

在云南昆明,在广西桂林,在四川成都,在那炮火连天的日子里,他过着贫困、苦难的日子。

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在昏暗的菜油灯下读书备课,以致熬坏了眼睛。

他的教书育人,总是着重祖国一脉相承传下来的文化。

这些都是基于他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并顶住压力,抛开阻力,迈着艰难的步伐,做出了不朽的业绩。

多病与目盲是陈寅恪一生治学中巨大的障碍,但一定程度上,这又成了他不断向前的动力。

上苍对于陈寅恪虽然未必公平,但也未必绝情,他没有把全部不幸都加在陈寅恪一人身上,让他彻底沦为一个悲剧人物。

这不仅指他曾得到一个学者可以享有的盛名,更重要的是陈寅恪在那个时代选择了他唯一可以自我实现的职业即学术生涯,他的知识在学术生涯中得到了尽管不是淋漓尽致但至少是比较充分的显示,那一部部学术论著尽管未必被人理解但至少可以在他身后让人记住他的存在,“剩有文章供笑骂”也罢,“文章存佚关兴废”也罢,文章使他的生命和精神在身后延续,虽然哲人已逝,毕竟哲思犹存。

陈寅恪绝不是一个“闭门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是一个真诚的爱国者,又是一个自视极高的学人,而这也就决定了他不能不时时从书斋中伸出头来探望一下他身边的祖国,并时常为这多难的祖国发出一声叹息,于是他需要太多的自由空间来伸展他的思想和智慧。

一间书斋对别人也许绰绰有余,但对他就十分局促,可是,时代给他的只是这一间书斋四壁书。

他不像有些文人,可以冲出书斋可以歌可以哭可以用文章为匕首为投枪,纵然没有荆轲的壮举,但也可以用易水萧萧的悲歌宣泄出胸中的郁闷。

他只是一个学者,多年理性的训练使他习惯了理智的生活,于是他只有深深地埋头伏案于书斋中,只是在写诗的时候,才允许心底的忧郁稍稍渗透出来,而这忧郁和愤懑还被种种典故包裹着并掩饰着,于是他的诗中那份悲凉又多了几分哽咽几分苦涩。

“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

陈寅恪治史的观点认为文化超越于政治、经济、民族等之上。

在现实生活中,也贯彻了这一思想,对国家与文化的看法,实际上是合为一体。

对华夏民族的学术文化,寅恪有自己的深刻理解,继承并发展之,爱护并保护之。

他是华夏民族学术文化复振的指导者和先驱者,对于华夏民族文化的未来,寅恪坚信必将复振,并孜孜一生为其开辟复振之途径。

  (取材于刘斌的《陈寅恪传》,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通过对陈寅恪先生在抗战期间的几个具体事件的描述,刻画了一个具有高尚气节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

B.从文中的叙述来看,陈寅恪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在用自己的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忠诚之心、热爱之情。

C.作为一个学者,陈寅恪绝不是一个“闭门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完全将爱国之情掩盖在埋头伏案于书斋的行动中。

D.本文截取的是陈寅恪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从不同方面揭示了陈寅恪一个真诚的爱国者的复杂的性格特征。

5.文中多出引用陈寅恪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6.本文的题目是“忠诚之心”,如何理解陈寅恪的“忠诚之心”?

请简要概述。

(5分)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7~9题。

(14分)

徙(节选)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

家世业儒。

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

谈先生说:

“高氏有子矣。

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

众人说:

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

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

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

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

长歌当哭,其声冤苦。

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

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

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

头二年,谈先生还没有死。

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

所得润笔,尚可鬻粥。

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

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

谈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

他劝高鹏也看看眼科医书,给他讲过平热泻肝之道。

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

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升半米下锅,如之何?

如之何?

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

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

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

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

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是一条可行的路。

“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

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高先生是谈先生的高足,中过秀才,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

即使这样,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

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

是这样。

高先生落落寡合,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交际。

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

下了课就走。

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在教务处看书。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

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全城少见。

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峙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者“将徙”也。

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

教育局长不得不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

恰好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长初中。

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

他只提出一个条件:

所有教员,由他决定。

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

“可以。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

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北溟和沈石君以及一般同事相处甚得。

沈石君每年暑假要请一次客,对校中同仁表示慰劳,席间也谈谈校务。

高先生是不须催请,早早就到的。

他还备了几样便菜,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教员,在家里赏荷小聚。

三十几个教育界人士,联名写信告了沈石君。

沈石君知道这个初中校长的位置,早已有人觊觎,他毫无恋栈之心,主动递了一封辞职书。

不两天,批复照准。

继任校长,叫尹同霖。

尹同霖问沈石君有什么托咐,沈石君只希望他能留高北溟。

尹同霖满口答应。

沈石君束装就道之前,来看了高北溟,说他已和同霖提了,这点面子料想他会给的,他叫高北溟不要另外找事,安心在家等聘书。

快开学了,聘书还不下来。

同时,却收到第五小学的聘书。

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科举废止,高北溟和徐呆子一样绝望,徐呆子在门外哭,高北溟则觉得哭的是自己,没有沈石君及时为他指路,高北溟也会同徐呆子有一样的结局。

B.沈石君与高北溟同为谈老先生的学生,但沈石君人生之路一帆风顺,作者安排这个人物意在说明只有投身革命才能避免高北溟的悲剧。

C.高北溟早年心存大志,时代巨变使他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但是在生命本能的支撑下,他艰难而顽强地活着,决不自我放弃,精神难能可贵。

D.小说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但是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动。

8.小说主人公高北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概括。

(5分)

9.高北溟的经历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人生启示?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O~13题。

(19分)(10~12每小题3分)

钱易字希白。

始,父倧嗣吴越王,为大将胡进思所废,而立其弟俶。

俶归朝,群从悉补官,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

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

易年十七,举进士,试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

言者恶其轻俊,特罢之。

然自此以才藻知名。

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

太宗惊喜曰:

“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

”值盗起剑南,遂寝。

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

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

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

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三。

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

召试中书,改光禄寺丞、通判蕲州。

奏疏曰:

“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

古之肉刑者劓、椓、黥、刖皆非死,尚以为虐。

近代以来,断人手足,钩背烙筋,身见白骨而犹视息,四体分落乃方绝命。

以此示人,非平世事也。

今四方长吏竞为残暴,婺州先断贼手足,然后斩之以闻。

寿州巡检使磔贼于阛阓①之中,其旁犹有盗物者。

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

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

”帝嘉纳其言。

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秘书丞、通判信州。

东封泰山,献《殊祥录》,改太常博士、直集贤院。

祀汾阴,幸亳州,命修《车驾所过图经》,献《宋雅》一篇,迁尚书祠部员外郎。

坐发国子监诸科非其人,降监颍州税。

数月,召还。

久之,判三司磨勘司。

上言:

“官物在籍,而三司移文厘正,或其数细微,辄历年不得报,徒扰州县。

自今官钱百、谷斗、帛二尺以下,非欺绐者除之。

”真宗雅眷词臣,其典掌诰命,皆躬自柬拔。

擢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

累迁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傣直未满,卒。

仁宗怜之,召其妻盛氏至禁中,赐以冠帔。

(节选自《宋史•钱易传》,有删改)

【注】①阛阓:

街道。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倧嗣吴越王嗣:

继承(王位)、即位

B.值盗起剑南,遂寝寝:

休息

C.坐发国子监诸科非其人坐:

因为

D.非欺绐者除之绐:

欺骗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

B.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

C.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

D.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始设于唐朝,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B.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并非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文中的“景德”就是年号。

C.《宋雅》是钱易写给宋真宗的。

而《诗经》的六义有“赋、比、兴、风、雅、颂”,其中“风、雅、颂”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的分类。

D.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

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易年十七,举进士,试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

言者恶其轻俊,特罢之。

然自此以才藻知名。

(5分)

(2)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

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

(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11分)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①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②。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注】

①西湖:

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

北宋皇祐三年(1049年),欧阳修赴颍州任职。

颍州的西湖是当时的游览名胜,欧阳修沉醉于西湖的迷人风光中,并把颍州选为晚年居住之所,多次来往其地,并一连写下十三首《采桑子》吟咏西湖胜景,本词是其中一首。

②卮:

古代盛酒的器皿。

14.简要分析“荷花开后西湖好”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5分)

15.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赏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以流水奔流不息来比喻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告诫子夏“为政”不可贪快,贪小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5)《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提到的兴办教育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做人要正派,你这样到处刺探他人隐私是不道德的,古人不是也说过目不窥园吗?

B.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满怀信心,才能勇敢进取,挥洒自如。

宽阔的操场上,1200多名高三学生,在国旗下宣誓,给自己加油。

C.彼岸,就是我们念兹在兹的诗和远方吧。

理想、青春、诗意,这些即使在暗夜里也会闪烁星光的词汇,每一个都能征服我们年轻的心灵。

D.研讨会上,与会者对新区的规划蓝图见仁见智,发言热烈。

大家时而面红耳赤,争辩不已;时而疾首蹙额,冥思苦想。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切实保护环境,应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质量,确保实现应急减排比例,同时加强精细化管理,做好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管控工作。

B.社会从管理走向治理,一方面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走向法治;一方面还需净化政治生态,在用好人上做足文章。

C.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地铁恐怖袭击事件,彻底激怒了俄罗斯民众,即使冰冷刺骨的雨雪也无法驱散示威者的民意表达。

D.过了一会儿,大家终于明白了,希拉里是在责怪奥巴马和科米,宣称自己竞选失败都是他们俩造成的结果。

1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他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过他不在乎。

②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

③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文化,用不着他再来添加点什么。

④另一方面呢,他相信人生最本质的东西终归是单纯的,因而不会永远消失。

⑤他今天所拣到的贝壳,在他之前一定有许多人拣到过,在他之后一定还会有许多人拣到。

⑥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许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

他写时没有想到读者,更没有想到流传千古。

A.②⑤③①④⑥B.②⑥①③④⑤

C.②①③⑥⑤④D.①④⑤③⑥②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据报道,有些论文网站存在着欺诈现象。

一个人从作品被发表到自己被聘为网站的创作员①、特邀作家,大约②共被骗万元左右。

网站只要能骗取到你的钱,就谎称你的作品会被收入书中永远③流传;领到的奖牌、证书、镀金金盘……④等,甚至可以装满一间屋子!

以文会友、⑤以诗参赛本是件很高雅的事情,可经过一番折腾,总给人一种被钓的感觉:

先下一饵免费参观,吸引你,⑥再下一饵掏钱领奖,继续诱惑;⑦再下一饵有偿出书等,诱惑继续。

真是饵饵紧随,直至将你钓上来为止。

总之,直到把你的钱钓进他们的腰包才肯停手⑧罢休。

(1)为了表达简明,加横线的词语有两处应该删除,序号分别是____和____。

(2)加横线的标点有两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序号:

____修改:

___________。

序号:

____修改:

___________。

21.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

某杂志要举办一次“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评选活动,你认为哪一个汉字可以入选?

请仿照下面例句,另选一个你心中“最中国”的汉字写一段话。

不要求句式和结构完全一致。

(5分)

例句: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

苏轼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在第五期节目中,有如下对白:

董卿:

许老师的这人生的第一场属于您的音乐会,似乎来得晚了一点,到您七十岁那年才……

许镜清:

也不晚,我想只要我活着就不晚。

董卿:

对,只要开始去做了,永远为时不晚,而且也许在这个时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候。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

请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高二5月份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1.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中的“核心思想”理解不准确,文中并无此信息。

2.D(原文是“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即古代儒家对“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都关注,不是“偏重……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只关注政治秩序”。

3.A(B项,太绝对。

C项,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不是“有的”,“但是有的一开始产生就是经典”错误,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

D项,源自最后一句,原文是条件关系,而选项是目的关系。

4.B(A项,“对陈寅恪先生在抗战期间的几个具体事件的描述”有误,文中没有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只是一般叙述;C项,“他完全将爱国之情掩盖在埋头伏案于书斋的行动中”有误,与倒数第二段矛盾;D项,“本文截取的是陈寅恪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复杂的性格特征有误,没有截取生活片段,也没有表现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