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6065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4.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4.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4.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4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理解木兰巾帼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3、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乐府诗集》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出示活动任务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品简介及其他资料。

1、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

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

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

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

东南飞》合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它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倩倩qiàn    唧jī     机杼zhù    可汗kè hán    鞯jiān    辔pèi头   

溅jiān      胡骑jì     啾jiū      朔shuò        柝tuò    转zhuǎn  

红妆zhuāng    霍huò     著zhuó    裳cháng      

3、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当:

对着          惟:

只      思:

想         忆:

思念        爷:

父亲

旦:

早晨

          但:

只      胡骑:

胡人的战马        赴:

奔赴   

戎机:

战事        度:

越过          若:

像            朔:

北方

将:

将领          策:

记            强:

有余         不用:

不做

驰:

赶马快跑      郭:

外城          向:

对着          著:

通“着”,穿

裳:

衣裙           帖:

通“贴”        火:

通“伙”,伙伴

行:

行军打仗       扑朔:

动弹          迷离:

眯着眼

傍:

靠近           走:

跑              安:

怎么

4、一词多义

市:

愿为市鞍马  动词,买      东市买骏马  名词,集市                 

帖:

昨夜见军帖   文书         对镜帖花黄    通“贴”             

愿:

愿为市鞍马   愿意       愿驰千里足   

希望                  

   

将:

将军百战死   将领       出郭相扶将   搀扶                        

5、古今异义词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

只      今义:

但是             

 

策勋十二转                  古义:

量词,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     今义:

转过

赏赐百千强                  古义:

多,有余     今义:

与“差”相对    

6、成语(写出成语并解释成语意思)

扑朔迷离:

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磨刀霍霍:

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

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第二课时

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解决疑惑

翻译运用互文修辞的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各写出了什么?

第一部分(1、2、3段):

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

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

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

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三、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

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

④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⑤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⑥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

深明大义(勤劳忠孝)、勇敢坚毅、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第三课时

一、细读课文,找出使用的修辞

1、夸张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

度若飞。

这两句诗,夸张地表

现出木兰远行万里奔赴战场,穿越关塞山岭的矫健雄姿,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

2、排比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

写出了木兰出征前匆忙购买战马鞍具的情景,渲染了战前紧张的气氛, 表现了木兰果断、精明的性格特点。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写出了木兰归来时,一家人欣喜忙碌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写出了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装时欣喜兴奋的心情。

3、间隔反复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前后八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

写出了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表现了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以宿营地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写了一个少女思亲的情怀。

4、对偶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5、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6、比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

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多年未被发现是女郎加以巧妙解答,尽显木兰富有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

二、自主合作,品读探究

1、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这样写繁琐吗?

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②战事紧迫。

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2、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

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

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

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原因是什么?

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三、读课文,体会写作特点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①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

写,  略写英雄气概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结构上:

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内容上:

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②这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这些内容详写。

而对残酷的战争,就一笔带过。

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四、拓展延伸:

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

梁红玉(1102—1153),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为抗金名将韩世忠。

淮安北辰坊人。

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婉贞(清咸丰年间人),北京谢庄人,祖籍山东,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

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以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一起,带领民团打败英法军队,保护了谢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五、课堂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

在国家需

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板书设计:

 

勤劳孝顺    巾

木    勇敢坚毅    帼

兰    不慕名利    英

诗    谨慎机敏    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