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55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53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2页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docx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

(共26套80页)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时跟踪检测汇总

 

课时跟踪检测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以图证史,解读图片”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右图为1999

年我国发行的汉代画像石《牛耕图》邮票。

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解读正确的是(  )

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进步

D.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解析:

选C 汉代的“二牛抬扛”耕作法体现了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上的进步,C项正确。

铁犁牛耕开始于春秋时期,B、D两项均与曲辕犁有关。

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解析:

选B 以土地和农作物作为国家的代称,反映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点。

3.《荀子·王制》: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

“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解析:

选C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麦黄种麻,麻黄种麦”强调了耕作时间和季节的重要性;“用粪犹用药也”强调的是施肥的重要性。

这样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高产,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

4.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

A.封闭性B.分散性

C.连续性D.脆弱性

解析:

选D 从“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等信息可看出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5.某《竹枝词》云:

“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

解析:

选B “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灌溉的翻车,故B项正确;耧车属于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筒车、风力水车是依靠水力和风力的灌溉工具。

6.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最主要的社会生产模式,也正是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

下列有关这一生产模式认识错误的是(  )

A.铁犁牛耕是形成的主要条件

B.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

C.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基础

D.以家庭为单位,限制了精耕细作

解析:

选D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7.《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五谷六畜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D.铁犁牛耕

解析:

选B 材料中“种谷”“树桑”“鸡豚狗彘毋失其时”等信息体现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

8.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解析:

选B 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综合分析这种做法的目的,B项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较全面反映我国古代赋役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

它有什么特点?

(8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8分)

解析:

(1)问,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看出为牛耕技术。

(2)问,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白居易诗句的含义。

第(3)问,农业的发展条件从生产工具、技术、政策、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回答。

答案:

(1)牛耕技术。

(2)生产方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

课时跟踪检测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解析:

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所以“工官”工场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2.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

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解析:

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注重手工技术的训练,其目的是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因此选C项。

3.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素称发达的是官营手工业

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

解析:

选D 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铜,故D项符合题意。

4.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  )

A.冶铁业的进步B.甲骨文的成熟

C.兴起了棉纺织业D.已经有了养蚕业

解析:

选D 材料反映的是商代青铜器纹饰,根据材料中青铜器上的蚕纹,可以推断商代已经有了养蚕业,故D项正确。

冶铁业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材料与甲骨文无关,棉纺织业是宋元时期兴起的,故A、B、C三项均错误。

5.康熙《松江府志》记载:

“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反映出(  )

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

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解析:

选B 材料中“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棉纺织业发达,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B项。

6.王祯《农书》记载:

“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轴,作二卧轮,

用水激转下轮,则上轮所周索,通激轮前旋鼓掉枝(按即曲柄)一

例随转。

其掉枝所贯行桄,因而推挽卧轴左右攀耳,以及排前直

木,则排随来去,扇冶甚速,过于人力。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

A.东汉B.三国

C.唐朝D.北宋

解析:

选A 材料描绘的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装置——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的。

7.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

“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

A.制瓷B.冶金

C.纺纱D.织锦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中“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明朝时织锦用的花楼机。

8.《登州府志》记载:

“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ǜ,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A.自然经济解体B.家庭手工业发展

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解析:

选B 题中材料表明,登州乡村中织布首先自给自足,有余布再少量卖到乡市,再转卖到城市,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8分)

解析:

第一小问,从图片中不同时期手工业生产部门的分布地区和生产部门的种类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的结论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

示例一:

信息:

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地区。

说明:

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

示例二:

信息:

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

说明:

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课时跟踪检测(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工官监管的夜市

解析:

选A 抓住关键词“东汉”即可。

物流通畅的草市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工官监管的夜市基本上是在唐宋之后,而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时期出现。

2.北魏时期出现了“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解体B.商品交易活跃

C.人口大量流亡D.重农政策被废除

解析:

选B “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体现商人的足迹遍及所有交通便利的场所,反映了商品交易活跃,B项正确。

3.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解析:

选D 由“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以分析出当时纸币是十分注重防伪的,故选D项。

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从材料中看不出纸币的出现满足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C.经商的人很多

D.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

解析:

选D 材料中“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反映了市的交易受时间的限制,故选D项。

5.“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材料所描述的商业现象最早出现于(  )

A.汉朝洛阳B.宋朝东京

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

解析:

选B 汉朝未出现夜市,宋朝最早出现夜市,故B项正确。

6.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这表明(  )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日夜商贩而南……日夜商贩而北”可知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往南方,而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运到北方,说明了当时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D项符合题意。

7.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  )

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B.学术文化的活跃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选D 西汉、唐、北宋等朝代的长安、东京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商业中心。

8.明隆庆年间,有一徽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的苏州市场:

“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地域性商帮的开始出现B.都市商业十分繁荣

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出现D.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解析:

选B 根据题干中“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句话可知当时苏州市场商品丰富多样,体现出了其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8分)

9.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材料一 长安、洛阳——古都气度

西周以镐京(西安)为首都,成周(洛邑)为陪都……后代凡是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凡都洛阳的政权,常以长安为陪都,汉唐即是。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二 扬州——市井风貌

“扬州大利首推盐,女惰男奢两弊兼。

”“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

”这是清代竹枝词中对扬州的描写,扬州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

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府进士平均数的3倍左右),其中一甲进士11名。

道光中叶,京城流传“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之美誉。

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指的是厨师、理发师和剃脚匠。

如薙(同剃)头铺,扬州城内约计有“三数百家”,“求条签去修个脚,嗅袋烟来剃个头。

等戏开台先排凳,看汪班内老名优。

”这描绘的就是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1)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唐时期长安、洛阳适合为都城的原因。

(6分)

(2)结合所学,以清代扬州城市发展为主题,对材料二进行解读。

(12分)(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

(1)问,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是关键:

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二是便捷的水路交通,三是富饶的土地,由此再结合传统的历史都城来分析总结。

(2)问,材料二共四句话,体现了扬州城的四个特点:

经济上特殊的地位,繁荣的文化氛围,发达的娱乐和服务业,享乐的社会风气。

从这四个方面概括归纳即可。

答案:

(1)原因:

有山河关隘之险,便于军事防御;有渭水、洛水等河流,交通便利;水利灌溉发达,位于当时的经济重心地区;处于中原的核心区域,也是传统的都城。

(2)示例:

明清时代,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普遍建立,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交汇之处,故而发展迅速,社会富庶,成为重要的盐商中枢。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扬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在科举考试中表现突出,成为国家官员选拔的重要来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扬州丰富的社会休闲娱乐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崇尚物质享乐的社会风气。

扬州的发展体现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中国原有的观念和社会习俗。

课时跟踪检测(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汉书·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

选D 材料的主旨是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故答案选D项。

2.学者吴慧指出:

“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

”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解析:

选C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抑制私商而发展官商,这样的重农抑商必然强化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故选C项。

“重农”也没有提高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抑商”也未抑制古代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的确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但并未揭示材料的主旨。

故A、B、D三项错误。

3.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

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

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解析:

选A 商人富裕后之所以买田置地,是因为传统观念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故选A项。

4.“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解析:

选C 材料中的观点强调帝王们制定政策出于现实考虑,故本题应选C项。

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起作用不同,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绊脚石,故A、B两项说法有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故排除D项。

5.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这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

A.禁止走私贩运B.“海禁”政策

C.重农抑商D.保护生态资源

解析:

选B 材料中“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说明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6.清初实行抑商、“海禁”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

①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使封建经济长期延续,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③成为中国与世界隔绝,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④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选B ④说法可以排除,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从鸦片战争以后,与题干所示时间不符。

7.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解析:

选C “近代的前夜”意即当时中国已出现近代经济的部分因素。

C项表达的是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与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是不同的,是中国经济新的因素。

8.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其深远影响是(  )

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

选D 乾隆时期富商大多将钱财用来买田置地,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非选择题(18分)

9.政府的决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

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三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四 清代统治者坚持认为: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理由。

(4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

(8分)

(3)据材料四归纳,面对经济的变化,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对策?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消极影响。

(6分)

解析:

(1)问,商鞅首倡重农抑商,其原因从材料一省略号后内容归纳概括即可。

(2)问,据材料二中的省略号分层,逐层概括其现象,依据材料三中的税收数据对比分析其变化趋势,进而总结答案。

第(3)问,清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影响要从维护其封建统治和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

(1)政策:

重农抑商。

理由:

有利于发展农业,赢得战争;有利于治理人民。

(2)现象:

家庭棉纺织业发达;丝织业发达;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发展。

(3)政策:

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消极影响:

强化了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如写“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进步”亦可)

课时跟踪检测(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茶叶(担)(年平均值)

生丝(匹)(年平均值)

鸦片战争前

5000

5000

1845年

8010

13220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62896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解析:

选A 解答本题要注意时代特征。

表面上看,中国外贸出口增加,但联系鸦片战争后的史实,应明确是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加紧了对中国的工业品的倾销,中国的外贸应处于被动地位。

2.“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

”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民族工业的产生

解析:

选C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商品输入中国,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造,物美价廉,竞争力强,而中国的土货滞销,土布、土纱等的销售陷入困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项符合题意。

3.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新”在(  )

A.增加了许多农业新品种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出现了近代大农业

D.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

解析:

选B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工业品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逐步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机器,创办近代企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首先出现在(  )

A.香港地区B.沿海地区

C.北京地区D.内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