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6389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6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文档编制序号:

[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计划及教案全

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包括《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两个单元内容。

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行为的种类、意义,理解动物行为大多通过运动来完成。

3、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4、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5、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方法及意义。

6、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通过学习使学生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生物圈的和谐发展。

8、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学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但仍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太理想等现象。

因此,通过本学期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和学习方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他们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四、具体措施

1、坚持新课程理念,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2、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交流,促进学生间密切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进一步学习各地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选择适宜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注重学法指导,分组、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开展学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优生得到更好发展,差生得到提高成优;

5、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五、进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1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2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四节鱼

3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第六节鸟

4

第七节哺乳动物

5

国庆放假

6

第八节动物的运动

第九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7

第十节社会行为

第十一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8

复习

9

复习

10

复习

11

中段考试

12

第十二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十三节细菌

13

第十四节真菌

第十五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4

第十六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第十七节病毒

15

第十八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十九节从种到界

16

第二十节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7

第二十一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8

复习

19

复习

20

复习

21

期末考试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五章:

第一章是动物的主要类群,主要介绍了11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文中附带了详细的图片和说明文字,课堂上应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阅读,准确识记。

第二章是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要介绍了动物的关节与肌肉结构,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

本章内容重在理解,课堂上要多利用例子,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章是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本章内容较少,学生认真阅读即可。

第四章是细菌和真菌,主要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结构,在自然界的作用,人类对它们的利用。

本章识记内容较多,所以重在阅读。

第五章是病毒,主要介绍了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学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但仍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太理想等现象。

因此,通过本学期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和学习方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他们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等11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②识记关节、肌肉的结构和运动方式。

③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能区分两种行为。

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点。

⑤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①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情感目标

①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②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①掌握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等11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②识记关节、肌肉的结构和运动方式。

③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能区分两种行为。

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点。

⑤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2、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

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取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提示和启发学生思考。

3、自主探究、学生积极参与

4、引导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学方面的东西,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抓问题关键,进行深入分析

6、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进度:

参照学期计划

第一章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章共分七节,主要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各类群的主要特征以及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有: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群;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等11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章的教学要注意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调查、表达和交流,激发其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动物根据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等11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动物根据体温是否恒定,可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4、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5、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6、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课时安排: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课时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课时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1课时

第四节鱼1课时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1课时

第六节鸟1课时

第七节哺乳动物1课时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标:

1、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3、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4、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教学难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课时:

1课时

教法:

观察阅读

教具:

腔肠动物模型扁形动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

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

(一)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

学生讨论并熟记。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

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

(二)扁形动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主要的生理功能。

回答下列问题:

1、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

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

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

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

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三、课堂小结,总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种类

代表动物

主要特征

腔肠动物

水螅海蜇水母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

涡虫血吸虫

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板书:

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作业:

1如果一条小溪原来有水螅,现在没有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有人喜欢吃生鱼片,是否安全,为什么

教学反思:

多听其他老师的课。

通过日常听课和学习,我也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生物教学是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活跃的,我们要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来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讲清生物的各个概念、含义、特性等,充分利用课件、实物等。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蛔虫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2、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学会做蚯蚓的观察实验,能说出蚯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

1、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1、蚯蚓的观察实验

教法:

观察实验

课时:

1课时

教具:

蚯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讲解和图片了解蛔虫病发病时的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睡觉时磨牙等。

蛔虫寄生在人体的什么器官内为什么儿童容易得蛔虫病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简要作答并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蛔虫病的症状,引起学生的关注激起好奇心,顺利引入新课。

二、互动授课

(一)线形动物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8-9页,完成以下问题。

1.蛔虫有什么特点与寄生生活相适应

2.人类是怎样感染蛔虫病的

3.怎样预防蛔虫病

小组讨论并派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生找出线形动物主要特征。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环节动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0页观察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4、蚯蚓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有何意义

5、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后端,背面和腹面,摸腹面有什么感觉

6、蚯蚓在玻璃板和纸板上运动,那个快

7、蚯蚓体表粘液有何作用,实验中为何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

8、试验后怎样处理蚯蚓

学生做实验,观察、抚摸蚯蚓并总结作答,教师点评并板书。

讨论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鼓励性评价。

(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处理生活垃圾;优质鱼饵,饲料。

(4)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沙蚕、水蛭内容,找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总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分析总结以及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

四、课堂小结,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种类

代表动物

主要特征

线性动物

蛔虫、蛲虫、线虫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环节动物

蚯蚓、沙蚕、蛭

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运动。

板书:

1线性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它们和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作业:

1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性动物

2举例,哪些动物是环节动物,哪些是线性动物

课后反思:

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目的:

  1、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教学难点:

1、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

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法:

观察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蜗牛模型蝗虫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二、探究新知

软体动物-----缢蛏

1、观察与思考:

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教师:

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思考:

贝壳的作用是什么靠什么结构运动靠什么结构呼吸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2、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石鳖、蜗牛、乌贼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水产养殖:

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药用:

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

钉螺

5、观察与思考

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的图片或标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表格

6、昆虫

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他们都属于昆虫。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1)蝗虫的形态结构

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2)蝗虫的呼吸

体表有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

(3)外骨骼

蝗虫身体外表面包围着坚韧的外骨骼。

外骨骼对昆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7、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膀,等等

8、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9、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虾、蟹提供了动物蛋白。

(2)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3)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板书:

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作业:

1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的生存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节肢动物有什么特征

教学反思: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

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鱼

教学目标:

1、概述鱼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识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

3、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鱼类的呼吸。

教法:

观察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

鲫鱼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

1、请说出前三节学习过的动物类群的名称和主要特点,并举例说出几种每一类群的动物。

2、找出以上六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引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下面我们先来学习鱼类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鱼

学生阅读p20-21鱼类的图片,认识淡水中的“四大家鱼”和海洋中的常见的鱼类。

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

(二)鱼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部:

请学生观察鱼图片,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

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

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体形像什么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表:

鱼的体表,较粘滑。

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

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4、鱼的鳃:

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

5、鱼的鳍:

提问:

鱼靠什么运动请学生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

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如果剪去鱼鳍,鱼的游动会怎样,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

师生共同总结鱼的主要特征:

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三)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阅读p23最后两段,小结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课堂小结:

本节通过观察鲫鱼,学习了鱼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并引导学生小结鱼的主要特征。

板书:

1鱼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它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作业:

1章鱼、带鱼、墨鱼都是鱼吗

2鱼有什么特征

教学反思: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2、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4、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

归纳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两栖动物的概念。

教法:

观察讨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

青蛙模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观察青蛙和龟的图片,教师问:

1、青蛙和龟既能水中生活,又能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用自己的话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说出他们之间的变化。

为什么青蛙是两栖动物“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对吗

2、探究“青蛙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的”

(1)外部形态的适应:

鼓膜、鼻孔、前肢、后肢

(2)内部结构的适应:

肺、皮肤辅助呼吸

提示:

青蛙的鼓膜类似人的鼓膜,与声音有关。

青蛙的皮肤在呼吸时的作用很重要。

青蛙皮肤一旦干燥,很容易死亡

3、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总结: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4、提问:

各种动物的共同特征都是在相互比较中抽象出来的,在认识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前,有必要先复习其他动物的共同特征。

(1)鱼类有什么共同特征

(2)哺乳动物、鸟、鱼的身体表面有什么不同

5、出示图片:

壁虎、乌龟和蛇。

6、谈话:

图中是什么动物

7、讲述: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这几种动物的知识。

8、指导学生认识蜥蜴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和运动方式

①观察、汇报:

蜥蜴生活在什么地方

蜥蜴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样的身体表面有什么)

蜥蜴靠什么运动怎样运动

②谈话:

关于蜥蜴,你还知道什么

9、关于爬行动物体表特征——有鳞或甲

壁虎、乌龟、蛇的身体表面有鳞或甲,与多数动物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哺乳动物、鸟、各种虫子的身体表面都没有鳞或甲。

虽然鱼的身体表面有鳞,但鱼不爬行。

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身体表面有鳞或甲,作为爬行动物的又一个共同特征。

10、生殖

蜥蜴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蜥蜴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外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

因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11、爬行动物的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板书:

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作业:

1蛇为什么是爬行动物

2为什么现在许多稻田里没有青蛙了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