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课堂管理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5597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Word下载.doc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课堂管理Word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Word下载.doc

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即通常所说的班风。

(四)对教师的期望

1.定型的期望的含义

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即使某一位教师的外貌谈吐并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们的行为,这就是定型的期望。

2.定型的期望的内容及成因

定型的期望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动机和意向的期望。

一般说来,它的形成是教师长期交往方式和一般行为的结果。

3.定型的期望对课堂管理的影响

班内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同样会形成定型的期望,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当期望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这种期望会影响课堂管理。

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一)群体的含义

群体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二)群体的基本特征

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

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三)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一)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

地位确定。

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

2,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1)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2)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3)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

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非正式群体

1,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

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2,这种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它有不成文的规范和自

然涌现的领袖。

3,课堂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同辈群体。

(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

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

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

体,应该支持和保护。

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

加强班级目标导向。

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

而对于破坏

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三、群体动力的表现 

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

人际关系。

所有这些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家勒温,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

不断地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

(一)群体凝聚力

1,含义: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2,体现方法:

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3,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有重要影响:

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

自豪感和认同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

重要标志。

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4,加强群体凝聚力的措施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

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

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

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二)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的含义及种类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

2)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2,美国谢里夫的研究表明,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相互影响阶段,每个

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

第二阶段是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

第三阶段,

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3,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

可能放弃自已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4,从众现象发生的原因

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自己。

二是个人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

(三)课堂气氛

1,课堂气氛的含义

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课堂气

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2,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3,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

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

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2)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第一是接受。

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

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

第二是反馈。

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

光注视、赞扬和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

第三是输入。

教师向不同期望

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

暗示。

第四是输出。

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等。

3)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

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1,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这个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

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2,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1)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

动对抗为特征。

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性以及外形等因素

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课堂管理必须重视课堂里的被嫌弃者和被孤立者。

2)合作与竞争 

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合作是实现课

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

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

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以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为转移。

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协

调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实现促进功能的有益手段。

第三节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一)课堂纪律的概念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

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而形成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

教师的指导、监督、惩罚、规定、限制、奖

励、操纵、组织、安排日程和维护标准等,都属于结构的创设。

体贴则包括同情、理解、

调解、协助、支持、征求和采纳学生的意见等。

2,集体促成的纪律

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

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和浓厚兴趣为前提的。

学生卷入任务的过

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

任务促成的纪律是建立在积极动机基础上的。

4,自我促成的纪律

马卡连柯说,我们的纪律永远应该是自觉地纪律。

良好的课堂纪律最根本的特征是形成了

自觉地纪律。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

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一)课堂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班级过大容易限制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

能导致课堂出现较多的纪律问题。

2,课堂常规的建立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3,学生座位的分配

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

另一方面又要

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二)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学生在课堂里的活动可以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

下,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便越好。

2,课程表的编制

课程表是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条件。

它的编制首先应尽量将语文、数学和外语

等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上午第一、二、三节课,将音乐、美术、体育和习字

等技能课安排在下午。

其次,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避

免同类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烦。

3,教学过程的规划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

的行为。

(二)问题行为的类型

1,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

2,心理问题行为:

退缩、神经过敏等。

3,分成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和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三种类型。

(三)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1,学生因为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寻求其他的刺激而违反课堂纪律。

2,学生因学习过于紧张、困难较多、害怕失败等原因而产生挫折与焦虑情绪,为寻求发

泄的途径而违反课堂纪律。

3,个别学生因成绩较差,希望老师与同学注意自己、承认自己,为了获得在群体中的地

位,而不择手段的违反纪律。

(四)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在对待问题行为的问题上,除采用说服教育、行为训练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课堂管理技巧,解决短暂性的课堂纪律问题。

1,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

2,邻近控制;

3,提高学习兴趣;

4,使用幽默;

5,安排余暇;

 

6,移除诱因;

7,提出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