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247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

山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

“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

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

”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

C.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

D.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

2.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

这反映了(  )

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

3.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4.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5.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

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78人,其中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

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

材料意在说明唐朝(  )

A.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B.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

C.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D.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

6.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报案者称,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被判有罪.苏格拉底是贵族酒会的常客和主角,他的死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材料反映雅典(  )

A.聚众饮酒违反城邦法律B.城邦精神排斥私人空间

C.法律体现了公平与公正D.公民都有权利管理城邦

7.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

这反映了(  )

A.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

B.使用中的罗马法丧失了自然法的精神

C.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为一部自然法

D.天赋人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罗马法

8.柏拉图在其晚期著作《法律篇》中指出:

“人性是贪婪与自私的,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和毁灭,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

”下列主张与其最接近的是(  )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B.“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9.1875年11月15日,香港《北京新闻公报》公布了一则有关外国人在华旅行的法令:

外国人在华各省旅行须出示盖有特殊官印的护照,外国人如有非法行为就近递交该国领事馆处理。

这主要说明清政府(  )

A.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独立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C.外交开始出现制度化D.已认识到传媒的作用

10.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布特赏,专利5O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O年;仿造西器之制法未传入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lO年。

据此推断,该章程(  )

A.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B.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C.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D.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

11.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

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12.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

A.自由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B.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

C.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

D.资产阶级决定着欧洲历史的发展

13.《世界史纲》指出:

“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

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

”该论述(  )

A.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B.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

C.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

14.西方著名学者弗兰克曾说: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他在此处强调的是(  )

A.彻底否定欧洲中心论B.要以欧洲视野理解世界

C.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历史D.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欧洲史

15.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这种变化说明(  )

A.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C.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D.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16.有学者指出:

“12﹣13世纪,英格兰领土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主动采纳货币地租。

15世纪以后的领土采纳货币地租则主要是为了规避价格风波的风险。

”这表明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破坏了农村经济B.手工工场需要大量货币

C.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D.商品经济在农村的渗透

17.康德认为:

“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

”这一言论说明(  )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B.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C.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D.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18.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

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

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

A.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推行不结盟政策

19.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

B.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

C.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

D.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

20.为了清理改革路上的障碍,让农民尽快分享改革红利,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在试点县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过去,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能用来抵押贷款;如今松绑了,可以用来抵押贷款.这一改革(  )

A.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

B.是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

C.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尽快获得改革红利

D.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

21.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强调阶级性的中国画改造过程中,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的“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

这一变化在本质上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范围基本确立

B.摆脱苏联模式寻找本国道路的探索

C.“双百”方针的提出并得以贯彻

D.中国共产党“左倾”思想的纠正

22.1947年,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国务院,希望美国取代自己向希腊、土耳其继续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并且从希土撤军。

“杜鲁门主义”随之出台,美国国会拨款援助希土。

这一照会反映出(  )

A.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B.希土两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英美联合对苏联进行遏制D.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负有责任

23.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

这反映出美苏(  )

A.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24.20世纪初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主席西奥多•维尔反感无序竞争,认为公司最好垄断,而且垄断公司有义务为国家服务。

他认为公司不应把股东利益放第一位,而应把为人民服务放第一位。

公司把电话线路铺设到不能带来盈利的边远地区,而且把电话业务的定价权交给了政府。

这说明该企业(  )

A.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B.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

C.已与国家政权相结合D.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

25.如表为l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

百万卢布)

表:

孙家恒、孙秀峰主编《苏亮对外经济贸易》

年代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外贸总额

1643

1502

1002

661.8

510.3

477.4

485.4

523.7

475.1

271.4

485.2

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

C.苏联工业化建设轻视世界市场的作用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计50分)

26.(16分)“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

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

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武昌起义的第四天,清廷启用袁世凯,督师南下剿灭革命党。

不久,袁世凯集清朝军政大权于一身。

面对全国如火如荼的革命起义,袁世凯提出召开国会,宽容武昌起义人士,并释放了喻培伦、汪精卫等革命党人。

……袁世凯一路南下,11月1日攻占武昌,数日内又攻占汉阳。

即使如此,袁世凯认为“此次鄂变,事虽仓猝,蓄谋已久……若悉索敝赋,力与一战,未尝不能收复一二省……然彼众若狂,醉心民主,兵力所能平等土地,而不能平定人心矣。

”此时的革命党阵营内部,张謇等立宪派支持和谈,黄兴也于11月9日写给袁世凯的信中期待他“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非但湘鄂人民拥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方各省无不拱手听命者。

”最终,南北双方经过在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等多个问题上的协商、妥协,最终达成议和。

清帝颁布《清帝逊位诏书》,中华民国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的妥协与南北议和》、《南北议和新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古代西方和近代西方的政治中是如何体现妥协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中南北妥协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妥协的结果。

(3)高全喜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7.(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慈善的概念实际上等同于社会保障。

孔子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认为要使社会易治就必须“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

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治者把天灾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

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

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

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险中,我国更加重视灾后的救助。

对于弱势群体,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与措施,其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

为了使有关社会保障的诏令或制度落实到实处,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监督体制,并对保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予以防范。

﹣﹣摘编自王君南《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

材料二

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

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

在贫困问题上,国家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

1861年到1891年,英国每年增加的1000张病床中,有3/4是在济贫院医院。

政府还建设一批条件较好的济贫院,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与精神娱乐。

1891年后,开始为老年贫民购买书籍报纸,为儿童购买玩具。

从1875﹣1888年14年间总共完成了16项贫民窟的改造工作。

在贫民的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大干预力度,英国政府于1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

1891年,初级教育做到了完全免费。

﹣﹣摘编自己郭家宏《19世纪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济贫政策的变化。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何启示。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

人文主义发展绵延不断的原因在于其精神气质的可贵。

人文主义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

正是作为一种辩论,让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把内涵深化、外延扩大。

在当今世界提倡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开发人的潜在力,从思想上重视人,时代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摘编自李科玉拿《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6-2017学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2016秋•小店区校级期中)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

“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

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

”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

C.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

D.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

【考点】12:

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解答】题干材料关键词“封建”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而不是封建社会,故AD两项错误;

B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做.

 

2.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

这反映了(  )

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

【考点】1H:

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首先从中央集权上来说,宋朝沿袭唐朝以来的三省六部制,且又设立三司,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唐朝的御史,来提谏言和监督百官.地方设通判和知周,分管军事和政治,军队中为了产生军阀,设“更名法”,是将不识兵,兵不识将,而且宋朝重文轻武,所以说宋朝是封建专制的加强时间.

【解答】材料反映了相权受到了削弱,这说明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正确.ABD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的认识,考查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

 

3.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考点】25: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W: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农业,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解答】15岁到30岁,不能算是早婚,故A项错误;

民间习俗是指出找年纪比男方大的,并未体现对政府政策的抵触,故B项错误;

政府通过鼓励结婚,在就是民间习俗,年纪较大的女子,也是成为直接进行生产的劳动力,故C项正确;

材料中是政府政策的引导,故与传统伦理观念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农业,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4.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考点】2P: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明末清初资本主义的萌芽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丝织业发达的城市如苏州等,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清朝时有了缓慢发展,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但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始终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解答】材料反映了明清之际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的区域化,如上海的织布、纺纱,广东的丝织、陶瓷业,故A正确;

B指的是国内贸易,故B错误;

C中的国内市场扩大从题中无法体现,故C错误;

D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中档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明清之际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的区域化,如上海的织布、纺纱,广东的丝织、陶瓷业.

 

5.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

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78人,其中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

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

材料意在说明唐朝(  )

A.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B.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

C.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D.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

【考点】36:

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藩镇割据时儒学的发展问题.唐初国子祭酒一职基本上都是大儒担任,而唐德宗以后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说明动荡时期,儒学受到冲击,地位下降,武将逐渐受宠.

【解答】本题题干表述的是藩镇割据时担任国子祭酒一职的官员从基本上由大儒担任发展到部分由藩镇军将兼任,反映了儒学地位在下降.B符合题意.

A项错.题干不能体现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C项错.题干未涉及佛道问题.

D项错.科举制度在隋唐时创立并完善,有利于儒学发展,明清时才逐渐僵化.

故选B.

【点评】本题将藩镇割据与儒学发展、科举制度等内容放在一起考查,有一定的综合性和迷惑性,应注意题支内容与题干材料的关联性.

 

6.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报案者称,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被判有罪.苏格拉底是贵族酒会的常客和主角,他的死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材料反映雅典(  )

A.聚众饮酒违反城邦法律B.城邦精神排斥私人空间

C.法律体现了公平与公正D.公民都有权利管理城邦

【考点】43:

古希腊城邦.

【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解答】材料中“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被判有罪”,表明判罪的理由是“诸多可疑言行”,因此A项不符合;饮酒时的言行被举报,表明私人的空间受到限制,故B项符合;材料中的事件,不能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故C排除;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了解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及伯利克利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客观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7.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

这反映了(  )

A.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

B.使用中的罗马法丧失了自然法的精神

C.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为一部自然法

D.天赋人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罗马法

【考点】4D:

罗马法.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近代欧洲都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了本国的法律制度,如《德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都以罗马法为法律蓝本.现在世上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都渊源于罗马法.世上公认的法学理论、法制民主原则也均发端于罗马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成了法治建设永恒的价值观了.

【解答】分析材料信息可见,罗马法学家认为在罗马的公民法和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法的存在,其蕴含的自由、平等、正义的精神与现实社会的奴役压迫的现象是相违背的,可见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故A正确;

材料中罗马法学家并没有否定罗马法的作用及其中的法治精神,故B错误;

CD所述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故选A.

【点评】罗马法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奴隶被当作私人的财产,没有任何权利,不能体现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现代的法制有明显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妇女权利受限.

 

8.柏拉图在其晚期著作《法律篇》中指出:

“人性是贪婪与自私的,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和毁灭,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

”下列主张与其最接近的是(  )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B.“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考点】VB: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主张.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