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566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4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

由鲍尔贝提出的概念。

指一个人在早年与其照看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或心理表征,其中包括了对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反应及情绪调节的认知。

12.成人依恋

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会议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

13.社会参照

指通过观察或参照别人的情绪反应,推断一种意义模糊的情境的过程或能力。

二、简答题

1.婴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微笑的?

婴儿的微笑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微笑出现的很早,在新生儿时期甚至就已出现,。

最早的微笑是“自发性的”或“反射性的”,到3-8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即对于特定的面孔和社会刺激才做出微笑反应。

2.高级情感分为哪几种类型?

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儿童高级情绪的发展主要是指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展。

在儿童1岁时已经能表现出简单的同情感,2、3岁时就产生简单的道德感,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荣誉感、集体感、自尊感和责任感,并能区分真假善恶,即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经历了从外部被动无意识到内部主动自觉的发展。

小学生的理智感多与具体直观事物联系,随后发展到产生稳定深刻认识兴趣是否满足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儿童常以道德感代替美感,只有后天教育熏陶才能发展出良好的美感。

3.依恋有很多的外在表现和特定的行为,那么,如何判断儿童的依恋是否发生?

依恋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是依恋形成的两个重要标志。

在依恋建立的早期,婴儿会极力寻求熟悉的看护者的亲近,而反抗分离。

同时,婴儿对陌生看护者则表现出谨慎和恐惧,这使得看到陌生人就产生怯生反应或焦虑成为依恋形成的重要标准。

4.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①抚育的质量,抚育质量是依恋质量强有力的预测因素,敏感的抚育有助于增强依恋的安全。

②个体的特点,研究表明儿童的自身心理特点也对依恋形成起到极大作用。

③文化,依恋具有极高的文化差异性。

5.鲍尔贝有关婴儿依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①前依恋阶段,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主要用哭、笑等情绪反应因其母亲的注意。

②依恋开始形成阶段,即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

婴儿已经能分辨出熟人和陌生人,喜欢和熟人、母亲接触,无明显分离焦虑。

③依恋形成阶段,婴儿对熟人产生明显分离焦虑,同时产生怯生现象。

④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2岁婴儿已经能理解依恋对象离开原因,分离焦虑减轻,会通过“谈判”达成与看护者的“协议”。

6.简述鲍尔贝有关成人依恋类型的划分及其特征。

①强迫给予照顾型。

通过取悦和满足别人来获得他人的接纳,其目的通常是因为需要别人的关注。

②强迫寻求照顾型。

可能与童年期的长期害怕丧失或遗弃有关,常表现出过分信赖或信任。

③强迫自我依赖型。

不信任别人,避免与别人亲近,努力回避别人,以保护自己免受被遗弃的痛苦。

7.婴儿的依恋有哪些类型,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①安全型:

抚育环境良好,社会性刺激适宜;

②反抗型:

经历前后不一致的抚育;

③回避型:

抚育环境中社会性刺激不足,看护者与婴儿互动不够;

④混乱型:

兼具②③的抚育特点。

三、论述题

1.有的儿童对可爱而又毫无害处的小宠物恐惧,阐述如何帮助儿童克服恐惧?

①对抗性条件疗法:

即将引起恐惧的典型刺激与引起愉快的活动一起呈现,逐渐形成对抗性的恐惧阻碍效果进而克服恐惧。

②脱敏法:

将恐惧刺激按照从弱到强的程度排列,,利用非压力状态下的身体状态与恐惧的不相容性和相互抵消作用脱敏恐惧。

③榜样法:

在学习者看来,许多恐惧是后天习得的,则可以通过相反的榜样(正向榜样)来摆脱恐惧。

具体方法:

多次让儿童在放松的状态下观看有儿童和无害小宠物亲昵玩耍的视频,一段时间后让儿童与无害宠物逐渐接触,即可能是儿童摆脱恐惧。

2.试述儿童依恋的形成过程及类型?

依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过程:

①非社会性阶段②未分化依恋阶段③分化的依恋阶段④多重依恋阶段(谢弗);

①前依恋阶段②依恋开始形成阶段③依恋形成阶段④互惠关系形成阶段(鲍尔贝)类型:

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混乱型(安斯沃斯及后进研究)

影响:

依恋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后来的发展,既包括认知,也涉及个性、社会性发展。

依恋安全的个体往往在认知、人际关系、和个性方面发展更好。

具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反,依恋不安全的的个体一般伴随着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

3.结合儿童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谈一谈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策略。

抚育:

父母或看护者应积极予以婴儿良好合适的社会刺激。

使婴儿处于健康的抚育环境之下,作为父母自身也应该注意个人的言行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尽可能不要制造可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事件;

文化:

作为一个不易改变和控制的因素,看护者应该做的是使婴儿处于合适的文化刺激之下,即什么年龄接触什么文化应该是适宜的

4.试论述儿童情绪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特点。

①情绪发展呈现出一个以不同速度由低到高发展的变化过程。

这个不同速度的过程以青春期开始为分界线,此前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期,情绪发展速度较快,各年级之间发展变化显著,自青春期以后,发展速度就平稳下来了。

②中国儿童的情绪发展:

高兴、愤怒、轻蔑、惊讶、恐惧、厌恶。

③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紧张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逐渐提高。

④儿童高级情绪诸如美感体验能力的发展,明显受制于对客观事物内外特点的领会和认知,受制于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对美的不同需求。

⑤情绪的发展既有赖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赖于后天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体的实践活动,综上,情绪的发展是个体的遗传因素、环境、教育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但相对而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起着更为巨大和肯定的作用。

习题九

1.自我再认:

婴儿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婴儿逐渐认识他们的身体外貌,并能辨认他们自己及其他的婴儿。

2.社会认知:

是指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行为、心理活动、个性特征的认知、对个体或群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等方面。

3.衍生思维(嵌套思维):

一个行动或一种过程对自身或它的产品进行重复操作,而产生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的自嵌结构。

4.心理理论:

是人们关于心理活动的知识和信念,是用来解释人的行为的一套理论,它是个体对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认知能力。

5.角色采择:

是指从心理上把自己置于别人的立场,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并以别人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6.去自我中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脱离一切以自身观点和情感为中心的倾向,并且开始理解他人的知觉、意图、思想和情绪。

7.自我: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在心理学中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1.如何在早期促进儿童自我的健康发展?

早期自我的健康发展是个体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健康发展的基础,他会影响到个体今后的社会适应。

研究表明,早期自我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子交往的质量。

父母应该给与孩子关爱,并对婴儿的需求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让他们感到周围环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有利于婴儿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

早期依恋可增强儿童对其他社会关系的信任,是儿童日后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2.小学儿童的自我发生了哪些突出的变化?

a、从受外部条件的制约过度到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

b、从注重行为的结果到注重行为的动机,这一转变的年龄大约在9岁左右。

c、从注重行为的直接后果过渡到后果的性质。

d、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渐发展,并有了一定的批判性。

e、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过渡到有一定概括性的、涉及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

3.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怎样的影响?

⑴、对学习的影响

a、自我概念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自我概念(指对自己及自己能力的认知)高者成就动机强,自我概念低者成就动机弱;

高自我概念者学习成绩好,低自我概念者与成绩差无关;

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学业成绩的好坏关系不大。

自我概念使学生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采取与自己自信程度相一致的行为方式。

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

对自己满怀信心的学生通过迎接挑战而保持自尊;

相反,感到无力取胜的学生放弃成就动机,出现逃避的动机。

b、自我概念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在有关学业方面的自我概念上,通常比一般学生要低,这种较低的学业自我概念导致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愿望、学习主动性和坚持性均比普通学生要低。

⑵、对生活的影响

a、决定着人们的期望(自我期望作用):

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待的消极,而且也决定了人们只能期待外部社会消极的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着接受的准备,也决定了他们不愿更加努力学习,决定了学习对于他们不再有应有的吸引力,丧失了信心与兴趣。

b、引导成败归因的作用(自我成败归因作用):

对工作成败的归因取向,将影响个人以后再从事类似工作时动机的高低。

一个人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的努力,将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归因于自己的细心或疏忽,自需承担责任,从主观上找原因,凡事决定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形成积极的制控信念,可以提高人的自我实现的能力。

4.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与他们的社会适应包括学业和人际交往具有密切的关系。

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大于它与非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但自我概念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某个方面的发展不良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受到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青少年身体的成长和性成熟,他们的亲子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亲子冲突的增多。

另一方面,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日益减少,更倾向于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自我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化。

青少年自我概念通过人际交往得到维持或改变、发展。

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可能固定不变。

自我概念通过人际交往而产生,也通过人际交往而得到维持、改变和发展。

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碰到的每个人和每一种新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概念,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但也可能在进一步交往中改变这些看法。

生活中新人新事的影响,有时候是惊人的,它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某些自我概念的改变。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更为经常的是这种影响极为微妙,甚至很难注意到。

然而,当青少年在新的环境中经历了新的行为或事,碰到一些对自己的反应与平时的期望不同的人和事,那么他们的自我感和同一性感觉可能会改变。

5.根据巴伦波的观点,学龄儿童对他人的印象认知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巴伦波提出了学龄儿童对他人的印象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1)行为比较阶段:

6-8岁,通过比较对照别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形成对他人印象的倾向。

如跑得快,会跳舞等,用心理学词汇评价他人时,大多很笼统,如他好或他不好。

2)心理特点阶段:

8-11岁,以内在稳定特质为基础形成对他人印象的倾向。

如他很大方或他很害羞等。

3)心理比较阶段:

11、12岁开始,通过对比个体间抽象的心理维度形成对他人印象的倾向。

如她是班上最有艺术感的人等。

6.根据霍夫曼的观点,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要依次经历哪几个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是儿童关于他人的知识不断增长的结果。

将儿童“关于他人的意识”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是:

阶段一,混淆自我与他人;

阶段二,认识到他人的存在和永久性;

阶段三,意识到他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内部状态、思想、情感;

阶段四,意识到他人有着影响他们内部状态的特殊环境和生活经历。

7.塞尔曼将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阶段0:

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角色采择,约3~6岁。

除了自己的观点儿童无法认识到其他人的观点,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别人的想法。

阶段1:

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约6~8岁。

儿童认识到由于人们获取的社会信息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阶段2:

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约8~10岁。

儿童知道即使获得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观点仍会有冲突,能考虑他人的观点,但还无法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阶段3:

相互的角色采择,约10~12岁。

儿童可以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知道其他人也有这种能力。

能超脱当事双方的情境,站在第三方的公正立场上观察自我﹑他人或双方当事人。

阶段4:

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角色采择约12~15岁以后。

试图将别人的观点置于自己构建的社会系统中加以比较,就是说,青少年相信处于相同社会团体的个体会有相似的观点。

8.儿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解别人的思维和意图的?

请结合有关的研究进行分析。

3岁儿童知道站在他人(而非自己)的角度能看到些什么,但他们不能推断出他人继所见之后,会有何所思;

5岁儿童则能够进行推断。

在学龄期以前,儿童在正确推断或理解简单的“独特信息”的概念化作用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对他人思维策略的推测判断能力一直到少年期仍在发展(Abrahams,1979)。

韦尔曼和普那设计的“错误信念任务”表明:

很多3岁儿童认为萨莉会到盒子里去找小球,而4岁儿童一般都能认识到萨莉会认为小球还在篮子里。

这说明4岁儿童已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活动了。

9.认知发展论是怎样解释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的?

婴儿期是社会认知萌芽和发展的时期。

婴儿社会认知的萌芽可以看做一个逐步分化的过程,及自我与非我的分化、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的分化、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体的分化。

在自我认知方面,婴儿在第二年已能再认。

婴幼儿倾向于从外部特征,如所有物、外显的行为或活动爱好来描述自我。

再对他人的认知方面,在婴儿期以后,儿童的社会认知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再对他人心理活动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理解等方面的能力迅速提高,幼儿已能推断他人的思维活动,3岁时已经产生了关于他人意图的认知,4岁时儿童已能较好的理解他人的心理活动了,或者说,已经有了自己的心理理论。

学龄儿童对他人的印象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行为比较阶段;

心理特点阶段;

心里比较较阶段。

10.自我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自我在婴儿期产生

“自我感”:

感到自已是一个与周围世界分离的人

首先,婴儿可以获得最初的、与他们躯体功能有关的自我意识。

eg.父母亲在生活上对婴儿的照顾会使婴儿产生各种自我感觉经验。

继而,他们将自己与他人、物体和环境事件区别开,从而产生一种“主体自我”意识。

这主要是通过生活经验的变化实现的

§

eg.最初的自我感来源于一种“能动感”(senseofagency)。

与此同时,婴儿在父母的鼓励下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这类体验日益增多,他们由此感受到自己改变或控制环境的力量,认识到自己的行动会产生特定的结果。

三、案例分析题

1.进入青少年时期之后,一些青少年积极上进,理想或目标明确,另一些青少年则浑浑噩噩,没有目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些现象与青少年自我的发展具有怎样的联系?

请你从这一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进行分析。

自我同一性是衡量个体尤其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指标。

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五个时期即青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混乱。

在青少年期以前,一个人的同一性不会成为他面临的主要挑战,虽然它一直是一个活跃的方面。

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况:

⑴同一性完成是指个体通过思考和探索形成了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观念,形成了对职业和理想等方面的认同,这是自我同一性的积极发展状态。

⑵同一性扩散是指一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没有体验到自我同一的危机,未对那些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职业、理想、政治信念、社会角色等问题感到茫然或迷惑不解,对职业和理想选择做出决定,也没有进行自我投入,为实现某一目标倾注全力或表现出较强的兴趣。

⑶同一性延缓是指一个人正体验着危机,对自己的职业、理想、政治信念、社会角色等问题感到茫然,但由于环境没有给予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因而没有为之付出努力。

⑷同一性过早完成是指一个人没有在职业、理想选择等方面产生内在的冲突或困惑,而是过早地接受了他人(通常是父母或其他的成年人)所灌输的思想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案例中的一些积极上进的青少年属于同一性完成;

对于浑浑噩噩没有目标的这一类青少年则属于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延缓的范畴。

2.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出同一个问题:

你的好朋友是谁?

幼儿可能说一些经常与他们在一起玩的同伴,小学生可能说一些经常帮助他们、为他们所信任的同伴,初中生可能说一些与自己“感情很好”、能保守秘密的同伴。

为什么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给出的回答各不相同?

请从儿童友谊认知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塞尔曼(Selman,1980)采用临床访谈法把友谊概念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阶段1:

即时游戏阶段。

儿童还未形成友谊概念,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

约3~7岁。

单向帮助阶段。

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约4~9岁。

双向帮助阶段。

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

约处于6~12岁。

亲密的共享阶段。

儿童逐渐懂得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但这时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

约9~15岁。

阶段5:

自主的相互依赖的友谊。

以双方互相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力量,互相获得自我的身份为特征,约12岁以后

根据塞尔曼的理论不难看出,案例中的幼儿属于阶段一;

小学生则属于阶段二和阶段三中,但也有些阶段四的成分;

中学生则属于阶段四和阶段五的范畴。

从总体上看,儿童的友谊关系是从单项自利或看重外部行为的阶段,向互惠、信任或看重个人品质的阶段发展的,儿童友谊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交友从看重同伴外部的行为,逐渐发展为看重同伴的个人品质或个人特点,丛自立自立逐渐发展为互利,从短暂的、表面的伙伴关系逐渐发展为稳定的、深刻的友谊关系。

所以才会有案例中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给出的回答各不相同的情况。

3.洋洋三岁的时候,隔壁家的女孩丽丽把头发剪得短短的,洋洋看见了,惊奇地对妈妈说:

“丽丽怎么变成男孩了呀?

”为什么洋洋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请你结合幼儿自我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

根据幼儿自我发展的特点,洋洋此时的自我概念是具体的、与身体相联系的,并且通常不能觉察自己的心理特征。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幼儿对于自己的描述通常都是外部可以观察的特征。

这时,幼儿对自我的觉察更多的集中在自己的长相、打扮以及拥有的物品上,倾向于用外部的特征,如所有物、明显的行为或自己爱好的活动,来描述自己。

第二,幼儿的自我概念常与自己拥有的物品联系在一起。

幼儿在回答“你是谁”这样的问题时,他们的回答常常包括有什么玩具、有什么新衣服之类的内容,他们以此来强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

总的来说,幼儿的自我的概念大多来自对自我身体的表征或者对那些与自己有关的物理环境的标准,还不能完全用心理术语概括自己的心理特征。

所以洋洋会认为丽丽剪了短发,和自己一样了,她就变成了男孩。

习题十

一、简答题

1.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道德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水平和阶段?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水平1——前习俗水平:

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

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

服从与惩罚定向。

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阶段2:

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

个体的道德判断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特点,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水平2——习俗水平:

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主要满足社会期望。

阶段3:

好孩子定向:

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去做,开始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

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阶段4: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

个体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全社会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即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3)水平3——后习俗水平:

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

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阶段5:

社会契约定向。

个体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程序加以改变。

阶段6:

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个体的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2.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将道德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个阶段:

阶段1:

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

助人与不助人的理由包括个人的直接得益、将来的互惠,或者是由于自己需要或喜欢某人才关心他(她)。

阶段2:

需要取向的推理。

当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对他人身体的、物质的和心理的需要表示关注。

儿童仅仅是对他人的需要表示简单的关注,并没有表现出自我投射性的角色采择、同情的言语等。

阶段3:

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

儿童在证明其助人与不助人的行为时,所提出的理由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定型形象,他人的赞许和认可等。

阶段4:

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子阶段。

阶段4a:

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

儿童的判断中出现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应或角色采择,他们关注他人的人权,注意到与一个人的行为后果相联系的内疚感或肯定情感。

阶段4b:

过渡阶段。

儿童选择助人与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到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状况的关心,或者是提到保护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必要性等。

但是,儿童并没有清晰而强烈地表述出这些思想来。

阶段5:

强有力的内化推理。

儿童决定是否助人的主要依据是他们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或责任,尽个人和社会契约性的义务、改善社会状况的理想等。

此外,儿童还提到与实践自己价值观相联系的否定的或肯定情感。

3.目前存在的攻击理论主要有哪些?

它们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一、从遗传角度阐释攻击的理论。

1)本能论。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