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明了什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165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8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他发明了什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他发明了什么.docx

《他发明了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他发明了什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他发明了什么.docx

他发明了什么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述性诗歌,以现代诗歌的形式,用简洁优美的语句叙述了原来贫穷落后的深圳,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充分反映了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诗歌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教学目标

  1.掌握“灶、庞、焕”三个生字,理解积累“困扰、渺茫、晨曦、劳作、边陲、翩翩起舞、焕然一新”等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首歌。

课件出示深圳城市建设图片,背景音乐为《春天的故事》)

  2.歌中唱的是什么?

你能说一说吗?

(指名说)

  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名说)

  现在的深圳是一个繁华的都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是著名的经济特区。

可是以前的深圳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3.是啊,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课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通读诗歌

  1.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为每一个小节标上序号,把你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课文中的生词都会读了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生词,指名小组读,齐读。

  面庞    困扰  渺茫

  晨曦    劳作  边陲

  翩翩起舞      焕然一新

  3.这首诗歌一共几个小节?

八个小节。

(指名朗读)

  4.指名读诗歌。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原来的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指名回答。

  5.读了这首诗歌,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指名质疑)

  三、细读感悟,理解文本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小村庄吧。

  1.请你默读第1、2小节,看看它告诉我们什么?

  (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板书:

昨天。

这座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贫穷落后)

  2.可是,短短的几年时光,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请你自己读读3—7小节,看看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自由读诗歌)

  3.看到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感受?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该怎么读呢?

谁来试试?

要读出你的感受。

(指导朗读)

  5.是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焕然一新”!

  

(1)“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

  

(2)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

(指名回答)

  (3)请你读读这句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

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

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指名回答,你有什么感受?

(相机板书)

  (5)你能有感情的读读这一小节吗?

(指导朗读)

  6.改革开放让深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如果配上音乐来朗读这首诗,我想你会更深切的感受到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诗人那种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指名配乐朗读全诗)

  四、总结升华  

深圳,这座昔日的小村庄,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座座厂房,所有的变化让世人瞩目。

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缓缓流过,该去的去了,该来的来了,我们从来也不觉得有什么异常。

直到有一天,你回头看看过去的日子,不经意之间你会忽然发现,原来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在悄悄地变化着。

同学们,只要你愿意去观察、去思考,你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你会感受到时间在流动中带给我们的永恒。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看到了深圳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是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如今提到中国,世界人民的眼里只有佩服和惊奇,毕竟,中国变了。

请你在课后读读《中国一日》,感受一下中国的飞速发展。

  六、布置作业

  1.把诗歌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

  2.观察自己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把它记下来。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          今天

                          改革开放

                    贫穷落后        翻天覆地

                                焕然一新

  教学反思

  “深圳、改革开放”等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因此在导入环节,我用现在的深圳图片配乐导入,引导学生谈话交流歌中的内容,让学生对深圳的发展感到惊叹,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深圳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兴趣,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新课标强调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初读感知,读通诗歌这一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由“原来的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个问题切入,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边读边思考。

  在细读感悟、理解文本的这个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3-7小节,引导学生读文章,谈感受,理解课文内容,在美读中体会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在悄悄地变化着。

在学生理解了内容,看到了深圳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是翻天覆地、焕然一新之后,我就重点指导朗读。

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对仗工整等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

我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读,如赏读,个人读、同桌读、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总结升华这一环节中,我再次出示深圳昨天今天对比的图片,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时间给村庄、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读的容量加大了,形式增多了,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还不够,我应该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情况下,谈出自己真切的感悟,发表建议。

我会继续努力,去探索语文教学的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

   2.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学重点:

    “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父亲和妹妹认为男孩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因为他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可是有一天锯桌腿的声音变成了真正的音乐,这究竟缘于何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唯一的听众》。

  二、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词。

   1.易混易错字

     白痴、沮丧、绝妙、懊恼、神圣、蹑手蹑脚、潜滋暗长。

     锯(电锯)蹑(蹑手蹑脚)眶(眼眶)受(接受)

     踞(盘踞)镊(镊子)框(木框)授(教授)

   2.词语解释

     懊恼--心里别扭、烦恼。

     沮丧--灰心失望的意思。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洋溢--充分流露出一种情绪或气氛。

溢:

充满而流出。

     难以置信--难以让人相信。

置信,相信。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和精力都投入进去。

     天方夜谭--书名,即《一千零一夜》。

这里指信口开河,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美妙--美好可喜。

     声望--为群众所仰望的名声。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慈祥--(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层次,并思考:

   1.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文章层次

    ①家中练琴遭冷遇

    ②林中练琴遇知音

    ③舞台演琴生感慨

   3.在遇到老妇人之前,别人对“男孩”的评价是这样的?

男孩的心情有是怎样的?

  别人对“男孩”的评价:

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

(男孩的心情:

沮丧灰心)

  五、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复述课文的一个场景

    方式:

①在语言创新、添加、改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重组讲述;

       ②直接记忆式情感诵读原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1.听写生字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说说文章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

  二.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

   1.唯一的“听众”是何时进入我的眼帘的?

“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是否一致?

因何而改变?

  (我独自来林中拉琴,正感到懊恼,不由得诅咒自己的时候发现了老人。

“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不一致,之前是为了到林中坐一会儿,之后是为了帮助我,因帮我而改变。

   2.“听众”的语言随着听琴的时间推移,其内在含义是怎样变化的?

第一段话是当“我”为在树林里也拉不好小提琴而感到懊恼,认为这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在幽静树林里的平静心情,深感内疚、抱歉地冲老人笑笑,准备溜走时,老妇人对我“讲”是我打搅了你吗?

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

这句话中老妇人自己承担责任,“是我打搅了你”,让“我”不要过意不去,老妇人并表示她每天早晨在这儿坐一会儿,可不是今天特地打搅“我”说得非常客气。

接着老妇人又讲: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这是老妇人在鼓励“我”,让“我”不要再懊恼,灰心,并打消我的顾虑不要在意她在场,拉好拉坏她都听不见,对她不会造成任何干忧,让“我”毫无顾忌地大胆练习。

老妇人给了“我”勇气和力量。

第二段话是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时,老妇人说: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就在每天早晨。

”这又是老妇人在鼓励“我”,不管“我”拉成什么样,老妇人耳朵听不见,但心里却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她愿意每天都来做“我”的听众,目的是让“我”树立信心,坚持每天面对自己的听众来练琴,“我”一定会越练越来劲。

 第三段话是以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到小树林面对“我”惟一的听众练琴。

每天“我”停下来,老妇人都会说: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这是老妇人不断地对“我”进行肯定,鼓励“我”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使“我”开始有了信心。

 第四段话是在以后每天清晨,“我”都要全力以赴去面对早早坐在木椅上等“我”的惟一听众--老妇人练琴时,有一次她竟说:

“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欢乐和幸福。

”这又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她的话使“我”感到:

只要刻苦练习,琴声能给耳聋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老妇人是在鼓励“我”继续苦练下去。

 3.“听众”的关注、鼓励、帮助、宽慰对我的心理变化作用如何?

 使我有了信心勇气和毅力:

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的感觉、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三.开动脑筋想一想

1.当“我”初次遇到“老妇人”时,如果老妇人告诉“我”她是音乐学院教授的话,“我”的情形将怎样?

2.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想像一下老人想帮“我”时和看到“我”成功时的心理活动?

(可以做适当的艺术加工)。

3.文中妹妹这一角色可以删去吗?

你的理由是什么?

4.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出了哪些内容?

四.品读评点

任选一段令你动心、与你情感、生活贴近,易诱发你创想思维的场景片段进行研读,品味作品的特色和方法,为下面构想生活故事打基础。

五.生活故事

在你的的生活中,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使你摆脱了困难、困境、困惑,请你以“经历”为题,把它记述下来,讲给大家听。

《唱脸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唱脸谱》

教材分析:

《唱脸谱》是一首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与传统京剧的演唱形式巧妙结合的“戏歌”,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

全曲用京剧曲调谱写而成,共分两个部分:

歌曲A段是通谱歌形式,包含四个乐句。

曲作者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地融合在旋律中,依字行腔,韵味十足。

歌曲的B段是分节歌形式,包含四个乐句,前三个乐句均为两小节,保持着完整的结构,第四句“黑脸的张飞叫喳喳”通过节奏的伸展和花腔、拖腔的使用,将长度扩充为八小节,惟妙惟肖的勾画出一副生动的脸谱形象,使全曲在高潮中完满的结束,唱出了我们对京剧艺术的骄傲与自豪。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感受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2、了解有关京剧行当、脸谱、伴奏乐器等相关知识;

3、产生进一步了解京剧及其他传统曲艺文化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欣赏歌曲,感受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尝试演唱和表演,体会京剧的韵味。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奥运福娃京剧造型展示奥运比赛项目的视频短片入手,引发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通过视、听、赏、演等活动,感知京剧艺术的韵味特点,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体会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进而产生对我国京剧及其它曲艺形式的进一步探究愿望。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激发兴趣

1、播放奥运福娃展示奥运比赛项目的视频短片(背景音乐为《北京欢迎你》)

提问:

短片中福娃的造型采用了我国哪种传统艺术形式?

(京剧)

2、走进京剧

1)学生说说对京剧的了解

提问: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

2)教师简介京剧的历史

3)欣赏图片,了解京剧行当

4)欣赏视频,猜行当

3、引入课题

二、活动与体验——欣赏歌曲

1、完整欣赏

1)初步欣赏,感知风格特征

提问:

刚才咱们听到的是京剧吗?

为什么?

(介绍戏歌)

2)再次欣赏,感知乐段

提问:

请仔细聆听,歌曲一共有几段?

2、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部分

a、聆听理解内容

提问:

有哪些词你不明白?

b、介绍“BeijingOpera”、“四击头”,了解京剧伴奏乐器

c、分组模仿伴奏乐器动作再次欣赏

e、用骄傲、自豪的情绪学唱歌曲第一部分,感知京韵特点

提问:

外国朋友是怎么赞美京剧的?

听到外国朋友这么赞美我们的京剧,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

2)欣赏第二部分

a、聆听感知内容

提问:

通过这段的欣赏,你还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什么是鸳鸯瓦?

b、播放课件,了解京剧脸谱的分类

c、介绍京剧脸谱的色彩与性格的关系

e、了解净行的喜及怒,感知净行演唱特点,学唱第二部分

f、边做动作边唱第二部分

3、随乐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三、拓展与表演——情感升华

1、欣赏其他曲艺形式(川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视频片段),引发对民族传统曲艺文化的兴趣

2、出示脸谱头饰,请学生随乐完整表演

《他发明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4万多只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订了生产合同的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经过。

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的意义。

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对于理解文章要点的作用。

比如说惠特尼制造标准间的好处,用两个分号表明有三条好处。

  3.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很多发明家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你们能举例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材料),有一个人的发明,却看不见,摸不着,他是谁呢?

他到底发明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

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

  三、研读课文

  1.18世纪以前,毛瑟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机械装置,文中哪儿写了制作的复杂?

  (生:

第三自然段)(出示课文段落)

  请把机械制作的复杂读出来。

(指名读,如学生不能读出表示复杂的语气教师可范读。

  (十分复杂、自己一件件、自己安装、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只能……)

  2.还有那些困难?

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相应的语气。

  3.面对这么多的困难,惠特尼挺身而出。

“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

”他究竟发明了什么?

  4.标准化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让我们再回到二百年前,看看这个事物诞生的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5.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

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这两种做法的不同之处。

  原来制作方法:

(制造)一件件打制、自己安装——(生产)零件尺寸不同、单枝生产——(修理)按原零件大小打制

  标准化做法:

(制造)零件制造简便——(生产)批量生产、组装简便——(修理)修理简便、随意换相同零件

(每一枝毛瑟枪都是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

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

  (零件制造起来简便;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可以从各种零件中随便抽取,不存在两种零件不能配合的情况;修理简便,某个零件坏了,从那种零件中的一堆中随便拿一个换上就行了,不用另外打制。

  

(1)(指名读句子)大家注意到了吗?

介绍标准化做法的三个好处的句子之间运用了怎样的标点符号?

(分号)

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隔开,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自己总结)引导学生初步联系使用分号。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知道标准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做法吗?

  (学生可自己总结,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教师出示句子“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

  6.标准化的做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呢?

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标准化的意义。

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文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性文章,要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在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中,可以将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深刻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

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本课的设计层次清楚。

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后的资料和自己在刻下查找的资料,自己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课文的内容不难,学生容易理解,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毛瑟枪制作的艰难,为后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使学习水到渠成

迟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以朴实细腻的描写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因为上学迟到发生在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故事,突出了父亲“严中有爱”的感人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以回忆的方式展开叙述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对于文中出现的易读错的字音,大多可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把音读准。

一些生词也可利用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等方法,在课前初步理解,个别弄不清含义的,可随着课文深入学习时,再加深认识。

   本文及本单元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面对错误,并勇于改正错误,不但要让大家受到思想道德上的教育,更要指导自己今后的行为实践。

因此了解本文作者林海音的成长经历及她后来取得的成就,会更好地激励学生懂得每一个人在面对错误、改正错误时,除了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与帮助,还要有个人主观的努力。

基于以上目的,在学文前可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有关林海音的作者资料,了解她的生平事迹及创作成就等,针对资源有限的农村学校,教师可直接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阅读课文,使学生在对比的体验中,感悟出作者是如何在父亲的严厉与慈爱中认识与改正自己的错误的。

   2.抓住关键性词句,体会插叙写法的作用。

   3.使学生懂得对待错误要敢于面对、勇于改正。

   4.学文后练笔,提升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重、难点

   阅读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回忆部分,体会父亲的严厉与慈爱都是为了让我认识错误、面对错误、改正错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运用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体会等方法自学生字新词。

收集关于作者的资料,了解她的文艺创作及成就。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师:

人无完人,人都会犯错,你有过犯错的经历吗?

当你做错事时,你的家人是怎么对待你的?

现在你改过来了吗?

(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互相交流,说一说)

  师:

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经常犯这样一个错误——迟到,我们一起看看她的经历吧。

(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

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自读、同桌互读、小组分自然段读)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自己选择读书方式,自由读文,读后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四、比较阅读,感悟重点

1.学习2~14自然段,感受父亲的严厉。

师:

“我”最初是如何犯下和对待迟到的错误的?

请大家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