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4829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docx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

人教版中考模拟冲刺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要塞(sài)  颁发(bān)  仲裁(zhòng) 锐不可当(dǎng)

B.翘首(qiáo) 镌刻(juān) 绯红(fēi)   筋疲力尽(jīng)

C.喝采(hè)   佃农(diàn) 不辍(chuò)  杳无信息(yǎo)

D.侏儒(rú)   吹嘘(xū)   黝黑(yòu)   藏污纳垢(gòu)

二、基础知识综合

2.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答题。

虞山曲饮尚湖月,       ,剑阁朗朗书声悦,少府诗题寺无缺。

在江南的深秀处,有一座历史优久的千年小城。

它半山入城,七溪通海,道启东南,文开吴会。

它是虞山画派和虞山琴派的发源地,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今天的它,既有白墙(dài)   瓦、长街小巷的古朴幽深,也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摩登繁华。

它就是常熟,一个从容质朴、底韵深厚、低调富足、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的江南小城。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白墙dài____瓦 摩登(______)

(2)找出并改正上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____改为____ ____改为____

(3)请你揣摩下面句子的特点,在横线上补写一句。

虞山曲饮尚湖月,________,剑阁朗朗书声悦,少府诗题寺无缺。

三、现代文阅读

春到黄河边

①因为写了一篇南方的春天,就有读者要求再写一篇北方的春天,我何尝不愿意呢?

作为一个北方人,这个春天在我心里已经藏了几十年,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契机。

②北国之春自然比南边要来得迟一些,而且脚步也显得沉稳。

回想一下,我第一次对春有较深的感受是在黄河边上,那时也就20出头。

第一个活儿,就是在河套平原的黄河边防凌汛。

“凌汛”这个词,也是北方早春的专有名词,我也是第一次听到。

就是冰封一冬的黄河,在春的回暖中渐次苏醒,冰块开裂,漂流为凌。

这流动的冰块如同一场地震或山洪暴发引起的泥石流,是半固体、半液体状,你推我操,挤挤擦擦,滚滚而下。

如果前面走得慢一点,或者还有冰冻未开,后冰叠压,瞬间就会陡立而成冰坝。

冰河泛滥,人或为鱼鳖。

那时就要调飞机炸坝排险了。

我就是这样受命于黄河开河之时,踏着春天的脚步走上人生舞台的。

③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奔腾万里,飞流直下,或是壶口瀑布那样震耳欲聋。

其实她在河套这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

闲着时,我就裹一件老羊皮袄,斜躺在河边的沙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她的容颜。

南方的春天是从空中来的,春风、春雨、春色,像一双孩子的小手在轻轻地抚摸你;而北方的春天却是一个隐身侠,从地心深处不知不觉地潜行上来。

脚下的土地在一天天地松软,渐渐有了一点潮气。

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地退融,让出一条灰色的曲线。

宽阔的河滩上,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

枯黄的草滩上浮现出一层茸茸的绿意。

你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

风吹在脸上也不像前几天那么硬了,太阳愈发的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

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

终于有一天早晨,当我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

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

一架执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

④不知何时,河滩上跑来了一群马儿,四蹄翻腾,仰天长鸣,如徐悲鸿笔下的骏马。

在农机还不普及的时代,同为耕畜,南方用水牛,中原多黄牛,而河套地区则基本用马。

那马儿只要不干活时一律褪去笼头,放开缰绳,天高地阔,任其自己去吃草。

尤其冬春之际,地里没有什么活,更是自由自在。

眼前这群欢快的马儿,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更多的是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

当它们跑动起来时,那翻起的马蹄仿佛传递着在春风中放飞的心情,而那蹄声直接就是春的鼓点。

我心里当即涌出一首小诗《河边马》——

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

鬓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⑤时间过去半个世纪,我还清楚地记着这首小诗,因为那也是我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

⑥南方这个季节该是阴雨绵绵,水波荡漾,春天是降落在水面上的。

所以我怀疑“春回大地”这个词是专为北方之春而造的。

你看,先是大地上的小溪解冻了,唱着欢快的歌;接着是田野里沉睡一冬的小麦返青了,绣出一道道绿色的线;黄土路发软了,车马走过,轧出一条条的印辙;土里冬眠的虫儿开始鸣唱了,河滩上的新草发芽了,显出一片新绿。

大地母亲就这样分娩着生命。

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基本上是先民按照黄河流域的气候来设定的。

南方之春,是冬还未尽春又来,生命做着接续的轮回;而北方之春是在冰雪的覆盖下,生命做着短暂的凝固、停歇,突然来一个凤凰涅槃,死而复生。

你听,“惊蛰”的一声春雷,大地压藏了一冬的郁闷之气一吐而尽,它松一松筋骨,伸展着身子,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都在猛然苏醒。

就连动物们,也欢快地谈起恋爱,开始“叫春”。

人们甩去厚重的冬衣,要下地干活了。

地球绕过太阳上圈,又回到了“春分”点上。

⑦新的一年开始了。

(文/梁衡 有删改)

3.文章的题目可否改为《北国之春》?

4.第②段的结尾作者写到“我就是这样受命于黄河开河之时,踏着春天的脚步走上人生舞台的”,请简要分析这个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5.在第③段中作者将北方的春天称为“隐身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隐身侠”的特点。

6.请简要赏析《河边马》一诗,并说说作者所感受到的“春的味道”是什么。

7.第⑥段作者为什么怀疑“春回大地”这个词是专为北方之春而造的?

请根据文本简述理由。

8.文章多次写到南方的春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结合具体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说说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统计发布)

榜单名次

书名

榜单名次

书名

第1名

《红楼梦》

第2名

《百年孤独》

第3名

《三国演义》

第4名

《追忆似水年华》

第5名

《瓦尔登湖》

第6名

《水浒传》

第7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8名

《西游记》

第9名

《尤利西斯》

第10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材料二:

我坐在从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

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起身去厕所。

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

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当中,显得尤其稀少。

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

(摘自《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有删改)

材料三:

李伟明先生在《闲看图书印数》一文(见《文汇读书周报》2011-3-11)中说道,“比起上世纪80年代,现在的图书平均印数要少得多。

如今的图书,发行5000册就算不错的,能上万则是‘畅销’了。

”李先生认为,这种图书印数少的背后则有图书品种丰富的好现象。

对此说法,我当然认同。

因为当今的图书出版的品种的确呈现为一种多元丰富的状态。

然而,从目前的单本平均印数的大幅度下滑的现象看,这无疑也暴露了国人对于图书需求量的锐减的事实。

抑或说,从其中我们亦可以窥见当下中国的真正坚持购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的状况。

(摘自《中国人读书之现状》

10.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我国“四大名著”也上了“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

B.中国人也在阅读,但大多是网络阅读,片段信息阅读。

C.有阅读习惯的人口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D.中国图书印数少的背后充分说明了图书品种的丰富。

11.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12.结合上述材料,说说“名著死活读不下去”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在哺乳类动物中,进化各阶段的化石发现较多、研究较清楚的要数马了。

100多种马的化石,显示马的进化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始祖马、中马、草原古马、上新马和真马。

5000万年前始新世早期,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马——始祖马,狐那么大,前肢四趾,后肢三趾。

以后各阶段的马,体型逐渐高大,趾逐渐减少:

由四趾到三趾,到三趾而只有中趾发达,到只有中趾而趾端成硬蹄,终于成为现代类型的单蹄的真马。

在生物进化论上,这被认为是特化式进化或直向进化的典型事例。

②作为物种,现在全世界的马都属马科、马属两种之一:

野马或家马。

野马是唯一的现存野生种。

野马比家马体形较瘦小;头较短钝,额鬃短或缺,鬣短而直立;尾的长毛粗而较少;蹄较宽,常结群活动。

野马分布于阿尔泰山两侧的我国新疆准葛尔盆地与内蒙古、甘肃西北部,和蒙古的西南部。

又称蒙古野马。

③家马无疑是由野马经驯化培育而成的。

问题是哪一种野马。

据说作为家马原种的野马已经灭绝。

也有认为就是现存的野马的。

现存野马和家马杂交,可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显示了它们间密切的亲缘关系。

不少学者认为:

我国北方多属蒙古马系统的家马,是从蒙古野马来的。

据考证,马是继狗猪羊牛后为人类驯养的家畜。

约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在亚洲中部的草原地区首先驯马。

我国也是最早驯马的国家之一。

四五千年前龙山文化遗迹中已发现有家马的遗骨。

最初驯马是用作运输工具,后来才用于骑乘。

④家马较高大,头长鬃长,鬣也长而垂于颈的两侧,尾的长毛细而密。

家马按用途也可分为骑乘种、重挽种和兼用种。

骑乘种具奔跑快速、敏捷机智等优良品质,阿拉伯马是世界著名的珍贵品种。

重挽种体重力大,专供挽拽货物、车辆,如英国重挽马。

兼用种力速兼备,既可骑乘,又可轻挽,故又名轻挽种,蒙古马是优良品种。

全世界有300多个马品种,很多是经多次与优良品种杂交,逐步改善品质及选育而成的。

其间产生许多杂种马。

马一胎一子,幼驹出生后不久就会站立、吃奶。

家马马母爱性强,幼驹常依偎母旁。

⑤马在多方面为人类效劳:

犁田,拉雪橇,拉邮车送邮务员派信。

老马识途,自会沿老路走的。

在马术运动中,有赛马、单人马赛车、障碍赛、涉水赛等。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赛马项目也不少。

马戏总有精彩的表演。

至于战马,无论古代的轻骑兵,还是近代骑兵的,都会立下不少的汗马功劳呢!

13.本文围绕马,介绍的内容有: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说明家马的特征和种类。

第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15.第③段“我国也是最早驯马的国家之一”中“之一”不能去掉的原因是______

16.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哺乳类动物的马在生物进化论上是特化式进化或直向进化的典型事例。

B.野马是唯一的现存野生种类,体形比家马瘦小,蹄较宽,常单独活动。

C.我国也是最早驯马的国家之一,理由是四五千年前龙山文化遗迹中有家马的遗骨。

D.马和人类的关系密切,人类有各种和马有关的活动,如马戏、马术等。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

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④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本:

根。

②体:

体悟。

③虚受:

虚心接受。

④砥砺:

磨练,锻练

17.解释加点线词的意思。

(1)亭亭净植   

(2)宜乎众矣     (3)竹本固      (4)夫如是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19.甲乙两文都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结合原文分析,赞美了君子、贤士哪些品质?

五、句子默写

20.默写

①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        ,像             ,像           ,像            。

②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中,高度概括全诗中心(主旨)的诗句是         ,              。

③《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歌词中,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表现红军和人民群众亲密关系的词句是                 ,              。

④《老山界》在山腰夜宿写到夜的寂静采用“以声写静”的写法,请写出用这种写法的诗句                      ,                。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一开头便择取“杨花”“子规”这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

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丰富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B.甲诗三、四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诗人的情怀。

借明月抒发思乡念友之情,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手法,但李白这里写出了新意:

诗人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对朋友的一片赤诚。

C.乙诗一、二两句写景画面疏朗:

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别具一种天然风韵。

D.乙诗三、四两句,从离亭别宴收转到江头景色,侧面抒写握别时情景。

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

即将分手的友人默默相对,在沉沉暮霭中各奔前程。

22.甲诗中“愁心”二字蕴藏丰富,值得细细玩味。

结合全诗,体会“愁心”二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3.乙诗首句描写了春日江头的杨柳美景,与次句“愁杀渡江人”矛盾吗?

你是怎样理解的?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七、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第二天早晨,我又到了平台上,尼摩船长已经在那里了。

他一看见我,就走到我前来。

“教授,”他对我说,“您愿意今天去作一次海底散步吗?

“我的同伴可以一同去吗?

”我问。

“如果他们愿意,他们可以一同去。

“我们一定跟您去,船长。

“请你们就去穿潜水衣。

……

灯光在色彩很鲜艳的枝叶中间照来照去,发生无穷的美丽迷人的景象。

我好像是看见薄膜一般的和圆筒形样的细管在海波下颤动。

我要去采它们的带有纤维触须的新鲜花瓣(有的刚开,有的刚露头)的时候,有些身子轻快、鳍迅速摆动的鱼走来,像鸟飞过一样触动了它们。

但是,一当我的手挨近这些活花朵,这些有生命的含羞草的时候,花丛中立即发出警报来了。

于是雪白的花瓣缩入它们的朱红匣中去了,花朵在我眼前消失了,珊瑚丛随即转变为一大团的石圆丘。

24.上文选自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它和《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其“海洋三部曲”。

25.文中“我的同伴”是哪两个人?

文中描绘的地方是哪里?

26.名著阅读。

悟空道:

“当时若无此铁,倒也罢了,如今手中既拿着他,身上更无相趁衣服,奈何?

你这里若有披挂,索性送我一副,一总奉谢。

(选自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①“此铁”指的是什么?

他是如何到“此铁”的?

②孙悟空又是如何得到“相趁衣服”的?

27.名著阅读

讲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的一书是《骆驼祥子》,书中的主要人物是车夫            ,他一生的梦想是        ,后来经历了三起三落,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最终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

八、综合性学习

28.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县文化馆章老师参加活动。

活动中的一些问题需要你解决。

(1)下面是邀请函草稿的正文部分。

画线词语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

我校文学社拟邀请您于10月3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

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将是我们的莫大③荣幸。

本应④光临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

届时我们一定洗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2)在互动环节,章老师出了一个趣味题:

在不考虑平仄的情况下,以“白浪河”为上联,最适合用作下联的一项是:

A.仰天山   B.蓝宝石   C.杨家埠   D.青云山

(3)下面是章老师主持的文学文化常识抢答“下列说法有误”中的一题,在你看来,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B.“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中的“节”指的是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C.“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意为家乡,古时住宅旁常裁种桑树梓树,后用桑梓代指家乡。

D.“记”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臣下向帝王陈情,言辞往往含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4)你把自己题为“令人仰止的春秋文化”的演讲稿交给章老师审看时,他建议你在演讲稿中要列举三个反映当时文化面貌的具体素材,你准备列举哪三个?

请写出来。

九、作文

29.二选一(从以下两个作文题中选一个)

(1)人的一生中,哪些东西可以丢?

哪些东西不能丢?

丢,有时会使人心疼令人惋惜;丢,有时又会让人畅快促人前行。

丢,可能是失去,也可能是获得......

请以“丢”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请以“我与手机的爱恨情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卷面整洁,分段合理。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二、基础知识综合

1、

三、现代文阅读

1、

2、

3、

四、文言文阅读

1、

五、句子默写

1、

六、诗歌鉴赏

1、

七、名著阅读

1、

2、

3、

八、综合性学习

1、

九、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