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5437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马识途的故事Word文档格式.docx

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色,性格耿(gěng)直的张飞更是牢骚(sāo)满腹。

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反复说明诸葛亮对于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的重要性。

他说:

?

我刘备有了诸葛亮,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

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

  本意指像鱼儿在水里一样自由自在。

比喻有所凭借。

也比喻得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适合自己的环境。

  走马观花

  唐〃孟郊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小时候家里很贫穷,但他很有才华,学习也非常刻苦。

长大后,他的诗做得很好。

可是,他考试当官的路却走得很辛苦,连续参加了好几次考试,都没能考中。

  孟郊为人非常正直,虽然考不上,他也不想拉关系走后门,只想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走上当官的道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孟郊四十六岁的时候,终于考中了进士。

几十年的读书当官梦终于实现了,孟郊非常高兴。

他迅速穿上新衣服,骑上马,在当时的京城长安尽情地游玩。

玩到高兴时,他不由自主地取出笔,很快写了首名叫的诗。

他在诗中写道:

  ?

昔日龌龊(wò

chuò

)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意思是说:

过去那种贫穷的生活实在没什么值得夸耀(yà

o)的,今天我中了进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荡。

我很高兴,马儿也跑得飞快,一天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都看完了。

  原形容事情如意,心情愉快。

后比喻匆忙或粗略地了解事物或深入地参观。

也作?

走马看花?

  精卫填海

  [1]

  [原文]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

  [8][2][3][4][5],,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哓[9][6][7].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注释]

  [1]精卫:

相传是炎帝的小女儿淹死在东海之后化生出来的,俗称帝女雀。

  [2]发鸠(jiū):

山名。

相传在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子县西。

  [3]柘(zhè

)木:

柘树,木质坚硬,其叶可以喂蚕。

  [4]乌:

乌鸦。

  [5]文首:

头上有花纹。

文,通?

纹?

  [6]喙(huì

):

此指鸟嘴。

  [7]哓(xiāo):

呼叫。

  [8]溺(nì

淹入海水中。

  [9]衔(xiá

n):

用嘴含。

  [译文][10]。

  发鸠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

那里栖息着一只奇特的鸟,它外形像乌鸦,头上有漂亮的花纹,白白的嘴巴,红红的双脚,名叫精卫,它鸣叫时总是在呼唤自己。

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一天女娃到波涛汹涌的东海游泳,不幸沉入海底,再也没回来,因而变成了这只精卫鸟,长年累月地口衔西山上的小枝条、小石子,决意要把那一望无际的东海填平。

  [说明]

  这篇寓言说明,在远古时代,人类不知被大海夺走了多少宝贵的生命,然而在作为人类化身的精卫身上,却寄托了人类敢于征服大海的雄心壮志。

  同舟共济

  [原文][1]

  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注释]

  [1]济:

渡河。

  [译文]

  吴国人和越国人经常打仗,积怨很深,当他们同坐在一条船上过河,遇到大风大浪,船就要被掀翻的危险时刻,他们忘掉一切怨恨,互相关怀救助,好象是一个人的左右手,不分彼此。

  这则寓言是说,为了共渡难关,可以与那些积怨很深的对手团结一致。

也指众人一起渡过难关。

  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长期广泛使用的词组或短句,属于熟句中的一种,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例如?

空中楼阁?

鼎鼎大名?

青出于蓝?

有声有色?

欢天喜地?

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

敲门砖?

莫须有?

想当然?

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

桃李满天下?

真金不怕火炼?

心有余而力不足?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一些成语可以从字面判断语义,比如“急中生智”、“插翅难飞”等;

但很大一部分成语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

一般来源:

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也有些成语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

有些成语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

因此多读成语故事,了解典故就能加深理解,开阔眼界。

  老马识途

  公元前683年,齐桓(huá

n)公应燕国的请求,出兵帮助攻打入侵的山戎(ró

ng),并带管仲和他一块去。

  当齐桓公和管仲带领齐军赶到燕国时,山戎已经掠夺了许多财物,逃到燕国东面的孤竹国去了。

齐桓公本来想收兵回国,但是管仲认为,攻打孤竹国,可以保证北方的安全,于是就向齐桓公提出了他的想法。

齐桓公认为很有道理,就派兵追击山戎,直到孤竹国。

山戎和孤竹国的国君,听说齐军到来,就

  吓跑了。

所以齐军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胜利是胜利了,但是来回征战在路上却用了很长时间。

他们出兵的时候是春天,回来已是冬天了,沿途景物大不相同,因此怎么也找不到原路,齐军在大山中迷了路。

尽管一批又一批的人被派去探路,但都没有结果。

  情况非常危急,要是再找不到出路,齐军就有可能被冻死在大山中。

管仲冥(mí

mg)思苦想,终于想起来,老马可能有认识路的天性。

齐桓公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同意试试看。

  管仲到战马中,解开几匹老马的缰(jiāng)绳,让它们自由行走。

说来还真是奇怪,那几匹老马都不约而同地朝同一个方向走去。

管仲就命令大军跟着那几匹老马前进。

果然,在老马的带领下,齐军走出了大山,并且在大雪来临之前,安全地回到了齐国。

  原意是说老马认识道路。

后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作用。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cuà

n)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

陛(bì

)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这哪里是马,分明是一只鹿,便笑着对赵高说:

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说:

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

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

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地说:

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勇敢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

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

这确实是一匹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本意是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肴是非。

  篇二: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试题

  大庆交通技校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三期中考试试题

  语文试题命题人:

刘阳

  一、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媲.美(pì

)繁衍.(yǎn)殷.勤(yīn)驾.驭(jià

)B.乖.巧(guāi)元.件(yuá

n)织杼.(zhù

)织纴.(ran)C.三垣.(yuá

n)祭祀.(sì

)星宿.(xiù

)洞悉.(xī)D.譬.如(pì

)切削.(xuē)悬.浮(xuá

n)携.

  带(xi?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

  A.家喻户晓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诗情画意

  B.络绎不绝望尘莫及无穷无尽一笔勾销

  C.天涯海角可歌可泣大现身手意想不到

  D.随机应变忠心耿耿众所周知再接再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日耳闻目睹....,多方接触,所以他爱好音乐。

B.她是个计算机专家,我们这些初学者要虚心向她求教,不耻下问....。

C.尽管失望,然而她却毫不自怨自艾....

  。

  D.王明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同学关于如何学好语文的热烈讨论。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辽阔的大草原上,炎炎的烈日烘烤着他,他一连几天在_________中颠簸。

(2)艺术的价值__________是在人与人的对话过程中实现的。

  (3)一条_________着千年时光的河流,与天边连接。

  A.静默必须倒映B。

沉默必需倒映C.沉默必需倒影D。

静默必须倒影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己经成为力量与神奇的代表。

  ①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②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④作为六畜之首

  ⑤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⑥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A.③②④①⑤⑥B.③⑥①④⑤②

  1

  C.⑤③②⑥①④D.⑤④②③①⑥

  三、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第1题3分,其余

  每题4分,共35分。

  文段一

  二、填空(每空1分。

共25分。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似看山不喜平。

3.言必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驷马难追。

5.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舍_______作家,原名__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长篇小说

  ,话剧有2

  1)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

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

  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2)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

  3)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

  色,已无法分开。

你原先是黄,我原先是蓝,我们共同的颜色是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苍翠欲滴。

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关的肋骨,心房裸露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

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

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4)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

  到一模一样的成品。

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5)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

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

  (

  ((((

  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

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

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

  1.上面节选文字分别从()()()三个层面向我们刨析了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

  2.

(2)段中说父母用放大镜看我们的点滴成功,这说明了什么?

  3.(4)段中为什么把相交多年的密友比作沙漠中古陶?

  4.(5)段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职业精神和优秀品质?

  文段二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

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

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

“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

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

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

  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

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抢炮。

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

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

  亏看作当然的。

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

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亲。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5.本段文字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母亲性格的?

  6.“可是,母亲并不软弱”,从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7.“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软而硬”矛盾吗?

为什么?

  8.作者为什么说“我的真正的教师”“是我的母亲”?

  9.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杰出人物也曾深受母亲的教育和影响,试举出一例。

  四、应用文写作(30分)

  1.学生王宇因感冒发烧,医生建议他在家休息两天。

请代他向班主任李老师写一张请假条。

  3

  2.因学校要举办艺术节,一年四班需用一台录音机和200元的活动经费,一年四班向学生科反映情况后。

学生科同意解决。

请代一年四班向学生科协一张借条。

  3.王亮向孙强借款5000元,并为孙强出具借条一份。

一年后,王某归还2000元,王在收回当年借条的同时又写了一张欠条,请你代为拟写该欠条。

  4

  5

  篇三:

小故事中见大道理

  小故事中见大道理

  上海复旦大学二附中丁海安

  遵照教研组的规划,初一年级历史课的探究性活动是指导学生撰写历史人物的评述。

在前两年初步尝试的基础上,

  为了更切实地做好第一学期的铺垫工作,除了继续在上课时有意识地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成败教训多作一些评述外,还要求学生收录历史小故事,再写上几句所获启示和感想。

这样,学生容易办得到,负担也不重,又可为第二学期撰写

  历史人物评述打下基础。

从学期结束时收到的历史小故事来看,这一目的基本上是达到了。

  一、布置任务、明确要求

  开学初,我向初一各班学生提出了历史课探究性活动为撰写历史人物评述的要求,并说明本学期先作个铺垫。

  学们可以利用网上资讯、家中藏书或图书馆资料,选录一篇历史小故事,可单独可二、三人合作,用下载或抄录的方式,统一打印或抄写在A4纸上,在选录的历史小故事后写上所受启示或感想。

“所谓“小故事、大道理”。

至于选录什么小

  故事,可自主选择,只要你读了以后觉得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的都可以。

时间是三个月,到12月底完成,将作为期终

  考试的20分计入成绩。

  二、课堂教学、学生讲解

  在讲述“淝水之战”时,各班均由两位同学配合,事先寻找资料,写好提纲,上讲台讲解“淝水之战”的背景、前

  秦与东晋双方交战的情况,分析最终苻坚兵多而惨败,东晋则以少胜多的原因。

在讲述“安史之乱”时,也由部分学生

  事先有所准备后上台讲解。

这些学生均以20分计入考试成绩,并以这些学生为榜样,督促学生在收录历史小故事时,

  提出一些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此外,还在上课时介绍了一些学生已交小故事所写的“感想”。

为:

一(4)班腾越选录后写道:

这个故事和“孟母断织”一起告诉我们,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可以牺牲一切。

也能知道父母的教育是

  对孩子的将来有密切的关系;

(2)班孟庆娴、刘珞蒙选录后写道:

霍去病这种为国精神十

  分值得我们学习,一切以国家为准(重),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军人应该具备的条件,做人应该也要这样,不能自私。

  此为例,希望同学们有所借鉴,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

  三、收录历史小故事是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当学期结束时,整理着学生交上来的历史小故事,看到一些学生所写的精彩点评和感想,我觉得,收录历史小故事

  是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一则,学生自小耳闻目濡,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历史小故事;

二则,操作简

  便,只需上网浏览下载或从书中抄录再写上一点启示即可,那怕三言两语,几句话也行,只要能体现“小故事中见大道

  理“就行了,不是写文章,费时又费力;

三则,选题自由,不作限制,只要是历史小故事,自己觉得有话可说,有感可

  发即可。

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任务,只是完成任务的时间有早晚,点评的水平有高低,但确实是可行的学生自

  主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可为以后学着撰写历史人物的评述和历史事件的述评打下基础。

  四、以古为鉴,以人为鉴,获取有益的启迪

  综观初一学生收录的历史小故事及所写的启示和感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肯定学生是如何吸取古人的智慧、借鉴

  古人的成败得失而获得有益的启迪的。

1、对古人的赞佩;

2、激发爱国之情;

3、以古为鉴,以人为鉴,吸取历史的经

  验教训;

4、吸取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

(祥见附录:

初一

(1)、(3)班学生所录历史小故事题目及感想选录)。

还有些

  学生所选录的历史故事及所述“感想“,实际上已经是历史人物的评述和历史事件的评述的雏形了。

如:

(1)班周

  奕所录对武则天的评述;

(1)班胡怡磊所录对春秋首霸齐桓公的点评;

  一

(1)班施雅婧所录对裴行俭及此战的评述;

(1)班侯文欣所录对姜太公的点评;

一(3)班沙一亨所录对项羽的评述;

一(3)班闫嘉所录对陈胜、吴广的评述;

一(3)班尤凡对事件的评述及一(3)班陈睿智对的评述等,实际上都已初步达到初一学

  生撰写历史人物的评述及初二学生撰写历史事件述评的基本要求。

从而使我对第二学期历史课探究性课题的继续进行充

  满了信心。

  五、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分析一下最后的结果,除了上述可以肯定的方面,确实还存在以下2个问题

  1、部分学生对历史课还不够重视,有的还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因此有一部分学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完成这

  项任务的,即直到眼见开卷试卷上已完成学生的分数后,才“突击”出来的,是看在“分数”的面子上才做的。

当然这

  部分学生只能酌情扣分了。

还有一些学生连“分数”也不要,直到最后也未交,其中还包括个别在其他各方面表现都不

  错的学生。

因此,在第二学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读史有益”、“学史使人聪明”的思想教育和“借古鉴今”的学科教育,并通过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以促进学生重视这门学科且推动自主性学习,以争取更大的收获。

  2、部分学生仅选录了历史小故事,未能写上自己的“感想”,故本学期在收交文章时,还需仔细检查,及时反馈下去,督促学生不要疏忽不写。

还有些学生未按抄录于A4纸的要求做,也须予以纠正。

  此外,可有计划地多安排一些时间作些引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交流,以增强自主性学习的效果,互相促进,提

  高独立思考与辨识分析的能力和水平,展示中学生应有的风采。

  案例附录:

初一

(1)、(3)班学生所集历史小故事题目及感想的分类选录

  一、对古人的赞佩:

  1、故事:

感想:

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聪明才智和人定胜天的气概。

我觉

  得大禹的精神体现了我们祖先的一种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一种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精神,一种任劳任怨、勤

  政为民的精神。

一(3)俞旸洋

  2、故事:

中曾写道: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屈原可算得上是身居“淤泥”,但他仍坚

  持“唯我独清,唯我独醒”,这反映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我真佩服他。

(1)王蔚清

  3、故事:

读了这则故事,我知道勾践当时生活是多么的艰苦,但为了复国,宁愿尝苦胆,这种

  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浦依楠

  4、故事:

读了这篇文章,我为毛遂的勇气和机智所感叹。

他用自己的机智了国家的解救,同时

  也打败了秦军,真是一举两得。

一(3)郭竞男

  5、故事:

花木兰虽是女流,但是巾帼不让须眉,替父从军。

这种行为,男人都相形见绌,令人

  佩服。

(1)牛哲轩

  二、激发爱国之情:

  1、事故感想:

屈原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政治上为国家着想,在文学上他也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最后为国献身,更说明他热爱祖国。

为此,老百姓便在每年的5月5日,吃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