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6802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

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部分经典题目解析(四)

1.材料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7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946年)

据材料一,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这对战后初期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中所给的三个经济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

它们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美国在这三大支柱中拥有特殊地位。

在此基础上,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解答】解:

1944年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继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基础之上的,它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了阻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美国为了让自己的产品能更畅通地进入世界市场,着手建立国际贸易体系。

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起缔约方之间权利及义务关系的体制。

它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

最大特点:

以美国为中心。

影响: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2.代表封建生产关系的是()

A.铜器

B.陶器

C.青铜

D.铁制工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能够代表封建生产关系的一定是一种生产工具。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

【解答】解:

A.铜器:

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经出土有小件铜器。

这些早期铜器,只是一些小件工具或生活用具,而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故A错误;

B.陶器:

陶器主要是一种生活用具,而非生产工具,故B错误;

C.青铜:

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很少用来做生产工具,故C错误;

D.铁制工具:

铁制工具的发明例如便于中耕的曲柄锄,便于收获的大镰以及曲辕犁等使得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铁制工具是封建生产关系的代表,故D正确。

故选D。

3.马克思曾这样指出:

“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

”马克思评述的应是()

A.殖民掠夺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圈地运动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根据题意可知马克思认为该事件使得封建主和人民的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地位上升。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

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和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解答】解:

A.殖民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进行的殖民扩张,一方面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殖民掠夺没有使封建主和农民地位下降,故A错误;

B.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性贸易成为可能。

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各大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

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

同时,市场的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但是商业革命并没有使得封建主和人民的地位下降,故B错误;

C.价格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

封建地主因收取定额的货币地租,购买能力大不如前,财力和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

而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获益匪浅,他们一方面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另一方面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经济实力迅速在增强,故C正确;

D.圈地运动:

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等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

封建制度时期,英国就已存在大规模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主要使得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地位下降,封建主也参与了圈地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4.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根据地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的意义包括()

A.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B.支援了国统区斗争

C.为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D.达到了空前团结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大生产运动史实的分析,注意题干中关键词“陕甘宁根据地”。

大生产运动,指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其控制区域内发动的一场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群众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

党政机关、军队、学校普遍参加生产运动,逐步达到粮食和经费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

同时,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组织劳动互助,发展经济,以改善生活和保障供给。

通过这场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中共控制区域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

【解答】解:

A.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的军事封锁、经济封锁,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生产运动缓解了军民供需的重大矛盾,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和扼杀中国共产党革命力量的企图,故A正确;

B.支援了国统区斗争:

大生产运动是在共产党统治的陕甘宁根据地进行的,并不是为了支援国统区的斗争,故B错误;

C.为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通过分析可知,大生产运动起到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的作用,达到了继续坚持长期抗日的目的,中共控制区域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为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正确;

D.达到了空前团结:

毛泽东指出:

“通过参加生产,提高劳动观念,增强官兵关系、上下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军政关系,保证我们军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故D正确。

故选A、C、D。

5.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点是()

①都曾面临极为困难的形势

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③最主要的内容是扩大消费,缓解供需矛盾

④通过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相关事实的分析和把握,比较这两者间的相似点要全面掌握它们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实质。

苏俄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背景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罗斯福新政是在美国经济萧条,社会矛盾加剧,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状况下实行的。

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挽救金融危机、工农业生产危机以及社会危机的政策、法规与法令,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解答】解:

①都曾面临极为困难的形势:

苏俄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背景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

罗斯福新政是在美国经济萧条,社会矛盾加剧,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状况下实行的。

故它们都曾面临极为困难的形势,故①正确;

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苏俄通过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及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等政策实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罗斯福新政通过颁布《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令,建立委员会和管理局以及财政支出等措施,实现了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故②正确;

③最主要的内容是扩大消费,缓解供需矛盾: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减少国家对经济僵硬的计划管理,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缓解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扩大消费,刺激生产,缓解供需矛盾,故③错误;

④通过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而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利用国家干预的手段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故④错误;

故选A,符合题意的有①②。

6.下示漫画反映的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

D.欧洲联盟的建立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片内容的理解。

图片上美国化身为“护士”,正在用“美元”喂养生病的“欧洲经济”。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看出这指的是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答】解: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结合分析可知,1947年6月,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正确;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平和美国安全,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政策在政治方面的表现,而图片显示的是经济方面,故B错误;

C.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

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布雷顿森林体系针对的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已经超越了欧洲的范围,故C错误;

D.欧洲联盟的建立:

1993年,欧共体成员国议会相继批准的“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欧洲联盟正式成立,也标志着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演变为主导欧洲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欧洲联盟的建立与图片所示内容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7.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具体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的科学化、理性化。

——钱乘旦《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现代化是突破原有农业大生产力形态转向工业大生产形态引起的社会巨变,在世界历史上,这种大转变的最早启动,主要是由内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内源性现代化......主要由外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外源性现代化。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8.近代西方和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西方中国

经济两次工业革命①

政治②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思想③新文化运动

读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研究现代化历程中,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史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的启动属于哪一种模式?

并说明理由。

(3)填写材料三序号所对应的史实各一例,并分析辛亥革命是如何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

【分析】

(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概括,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宏观历史学”、“全球性大转变”、“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文明转变”、“整体性研究”、“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等。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定义的把握,并能够结合我国现代化启动的特点进行分析。

(3)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近代西方和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相关史实的准确掌握。

【解答】解:

(1)根据分析,不难得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主要运用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以及现代化史观。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主要由外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外源性现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为外源性现代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材料二的意思,可以从列强入侵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角度归纳。

(3)第一小问史实,中国经济可以列举洋务运动或者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西方政治可以列举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西方思想可以列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或启蒙运动;第二小问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角度归纳,主要有改专制政体为民主政体、争取民权等。

故答案为:

(1)史观:

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2)模式:

外源性现代化

理由:

中国现代化起步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开始的。

(3)史实:

①洋务运动②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③启蒙运动

分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权利;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民主化进程的丰碑。

9.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明朝时期出现了会馆、商帮,到清朝有了进一步发展。

下列有关会馆和商帮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商人们停宿、储运和交际的场所

B.都出现在京城和省会等大都市中

C.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D.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会馆、商帮这两个经济领域新现象相关史实的认识。

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商帮是同一个地域商人或者商人集团的总称。

在这些商帮中,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解答】解:

A.都是商人们停宿、储运和交际的场所:

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而商帮是同一个地域商人或者商人集团的总称,商帮不是场所,故A错误;

B.都出现在京城和省会等大都市中:

会馆主要出现在京城和省会等大都市中,而商帮是一个地域商人或者商人集团的总称,这个地域不仅仅包含大都市,例如山西籍商人群体曾经被称作“晋商”,故B错误;

C.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商帮是同一个地域商人或者商人集团的总称,故C正确;

D.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

手工业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故D错误;

故选C。

10.关于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准确的是()

A.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在较短的时间里使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

C.是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产物

D.适应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正确认识,它排斥市场调节,由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

这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解答】解:

A.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故A错误;

B.在较短的时间里使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

20世纪30年代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从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故B正确;

C.是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产物:

苏联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确立的同时,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专制,C项因果关系颠倒,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错误;

D.适应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

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不存在外国武装干涉的情况,故D错误。

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