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781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docx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6

1.1项目提要………………………………………………………..6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7

1.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8

1.4综合评价与结论…………………….………………………8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9

2.1项目由来与形成……………………………………….……9

2.2项目区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现状…………………….9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目的意义………………………..9

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12

3.1自然地理条件………………………………………………….12

3.2社会经济条件………………………………………………13

3.3林业生产管理条件………………………………………..…14

3.4土地资源条件………………………………………………….15

3.5劳力资源条件……………………………………………….…16

3.6种苗供应分析…………………………………………….……16

3.7基础设施条件……………………………………………….…17

第四章建设方案………………………………………………………..18

4.1项目指导思想及原则……………………………………....18

4.2项目区围……………………………………………………...18

4.3项目建设规模…………………………………………………..19

4.4建设布局………………………………………………………….19

4.5项目建设容…………………………………………………..19

4.6营林技术措施………………………………………………….20

第五章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22

5.1森林管护…………………………………………………………22

5.2环境保护…………………………………………………………23

第六章项目组织与经营管理…………………………….………..25

6.1经营管理形式…………………………………………………25

6.2项目管理机构……………………………………………….…25

6.3项目管理…………………………………………………..…..25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7

7.1投资估算原则…………………………………………………27

7.2投资估算依据………………………………………………….27

7.3项目建设投资估算………………………….……………….27

7.4资金筹措………………………………………………..……….27

第八章项目建设进度…………………………………………………28

8.1项目建设期限………………………………………………….28

8.2建设进度安排…………………………………………………..28

第九章效益分析与评价…………………………………………..….29

9.1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29

9.2社会效益分析评价……………………………………………30

9.3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31

9.4综合评价……………………………………………………….…30

第十章项目建设保障措施…………………………………………..33

10.1政策支持保障措施…………………………..…………….33

10.2资金筹措与投入保障措施………………………………33

10.3施工组织保障措施…………………..……………………..33

10.4信息管理、科技推广与服务保障措施……………..33

10.5项目经营保障措施……………………………..…………..34

10.6其它保障措施……………………………………………….34

主要附表和附图

一、附表

1、项目区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2、项目建设容、进度一览表

3、种苗需求量表

4、项目建设容及投资估算明细表

二、附图

1、项目区森林资源现状图

2、项目建设总体布局图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市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项目

1.1.2项目建设单位及法人代表

市某区林业局殷建军

1.1.3项目主管单位

回族自治区林业局

1.1.4项目性质

新建

1.1.5建设目标及宗旨

建设目标:

2005—2007年,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某区城市区周边道路绿化建设,新增绿化面积2833亩,推进“蓝天碧水”工程的实施,打造森林城品牌,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和环保城市建设步伐,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

宗旨:

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利用国家投资优势,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大搞造林绿化,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对外改革开放形象,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1.6项目区围

项目区位于某区正谊关地区,即东至石中高速公路,西至贺兰麓,南至某火车站,北至宁蒙交接,面积2.7万亩。

1.1.7项目建设容及规模

项目建设容:

造林2833亩,林种为防风固沙林。

实行以灌木为主,乔灌结合,混交造林。

配套打机井6眼,井深为180—220米,井距600米左右,单井出水量80m2/n。

敷设输水管道18.9公里。

规模:

林带单侧宽50米,绿化长度18.9公里。

1.1.8项目建设期限及进度

期限:

2005—2007年

进度:

项目建设共设计造林2833亩,计划2005年建设500亩,2006年建设1300亩,2007年建设1033亩。

1.1.9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542.7万元。

1.1.10项目效益

项目建设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同时也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

依据:

《中华人民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国家生态环境重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

原则: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益;

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树种;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坚持立足抗旱造林、大力实施节水灌溉;

坚持造管并重,立足长远发展;

1.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坚持国家营林经济技术标准与本地实际相结合。

整地:

0.7台班/亩600元/台班

栽植:

111元/亩

水利工程:

80000元/公里

机井:

280000元/眼

苗木:

197元/亩

灌水:

46元/亩

抚育:

7.8元/亩

管护:

7.1元/亩

1.4综合评价与结论

本项目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同时也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建设符合本地实际,适宜社会发展需求。

项目可行。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的由来和形成

某区城市区地处最北端,东临黄河与鄂托克前旗隔河相望,北与市接壤,西屏贺兰山,是回族自治区的北大门。

某西北部地区地处沙漠边缘,是沙尘暴的加强源地,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每年3—5月份,沙尘遍地,气候异常恶劣。

新的某区成立后,确立了以工业经济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格局,城市区迅速扩展,城镇人口急速增加。

为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和对外形象,确立了以营造防风固沙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城市周边生态环境,实现“蓝天碧水”的目标。

2.2项目区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现状

项目区地处陆深处,气候干旱、雨雪稀少、风沙大、蒸发强烈、地下水位高、盐碱化程度严重。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植被稀少,大面积荒地裸露,风、水侵蚀严重,水土流失量大,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由于生态条件差,干旱、霜冻、干热风、沙尘暴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生活及工农业造成严重损失。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目的意义

必要性:

某区城区位于回族自治区与自治区交接处,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急需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某区城市大环境绿化工程,是改善城市区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措施。

2.3.1城市周边地区在某区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某区是以煤炭、冶矿等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促进城市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城市区所在位置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成灾害频繁发生,每遇洪水、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使国家财产和人民生活蒙受重大损失。

虽然近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环境改造,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

因此,加强城市周边大环境造林绿化,进行综合整治是当务之急。

2.3.2城市大环境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某区城市区所在地一直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方,尤其是水土流失严重,风沙肆虐,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3—5月份的沙尘暴使人民饱受风沙之苦。

受灾之后,人们在反思,产生自然灾害的原因是什么,除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外,城市区周边森林资源馈乏,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重要根源。

由于缺少森林资源,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脆弱,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建设城市周边防护屏障,可以有效缓减灾难危害的发生。

因此,采取一切措施,实施城市周边大环境造林绿化工程刻不容缓。

目的意义:

通过实施周边大环境造林绿化工程,增加森林资源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缓减灾害危难的发生。

一则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二则可营造良好的经济建设环境,为吸引商业投资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

3.1行政区划,地理位置

3.1.1行政区划、地理位置

某区地处平原最北端,位于东经106°13—106°51,北纬38°40—39°23之间,东临黄河与鄂托克前旗隔河相望,南与平罗县相毗邻,西屏贺兰山与大武口区相连,北于自治区市接壤,东西长大约51公里,南北宽37公里,总土地面积1088平方公里,海拔在1070—1300米之间。

全区辖六乡三镇42个行政村,六个街道办事处,50个居委会,二个工业园区及区市直属三个农场。

3.1.2自然条件

某区境按自然要素组合为贺兰山山地、山前洪积扇台地和黄河冲积平原三部分,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40.3%、25.2%、34.5%,地势平坦。

区境有四条黄河支流,南北分布,灌区干、支、斗、农四级渠道纵横,渠系发达,灌溉便利。

干、支、农沟与渠道递次相邻,排水畅通。

水资源主要有三部分。

天然降水量总量约1.17亿立方米/年,利用率低。

黄河径流平均每年过水量为301亿立方米,实际引入量为2.3亿立方米,是农田主要灌溉用水。

地下水约1亿立方米,开发利用的约0.2亿立方米,是贺兰山洪积扇主要水源,也是旱地造林的主要依靠。

某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按国家气候分区为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风沙大、蒸发强烈、冬寒长、夏热短、昼夜温差大,自然灾害频繁。

太阳辐射量达145.8千卡/cm2,全年日照时数为3083.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0%,居之冠。

年平均气温为8.2℃,极端最低气温为-29.8℃,年平均日较差为8.5—14.7℃;年降水量171.9—270mm,年蒸发量749.4mm,且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风大沙多,全年大风日数55.3天,主风向为西北风,主要集中在3—5月;自然灾害以干旱、风沙及沙尘暴、干热风、霜冻、山洪、河水侵蚀、冰雹、日烁等最为常见。

土壤主要类型自西向东分别是淡灰钙土、草甸灌淤土、灌淤土,主要以灌淤土为主。

植被分三个层次,贺兰山前坡地主要有沙蒿、红砂、酸枣、四合木等多年生旱生灌、草,覆盖度约为20—30%。

黄河滩地主要以野生次生红柳、人工造乔、灌木、杂草为主,覆盖度95%。

中部黄河灌区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主栽树种有新疆、白蜡、臭椿,森林覆盖率13%。

3.2社会经济条件

3.2.1面积、人口及其结构

总土地面积1088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28.4万亩。

总人口2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万,非农业人口14.1万。

3.2.2工农业生产情况,人均产值、收入

农业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油料、脱水蔬菜、无公害枸杞种植和畜禽养殖业为主,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禽肉蛋生产重点地区;工业以煤炭开采加工、冶金、化工、建筑材料、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金属镁、碳化硅、活性炭、脱水菜等产品享誉国外。

截止2003年底,国生产总值231000万元,人均农业总产值1690万元,人均工业总产值21887万元,人均耕地1.19亩,人均粮食产量304.3公斤,城镇人口可支配收入人均5700元,农业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

3.3林业生产管理条件

3.3.1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机构、人员技术力量

某区林业生产主要以防护林建设和发展枸杞产业为主,其中防护林建设包括:

贺兰麓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封育治理;黄河灌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村庄绿化;黄河滩地营造黄河护岸林。

枸杞产业以发展无公害名牌枸杞为主。

某区设林业局,林业局下设三站一个中心,分别是林业站、枸杞站、森防站和生态林业开发中心,现有人员28人,其中林业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12人,技术员4人。

乡镇设有林业工作站,人员22人。

3.3.2生态公益林建设成就,经验及问题

成就:

某区现有森林资源面积14.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

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1.06万亩,其中农田防护林4万亩,河滩红柳2.3万亩,黄河护岸林3万亩,绿色通道0.5万亩,基本形成了以防风固沙、农田防护、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型森林结构。

经验:

以全民义务植树为主要形式;

坚持“适地适树”,科学布局;

坚持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社会、经济效益;

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坚持以干、支沟、渠确立框架,农沟、渠构筑小网格的模式;

坚持以项目为载体,科技为支撑;

问题:

林业工程造林资金严重不足;

由于本区立地条件差,树种选择局限性较大;

由于受光肩星天牛等危险性病虫害危害,小径材利用率低,群众无法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造林积极性低迷;

林地区划不明确,林地林权无法确定,民营造林难以开展。

3.4土地资源条件

3.4.1各类土地面积

某区总土地面积1088平方公里。

其中:

农业用地38.6万亩,林业用地28.4万亩,园区地4.5万亩,牧草地71.6万亩,村镇建设用地2.9万亩,独立矿用地1.5万亩,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0.1万亩,城镇建设用地1.9万亩,其它用地区8.2万亩,未利用地区5.4万亩。

3.4.2营造生态公益林的土地资源分布状况

生态公益林林地分布有三块:

一是沿贺兰麓沙荒地;二是灌区各级道路、沟、渠、以及村庄;三是沿黄河冲积滩地。

3.4.3造林地数量及立地条件分析

林地总面积28.4万亩。

贺兰山洪积扇林地面积14万亩,土质良好,但灌溉困难,主要以提取地下水为主,多选择抗旱耐风沙的乔灌木造林,如刺槐、沙枣、柠条、紫穗槐等;引黄灌区林地面积4.4万亩,灌溉便利,但地下水位高,盐碱化重,多选择抗天牛耐水蚀树种造林,如树、白蜡、臭椿等;黄河滩地林地面积10万亩,土质瘠薄,盐碱化重,杂草丛生,选择耐水蚀的沙枣、白蜡、樟河柳结合封育造林。

3.5劳力资源条件

某区现有人口20.2万,其中农业人口6.1万人,非农业人口14.1万人。

农村现有劳动力34522人。

项目区可供营造林生产的劳动力32154人,主要以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农村青壮劳动力为主,90%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知识,能够熟练掌握造林技术,在林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3.6种苗供应分析

3.6.1现有种苗供应能力及潜力

某区多年来实行合同育苗,基本可以满足造林需苗。

现已培育两个育苗基地,分别是区苗木场和马家湾种苗繁育基地,基地面积2500亩。

2004年现存育苗面积1100亩,主要树种为刺槐、臭椿、白蜡、银中、、水曲柳等。

今后的造林中,依靠育苗基地和各乡镇育苗散户,完全可满足造林苗木供给。

3.6.2外调苗木的可能性及经济合理性分析

在今后的造林中,外调苗木量很小。

主要原因:

一是本区育苗可满足工程程造林需要;二是外调苗价格普遍高于本区价格;三是自给育苗木可增加部分农户的经济收入。

3.7基础设施条件

3.7.1交通、运输条件

某区境有109国道、110国道、包兰铁路及石中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全区100%的乡镇和88%的行政村有柏油路通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某区地处通衢要道,靠近大武口区、平罗县及市,距自治区首府88公里,距河东机场120公里,距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的沙湖48公里。

3.7.2通讯条件

某区已开通程控、计算机网络、移动、无线寻呼,实现了村村通,开办了邮政特快专递业务。

通讯方便、快捷、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数字化。

 

第四章建设方案

4.1项目指导思想及原则

4.1.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培育森林资源为基础,以缓解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减少自然灾害为核心,以科技为先导,以政策和投资为保障,以实现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目的,加快城市区大环境绿化建设工程步伐,加速培育森林资源,增加森林覆盖度,最大限度的实现林业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改变城市周边环境生态面貌,促进城市区人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经济发展。

4.1.2项目建设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益;

坚持公益林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列入国家及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坚持全民义务植树的造林机制;

4.2项目区围

项目区位于正谊关地区,东至石中高速公路,西至贺兰麓,南至火车站,北至宁蒙交界,面积2.7万亩。

4.3项目建设规模

防护林,林带宽50M,长18.9公里,株行距3×3米。

4.4建设布局

4.4.1项目布局的依据

4.4.1.1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园区布局规划以及主干道路的位置、立地条件,以质量为先导进行布局。

4.4.1.2根据水资源、士质分布的特点和规律,结合以往造林经验,以提高生态效益为主进行布局。

4.4.2项目布局方案〈重点公益林〉

4.4.2.1项目区划

项目建设规划造林2833亩,林种为防风固沙林。

4.4.2.2项目区布局

项目区位于某区正谊关地区,东至石中高速公路,西至贺兰麓,南至车站,北至宁蒙交界。

项目建设主要依据新规划的工业区主干道路实施。

道路两侧各摆布50M宽幅林带,实行乔灌结合,行间或株间混交。

4.5项目建设的容

4.5.1营林工程

绿化道路18条,长度18.9公里,绿化面积2833亩,栽植刺槐、臭椿、沙枣、、紫穗槐、柠条6个树种。

树种搭配以乔灌、乔乔混交为主,株行(穴)距3*3米,亩栽74株(穴),乔木一株一穴,灌木5株一穴。

4.5.2配套水利工程

打机井6眼,敷设输水管道18.9公里。

机井位置依据水文探测结果进行布局,但尽量靠近道路。

输水管道平行道路,距道路30米。

4.6营林技术措施

4.6.1树种选择

主栽刺槐、臭椿、沙枣、、紫穗槐、柠条6个树种,主要以耐干旱、抗风沙、防风固沙性能为首要选择条件。

4.6.2苗木

刺槐:

苗龄三年以上,胸径3.5cm以上,苗高3m以上,根系完整,无病虫害。

臭椿:

苗龄二年以上,胸径3.0cm以上,苗高3m以上,根系完整,无病虫害。

沙枣:

苗龄二年,胸径1.0cm以上,苗高1.5m以上,根系完整,无病虫害。

苗龄二年以上,胸径2.0cm以上,苗高2.5m以上,根系完整,无病虫害。

柠条:

苗龄一年,地径0.3cm以上,苗高0.5m以上,根系完整,无病虫害。

紫穗槐:

苗龄一年,地径0.5cm以上,苗高1m以上,根系完整,无病虫害。

4.6.3整地

带状整地:

平行于道路犁沟整地,宽50cm,深50cm。

穴状整地:

在输水沟挖栽植穴,规格80×80×80cm。

4.6.4树种配置

乔、灌木行间、株间混交,做到乔灌结合。

4.6.5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

4.6.6初植密度

株行距3×3m,亩栽74株(穴);乔木一穴一株,灌木一穴5株。

4.6.7幼林抚育

土壤管理:

除草松土、灌溉。

幼树管理:

平茬、截干、除蘖、修枝。

4.6.8幼中林抚育间伐

补植、修枝、间伐、平茬等措施调节树种密度,清理林间杂物,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增加通风透光,减轻林木竞争,促进林木生长,使宽幅林带早日成为遮天蔽日的森林。

一年实施两次。

 

第五章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

5.1森林管护

5.1.1森林防火主要措施

5.1.1.1项目区宽幅林带设置8米宽防火阻隔带,林带边缘预留6米防火道路。

5.1.1.2每500亩森林配备一名专职护林员,负责综合管理和护林防火工作。

5.1.1.3购置风力灭火器10台,简易扑火工具30套用于预防和补救森林火灾。

5.1.2森林病虫害防治主要措施

5.1.2.1苗木出圃前加强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严禁带虫(病)苗木栽植。

5.1.2.2树种配置以乔灌、乔乔混交为主,提高林分整体抗逆性。

5.1.2.3配备病虫害防治器械,开展常规性的食叶害虫防治工作。

5.1.2.4加强光肩星天牛、白蜡木蠹蛾、臭椿沟框象等危险性病虫害的监测,定期发布测报信息,适时开展防治。

5.1.2.5每年11月至第二年5月投放药饵防治鼠害和兔害。

5.1.3森林管护主要措施

5.1.3.1利用散发宣传单、签定护林责任书、刷写标语等方式加强《森林法》等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5.1.3.2配备专兼职护林员,常年坚持巡护,杜绝人为及牲畜毁坏树木的行为。

5.1.3.3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偷伐、破坏林木等违法行为,坚决打击涉林违法分子。

5.2环境保护

5.2.1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对环境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通过犁沟整地和穴状整地,使雨水进入灌溉沟和树穴,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也给树木补水。

大型防护林带的建设,可绿化荒地,美化环境、吸取工业烟尘、净化空气。

采取乔、灌木株间混交和行间混交,可有效提高林带的防风固沙,减缓风速的功能,同时避免树种单一而造成病虫害大发生。

每亩74株的栽植密度,可迅速提高林带郁闭度,促使林带尽早发挥防护作用。

大型宽幅林带的建成,减少了人为活动,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类,促进了生态系统多元化。

防护林带不需施用化肥,喷施农药尽量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所以对环境无影响。

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