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040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3 大小:11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3页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护理学基础知识.docx

护理学基础知识

一、护理基础知识概要

1、正常人体液总量占体重的多少

正常人体液总量占体重的60%。

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0%,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淋巴液)占体重的20%。

2、成人全身血液大约占体重的多少

占体重的6~8%,男性约占体重8%,女性约占体重的7.5%。

3、血液的成分极其功能

血液由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组成,有运输物质、维持代谢、调节体液及防御等功能。

4、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浆系血液的无形部分,含有全部凝血因子,血清系血液置于容器内凝固后析出的液体部分。

它们之间的区别,前者含有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后者缺如。

5、何谓PH值

PH值是血液中氢离子浓度的指标,正常值7.35~7.45,平均为7.4。

血液中PH值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6、何谓电解质,体液中的主要电解质有哪些

在人体的体液中含有无机盐和一些有机物(如蛋白质),它们多以离子状态存在,带有正电荷(阳离子)或负电荷(阴离子),这些物质均称之为电解质。

在体液中的主要电解质有Ca+、Na+、K+、Mg2+和HCO3-(碳酸氢根离子),Cl-、HPO32-(磷酸氢根离子),SO42-(硫酸根离子)和蛋白质等。

7、何谓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血浆的渗透压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由低分子化合物,主要是无机盐等,如钠、钾所引起的,叫晶体渗透压;另一部分是由高分子化合物,如血浆蛋白所引起的,叫胶体渗透压。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是晶体渗透压决定的,约占99%以上,胶体渗透压仅为1%左右。

8、何谓高渗、低渗与等渗性脱水

1、高渗性脱水

失水大于失盐,细胞外液渗透压高于细胞内液渗透压,细胞内液进入细胞外液而致细胞内脱水。

常见于上消化道梗阻、高烧。

血Na+>145毫当量/升。

2、低渗性脱水

失盐大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于细胞内液渗透压,细胞外液的水分进入细胞内,而致细胞外脱水。

常见于长期控制钠盐摄入者和大量应用利尿剂的患者,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其血Na+〈135毫当量/升。

3、等渗性脱水

体液中水和电解质丢失基本平衡,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无明显差异。

常见于急性胃肠炎、婴幼儿腹泻,其血钠离子为135~145毫当量/升。

9、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主要靠哪3方面

1、血液对酸碱的调节作用:

主要通过血液中的碳酸氢盐的缓冲。

2、呼吸对酸碱的调节作用:

通过呼吸,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3、肾脏对酸碱的调节作用:

通过氢钠交换、氨的排出以及钾钠交换。

10、微循环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微循环是指在组织器官内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它是血液和组织以及细胞之间真正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即向各组织细胞运送氧气和营养,带走组织细胞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并可局部的自我调节血液量,以稳定血流和血压。

11、何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极其临床表现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微循环内发生广泛的暂时性的血小板凝集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弥漫性血栓,造成局部和全身循环障碍;随着血栓的形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消耗,造成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因子缺乏而发生广泛性出血。

临床表现为休克、出血(皮下黏膜、消化道出血,血尿、注射部位和手术处渗血不止),组织或器官缺血性坏死和贫血。

12、肝素抗凝血作用原理及使用注意点

肝素的抗凝血作用极为复杂,对凝血过程的各个环节均有影响:

1、抑制凝血致活酶的活力,从而抑制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2、抑制凝血酶,使之不能发挥促进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作用;3、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

使用注意点:

1、每次注射前应测定凝血时间;2、如注射后引起严重出血,可静注硫酸鱼精蛋白进行急救;3、禁用于出血性病人;4、孕妇及妇女产后,明显肝肾功能不良及血压过高的患者慎用;5、不能与潘生丁合用;6、护士应观察病人有无发生出血倾向,了解凝血时间;7、作深部肌肉注射。

13、生命体征包括那几方面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14、死亡的临床标志

呼吸停止,颈动脉搏动不能摸到,心跳停止,瞳孔散大,反射消失。

15、正常瞳孔的判断

1.圆形,边缘整齐,直径2.5~4mm。

2.两侧对称、等大。

3.对光反应灵敏。

16、观察瞳孔的意义及观察要点

多种疾病尤其是颅内疾病、药物中毒以及病情变化等均可引起瞳孔变化,所以观察瞳孔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抢救均有极重要的价值。

观察瞳孔主要观察瞳孔的对光反应和大小两个方面。

17、脉搏是怎样产生的;绌脉的定义、特点及测量方法

当心脏收缩时,动脉管内压力增加,管壁扩张;心脏舒张时,管壁回缩。

大动脉管壁的这种有节律的舒缩向外周血管传播,就产生了脉搏。

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者称绌脉。

其特点为脉细数而不规则。

绌脉测量方法:

两人同时测量一分钟,一人听心率,一人测脉率,然后加以对照。

18、影响血压的因素

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动脉管壁的弹性以及循环血量等因素,都可影响动脉血压。

19、何谓临界高血压,其范围是多少

血压值在正常和高血压之间称临界高血压。

其范围是:

收缩压高于18.7Kpa,低于21.3Kpa;舒张压高于12Kpa,低于12.7Kpa。

20、毫米汞柱与千帕(Kpa)如何换算

7.5毫米汞柱=1千帕(Kpa)。

21、需密切观察血压者应做到哪四定

定部位、定体位、定时间、定血压计。

22、中心静脉压是指哪个部位的压力,正常值是多少

胸腔大静脉和左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正常人中心静脉压为0.4~1.18千帕(4~12厘米水柱)。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受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流速度的影响。

23、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

病员仰卧于硬板床上(一般在普通床上垫一块木板代替),抢救者站于病员右侧,将右手掌根部放胸骨下段,另一手覆于其上,肘关节伸直,借抢救者上身的体重和臂肩力量,以垂直方向向下用力挤压,使胸骨下陷3~4厘米,(不能借助手腕及肘关节的活动,这样不能达到有效的心脏按压目的);略作停顿后,随即放松,但右手掌根部不要抬起,让胸廓自行弹起,这样有节奏地按压,每分钟60~80次。

24、电击复律的原理及临床应用范围

应用高能短时限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所有心肌全部除极,重新建立心肌纤维的同一性,使其恢复窦性节律,常用于室颤、房颤,各种心动过速。

25、何谓心脏起搏

用一定形式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引起心肌收缩,以治疗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动过缓,使患者心律增快后心排血量增加到正常范围。

新颖心脏起搏器尚有抗快速心律失常的功能。

26、呼吸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

1.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并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称外呼吸。

2.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称内呼吸。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沟通内、外呼吸的渠道。

上述三个环节相互依存,互相制约。

27、潮式互相发生机理

由于互相中枢兴奋性减弱或高度缺氧时,血中正常浓度的二氧化碳不能通过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以致呼吸逐渐减弱以至暂停。

由于呼吸暂停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至一定程度后,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的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

随着呼吸的进行,二氧化碳排出,使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呼吸再次减慢,以至暂停。

从而形成周期性呼吸,是为潮式呼吸。

28、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

呼吸频率和潮气量都是直接影响肺泡通气量的因素,如呼吸浅而快,一次吸入气量小,再除去停留在腔内的无效气体,实际进入肺泡的气体量就更小,即便呼吸增快,每次进入肺泡气量并不增加。

而慢而深的呼吸,一次吸入量大,进入肺泡气量也大,虽然呼吸频率不快,但肺泡通气量因吸入气量大而增加。

29、氧疗的目的是什么

1.提高肺泡内含氧浓度和氧分压。

2.提高动脉血氧含量和氧的饱和度,从而纠正组织器官缺氧,促进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30、用氧的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

防火、防油、防热、防震。

2.用氧时先调节流量而后应用,停用时先拔出导管后关闭氧气开关。

3.观察疗效。

4.筒内氧气不可用尽,须留下5公斤/cm2的。

5.“满”和“空”的氧气筒要有明显标志。

31、如何计算吸氧浓度

吸氧浓度%=21+4*氧流量(升/分钟)

32、抽取血气分析血标本的注意事项

血标本应与空气隔绝。

可在标本容器内加石蜡油,或用橡皮塞塞住注射器针尖,以达到与外界空气隔绝,并及时送化验室分析。

33、如何应用血气分析来判断缺氧程度

轻度缺氧:

PaO250~70mmHg。

中度缺氧:

PaO235~50mmHg。

重度缺氧:

PaO235mmHg以下。

34、人工呼吸器有哪几种;使用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1.人工呼吸器(国产)的种类:

(1)定容(量)型电动呼吸器:

以电为动力,操作简便,但不能同步。

主要用于肺阻力经常有改变的病危病人,对维持足够的通气量较有保证。

(2)压力控制型呼吸器:

以高压氧或压缩空气作动力,能同步,可随病人呼吸作协同动作,使用时病人作短期吸入治疗。

2.使用人工呼吸器的注意事项:

(1)熟悉及其性能,掌握使用和保养方法并经常进行检查。

(2)使用时注意观察与病人呼吸是否合拍,若通气量足够,病人呼吸应与呼吸器一致;若通气量不足,提示有痰阻塞或肺内有严重合并症等。

(3)按时给病人翻身、吸痰、捶背、湿化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并经常注意观察胸部两侧起伏是否对称,并检查呼吸音的强度,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4)定时观察呼吸频率、充气压力及机器运转情况。

(5)观察并记录病人的意识、精神、体温、脉搏、血压等情况。

同时还须密切注意心律紊乱及心脏骤停等合并症的发生。

如有异常,需及时汇报医生。

(6)防止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与呼吸机意外脱开。

(7)呼吸机湿化瓶应每日清洁、消毒,并更换液体。

用后将胶管取下用75%酒精消毒,并用清水冲洗,晾干备用。

35、使用蒸汽吸入的注意事项

1.使用前检查吸入器是否通畅,容器内盛水两和灯内酒精量是否合适,切忌过多,以免外溢烫伤或酿成火灾。

2.对神志不清,重症病员和小儿应加强监护。

36、超声雾化的原理

利用超声波发生器输出的高频电能,通过换能器产生超声波声能,作用于雾化罐内的液体,经轻度加温,使之成为雾滴,通过导管输送给病员,达到治疗的目的。

37、何谓胸膜腔与胸内压

胸膜腔是由胸膜的脏层和壁层所构成的一个完全封闭的腔隙。

在正常状态下,两层之间大部分紧密相贴,其间仅有少量浆液,因此,其压力低于大气压,呈负压状态,称之为胸内压。

38、气胸的概念和分类

任何原因引起的肺或胸壁穿孔,破坏了胸膜腔的密闭性,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内,而形成气胸。

其分类:

1.闭合性气胸。

2.开放性气胸。

3.高压性气胸。

39、什么叫病原微生物

肉眼看不见,只有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生物,称之为微生物。

对人体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称之为病原微生物。

40、病原微生物分哪几类

分病毒、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和真菌八大类。

41、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免疫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对机体造成损害。

42、何谓抗原与抗体

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为抗原。

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在体液中出现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叫做抗体。

43、何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通常是指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等体液中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产生的免疫作用。

所以体液免疫是以抗体为主的免疫。

细胞免疫是指致敏T细胞所产生的免疫。

即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成致敏T细胞,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接触时,通过释放淋巴因子与细胞毒效应而产生的免疫作用。

44、致热原是怎样产生的

大部分微生物都可以产生致热源。

微生物在生长、繁殖时分泌的代谢物是一种致热源,通常称为外毒素;从微生物的细胞膜中分泌出的物质也是一种致热源,通常称为内毒素。

45、变态反应的概念及其分型

变态反应亦称超敏反应,通常又称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某种抗原物质而发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

它可分为四型:

1.第一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2.第二型变态反应,又称细胞溶解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3.第三型变态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4.第四型变态反应,又称迟发性变态反应。

46.什么叫排异反应(排斥反应)

移植物细胞表面的HLA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和受体的致敏淋巴细胞相遇,发生对抗而产生的排斥反应,是谓排异反应。

47、医院内感染的定义

医院内感染是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48、医院内感染的诊断

医院内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他检查和临床医生的判断。

49、医院内感染监测的三个要素及医院内感染监测的目的

三个要素是:

病原体、媒介因素、易感人群。

医院内感染监测的目的:

是为了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发病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50、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医院内感染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

1.交叉感染(外源性感染):

系指从病人到病人,从病人到医院职工和医院职工到病人的直接感染;或通过物品对人体的间接感染。

2.自身感染(内源性感染):

指病人自身抵抗力降低,对自身固有的细菌感受性增加而发生的疾病。

例如晚期再障,晚期白血病等病人,容易发生自身感染。

3.环境感染(外因性感染):

通过空气感染。

51、判定医院内感染的原则

1.入院时无这种感染,也未处于这种感染的潜伏期。

2.发生的感染,其潜伏期不明。

3.发生的感染与上次住院有关。

4.在一新的部位发生具有临床表现的感染。

5.在原先的感染部位分离出某种新的病原体。

52、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基本手段

严格地执行消毒灭菌隔离和护理管理各项制度,是预防交叉感染的前提;而运用现代护理和管理手段,则是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的重要途径。

53、医院微生物监测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人和环境两个方面:

对人的监测包括对工作人员和病人。

对环境监测,通常包括空气、物面、设备及器械等。

54、医院内感染控制措施三大要点

严格的消毒隔离,供应室的灭菌质量保证和合理使用抗菌素。

55、医院内感染监测的重点科室有哪些

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手术室、换药室、治疗室、婴儿室、

产房和导管室。

56、疾病流行有哪些基本环节

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57、医院内感染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有几种

1.医院内感染发病率;

2.医院内感染现患率;

3.医院内感染爆发率;

4.医院内感染漏报率。

58、空气微生物的采样方法有几种,常用的方法及其注意点

常用的空气微生物采样方法有四种:

沉降法、固体撞冲法、液体冲击法、滤过法。

最常用的是平板沉降法,其采集步骤是:

在采样前先用紫外线对所要采样的房间照30分钟,使室内处于相对清洁、静止状态,然后将及时领取的新鲜永阳琼脂平板,置室内四角及中央各一个,将平板盖打开放于一侧,暴露20分钟,加盖及时送验,以防污染。

59、消毒与灭菌有何区别,衡量灭菌剂效力的标准是什么

消毒是应用物理和化学等方法,杀灭和清除外界环境中的病源微生物。

灭菌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并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性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的芽胞等)。

用于灭菌的化学药物称为灭菌剂。

它必须具有能杀灭一切类型微生物的能力。

由于细菌芽胞的抵抗力强,所以一般都以能否杀灭芽胞作为衡量灭菌剂效力的标准。

60、如何划分消毒剂的高效、中效和低效

高效消毒剂:

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细菌芽胞、真菌、结核杆菌、病毒,可使物品达到灭菌要求,如环氧乙烷。

中效消毒剂:

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结核杆菌、病毒,但不能杀灭细菌芽胞,如乙醇等。

低效消毒剂:

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不能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如新洁尔灭、洗必泰等。

61、理想的化学消毒剂应具备哪些条件

杀菌谱广,毒性低,性能稳定,又有利于长期保存,对物品无腐蚀性,不易受有机物等理化因素的影响,使用浓度低,而作用迅速,易溶于水,气味小,对人无刺激性,消毒后易于除去残留药物,且价格低廉。

62、化学消毒灭菌的原理

利用化学药物渗透到细菌体内,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干扰细菌酶的活性,抑制细菌代谢和生长,或损害细菌膜的结构,从而起杀灭作用。

63、紫外线消毒最佳的杀菌波长是多少

最佳的杀菌波长未25370A=254毫微米。

64、用紫外线消毒时应注意什么

注意点:

1.灯管表面应常用酒精棉球擦拭,除去上面的灰尘与油垢,以减少对紫外线穿透力的影响。

2.在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应保持清洁、干燥。

有效距离不超过2米,时间30~60分钟。

3.在消毒物品时,要按时翻动物品,使各个面都能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

4.定期用紫外线强度测定仪测定其强度。

5.在病室内照射时,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保护病员的眼睛,可以戴墨镜或用纱布遮盖,嘱病员不直视紫外线灯源。

为避免直接照射皮肤引起的皮肤红斑,可用被单遮盖病员的身体。

65、戊二醛主要特性,及其消毒和灭菌时间

戊二醛杀菌谱广,可杀灭各类微生物,不腐蚀被消毒物品,刺激性小。

杀菌效果受有机物影响小,穿透力强。

是各种精密仪器、不耐受手术器械、内窥镜等的良好消毒剂。

但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

常用的为2%中性戊二醛,消毒时间一般为30分钟,灭菌时间为10小时。

病毒性肝炎的消毒时间为1小时。

内窥镜的消毒2009年10月27日15:

10:

58为10~30分钟,连续使用时病人间间隔消毒10分钟。

66、用纯乳酸消毒病室的方法

每10立方米空间用乳酸12ml加等量水,密闭窗门,加热熏蒸,待蒸发完毕,移去热源。

2小时后开窗通风换气。

67、如何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

污染区:

凡和病员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为污染区,如专供传染病人用的病室、外走廊、厕所、浴室等。

半污染区:

指介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可能被污染的区域。

如内走廊、治疗室、医护办公室。

清洁区:

凡未和病员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为清洁区。

如工作人员值班室、休息室、配餐室。

68、一般消毒隔离原则

1.不同病种的病室门口应挂有疾病标志。

2.病室门口应有消毒隔离设施,如脚垫、消毒液及清水各一盆,以及手刷、毛巾、隔离衣。

3.出入病室必须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

4.接触过病员的用物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方能弃去。

5、按病种不同,分别专用医疗器械。

6、每日必须用1%氯胺溶液擦拭床单位。

69、什么叫层流空气

层流空气指空气通过孔隙<0.2微米的高效滤过器,把微生物隔离在外的一种高度净化的空气。

空气通过过滤形成一种细薄的气流,以均匀的速度向同一方向输送,使室内气流分布均匀,不产生涡流,并能捕集微粒尘埃通过回风口把它带出室外。

空气持续向外流通,使室内维持正压,防止相邻房间的细菌侵入。

层流分垂直层流与水平层流两种。

70、接触过传染病员后的手的消毒方法

双手浸泡于消毒液中,用手刷刷洗,按前臂、腕部、手掌、手背、指甲、指缝顺序刷洗,左右手均刷半分钟,经流动水冲洗后再重复刷洗一次,前后共2分钟。

双手经流动水冲洗干净后,擦干。

71、穿脱隔离衣的注意事项

1.隔离衣长短要合适,无破损或潮湿。

2.穿时将工作衣完全遮盖,系领子时,勿使衣袖触及衣领、面部、工作帽,保持隔离衣内面及衣领的清洁。

3.穿隔离衣后不能进入清洁区。

4.挂隔离衣时应注意清洁面不被污染。

5.隔离衣应每天更换,如有潮湿或被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72、无菌技术的概念及灭菌操作原则

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灭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和管理方法。

无菌操作的基本原则:

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以防止尘埃飞扬。

治疗室应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2.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带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住,口罩需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

4.无菌包外应注明物品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列,放在固定的地方。

无菌包在未污染情况下,可保存7~14天,过期的应重新消毒。

5.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持物钳(镊)。

未经消毒的用物,不可触及无菌物品或跨越无菌区。

6.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对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予更换或重新消毒。

7.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73、浸泡无菌持物钳容器的要求

1.容器口要大。

2.容器底部要垫无菌纱布(除外新洁尔灭溶液)。

3.溶液高度要在持物钳轴节以上2~3cm。

4.每个容器只能放一把无菌持物钳。

74、用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无菌器械时,其容器底部为什么不能垫放纱布

因纱布是有机物,对新洁尔灭有吸附作用,会降低消毒液的效果。

75、如何取放无菌持物钳

取放无菌持物钳时,应将钳端闭合,取出时不可触及容器口缘及溶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

使用时应保持钳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以免发生污染;用后应立即放回容器内。

若到远处夹取无菌物品时,无菌持物钳应连同容器一并搬移,就地取出使用。

76、无菌持物钳(镊)为什么不能夹取油纱布

如用无菌持物钳(镊)夹取油纱布,油污可在持物钳(镊)上形成油渍和保护层,使消毒液渗透不进去,影响消毒效果;同时还污染了其他物品和消毒液。

77、何谓休克,及其典型表现

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如创伤,大失血,严重感染等)侵袭,致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全身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和细胞缺氧所产生的一种危急的临床综合征。

其典型表现为神志烦躁或淡漠,面色苍白或紫绀,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呼吸加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并有酸中毒。

78、为了早期发现休克,应密切观察些什么

1.密切观察病人神志和一般情况的改变,如休克早期呈兴奋状态,烦躁不安;随之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等。

2.注意血压及脉压变化:

由于有效循环血量的明显减少,上肢肱动脉的血压可低于10.6/6.6Kpa(80/50毫米汞柱),脉压<2.6Kpa(<20毫米汞柱)。

3.注意观察末梢循环:

皮肤的色泽,温度和湿度(三者能反映体表的血流灌流情况)。

正常人轻压指甲或口唇时局部暂时缺血呈苍白,松压后迅速转红润,休克时则恢复较慢或呈紫绀。

当病人皮色由苍白转为紫绀,提示进入严重休克。

由紫绀继又出现皮下淤血点,淤血斑,注射部位渗血,则提示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之可能,应立即与医生联系。

4.注意呼吸:

休克病员呼吸浅促(应排除呼吸道梗阻),当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时,呼吸深而快,严重时呼吸深而慢;发生休克肺或心力衰竭时,则呼吸更加困难。

5.注意体温:

体温大多偏低(低于37。

C或体温不升),有畏寒现象,但如因感染引起的休克,体温则可高达39。

C以上。

6.注意尿量:

可用留置导尿观察尿量。

尿量和比重是反映肾脏毛细血管的灌流量,也是内脏血液灌流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休克时由于肾血流量减少,故可使每小时尿量少于20~30毫升;比重增高说明血容量不足,比重降低说明肾功能不全。

尿量每小时多于30毫升时,提示肾脏血液灌流好转。

临床上借此可判断休克的好转或恶化程度。

79、休克病员采取头高脚高卧位的目的

抬高头胸部有利于呼吸,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

80、严重休克患者为何无尿

严重休克患者可发生微循环功能的严重障碍,引起组织灌流极度不足,肾血流量明显减少,以致肾缺血,肾素增多,进而引起肾血管进一步收缩,致肾小球滤过更为减少,甚至停止,从而出现少尿或无尿。

同时,休克引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