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6426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一)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繁盛一时的隋朝(隋朝的特点:

繁荣而短暂)

1、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__隋朝,定都__长安_____。

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陈,南北重归统一。

隋朝统一全国的作用:

结束分裂对峙局面,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开创隋唐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唐朝的繁盛奠定基础。

2、隋朝大运河(P4地图)

材料: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P5材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1)这是古人对_隋朝大运河_作用的评价。

此渠是__隋炀帝(杨广)下令开通的。

(2)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渠”以_________为中心,北达__________(今天的北京),南到_________(今天的浙江杭州),它是古代世界__________的运河。

(4)大运河分为四段:

——通济渠————江南河。

“此渠”开通后,我们淮安人如果想“烟花三月下扬州”,领略西湖美景,我们的最佳行程路线是:

经由_______(经过江苏淮安)到江都,渡江南河至余杭。

(5)作用:

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巩固国家的统一。

(6)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感想: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反映劳动人民巨大的创造力。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人物图)

1、618年,隋朝灭亡,反隋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_____朝。

2、“贞观之治”

材料: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P8)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

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②这是(李世民)引用的话,表明他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①和唐太宗治国思想有关:

以史为鉴,吸取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

②和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有关:

经济:

A、重视发展,轻徭薄赋;B、注意“”;

政治:

A、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B、注意任用和虚心。

他在位期间,名相辈出,著名的有、(人

称房谋杜断)以及(最著名的谏臣)。

③隋朝的繁荣为唐朝的发展奠定基础;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概念(表现):

社会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出现繁荣景象。

历史上称他的统治为“_________”。

3、______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P10人物图)。

她的政绩:

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所以人称她的统治“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

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P12导言框)这是杜甫对唐朝______盛世的描述。

2、开元盛世

(1)原因(即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A、任用贤才,励精图治;B、重视地方;C、提倡,以身作则;D、重视发展生产。

(2)“开元盛世”概念(表现):

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国力增强,唐朝进入时期,史称“”。

3、“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

(1)农业:

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______(P13图),还创制了新的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________(P14图)。

(2)手工业: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

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P15图)是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市为繁华的。

四、科举制的创立

材料一: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材料二: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P21材料)

材料三: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P19材料)

(1)材料一与材料二所说的考试制度是__________。

(2)科举制诞生和完善的过程

诞生于朝。

①开始于帝,他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②正式诞生于帝,他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

完善于朝。

_、_、_是完善这一制度的关键人物。

这一制度直到_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除。

①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他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有人写诗: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中“长策”指科举制。

(P18小字)②_统治时开始试,她还让各州选送武艺好的人进行骑射等项考试,称为。

③时,进士科的考试主要内容是_。

(3)材料三的现象出现在朝。

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有和。

(4)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知识,“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科举制影响是:

①科举制度改善了制度,使得有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科举制度促进了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度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的繁荣。

④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五、“和同为一家”(民族关系)

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迎接外国使节与边远少数民族,发展与边远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传播唐朝的文化的同时,注重广收并蓄。

_____时期,文化昌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鼎盛时期。

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P22)

(1)这句话的意思是:

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2)这句话是说的。

体现了唐朝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1、唐与突厥:

唐太宗时灭东突厥,设机构管理;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即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唐与吐蕃(P23、24大昭寺图)

阎立本的名作《》,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来求亲的(今藏族)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把嫁给了吐蕃的赞普。

作用:

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唐中宗时期,又将嫁到吐蕃。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

(P24材料)

六、对外友好往来(对外关系)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都有往来,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

1、唐朝与日本(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和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

(1)观察P30货币图,结合所学,请你列举日本受中国隋唐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

、建筑、、书法、菜肴、饮茶、重阳节登高等;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改革)就与日本文化深受唐朝文化的影响有关。

(2在将唐朝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过程中,日本派往中国的作用巨大。

主要表现:

①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如著名的大化改新。

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创制了日本文字,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隋唐时期,中日交往最有影响的是(皇帝)时期的高僧(P32人物图)。

他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

贡献:

①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

②他精心设计的,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2、唐与天竺(玄奘西游天竺研学佛经)

唐朝时,中国同(今印度)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皇帝)时期的高僧(P31人物图)。

贡献:

①他携带大量回到长安。

②他专心翻译佛经;③还写成《》。

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作用:

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友好关系。

4、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对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启示:

加强交流,实行开放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倡导开放、交流、合作、友好往来、互相学习。

七-八、辉煌的隋唐文化

1、科技:

(1)建筑: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是朝杰出的工匠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700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2)雕版印刷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朝印制《》。

(3)医学:

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后人称他为“药王”。

2、文学: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和、。

(诗人的作品风格不同是因为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李白人们称他为_,代表作如《早发白帝城》、《蜀道难》(P35材料)。

他的诗特点: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杜甫被后人称为_,代表作如“三吏”“三别”。

他的诗特点:

气魄雄浑,沉郁悲抢,语言精练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P36材料)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代表作如《秦中吟》《新乐府》。

他的诗特点:

讽喻社会,同情人民,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3、艺术

(1)书法:

最著名的当推和,后人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创立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

他是继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柳公权自成方折峻丽,骨力劲键的“”。

宋朝人将他们二人的楷书用作印刷字体,称之为“宋体字”。

(2)绘画:

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画家,有唐朝的、等。

阎立本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像》《步辇图》;画技高超,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P40图),后世称他为_,开后世写意画先河,人们称赞:

“吴带当风”。

(3)石窟艺术:

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西部_(P40图),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保存大量的佛经、文书等也极为珍贵,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九、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P52、54地图)

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_______建立后,结束了分裂局面。

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____、_____、_____等。

1、960年,后周大将_________在陈桥驿发动政变,建立北宋,都城在________,结束了分裂局面。

为加强中央集权,他进行”杯酒释兵权”。

2、杨家将故事中,辽国的建立者_______族_________。

北宋和辽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议和,尽管增加北宋人民的负担,但边境长期相对安定,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边境的生产发展以及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3、建立西夏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建立者是_______;建立金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建立者是_______。

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家军将领是________时期(都城临安,今天的杭州)抗金名将_______(P53人物图)。

他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又在________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后被秦桧以所谓“谋反”罪杀害。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中的“忠骨”指,“佞臣”指。

之后,南宋和金达成协议,双方以________至___________一线划定界线,宋金形成对峙局面。

与南宋并立的政权有金、西夏和元朝。

十、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情况)

材料: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P59材料)

1、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国家的财政来源,主要仰仗_______________地区。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开始于________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________时期,经济重心南移__________时期最后完成。

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或南方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1)三国时期以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

(3)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4)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5)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6)南方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和努力。

4、经济重心南移(或南方经济发展)表现:

(1)农业方面:

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从越南引进的_______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________、________”的谚语(说明经济重心南移);_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2)手工业方面:

宋代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

①北宋时期,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

“号为冠天下”的丝织品产在_________;________丝绸产量高,朝廷多用此地丝绸。

②棉织业兴起于________,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③_____代是我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南宋时,_________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名瓷是__________瓷器;北宋兴起的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④宋代的居世界首位。

东南沿海的________、_______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宋朝的船上装有________,能准确辨别航向。

(3)商业方面:

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

①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北宋的________和南宋的__________。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超过开封。

临安人口多达百万,不仅有早市,还有夜市。

②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______和______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__________。

③前期,地区出现______,是世界上______的纸币(P59图片)。

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十一、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衣:

北宋时期,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______。

南宋学者认为:

“今世之服,大抵皆____服。

”反映民族交往和融合的加强。

这一时期,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妇女________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

宋朝饮食相当丰富。

小吃、羊肉、鱼、包子、腊八粥、东坡肉等食物品种多,夏季还有冷饮,饮茶风气盛行。

3、住:

宋代农村百姓住房较简陋,多为底矮茅屋。

稍富裕的以茅屋和瓦房结合;城市平民住房,屋顶以草或瓦覆盖。

稍讲究为四合院,贵族官僚则相当华丽。

4、行:

宋朝缺____,出行多用牛车、驴车。

宋朝交通发达,“______如云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5、娱乐活动:

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____”,它的盛行,主要是因为_______阶层不断壮大。

“_______”是专供演出的圈子,许多穷苦艺人在此卖艺谋生。

6、民俗:

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______为元旦,“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描述的就是春节的习俗。

十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成吉思汗(P66人物图)的主要功绩是_________,建立蒙古政权。

元朝的建立者是_________(元世祖),定都(今北京)。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南宋抗元名将________的诗句.

2、元朝统一后的发展:

(1)经济:

①元世祖重视农业:

A、措施:

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

B、作用:

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交通运输:

为便利,元世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通惠河、会通河),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

(P68地图)

③商业:

________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2)中外交往频繁:

意大利人__________在元朝(元世祖时期)居住十几年,回国后口述了一本书,即________________,描述大都的繁华景象。

(3)政治:

①设立制度。

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__________。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_____朝。

②设置_________,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______朝正式的行政区。

③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今台湾)的管辖。

(4)民族关系:

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元有:

诗“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P70材料)

①句中胡人指______人,反映元朝民族发展呈现___________趋势。

②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A、前提:

国家统一;B、长期大规模战争;C、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③元朝民族融合发展的表现:

A、汉族人外迁,开发边疆;B、边疆各族内迁,同汉族等杂居相处;C、契丹、女真等族同汉族融合;D、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④元朝民族融合发展的作用: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各族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与融合。

⑤促进民族融合的形式有:

民族迁徙;友好往来;和亲(通婚);边境贸易;民族间战争;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联合斗争等。

⑥元朝是古代我国民族融合和多民族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在中国历史上,我国出现了两个民族融合的高潮阶段:

________________时期和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

十三、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

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_____________的发明,_________和_______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1、北宋时,_______发明了,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_______年.

2、_______时期,中国人已经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_______”;_______时,制成了_________,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还由_________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如新航路的开辟。

(P73图、材料)

3、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_____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_________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________、指南针、_______和_________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十四、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

1、生活在北宋的_________,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

他编写的______________,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

这部书按_______顺序,叙述了从_______到_______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北宋文学家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继他之后,南宋的_________,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描述了他即使在梦里也不忘收复失地。

而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_________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3、北宋大画家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描绘了北宋_______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反映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画面上的人物街市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

(P83--84)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十五、明朝君权的加强

1、1368年,(明太祖)建立朝,定都应天,改称。

2、八股取士:

材料: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P90材料、图片)

(1)材料中“焚书”“咸阳之郊”是指_____________历史事件,发生在____朝。

而八股取士是指明清的科举制度,这种制度诞生于____朝,在_____朝得到完善,完善这种制度的关键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炎武先生认为它“等于焚书”,“有甚于咸阳之郊”的原因是:

八股取士的危害:

八股取士只能根据指定的四书五经的内容和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题文体格式有严格限制,分为八个部分;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的措施

(1)明太祖(朱元璋):

①改革_______机构,加强________权力。

在地方,废除________,设立直属中央的,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撤消________,由吏、户、礼、兵、刑、工分理朝政,直接对_______负责。

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②明太祖还授权________________,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③八股取士(思想文化)。

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____________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________。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

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明成祖(朱棣):

①迁都,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②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___________;③又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_________,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

_______________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三)

十六、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郑和下西洋(P93人物图、P94地图)

材料1: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P95材料)

材料2: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

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

(1)材料1、2反映的是_____朝____________历史事件,从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年是此事件____周年。

同世纪西方的航海家有迪亚士、_______、达伽马,他们开辟了________。

(2)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船多人多,范围广等。

(3)根据材料2,结合所学,东西方航海家航海的目的不同:

郑和下西洋目的:

是为了加强同_____________________,宣扬国威;

西方航海家航海的目的:

是为了寻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所学,概括东西方航海家航海所具备的主要条件:

政府支持,国力雄厚,造船技术改进,航海技术先进,天文地理知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